1996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双拥新篇

  北京海淀军民同唱连心曲
本报讯北京市海淀区是驻军较多的一个区,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双拥工作,还把双拥工作作为年终考核各单位和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近两年来,海淀区双拥工作又迈上了新台阶。
海淀区政府决定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退伍军人就业培训等。两年来,圆满完成了1044名复退军人的接收安置任务,安置率达100%,专业对口率达95%以上。区委领导把安置随军家属工作当作政治任务高标准完成,并亲自给各单位下达安置指标,要求各安置单位尽最大可能腾出位子。两年来,共安置随军家属288人。
拓宽优抚新路,促进优抚安置工作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这个区充分发挥800余个拥军优属服务站和3000余个群众性组织的包户服务等社会保障职能,并设立“双拥基金”,为优抚对象办实事。今年,区双拥工作领导委员会又决定全区建立拥军优属保障金300万元,进一步增强优抚工作的实力。为使驻区战士能学一技之长,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出资25万元,培养烹饪、家电维修、汽车修理、微机操作等军地两用人才1000多名。
驻海淀区部队官兵发挥人民军队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帮助驻地群众脱贫致富、兴修水利,参加抢险救灾,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在北京西站、西三环改造等大型工程建设中,海军、空军、武警、北京卫戍区有关部队,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1994年以来,驻军共支援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240项,出动人员7万人次,车辆机械3万台次,为驻地政府和群众办了有影响的大事、实事101件。进一步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满东燕朱晓华)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民政部修改《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若干规定》
本报北京6月13日讯新华社记者陈雁、本报记者翟启运报道: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民政部近日对《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若干规定》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完善和合理。
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根据1991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规定,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应当向民政部门登记。据此,民政部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若干规定》。规定实施几年来,对正确执行《收养法》,规范收养登记行为,维护收养当事人合法权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几年来的工作中也发现,其中一些内容不够完善,需要修改和充实。
杨衍银介绍说,这次补充修改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定了完整的收养登记程序;二是使澳门同胞、华侨收养子女出具证明的规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更加合理;三是加大了保护当事人尤其是被收养人合法权益的力度,如对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如何出具证明和由何机关出具证明,以及宣布收养登记无效时应妥善安置被收养人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新修改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若干规定》,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须经三个程序:当事人到收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收养登记机关对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询问、调查;经审查认为符合收养法律规定的,30日内办理收养登记,发给《收养证》。根据新的规定,收养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或弃婴,须社会福利机构的业务主管机关同意并出具证明;对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首先要由公安机关出具证明,如公安机关不能提供上述证明即通过公告形式查找,60日内无人认领的视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上的热门话题——
更好地履行职能
本报北京6月13日讯新华社记者朱冬菊、本报记者李德金报道:在全国政协八届17次常委会议上,更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协工作水平,成为常委们的热门话题。
连日来,出席会议的常委和列席会议的地方政协负责人围绕贯彻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好地履行政协职能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认真履行好政协职能,有利于提高政协工作水平,有利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实现,有利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委员们还就如何更好地履行政协职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提高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讨论中,大家谈到,更加明确政协的职责、任务,是履行好职能的前提。今年“两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委员中间,与大家座谈,认真倾听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今天,政协的同志更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履行好职责,为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树立主人翁的思想。与会者认为,政协要更好地履行职能,政协委员一定要有主人翁的思想,要切实负起责任,始终站在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圈内”,关心国家发展,在履行职能中主动地发表意见和建议。同时,政协各级组织要注意发挥政协的人才库优势,采取措施,制定计划,组织好委员的学习、调研、视察等活动,为政协委员知情出力创造条件,为他们履行职能提供机会。
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他们认为,政协委员在新时期要更好地履行职责,应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根据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总之,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为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司马义·艾买提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新华社兰州6月13日电(记者陈俊)国务委员兼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6月6日至12日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为经济的振兴创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考察期间,司马义·艾买提深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慰问了东乡、保安、回、藏等民族农牧民,参观了当地民族企业,考察了寺院等宗教活动场所。司马义·艾买提还看望了西北民族学院和部分民族中小学的师生。
司马义·艾买提在考察中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国家法律的规定。甘肃是中西部一个重要省份,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西北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开发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西北各族人民应该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好大西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司马义·艾买提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在这种形势下,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来认识,是很有必要的。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并不亚于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作用。
司马义·艾买提说,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爱国主义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打击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各种严重犯罪分子。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并形成制度。要抓典型、树样板,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方面的先进模范人物和事迹,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司马义·艾买提强调要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说,寺院管理要依靠爱国宗教界,要保证各寺院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地方性宗教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要多研究一些可操作的具体办法。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优秀政工企业巡礼

  信心的由来
——记八面通林业局突破危困的四次讨论
本报记者罗盘
编者按:八面通林业局是本报“优秀政工企业巡礼”系列报道中唯一的特困企业。面对重重困难,八面通林业局党委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使全局队伍稳定,人心凝聚,初步摆脱了困境。可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向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困难企业摆脱困境的正确选择。八面通林业局的经验说明,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越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优势。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找到冲出困境的途径。
到1996年5月,黑龙江省八面通林业局党委“一班人”带领1.5万多名干部职工,进行了整整5年的突“危”解“困”战。使这个曾经面临解散的企业不仅可以发出工资,再造林海,而且平均年增加效益500万元。省委有关部门派出的调查组评价说,这是一个奇迹!
