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陈作霖
作风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这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来源于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时总是强调,共产党人要无条件地掌握科学世界观,要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动符合党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列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党的这一性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党的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并在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作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同时,从矛盾的法则入手,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作为解决党内矛盾和进行人民内部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以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巩固和增强党的团结、人民内部的团结,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且有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我们党能够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第一,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和作风,使我国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现成模式可供借鉴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和作风,使我国革命和建设摈弃了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实现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又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同新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受住了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生机勃勃地阔步前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道上。
第二,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和作风,使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正是由于我们党紧紧地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排除万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国后,又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得建国之初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藏匿之地,旧社会那种极端腐败的社会风气,娼妓吸毒等各类社会丑恶现象,在短短几年内彻底消失。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很多旧问题需要继承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正是由于我们党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形成了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正如小平所说的,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第三,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和作风,使党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通过内部矛盾运动和斗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党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弱小走向强大,巩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世界风云变幻,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能够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只有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面临着两个考验。一是执政的考验,实际上就是权力的考验;二是改革开放的考验,也就是商品和金钱的考验。能否经受住这两个考验,取决于共产党人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是否坚定,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否牢固。因此,必须对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之真正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必须首先要讲政治。讲政治是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纯洁性、确立正确世界观的首要问题。世界观的核心是立场问题。立场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共产党人不能离开无产阶级党性立场谈世界观建设。不讲政治,就确定不了方向、立场、观念和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邓小平同志说:“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对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在腐蚀与反腐蚀较量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丧失警惕,发生动摇,经不起权力、金钱、女色等诱惑而栽跟头。讲政治,说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政治,就是不能忽视国内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的存在,不能忘记国际范围存在的复杂的阶级斗争。讲政治,就是在阶级还存在的世界上,不能抛弃阶级分析的方法,用人性论或人道主义等去研究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问题。讲政治,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领我们的意识形态各领域。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讲政治,就是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经济建设与发展,以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讲政治不是任何意义上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左”的一套。事实上,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他们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观点,并且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他们的思想文化渗透、政治瓦解活动。列宁说:“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如有的只要能弄到钱,就支持、参与走私贩私活动,就为骗子行骗提供方便等行为,这无论从组织角度看,还是从个人角度讲,都是不行的。产生这一错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讲政治。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才能用客观的标准去认识社会,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用严格的纪律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坚定的信念。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是做一个合格党员必须具备的条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它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措施和方法,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共产党人只有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够校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方向,锤炼自己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作风,摆脱消极因素和腐败思想的影响,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彻底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也是检验党员干部世界观的试金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强调,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新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标准。他要求“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越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领域强调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情况下,在思想领域越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无私奉献精神。要紧紧抓住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帮助干部战士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最近他又强调,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讲,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所以,为什么人的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就是“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还是人民的主人;是为广大人民服务,还是为个人或少数人服务;是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还是像过去剥削阶级那样骑在人民头上发号施令、作威作福;是向人民负责、为群众谋福利,还是只对某个人负责、讨某个人之欢心。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干部队伍就会发生腐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难于维持,天下就不会太平。千百年来的历史说明,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立场才不会偏离,我们的思想感情才能与群众产生共鸣,才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境界。才能真正做到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急。这样不管敌对势力怎样“分化”、“西化”我们,我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强调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反对腐败的根本措施
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正确思想和行为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立起来,人们就会义无反顾地为党的事业奋斗,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就能够消除腐败产生的主观根源。战争年代是这样,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仍然是这样。从反腐败斗争中揭露出来的腐化变质分子可以看出,他们当中有些人当初并非全都是贪得无厌之徒,有的开始还是比较守规矩的。可一旦解除了思想武装,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操守,贪欲一开,便如决堤的江河一发而不可收,最后把自己毁掉了。人非圣贤,要说在物欲面前一点也不动心是比较难的。但一个人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能做到有理智,严于律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避免腐败。
