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革命博物馆“近代中国”陈列开放
本报北京六月十一日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的前夕,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近代中国”陈列(一八四○—一九四九年),于六月十二日正式对外开放。
“近代中国”陈列是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它与该馆日后推出的“当代中国”陈列(一九四九—一九九七年),将成为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展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上、下篇。
“近代中国”陈列在两千平方米的展厅内,以两千三百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复原景观等展品,生动展现了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起至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多年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概貌。陈列共分七个部分: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国民政府统治,土地革命;全民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介绍详见第四版)
陈列清楚地展示了中国百年的近代史是备受帝国主义欺凌,饱经忧患和屈辱,人民遭受巨大灾难的苦难史;又是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英勇不屈,奋斗不懈的斗争史。陈列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近代中国”陈列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在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它将使参观者都能从中获取教益。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比齐蒙古
本报北京6月11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1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在中南海会见了卢旺达总统比齐蒙古和夫人。李鹏对比齐蒙古总统首次访华表示欢迎。
李鹏说,“相信总统阁下的访问必将对中卢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李鹏说,中卢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相距遥远,但我们有许多共同点,都面临着谋求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共同任务,中卢两国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相待、真诚友好、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比齐蒙古说,近年来,卢中关系发展顺利。1994年,卢旺达经历了巨大困难之后,中国率先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同卢恢复了外交关系,而且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等各种途径向卢旺达人民表示了同情和声援,对此我们将牢记不忘。
比齐蒙古说,卢中两国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中国对卢旺达的援助也是无私的。我们期望中国能在卢旺达重建国家的过程中,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卢旺达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是我们的优先领域,希望能借鉴中国发展农业的经验。
李鹏说,中国对卢旺达人民在1994年的不幸事件中所蒙受的苦难深表同情。我们赞赏卢旺达现政府奉行民族和解的政策,民族和解政策本质上就是团结大多数人的政策。一个国家要发展,其前提一是国内民族和睦、政治稳定,二是要有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相信卢旺达人民在民族团结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在重建家园的事业上取得新的进步。
李鹏说:“我们也赞同卢旺达将发展农业作为重建国家的优先考虑。相信只要能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农业资源,你们一定能获得成功。”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胶东看深化改革
本报记者凌志军吴焰
谈起全国经济改革的大局,人们喜欢说一句话:“南有广东,北有山东”。
北方人盯着山东,山东人却盯着胶东。他们说,山东像是一艘船,而胶东,正是那高高抬起的船头。
胶东半岛,临渤、黄二海,含五个地市。其国内生产总值大致相当于山东其它12个地市的总和,是我国最富裕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她所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也在更大的范围内有代表性。
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这是胶东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之所以说“关键”,理由至少有三:
其一,改革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像全国一样,在过去的一年中,胶东5地市农业丰收,工业增长,通货膨胀趋缓,金融的动荡已经平息……“成果来之不易,怎样巩固?怎样发展?怎样才能不会成为另外一次轮回?”潍坊市副市长王伯祥思考着。
其二,改革正面临很大的困难。国有企业依然步履维艰,富余人员越来越多,亏损总额继续增加,经济效益仍无振作之象。“年年改革,却好像越改难题越多”,青岛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康凯说。这种“越改难题越多”的局面,也在更大的范围里存在。在烟台,崛起于改革初期的乡镇企业,如今正越来越多地显露出规模小、素质差的问题;在潍坊,国有小企业的改制已经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管理制度的建立、股权制的完善、资产的流动;在日照,“以港兴市”的方针,已经成为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焦点,但它的港口近年却面临吞吐量大幅增加、利税大幅下降的形势。
其三,改革正在各个领域里加快推进。胶东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改革的步子也越来越大。青岛市作出决策:全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烟台市宣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潍坊则将“放小”试验变成向全局推进的步骤……
“取得进展”、“面临困难”、“迎难而上”,这三句话构成今天胶东改革的大形势。
面对这一改革局势,人们不禁要问:
既然取得了进展,为什么还会“越改越难”?既然“越改越难”,为什么还要“迎难而上”?