5年的时间并不长,但5年中连续发生的4次大讨论,却令八面通的干部职工记忆犹新。
那是1991年末,新上任的林业局领导班子面临这样的局面:这个始建于1963年的国有林业局,建局之初便资源短缺,经20年的滥采滥伐,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拖欠职工工资累计7个月,欠付工资福利高达1100万元,成为全省特困企业。更为严峻的是,干部群众精神不振,人心浮动,有人到公安局申请路线要上街游行,十几名寡妇到省里集体上访,反映困难……面对这些,有人建议:解散企业,遣散人员,甩掉包袱。
是倒闭,还是自我生存?危难之际,企业向何处去成了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于是,局党委“一班人”召开会议,决定就此开展讨论,进行引导。
1992年新年伊始,局党委主要成员分头带领几个工作组,深入山沟,驻进林场,一边听群众的呼声,一边引导讨论。局团委、工会等组织也派出干部,深入群众,把困难讲清,把希望讲透,把前景讲明,并且层层召开座谈会、辩论会、党员会、干部会、职代会。为了充分了解情况,林业局下发问卷820多份,召开座谈会136次,很快,全局出现了“企业向何处去”的大讨论。讨论中,党员干部们提出:企业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垮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局党委班子适时向干部职工发表集体决心:决不局穷志短,一定要闯出一条路。为了让群众看到领导班子的决心,他们对局机关人员进行精减,把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从机关精减出来,又让自己的妻子、儿女们卷起背包,到最苦的林场参加植树造林。突破危困的希望之光,就这样在群众的心中亮堂起来了。
就在这一年,局下属的纤维板厂计划进行湿法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改造。原计划停产一年才能完成,干部群众为抢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仅三个月就胜利完成改造任务,赢得了时间,也赢得了创业的凝聚力。同样,第一木制品厂安装设备计划40天,但厂长不离现场,一天只睡两个小时,有的职工白天黑夜连轴转。第14天,当很多厂家和兄弟单位的同志拿着锦旗,抬着镜匾来参加试机剪彩仪式时,厂长才走出车间。不久,他们生产的地板块就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到1992年底,全局比计划减亏280万元,职工群众的精神振奋起来了。
下一步的路怎么走?局党委再次召开会议,寻找对策,他们意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自己的梦还得自己圆。于是,他们又号召干部职工开展第二次讨论,党委职能部门具体抓好几件事:开展一次问卷调查,举办一次理论研讨会,制定一批宣传口号,编写一组宣传材料,摄制一部专题片,树立一批导向性典型,通过这些活动,引导职工群众用市场经济新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潜能,再次审视身边的资源。与此同时,局党委主要成员分别承包一个贫困单位的“突危”任务,并要自带行李和干粮,住在基层,干在基层,不解决问题不回机关。局长马万章驻进自兴林场,这个林场电灯无电,财务没钱,食堂没粮,干活没人,长期发不出工资,完不成任务。马万章挨家挨户听情况,组织270多名职工上山抢运木柴。他白天上山干活,晚上开党员会议想“突危”对策,3个多月后,林场有了收入,不仅发了已拖欠一年的工资,而且全年生产指标提前完成。凭着这股子劲头,1993年末,全局一下子比计划减亏630万元。
两次讨论,凝聚了人心,创造了经济效益。于是,局党委决定开展第三次讨论,并为第三次讨论设计了目标:为企业创一番红红火火的事业。
这次讨论,他们主要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根据干部群众讨论中的建议,局领导决定开发十个重点经济项目,为了保证这些项目顺利进行,他们又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工能干,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的新型管理体制,推行聘任、选任、委任并举,打破了干部终身制,陆续有56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被解聘、免职或落聘,49名一般干部和工人被提拔重用。1994年底,也就是改革后的第一年,林业局实现利润比改革前的年计划翻了一番,创建场以来最高纪录。这一年,林业局史无前例实现不再亏损,不再拖欠工资,并且盈利30万元。
1995年,八面通林业局党委又组织了第四次讨论:怎样振兴林业?是呀,作为林业企业,在森林资源枯竭的情况下,他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为子孙后代再种一片林海,这正是“八面通人”的理想、追求。
局党委“一班人”同大伙边讨论,边实践,他们让相当一批人开荒种地来养活自己,拿出用种地换来的钱去为国家种树造林,他们称之为“自费造林”。如今,八面通更新造林107.35万亩,森林抚育面积133.9万亩,成为“双百万局”。