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党员领导干部就会加强“自律”。在思想认识上,就不会把以权谋私视作本事,把追求低级趣味视为潇洒,把纸醉金迷、挥霍浪费称作气派。在举止行为上,就能自觉地按照党纪政纪和法规来调整和约束自己,存正气,禁贪欲。在对自身要求上,就能做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兢兢业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凡是与党的宗旨相违背,与人民的意愿不相符的东西,都会弃之如敝屣,各项“不准”就能落到实处。
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党员领导干部就会自觉自愿地需要监督。提倡监督,欢迎监督,容许监督,自觉地接受监督,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必不可少的措施。毛泽东、邓小平同志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专门就这个问题作了阐述。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时说:“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他还指出:“正因为相当多的领导同志思想不通,看起来监督就更加重要了,不搞群众监督就更危险了。”有效的监督是对自律不够的弥补,它可以使胆大妄为的人有所顾忌,使思想作风差一些的人加强纪律性,使处在错误边缘的人提高警惕性。加强监督,党员干部才不敢滥用手中的权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够得到巩固。
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整个社会风气好转就有了基础。近几年来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些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他们的行为作风失去了标准,失去了规范,影响了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邓小平同志说:“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一点,“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尽管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制定了和正在制定很多的法律法规,并且从严治理。但若是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么,要求一般的老百姓去遵纪守法,必然就是一句空话。不久前江泽民同志郑重号召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重新学习白求恩,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目的就是以良好的党风正气,带动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西体用之间》简介
丁伟志、陈崧撰著的《中西体用之间》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认为,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70年,是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剧变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开始发生剧变的时期。在如何对待“中学”和“西学”的问题上,历史地形成了晚清文化论坛的议论中心;而以“体”和“用”一类范畴来界定“中学”和“西学”的性能,并依此确立对待两者的基本准则,构成了这一社会剧变时期的新型文化思潮的通行模式。该书依次分析了“中体西用”文化观萌生、形成、嬗变、分解的历史全过程;分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间发生的种种冲突与交融。
中国文化的近世境遇,是该书探讨的主题。本书通过对于晚清各种文化流派和各种文化主张的剖析,着力揭示中国文化推陈出新的艰难曲折历程,揭示这场文化剧变中各种文化见解,从而揭示出中国文化的逐步现代化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止的历史趋势。(俊义)


第9版(理论)
专栏:

  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
庞道沐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产业化的要求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产业化经营与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比,其明显的特征是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主导产业规模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进程中农业产业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新纽带。在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解决农民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实践证明,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它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经济契约为纽带,通过两个延伸,即一头向市场延伸,一头向基地、农户延伸,把分散的农户集结起来,有序地进行某项专业生产,面向国内外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家庭个体经营活动与社会化生产整体效应的和谐统一。
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是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新途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比较效益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国家政策,但更重要、更现实的是靠挖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内部潜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和运销,实现农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创汇率,是改变农业的弱质性、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选择。
有利于拓展经营规模,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支点。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实现空间布局的规模化。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促进农户进入某一产业链,参与一体化经营,将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生产连结成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生产,既保持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稳定性,又开辟了耕地规模经营的新途径。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而实施农业产业化是推进这一进程的加速器。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另一方面,产业化的发展又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资金、技术,为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事实证明,凡是产业化发展快的地方,都带动了城镇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和工商业小区。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狠抓有关措施的落实
努力培植区域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和显著特点。一个地方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就无从谈起。确定主导产业,就是要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并把重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
大力推广农用科技成果。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切实把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要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同时,要继续放宽放活科技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要抓紧抓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认真实施“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和“绿色计划”,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村的科技进步。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要求实现经营一体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社会化服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各地涌现的公司加农户、协会联农户、基地串农户、中心带农户等,深受农民欢迎。这些服务组织形式把农民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活动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推进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搞好社会化服务要靠涉农部门去组织。有关涉农部门可以集管理、经营、服务于一体,围绕主导产业办实体,立足点是为农民搞好服务。与此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市场,促进商品大流通。
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脆弱,各级党政部门要予以多方支持:一要多渠道增加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重点向大型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作适当倾斜。二要给各地农村坚持产业化经营的实体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产业化经营实体都应具有法人资格,充分享有人、财、物的配置使用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龙头企业谁建基地谁所有的原则,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的发生。龙头企业可以自主决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发放生产扶持金、赊购种苗和饲料等方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进而壮大自身实力。三是维护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的合法权益,主要是要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的行为,不得任意加重企业负担。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规划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地方政府负有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引和多方关系的协调等重要责任。各地必须根据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按照户有主营项目、村有骨干品种、乡有经济强项、县有主导产业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要定期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农业产业化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