按照市委的决策,改革在青岛全力推进着:国有资产的重组和优化、新机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有人事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然而问题依然连肩接踵:调整工业结构,压缩纺织行业乃是必行之举,可是1万多下岗工人在那里发牢骚;企业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可就是赶不上原材料的涨价;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要流动要进城,这就挤占了城里人的就业机会;在企业内部建立新的机制,就牵涉到产权明晰的问题。要转向效益的轨道就要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却一下子增加8000富余职工,安置下岗职工牵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又牵涉政府的职能,这是企业改革的链条。住房的商品化牵涉着房租制度,房租的多寡牵涉着职工的收入,职工收入高低牵涉企业的成本,成本牵涉效益,效益又牵涉企业的改制,这是住房改革的链条……
“牵涉”二字在人们的嘴里频频出现,这意味着经济的“链条”有很多很多。改革发展至今,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解决一个老问题的同时,又常常会引发一打新问题。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感到“越改越难”的原因。
也正因此,改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难点在短期之内不可能消除,但是我们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实现突破。”
青岛市二轻局系统的43个企业,亏损的多,盈利的少,这局面已有多年。但是,就在1995年,这些企业中有4家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当年利润增加131%,职工收入增加132%,另外两家企业把资产存量流动重组,结果销售收入增加92%,利润增加313%。
这证明了青岛市体改委主任康凯的一句话:“改革很难,不改革更难,解决困难还要靠改革”。
大胆试大胆闯
80年代,胶东人曾经满怀虔诚到各地取经。在江苏,学“苏南模式”;在浙江,学“温州模式”;在福建,学“晋江模式”;在广东,学“珠江模式”……此后,胶东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全国各地的参观取经者纷纷来这里询问“胶东模式”。
奇怪的是,胶东人并不认为自己有“模式”。
“烟台无模式”,烟台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钟庆禄说,“这里8万多家乡镇企业,有‘苏南’的痕迹,有‘温州’的痕迹,有‘晋江’的痕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岂是‘模式’二字所能概括的?”
“潍坊无模式”,潍坊市农委副主任李云洲说。尽管这里的农业在全国占有独特位置,其“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但李云洲坚持说:“我们只定原则,不强求形式,各地有各地的情况。”
更典型的例证来自诸城。这里小型企业的改制颇具特色也颇有成效。一时间,各地为国企改革苦觅良策的人们如潮而至。5000多个团队、八九万人来到这个小小县级市参观取经。原先不少人以为诸城改制的“模式”在于一个“卖”字,其实,“卖”只是一种办法,而诸城改制的形式总计有7种。正因此,诸城人说:“诸城无模式。”
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的道路则可以因地制宜。比如潍坊的“农业产业化”,这是大方针,具体到操作则如“百花齐放”:寿光以中心市场带起庞大的蔬菜业;诸城是养鸡贸工农一体化;寒亭是一乡一业;安丘是名牌产品战略;高密是区域“种养加”。看来,改革没有模式,还是多样化好。
从“学模式”到“无模式”,创新的意识正在渐渐取代模仿的习惯。但是,在胶东,有一点是任何地方都认同的,这就是,允许改革者大胆试,大胆闯。
思想解放不能一劳永逸
诸城市委书记陈光是胶东地区一位有争议的人物。
陈光做了什么呢?他在诸城大刀阔斧地把国有小企业“放开”了。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因为“放小”已经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里实行的方针。但是,陈光是在3年以前做这件事情的,所以令当地舆论哗然,有人送给陈光一个外号:“陈卖光”。
而现在,因为实践已经证明诸城的改制获得了成功。争议渐渐平息,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在“放小”的道路上更大胆地迈步。陈光说:“诸城这几年就是在做一件事:探索新的企业制度。”
差不多同样的话,记者在胶东半岛听到了多次。
潍坊市副市长王伯祥说:“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他说的是农业的问题。
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主任刘世光说:“新机制不是现成的,它需要一边尝试,一边改进。”他说的是3年前始建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
如果把这些发生在局部地方的事实放在更大的范围里来看,就会引出一些更加令人深思的问题。
诸城式“改制”的国有小企业多至上百家。而诸城“改制”的影响,正在向周围扩散着。青岛已经计划今年在60%的企业当中实行“诸城式”的改制。寿光经验的核心——部分农产品的产业化也即市场化,已经波及更大的范围。记者访问烟台、威海和日照期间,在渔业、果业等等农产品的产销方面,都看到了大致同样的过程。
一个新经验、一种新思想,在一个较小的地域里产生,开始的时候并不为人们所认识,甚至还会引发种种的争论,但其影响却渐渐散开,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最后成为一种引导大势的经验,这在过去17年的改革中是一个屡屡发生的过程。记者在胶东半岛所见,不过是这一过程的再现。诸城提出“放小”,到现在终于为人们认定,历经3年。潍坊提出“农业产业化”,到现在为人们所接受,也是3年。应当说,对这两件事,人们的认识曾经充满了分歧但又渐趋一致。很多人对记者提到这些事,都很自然地联系到解放思想的问题。
这令人想到17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农民自发搞起的“大包干”,恰恰也是经过3年的争论,才正式写进中央文件当中,并且名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将今天的胶东衡以其它一些曾经领先而现今落后的地区,便会发现一个值得回味的事实:经过80年代初期“思想解放”的人们,到了90年代,仍然还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这也许可以证明,思想解放是不能一劳永逸的。唯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可能使改革者探索的步伐加快。
这也许正是胶东这片土地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比齐蒙古
本报北京6月11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卢旺达总统比齐蒙古。
