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识人·容人·正己
——山西省五寨县委书记、县长刘二仁一席谈
薛文献武卫政
刘二仁,44岁,山西省委党校毕业。历任山西省河曲县团县委书记、阳方口煤矿党委副书记、偏关县委副书记、静乐县委书记等职。1994年3月任五寨县委书记、县长。
五寨是山西省有名的贫困县,带领全县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是我们县、乡、村三级干部的天职。要搞好每项工作,县级领导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识人,容人,正己。
识人,就是坚决重用那些精明能干、社会评价高的人才,也就是群众心目中德才兼备的好人。用好一个人,会影响一大片;用不好一个人,同样会影响一大片。群众说得好:高明的领导用人才,糊涂的领导用奴才。经不住“人情风”、“条子风”吹,经不住投机取巧的人成天往你家里跑,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结果既破坏团结,贻误工作,又使自己声名扫地,害人也害己。识人,既要严格考察,也要知人善任,认定是人才,就要最大限度发挥他的长处,所谓人尽其才。
容人,就是勇于接受批评意见,也允许别人比自己高明。人家越有胆量,我们越应该有气量,决不能搞武大郎开店那一套。同时,对于有毛病、犯错误的同志,我们主动承担领导责任,热情帮助,这也是容人。有个年轻的村支书带领群众致富是一把好手,可就是有些恶习,有的同志提议干脆撤掉算了。我多次找他谈话,严厉批评,耐心教育,小伙子知错即改,后来被评上了县模范村支书。但是,对于确有问题的干部,我们决不迁就,决不袒护,这也是对更多的干部负责,对群众负责。
正己,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行为。干部身子不正,提的口号越响,定的条条框框越多,群众的逆反心理越大,越不买你的帐。树立威信,首先得让别人信服,然后才有你的权威。县委提出改变干部工作作风,到底能不能做好,群众盯着干部,干部盯着领导。我们从自身做起,下乡不事先通知,不带秘书,不听汇报,吃饭一天不超过4元钱;外出开会、跑项目,乘火车、啃方便面是常有的事。这样做既了解下情,遏制了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又密切了干群关系。
要正己,还得有胆量“惹人”。一些拿条子托门子找我的人说,你是县委书记,什么事不能办?我说党性和良心不允许我办的事我绝对不办。有人说我六亲不认,我说县委书记不是你们给我的,我欠的是人民群众的帐,不欠你们任何人的帐。我说你们在我这里碰一鼻子灰,在五寨的其他领导那里也一样要碰一鼻子灰。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新闻

  为了57个农民矿工
——贵州省开阳县保山煤矿抢险纪实
孙海涛胡跃平
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井下57个矿工的头上。生死攸关之际,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紧急动员起来,12个昼夜全力抢险……
3月28日上午8时,贵州省开阳县龙岗镇保山煤矿,才来矿井采煤一个月的矿工蓝正轩不慎挖通了毗邻的一口已封闭的废井,数千米巷道里多年的积水突然决口,如天上之水倾泻而下。短短10分钟,一号井的主巷道及贯通的二、三号井均被淹没。平时矿工乘缆车上井的工作面也没在水里。正在作业的57个矿工瞬间被密闭在离地面100多米的井下。
黑暗中,人们呼唤着,在一个个支巷道里摸索,搀扶着慢慢向一些地势较高的支巷集中。几个小时后,有48个矿工集中在了二号井最高的一个支巷的斜坡上。
一位老技师叫大家用衣服、煤块把巷道壁上的窟窿堵上,以减少废气灌入,叫大家躺下,尽量不要动,不要哭喊。集中矿灯,一盏亮一小时,轮着使用。在他指挥下,大家不那么惊慌了。但看着上涨的水位,他们估计最多20多小时,大家都将无一幸免死在这黑暗的水底。情况十分危急!