1996年的5月,八面通依然寒冷,山峦依然苍黄,职工的月薪依然只有几十元人民币,但是,干部职工情绪稳定,充满信心,许多基层党支部书记说,局党委“一班人”营造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有了这种向心力,哪怕工资低,哪怕生活苦,哪怕日子穷,我们都会再造林海……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选派“精兵强将”驻村实行“三同”
莱州着力整顿后进村
本报讯近年来,山东省莱州市坚持选派工作队进驻后进村,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抓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30个进驻工作队的村,已有28个摘掉了后进帽子,其中有9个村一跃成为本乡镇的“文明村”。
莱州市在党建工作队选派过程中,坚持“选最好的,派最强的”的原则,在市乡干部中最终确定出110名人选。对下派干部,他们实行试用期制度,对不适应农村工作的坚决退回,另行选派。
实践证明,这批下派干部驻村期间表现出色。他们自觉搞好“三同”,撇小家,顾大家,急难险重任务抢着上。三秋三夏,他们白天割麦子、捆玉米秸,晚上跟机作业。队员杨邦贤高烧39.5度,仍然坚守岗位。驻沙河镇邱家村工作队员杨旭东晚上10点多钟得知小孩得了急症,70多里路,骑自行车用了3个半小时,下半夜到家后匆匆安置了一下,第二天一大早又摸黑返回了队里。去年8月3日,曲家镇连降暴雨,李家村近百米河堤出现了险情,关键时刻,驻李家村工作队的3名同志高喊着:“是共产党员的跟我们上!”带头跳进了齐腰深的洪水中,和冒雨赶来的群众用身体筑成了一道人墙,护住了堤坝。
据统计,在近一年时间里,工作队共走访群众5000多户,帮助他们解决急难问题7200多个,为困难群众无偿捐款达1万多元;为所驻村修路、架桥、架电、治水并解决资金100多万元;帮助所驻村新上项目8个,年增集体收入60多万元。工作队员们以自身的行动树起了市乡机关干部新形象,仅市委和组织部收到的来自驻村群众的表扬信就达120多封,信中纷纷称赞:“这些人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李良尹善国)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双拥新篇

  阜新实施“131工程”取得实效
本报讯辽宁阜新市实施“131工程”三年来,目前已取得成效。
1993年初,针对农村仍有部分优抚对象生活贫困的现实,阜新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扶优“131工程”,帮助优抚对象勤劳致富:通过三年扶优,使一万户在乡贫困优抚对象脱贫,实现人均收入千元以上。与此同时,市政府与各县区、各县区与各乡镇层层签订了责任状,还建立健全了各级扶优组织。在此基础上,全市推广了韩家店镇实施扶优责任制的“十包户”经验。三年来,全市参加包户扶优的干部达15087名,共青团员、妇女和民兵共成立助耕队2680个,助耕员160164名,成立群帮小组3495个,做好事18113件,帮助被扶户上项目,发展商品生产,形成了扶优社会化的局面。
阜新市结合发展乡镇企业和“两高一优”农业,重点实施了科技扶优。各地先后为优抚对象上了暖棚养猪、蔬菜保护地、果树等二十几个项目。全市共为扶优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186次,培训19103人次。经过科技扶优,被扶户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有的还成了科技示范户。到今年,实施“131工程”三年整,全市共扶优10008户,全部实现了人均收入千元,其中5062户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353户已成为富裕户。 (王桂文)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周克玉捐资助学
本报讯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自1992年以来先后捐款一万多元,资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和面临辍学的中小学生,此事在他的家乡江苏盐城受到好评。
盐城地处苏北地区,因该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农家子女仍有失学、辍学现象。为了帮助这些孩子走进课堂、完成学业,为家乡发展培养人才,周克玉同志通过回乡探亲直接捐款、委托别人转交捐款、从邮局寄送捐款等方式,多次捐资助学,总计达一万多元。他还题词勉励当地学校教职员工:“丹心创业留青史,为振中华铸栋梁”。
周克玉同志关心教育,捐资助学,不仅为孩子们解决了实际困难,而且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起了激励作用。 (侯振选)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在广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无钱也能打官司。该中心是去年底成立的,成立半年来,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新华社记者刘玉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