乔石说,中卢关系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国真诚相待、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在许多领域进行了很好的合作。总统阁下重视同中国的传统友谊与合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我们相信,在新形势下,两国关系将日益巩固和发展。
比齐蒙古说,卢中关系很好,两国在许多领域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在卢旺达最困难的时候,中国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等各种途径,给予了卢旺达有力的声援和援助。因此,他此次来访的目的,一是要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二是希望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期待中国在卢旺达重建家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比齐蒙古强调,在台湾问题上,卢旺达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
乔石说,近年来,非洲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人民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已经成为非洲形势的主流。非洲大陆开始进入谋求政治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他说,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将一如既往支持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进一步加强同非洲国家的磋商与合作,为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会见中,乔石表示,中国人大愿意与卢旺达议会加强合作,欢迎卢议会来中国参加议会联盟会议。乔石请比齐蒙古总统转达他对朱韦纳尔议长的问候。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力培育公德意识
本报评论员
3月底以来,本报读者之友版开展的“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的讨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踊跃参与这场讨论的各界人士,共同表达了一种认识,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劲风,给全社会的思想道德面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清风重新吹拂神州大地。大家也共同表达了一种愿望,即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公德意识,扎扎实实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要从普遍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人素质抓起。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公民生活小事入手抓,看得见,摸得着,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如行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不许随地吐痰,上车时要排队礼让,日常生活中要照顾邻里休息,要保护公共环境卫生,等等。人人遵守了这些行为准则,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就会逐渐提高,个人在社会上的利益也就受到尊重和维护。相反,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都不遵守,很难想象他对他人和社会能有高尚的道德操守。见义勇为英雄、辽宁鞍山市图书馆副馆长白雪洁说得好:“人与人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不一样,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基础不同。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平时做事不讲公德的人会在危急关头以鲜血去印证良知。从这个意义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都应该从细微之处入手。”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以此培育、提高个人素质,使体现社会主义文明的行为规范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自觉选择;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个人的素质,包括文化与家庭教养,良知与正义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为社会公德意识的光大打好基础。
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公德意识,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当前,社会上有一种矛盾现象,有些人一面抱怨环境卫生差,但他自己往往又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一面感叹人情淡漠,但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又往往缺乏应有的热情;一面指责服务态度差,但当他为别人服务时又态度粗暴。一位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在讨论中认为,一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热情、憧憬和自信,放弃了自我监督、自我省察,导致高文化层次与低水平公德意识之间的落差愈见明显。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我们社会中的多数人有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只是由于长期的容忍和习惯,以及不能脚踏实地地从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见小善而不为”,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公德意识减弱,有形无形地污染和损害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只要我们增强了公德意识,把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就会变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形成更加良好、纯洁的公德风尚。