幸亏大水下来时,有几个离井口稍近的矿工跑了出来,跑到7公里外的镇上报告了情况。可是镇上无力组织技术援救。30多公里外的开阳县接到报告后,县里的主要领导立即赶到现场组织营救。
立即用大功率的水泵抽水,这是当务之急。可是3口井从井口到水面都是近30度100多米长的陡坡,县里没这么高扬程的水泵,告急电话打到了70多公里外的贵阳市。
贵阳市委、市政府快速组织救援行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三运、市长刘长贵迅速赶赴现场指挥,各有关单位迅即无偿无条件地投入救援中。市电机制造厂调来了潜水电泵,国营林东矿务局派出了最强的两个抢险队,部队带来了电台、帐篷,5家医院派出了医疗队,市劳动局、乡企局、煤炭厅等单位的领导也赶到现场。
入夜,周围十多公里的农民纷纷赶来了,几千人站满了周围的山坡。井下有他们的父子兄弟,有他们的亲朋好友,一双双企盼的眼睛盯着在崎岖泥泞山道上艰难爬行的救援车辆和一个个一身黄泥的救援人员。细雨蒙蒙,山里的春夜异常寒冷,救援队员们却一个个头冒热汗,借着车灯铺路,架线,扛着器材飞跑……
可是由于坡度太陡,距离太长,抽水不是很顺利。
第三天了,巷道顶部还没露出水面。井里的空气已越来越稀薄,废气浓度越来越高,加上饥饿寒冷,有几个被大水冲得身上一丝不挂、身体被严重擦伤撞伤的矿工躺在地上,已在静静地等待着死亡。一些人开始吃拉煤筐上的稻草绳子和坑木。
井上由一位副市长带队的指挥部成员,也已3天3夜没合眼了。贵阳市和开阳县共有80多个单位,700多人投入了救援工作,仅是贵阳市各单位就送来了70多万元的救援物资。供电局、自来水公司、林东矿务局等单位的抢险队员们,双眼熬红了,嗓子沙哑,浑身上下沾满泥水,3天里都只吃了一顿饭。昼夜守候在山上的农民们说,虽然我们不认识,但我们都知道煤炭部和省里的领导也来了。农妇童明枝的3个儿子都在井下,杨玉莲的丈夫和4个亲戚也在井下,她们都哭着说:“我们感谢政府和这么多救命恩人!”
第五天(4月1日)下午6时,林东矿务局训练有素的抢险队装备停当,率先下井,搜索到了这48人。50分钟后,48人全被背到井上,5家医院的医生护士早已准备就绪,立即抢救。
还有9人下落不明,井下的二氧化碳和瓦斯浓度骤然升高,积水淤泥深厚,搜寻十分困难。救援工作继续紧张进行,又是整整8个昼夜,4月9日凌晨5时,终于全部找到这9个已身亡的矿工。
死者罗家明、陈国明的家人、亲戚好几十人,整整12天都守在山上。他们哽咽着说,这么多人抢救素不相识的农民矿工,就像救自己的亲人,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获救的48人经过治疗,到8日已有部分出院。住院期间,贵阳社会各界给这些农民矿工送来了不少现款、食品和衣物。矿工们手捧着捐赠的物品,再次流下了感激的眼泪。即将出院的郑启祥、周德军说:“我们这次死里逃生,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以及全社会的温暖。”
4月9日下午,龙岗镇上万群众自发涌上1公里长的街道两旁,为即将撤离的抢险英雄送行。48个获救的矿工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一群少先队员将一朵朵红花戴在英雄们的胸前。镇长贺红琼代表3万龙岗人民向英雄们致以深切的谢意:“龙岗人会永远铭记这份深情!”(附图片)
题图:获得第二次生命的矿工们。
孙鲁荣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保卫森林的勇士
本报记者刘亮明汪波董伟
长着一副“娃娃脸”的森警战士虎气十足,个儿顶个地是保卫森林的勇士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这些平均年龄不足18岁、见着生人“娃娃脸”上还是一副腼腆样儿的小伙子,就是在扑救草原森林大火时那些猛虎一般左冲右突的森警战士。
那天,刚从训练场上下来的张勇强和关洪亮,立正站在内蒙古森警呼伦贝尔盟支队队长李子玉面前,小哥俩两张18岁的脸上满是稚气。细端详,张勇强被森林大火烤伤的耳朵还有点打卷儿,关洪亮下颏被烧出的大片水泡焦皮还没脱尽。
“没啥说的。就是为保护森林草原才当森警的。大火来了,可不就得舍命扑救,不然还要咱干啥。”推让一番后,张勇强有些激动地说。“就是这,那关口啥也不想啥也不怕,来不及,就想着把火头扑下去。战友们都一个样。”关洪亮低声附和。
森警呼盟支队政委刘兴义、副政委王继华深有感触地说,要把这些父母眼中的“大娃娃”、“宝贝疙瘩”带好可不容易。刚到支队时,多数战士对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训练不能适应。支队就从思想教育入手,让他们懂得当一名森警战士肩头的责任,培养他们热爱边疆、乐于奉献的思想和敢打必胜的精神。同时,从实战出发,坚持进行保护森林的种种应急抢险特殊训练。
训练时,有时带着扑火工具一赶就是几十公里,十七八岁的新战士哪经过那阵势。多数人不是脚肿得搁不到鞋里,就是腿疼得打不了弯儿,不少人背地里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我们也心疼,本来就是些大孩子嘛。可是作为森警,我们就不能心软,心软只能坏事。森林大火可不怜悯泪蛋子。”王继华实话实说,“火候不到炼不成好钢。”
就这样,一两年下来,战士们“奶味儿没了,虎气足了”,个儿顶个地成了保卫森林的勇士。来探望的父母们都惊奇,转眼间,咋就像活脱脱换了人儿似的。
如今,听到森林遇着险情,战士们就呼呼往前冲,战前动员都用不着。支队长李子玉讲了刚刚结束的扑救森林大火中的一个情景:
