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96东方戏剧展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96东方戏剧展暨学术研讨会于近日在石家庄市举行。这次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日本狂言和泉流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弥率领的和泉流狂言团为大会表演了日本传统狂言节目,印度卡塔卡里舞蹈国际中心的艺术家演出了印度古典戏剧舞蹈片断,我国河北、河南、安徽、湖南、山西、北京的部分剧团演出了传统戏剧。
来自中国各省及日本、印度、新加坡、美国等国的70余名学者代表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就东方戏剧的特点,古老的东方戏剧如何发展革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以及东方戏剧之间和东西方戏剧之间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男角反串演绎生活喜剧
电视剧《西皮流水》开机
我国第一部以反串形式表现当代戏曲演员舞台下生活的30集电视剧《西皮流水》,日前在廊坊开机拍摄。
由中国电影公司、北京春秋文化公司和上海晴朗广告公司联合摄制的这部电视剧,通过一位赋闲在家的剧团男演员,受雇从事家庭服务阴差阳错当了保姆的经历,而在他和妻子、雇主及所照看的孩子之间,构织起一连串不乏尴尬窘迫却又诚挚纯真、机智幽默,时而叫人捧腹时而又令人嘘唏的家庭悲喜故事,从而在善意的笑声里展示出社会变革中的一种人生况味。
该剧由张敬编剧,青年导演刘冰鉴执导。《西皮流水》是一部由男角反串贯穿全剧的电视剧,剧组为了寻找反串的男演员,先后挑选了数十人,最后决定男角反串扮演者由当红喜剧演员句号出任。岳秀清、朱洁、郑鸿昌等出演剧中主要角色。 (西央)


第12版(副刊)
专栏:

  精雕细琢再创佳境
——湘剧《布衣毛润之》二度晋京有感
康式昭
三年前,在毛主席诞生百周年之际,长沙艺术剧院湘剧团为首都观众送来了现代湘剧《布衣毛润之》。这出选材新、视角新、立意新的佳作,引起强烈反响,在文化部举办的第四届文华奖评奖中,该剧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毛润之饰演者曹汝龙获文华表演奖,音乐设计王守信获文华音乐创作奖。
如今,在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的时刻,经过悉心加工雕琢的《布》剧又选调进京,再次给首都观众以惊喜。
新作保持并发扬了原作的优点:独辟蹊径,取材于青年毛泽东领导长沙泥木工人斗争的一段往事;抓住“布衣”的特点,于平易中见机智,平凡中写卓越;小处写来,所见甚大;写活了青年“布衣”毛润之,也透视和预示了革命领袖、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
这次加工,《布》剧的创作集体把力量集中花在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主人公“布衣”毛润之形象更为丰满。剧作致力于多侧面地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丰富鲜明的性格特征。在茶楼,他邀集被业主和行帮总管挑唆而相互争斗的长帮楚帮工人喝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认清敌友,携手团结。在李参议祝寿会上,他义正辞严地揭露了警方同业主相互勾结镇压工运的事实,赢得了上层开明人士对工运的理解和支持。在省长官邸佛堂,他利用军阀赵恒惕推行自治地方立宪之机,开展合法斗争,为工会争取到了合法地位与权利。通过这些斗争场景,展示了青年毛泽东的胆识、机智以及过人的斗争谋略,而又不失“布衣”身份,不拔高,不溢美,有很强的分寸感。在清水塘,脱掉长衫的毛润之细心为妻子熬鸡汤,关心战友的恋情,巧做月下老。面对敌人的“通缉”,沉着机警而又不无幽默地打发掉搜寻——还帮警察重抄了被撕毁的“悬赏缉拿过激分子毛润之”的布告,演了一出“警察登门堂上坐,要我写告示把我捉”的喜剧。在橘子洲头,他与战友依依惜别,栽种下了风骨高洁的梅树苗。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富于赤子心、战友情的亲切感人的“布衣”革命者形象。
全剧结构更为紧凑合理。原作选用的散点布局的结构,有其优长和特色,但作为戏剧,则不免给人结构零散、戏剧化不足的感觉。修改后的剧作,取消了幕间串场,时间浓缩在1922年到1925年间,以弹唱艺人作为角色进入剧情之中并贯穿全局。这样,故事脉络更为清晰,更加连贯,人物也更为集中。总的是更符合中国观众特别是戏曲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心理。
二度创作更为精致。除了剧本的改动,导演、表演、音乐、舞美诸方面,也做了认认真真的加工雕琢。扮演毛润之的优秀演员曹汝龙今年新获梅花奖且位列榜首,剧中挥洒自如,文雅洒脱,既有诗人气质,又富政治家风度,表演更臻成熟。特别是有一副金子般的好嗓子,在追加大段大段唱词的情况下,唱功虽重,却应付裕如,游刃有余。最后一幕独立寒秋,一曲《沁园春·长沙》,声遏行云,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穿透力。全剧音乐设计更好地发挥了湘剧高腔特点,和谐自然,有新的进展。舞美方面也大为改观。梅林的衬景,使美尽收眼底;湘西蜡染吊挂,既有装饰美,又凸现了民族民间地域的风情,相得益彰。二度创作的综合提高,自然有赖于导演的总调度,总构思,复排导演金桐功不可没。
好戏多磨,多磨成就了好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工后的湘剧《布衣毛润之》,已经成为一出好看好听、既有革命激情又富抒情诗韵的赏心悦目的好戏。


第12版(副刊)
专栏:

  艺术最忌随人后
张永祎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古往今来有多少艺术家以自己深切的感悟告之后人,什么“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什么“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等等;又有多少艺术家企望臻此圣境,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此生不悔地蹒跚在泥泞不堪的艺术道路上……那些艺术精品无一不是凝聚着艺术家独到的观察、体验乃至情感的富有个性的作品。“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由于它们独标灵采,独具匠心,所以在寓目之顷,就使人深刻难忘。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风发于胸臆的胆识,有了这种意识以后,才有可能谈得上言泉流笔端的问题。事实上,运行于地下的岩浆必然要寻找突破口,至于它最终从哪儿喷薄出来,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情况,不同艺术理想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创新意识是同归但很可能来自于殊途,或侧重于手法,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角度,或侧重于取材。这样说来,独创性并不是非要创造出什么新东西,艺术家只要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问题,或者是在同样的东西中看出不同的意义来,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
把别人表现过的东西照搬照套,那绝对不是创造,倒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征。这种懒散情绪的蔓延,使有些作品出现“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现象也就不足怪了。比如歌坛近些年,有的歌曲几乎是前苏联歌曲翻版,有的将民歌“拿来”复印,有的从美国乡村音乐中去找灵感,有的居然还会出现20年前器乐曲的旋律。
这些创作者躺在别人的作品里竟然如此逍遥自在!创新固然也包括汲取别人有益的成果,但别人的成果并不等于我们的作品,借鉴也只是“略形貌而取神骨”,其乐音最终仍须飘流在自己感情的河流上,像《黄河》、《大路歌》等作品,以及《冰山上的来客》、《阿诗玛》等电影音乐,他们以各种民间或前人旋律的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为的是唱自己的歌,谱自己的曲,而不是吟诵别人的调子,别人的情。
出现模仿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创作者的急功近利也不无关系。有些歌手为了显示自己的多才多艺,动辄自己作词作曲,并希望马到成功,一举成名。哪儿去找旋律呢?他们审视自己,空空荡荡,扫尽仅有的库存只够做一杯残羹,对社会的感应也是那样的浮光掠影。怎么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最为省事。他们蒙上自己的眼睛,以为别人看不到,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别人的乐思乐句占为己有了。既然生活的匮乏使他们想象的翅膀显得异常湿重,那么走出别人的视野,必须要有自己的生活。生活不仅是创造力的发源地,也应该是衡量其与观众是否合拍的重要准则。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中华民族风情录》抓紧摄制
由国家民委委托广州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纪实性文献片《中华民族风情录》(总编导:郑之隆、滕林逵),目前正抓紧摄制。
这项被誉作绘“龙”工程的大型文献片,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审视各民族的发展和变迁,以各民族自己的思维方式叙述自己的故事的形式,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人民至诚至善的秉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数月来,剧组跋山涉水,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之博大和精粹。目前剧组已完成黎、壮、蒙古、回族等二十集的摄制任务,其余的正抓紧进行拍摄。(亚利)


第12版(副刊)
专栏:

  璀璨的歌剧之星
张海伦
王静的独唱及歌剧选场音乐会已于6月7日在保利大厦国际剧院举行,它充分展现了王静作为一个优秀歌剧演员的才华和魅力。
王静是位比较全面的歌剧演员。
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演员的演唱,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王静除了自身的音质、音色、音域、乐感等较好的条件外,在演唱中她能真假声结合,大胆变化音色,真切、动情,做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特别是在歌剧中能从人物内心出发,真正做到了用心在歌唱,富于强烈的戏剧表现力。
自1976年她调入总政歌剧团后,曾在十几部大型歌剧中担任女主角。在表演上,她的可塑性强,感觉好,有一种特殊的灵气。在排练中能很快找到人物的性格,语言自然流畅,富于韵味,外部造型准确得体。她能扮演小男孩,也能塑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她塑造的胡兰子,质朴坚强,既是一个年轻稚气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又是一个成熟的有理想、有信仰、有号召力的革命组织者;在《扬子江暴风雨》中她的一曲《铁蹄下的歌女》唱出了一个被压迫、被损害、被同情的社会底层的歌女形象;在《大野芳菲》中她塑造的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雕塑家贝洁,有才气,爱祖国、爱事业、爱丈夫,但因受不了欺压,加之种种主客原因以致出走。音乐会中的片断正是表现她出走七年后,归来的幸福、悔恨种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她把握得十分准确、可信,人物形象不俗、可爱。在原苏联歌剧《这里黎明静悄悄》中塑造了女战士、俄罗斯姑娘任妮娅。任妮娅聪明果敢,美丽炽热,狂放起来可以在桌子上跳“恰恰舞”,但在演唱西蒙诺夫的诗句“等着我吧!我会归来”时,又展现了战争带给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忧郁及强烈的希冀。王静把这一切都表演得感人至深;在歌剧《芳草心》中扮演了性格迥异的孪生姐妹;在《火红的木棉花》中扮演了年轻有朝气的大学生;在《特区回旋曲》中扮演了现代歌手;在《歌仙——小野小町》中扮演了古代日本少女;她还扮演了大义凛然的“江姐”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王静的成功决不是轻易得来的,一方面是靠她聪颖的天姿,但更重要的是她在业务上的刻苦学习。来歌剧团后能坚持和抓紧声乐、形体、台词等基本功的训练,注意不断地向生活学习,向民族和西洋的传统艺术学习,从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并能在自己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后来又经过艺术院校的培养和名师指导,所以才能在艺术上不断完善成熟。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歌剧事业执著的爱,为了歌剧她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付出了那么多劳动和代价。
20多年来,王静在部队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怀培养下,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由一个普通的文艺战士,成长为有影响的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她像一棵嫩绿的幼苗,在军队文艺工作这片沃土上,经过浇灌和培育,长大成才,为歌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次音乐会是她从事歌剧表演艺术的一次总结,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她还具有很大的潜力,愿她在今后塑造出更多、更好、更生动、更完美的歌剧艺术形象。
愿这颗璀璨的歌剧之星,放射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异彩。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