增强公德意识,还要靠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公德意识是人们在后天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公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从孩子抓起,常抓不懈。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尤其要纠正重智轻德的倾向。还要改革公德教育中脱离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实际的单调、简单、呆板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易于和乐于接受。其次,要充分发挥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公德意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人的社会行为准则,社会舆论的褒贬对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有助于培养人们树立良好公德意识,培养自尊自爱之心。这是新闻、文化、出版单位责无旁贷的职责。再次,“德”与“法”二者虽在调整人的行为的过程中有各自的范畴,但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一些社会公德劝诫、约束难以奏效的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的“缺德”行为,纳入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是完全必要的。
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一个文明、健康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从提高公民的素质入手,从每个人自己做起,培育公德意识,使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进一步改善,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的讨论暂告一个段落,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各种形式,多角度进行宣传,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努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尼泊尔客人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于海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下院议长拉姆·钱德拉·波迪亚尔率领的尼泊尔议会代表团。
乔石对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尼两国是近邻,两国关系一直很好,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乔石认为,中尼之间频繁的高层交往对增进两国的友谊与合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他说,中国希望与尼泊尔保持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
乔石对尼泊尔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所采取的支持中国的立场表示赞赏。
波迪亚尔说,代表团一踏上中国的领土就深感中国人民对尼泊尔人民的友好情谊。尼中两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友好往来与合作,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密切往来又把两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波迪亚尔相信,尼中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将有更大的发展,并对亚洲地区产生积极影响。
乔石委员长的夫人郁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参加了会见。
代表团是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邀请来华访问的。抵京前,尼泊尔客人曾访问了西藏。


第1版(要闻)
专栏:

  姜春云在国务院电话会议上强调
防大汛抗大灾保“三夏”夺丰收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鹿永建)国务院今天召开全国防汛抗灾夺丰收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会上强调,当前防汛进入了实战阶段,夏季生产到了关键时刻,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要进一步动员起来,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保“三夏”,夺取全年农业丰收。
姜春云说,由于各级党政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的指示精神,充分调动保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今年农业生产形势是好的,夏粮播种面积增加,丰收在望;早稻、春玉米播种面积也比去年有所扩大,春耕播种进展良好;“菜篮子”产品增加;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农业生产也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因素,最为突出的是自然灾害的威胁。去冬以来北方少雨干旱,目前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京津地带旱情还在持续。南方一些省区入汛后发生了局部洪涝灾害,北方也即将入汛。今春持续低温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还没完全过去。江淮、黄淮、西北东部可能出现持续阴雨天气,会对麦收带来困难。对今年的农业生产,既要肯定成绩,更要正视不利因素,务必保持清醒头脑。
姜春云指出,能否获得今年农业丰收,关键在防汛抗旱,在防灾抗灾减灾,抗灾力度愈大、愈有效,农业丰收就愈有把握和希望。为此他要求当前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我国是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鉴于目前我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差,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比较低,各地对于防汛抗灾绝对麻痹不得、侥幸不得、疏忽不得。务必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有灾无灾按有灾准备,大灾小灾按大灾准备”,在抗灾斗争中取得主动权。