当时,大火借着8级大风,逼至大兴安岭诺来诺尔林场,再往前,不仅林场难保,而且要危及红花尔基世界唯一最大的天然樟子松林带。战士们急了,头发呼地都竖起来了,什么都不顾,冲着几十米的大火头就往上扑,个个都成了火人。20岁的于志成双手被燎得冒糊味儿,18岁的于勇脚掌被树茬扎得鲜血直流……但一个个喊都喊不下来。整整用了8个小时,硬是把不可一世的火龙给压下去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呼盟军分区的官兵赴火场如同上战场
与森警呼盟支队同赴火场的另一支尖兵是呼盟军分区的官兵。
50岁的军分区司令员王印清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始终把战士的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同时,他们毫不放松训练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每年都要制定救灾抢险方案,并进行反复演练。战士们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指到哪打到哪,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靠的就是平时的教育和磨练。
4月25日,接到扑火命令,呼盟军分区各部仅用两个多小时,从组织动员到通讯、运输各项工作就全部到位。广大官兵没有一个讲困难的,患感冒的、正在复习准备考军校的、妻子临产的,全都抛在一边,直扑火场。
“再有两天,我儿子就过满月了。”呼盟军分区某部26岁的排长魏晋文掩饰不住刚当父亲的自豪。4月25日下午,他妻子正在产床上。可他给妻子留下一句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毅然扑向百余公里外的火场。当晚,就在他拚命扑火的时候,他7斤重的胖儿子呱呱坠地了。
“当兵嘛,什么时候都得讲奉献,都得能冲能拚。整天学的练的就是这个。连司令员年过半百都没离开扑火前线。”魏晋文说得像拉家常一样平常。
如期泛绿的草原和滚滚林涛作证,在经过烈火考验的战士守卫下,人民可以放心,祖国可以放心。(附图片)
题图:森林警察在火海中鏖战。安振海摄
左图:战士们确实累了,倒头便睡。魏仕江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宁夏琴童奏佳音
罗石平黄翊明
4月2日,宁夏手风琴协会收到第25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组委会的邀请函,“宁夏少儿手风琴乐团”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7月份在澳大利亚举办的这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这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手风琴学会首次派团参加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宁夏这一批雏凤将展翅高飞异国他乡。
早春二月,塞上江南宁夏乍暖还寒。银川电影院里,不时发出的阵阵掌声不是在催春,而是人们在为“宁夏少儿手风琴乐团”演奏的手风琴合奏曲《二泉映月》喝彩。由40多名琴童演奏的《二泉映月》,节奏是那样整齐、和谐,把乐曲所表达的缠绵、悲愤、如泣如诉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曲感人肺腑的乐章,是宁夏琴童们经过几年艰苦磨练以后,向回乡人民的汇报,给回乡人民增添了喜悦和骄傲。历史上就有“凤凰城”美誉的银川,真正出了“小凤凰”。
春节前夕,宁夏500多名琴童参加了全国手风琴(业余)1至8级严格的考级考试,获得团体第2名。这样好的成绩,是专家们没有预料到的。
全国乐器考级专家委员会主任兼全国手风琴考级委员会主任张自强、国家一级演奏员任士荣等人主持考试后,不无感慨地说,没想到宁夏学手风琴的少儿达1600多人;没想到宁夏考生考级合格率达82%,在全国排第2名;考级作品《二泉映月》节奏自由且变化很大,两人合奏都难以拉齐,没想到宁夏40多名琴童的演奏水平竟达到了相当程度。
“宁夏少儿手风琴乐团”已经得到北京音乐厅的邀请去作专场演出。
可是,宁夏手风琴学会会长郝次武却并不满足,他和宁夏的作曲家李爱华、胡荣和等正在夜以继日地创作新曲,他们把去北京音乐厅的演出,看成是宁夏回乡人民的骄傲;把去澳大利亚的演出,看成是中国人的骄傲。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瞥

  百里风区“新红层”
本报记者陈沸宇
在漫长的兰新铁道线上,有一段闻名全国的百里风区。风区春秋两季天天都有大风,风力达六至八级,大时甚至可将测风仪吹坏。红层站就位于百里风区的“东风口”,被称为乌鲁木齐铁路分局的“东大门”。
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个五等小站。下了火车,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在这“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荒漠戈壁,竟出现了金碧交映的花墙、仿古的门楼、雄健的养路工塑像、精巧的假山喷泉和修饰平整的花圃。小院里一簇簇红柳、索索柴正吐嫩发绿。站台上干净得难以找见纸屑和烟头。
说起小站的过去,农民合同工陈新根告诉记者,一年前,这里还没有一米像样的围墙和绿化带,没有一个像样的小园,站区杂乱,垃圾成山;职工们住在五六十年代盖的十几栋干打垒破平房里,屋里又脏又黑。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喝酒,打架,闹调转”成为小站职工业余生活的三部曲。“出门就倒,拐弯就尿,喝醉就闹”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穿戴不洁、举止不雅、满口脏话”则是小站人留给外界的形象。
“建我新家园,美我新环境”的安全文明标准线建设活动揭开了小站新的一幕。职工们加班加点,冒着酷热严寒清理了累积三十五年的垃圾,从哈密运来柳枝,从山里铲来草皮,拆除旧房枕木,运送片石砌坡,旧砖垒起围墙,沙石铺修路面。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文化室、活动室、餐厅、澡塘等建起来了,一座养路工的风姿雕塑和升国旗的标杆也矗立在小院中央。
面对眼前巨大的变化,有几名在此工作逾十年的老职工感慨地说:“不知原来红层有多差,就不知现在红层有多美。”然而,真正令人欣喜不已的还是小站人本身的变化。
在食堂就餐时,同桌的线路工张郁杰告诉我,他是中专毕业的,现正在学习英语,准备到铁道学院进修。边上的两个农民工也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俩在这儿刚入了党,还有几个青年入了团。
站长于继富告诉记者,现在职工们下班后不再难熬,有彩电、卡拉OK机,各种文体活动也可开展,大量的书报杂志可供学习。环境好了,人们的思想也逐渐稳定下来,大伙一心扑在工作上,学业务,比技术。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今天的“我要学”,由过去的不会干变成了“一手精”。他说,这是记忆中未曾有过的事。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雕琢品牌
程曦
品牌时代,正逼近中国。
记者最近在江西采访时获悉:从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直香飘全国的江西“四特”酒已陷入困境,销量从兴旺时的3万多吨锐减到近几年的1万吨左右。另据了解,好几个曾经风靡全国的产品,如石狮的“爱花牌”胸罩等等,昙花一现之后,也都成了“明日黄花”。那么,原因何在?为此,记者专程去“四特”酒厂了解。厂里一位领导告诉记者:“市场竞争激烈,假冒产品的冲击,还有企业的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这是造成目前企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我相信这是厂领导的由衷之言。但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要问题恐怕还不是“假李逵”抢生意,而是本领比“真李逵”高的好汉来夺江山。
元旦前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那5秒钟标版广告,被“秦池”酒取代。商战中强手新手领风骚,广告促销已成共识。谁能挡得住这股势头?“想当年,‘四特’酒厂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时,‘孔府宴’、‘孔府家’还未生产,更不用说‘秦池’了。”厂里的一位领导无奈地说。“四特”酒还是那个酒: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市场也真无情:质量保证,广告也做了,“四特”还是被别人甩在后头。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曾记得“可口可乐”公司有言:哪怕“可口可乐”公司一夜之间夷为平地,公司第二天就能在废墟上重建。这话说明一个问题:唯有品牌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也唯有品牌,才能使企业拥有火烧不了、水冲不走的财富。
说品牌,道品牌,何为品牌?从“四特”酒的经历,其他企业的败走麦城,再看眼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告大战,以及争相减价、有奖销售等市场肉搏战,虽不能从中悟出品牌的定义,但可看出:只有人才技术、产品品质、销售服务、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等的完美结合,才有可能接近品牌,品牌往往要经几代人的精雕细琢才能形成,就像琢磨钻石一样。
令人欣慰的是:“四特”酒厂始终不变的质量意识,使自己未伤元气,唯其如此,“四特”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到今天。今年以来,“四特”酒厂在加强销售力量,完善内部管理,开发新品种的同时,还请来北京大学、国家体改委的有关专家,专门探讨“四特”现象,寻求“四特”重振雄风之路。
“四特”的教训在品牌,“四特”的出路仍然在品牌。专家们如是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