二、进一步检查落实防大汛、抗大灾的各项措施。今年的防汛抗洪要确保大江大河大湖、大中型水库的安全,中小河流、小型水库也要强化措施,千方百计安全度汛。要做到在同等灾害情况下,力求今年灾害造成的损失小于往年。各地要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进一步紧急行动起来。落实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要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主动落实防范措施,特别要做好险工地段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做好防洪抢险的组织、物资准备;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要统一指挥,团结治水。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好“三夏”生产这一仗。目前夏收已从南到北陆续进入高潮,早稻和其它春播作物的播种已经结束,转入田间管理阶段,夏种正在全面展开。各地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加大力度,集中力量抓紧抓好“三夏”生产。首先要突击抢收抢打,力争夏粮丰产丰收。其次要抢农时,种足种好夏播作物,各地要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提高作物复种指数,三要抓好田间管理,促进作物早发早熟,争取大秋作物丰收。
四、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为防汛抗灾、保“三夏”、夺丰收做好服务工作。防汛抗旱和“三夏”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各级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化工、供销、银行、电力、内贸、外贸、铁路、交通、气象、通讯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尽职尽责,抓紧防汛抗旱物资和农用物资的生产、调拨、运输、供应及生产技术信息指导等工作。要切实做好夏粮、夏油的收购工作。各行各业要牢固树立服务农业、支援农业的思想,为确保防汛抗旱和“三夏”工作顺利进行多做贡献。
五、切实加强对防汛抗灾夺丰收的领导。防汛抗灾、保“三夏”、夺丰收是当前农业战线的中心任务,各级党政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把防汛抗灾和“三夏”生产作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的关键环节,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抓紧抓好。
国务委员陈俊生主持了今天的电话会议。安徽、河南、湖北三省政府负责人汇报了防汛抗灾夺丰收的工作情况。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提出
推进两个转变要抓住着力点
本报讯从5月30日到6月7日,经济日报连续发表了该报记者组采写的总题为《两个转变在上海》的7篇述评式报道:《抓变:大上海的新崛起》、《抓深:不断寻求改革新突破》、《抓高:是龙头就要高昂》、《抓大:更广天地加更强主体》、《抓名:“上海号”扬起风帆》、《抓远:跨世纪发展的时空观》、《抓思:转变呼唤新思维》,引起许多读者的注意和兴趣。6月11日,经济日报评论员艾丰就这组系列报道发表文章,现摘要转载如下: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两个转变”,其重要性、必要性、历史意义,人们已经谈了许多,也还需要继续谈论下去。但目前更加重要的恐怕是寻求实现“两个转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进一步认识“两个转变”的内在规律,更自觉地推进这一伟大历史进程。
推进就要用力。用力,就有一个会不会用,用的是不是地方的问题。会用力,要解决好三个层次的问题,即摆正“着眼点”,选准“着重点”,抓住“着力点”。我们在报道中,选择了“变”、“深”、“高”、“大”、“名”、“远”、“思”这7个字展开做文章,不仅是因为这些“字”反映了上海“两个转变”工作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些“字”具有深刻的内涵,是抓好“两个转变”的着眼点、着重点、着力点。
首先是摆正着眼点。着眼点摆不正,工作就会跑偏。
例如“变”,就是一个重要的着眼点。经济体制转变,就是改革,就是“变”。筹划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时候,是眼睛向上、眼睛向外,向国家要钱、要政策,还是主要着眼于改革,着眼于“变”?这就是着眼点的问题。增长方式转变,也是“变”。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最大的冲动”是什么?是上项目、铺摊子,单纯扩大规模,还是搞技改、重质量、扬名牌,靠提高内涵去获得效益?着眼点不同,工作路数就不同,其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
再例如“远”,也是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在时间的“长远”上,上海用跨世纪发展的远大眼光看自己,用两个世纪之交的比较看城市,他们于是抓住了从多功能到单功能再到多功能这一“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发展逻辑。从空间的“远大”上,上海正是在中国、亚洲、世界的大宏观层次上,理解了“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定位。没有“远”,何以正确确定跨世纪发展战略?
其次是着重点。着重点选不准,工作就会平庸。
例如“深”,就是一个重要的着重点。抓改革的要义就在于抓“深化”,不断地“深化”。重点突破,才能带动整体推进。“面”的扩展,很大程度上是靠“点”上的“深化”。“点”上的“深化”,不仅给了我们经验和决心,而且它本身就有巨大的示范作用。改革过程是两种体制转换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层面上长久停滞,两种规则摩擦造成的负面效应就会增大,改革的代价就会增加。这就像动手术,既然开始,就不能停步。当然,重点也是多层次的,也是不断变化的。要克服难点促重点,要维护稳定保重点。但无论如何,就像经济的发展是硬道理一样,改革的深化也是硬道理。
最后是着力点。着力点抓不住,工作就会低效。
例如“高”、“大”、“名”,可能就是应该注意抓住的着力点。从粗放到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周密的思考和设计。但要进入操作,必须有可以使大劲的“抓手”。纵观世界各国经济集约发展的历程和趋向,莫不是以“高”、“大”、“名”为特征的。而我国经济的粗放,恰正集中表现在这几点上:技术水平低,分散而无规模,缺少叫得响的世界名牌。如果不在这几点上着力改变,向集约型转变,又从何谈起?
着眼点——着重点——着力点,其实又是一个思维和实践的进程。摆正着眼点才能选准着重点,选准着重点才能抓住着力点。最后一定要落实在着力点上。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点的层次递进也是相对的。
“两个转变”正在神州大地上有声有色地展开,各地都在探索有效的转变途径,寻求恰当的转变方法,从而形成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内容。


第1版(要闻)
专栏:

入夏以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旱情严重,自治区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动农牧民奋力抗旱保丰收。这是内蒙古托克托县县委书记高怀(右)到董家营村张二娃家的田头了解抗旱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