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路桥”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综述
蓝蔚青郁建兴
最近,浙江省委讲师团、省社科联和上海社科院精神文明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召开了沿海省市暨路桥商贸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与会的八十余名代表联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对以下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应当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加以研究,避免纯粹抽象的思辨。要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作为统一奋斗目标,并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置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中,制定长远目标和现阶段的具体目标,坚决克服两个文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茫然的顽疾。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环境、文明规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不同领域,每一个领域又都具有不同层次。我们既不能在现实条件下提出过高要求,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又不能满足于低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由较低层次逐步推向较高层次。
第三,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它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既有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的一面,又有自身独特的意义。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切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要保持清醒头脑,有针对性地克服市场的负面作用。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落实于有效的载体。比如,通过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等活动,分级创办文明市民学校,制作宣传牌,确定卫生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出台优秀理论、新闻、文化、体育成果奖励政策等举措,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和城市意识。实践表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全必要的、可能的,重要的是寻求有效途径、手段和载体。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简介
尚节
黄稻主编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法治、法治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和法治意识的有关概念和理论。该书对人治与法治比较、法治与法制辨析、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比较、中西法治传统与法文化比较等专题作了深入研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法治和法治意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比如,从社会公正性、政治民主性、权利平等性、法制权威性等几个大的方面来把握法治的基本特征;从法的观念、权力观念、权利观念、平等观念、依法行政原则、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原则、执政党领导意识等方面来概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基本构成及特质;还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社会效应问题,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养成法治意识是思想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等。该书通过占有大量翔实的资料,正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论证,并在借鉴、引证、分析已有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付诸实践的见解和设想。


第9版(理论)
专栏:报刊文摘

  山区农民走向市场的思考
四川达川地委宣传部四川日报评论理论部
地处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的达川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农业人口占88%。近几年来,达川地委、行署始终坚持把发展山区农村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到目前为止,全地区已有44万农民转移到乡镇企业,8万多农民成为个体工商户,外出务工的农民已达100万人以上,既加快了山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步伐,又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进市场奔小康。
山区农民走向市场存在着许多障碍,主要是农民市场经济观念、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山区农村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等严重不足;在生产组织方式、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其中,山区农民小生产同大市场的矛盾,严重地制约着农民走向市场的进程,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推进山区农民走向市场,必须具有以下条件:一是山区农民必须真正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意志的市场主体;二是山区农村经济的商品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三是山区农村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四是要具备有利于山区农民走向市场的社会环境;五是山区农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预测、应变的实际能力。
山区农民走向市场,实质上就是要让山区农民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能力走向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十四大以来,山区农村在稳定和完善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把农民从小块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实行山区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又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山区农民走向市场的目标选择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既有长远目标,又有现实目标;既有共同目标,又体现各自的区域特点。在确立长远发展目标时,必须立足于现实基础;在确立现实发展目标时,又必须以长远目标为方向。山区农民走向市场的现实选择,必须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坚持从现实出发,即坚持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二是尊重客观规律,即必须始终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特别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三是坚持比较优势的原则,在众多的资源中选择最具市场优势的资源进行开发;在众多的优势中选择最具地方特色的优势进行发展和建设。
山区农民走向市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山区农业的分工和山区农民生产的专业化,达到山区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其中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小生产同大市场的矛盾。山区农民要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大幅度调整山区农业内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必须打破山区农业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局限,一方面积极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山区农村有关部门要面向山区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向山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咨询、良种及农资供应、栽培及防疫技术、产品运输销售等农业全过程服务。要在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实现山区的城乡一体化。
山区农民走向市场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我们要把山区农民走向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切实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引导山区农民走向市场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配套改革,又需要山区农村各级党政领导同志,特别是广大山区农民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改进;既要对原有传统计划体制下的有些做法和已形成的利益关系进行冲击和调整,又要为山区农民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各方面的扶持和帮助。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素质的农民,在走向市场的具体过程中,必然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山区农村党政部门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依靠科技进步,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山区农民解决走向市场的难题;既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山区农民走向市场的引导,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号召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通过经验引路,典型示范,加快山区农民走向市场的步伐。各级领导干部既不能不顾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违背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盲目蛮干,破坏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必须做好总体规划,注意各个发展阶段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摘自四川日报《从达川的实践看山区农民走向市场之路》)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统一的奋斗目标
——学习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张江
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江泽民同志深刻论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要求我们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国家和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迈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是正确处理两个文明建设关系的核心问题
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由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部分组成。从根本上讲,任何社会成员的生活都无一例外地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发展物质文明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发展精神文明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里所说的社会生产应该包括两种生产,一种是物质生产,一种是精神生产。任何一个先进发达的社会,都必须自觉地同时致力于这两种生产,以满足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来看,社会主义不仅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先进的物质文明,而且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精神生产,创造出资本主义所不能创造的精神文明成就。这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正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没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全面实现,取得了完全成功。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有过十分丰富和深刻的论述:为什么要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一起发展呢?因为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缺了哪一手都不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了哪一个文明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提出,这是一个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原则,全党都必须弄得很清楚。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这就从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的高度,把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论述清楚了,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更加突出的地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新的贡献。
党的性质也要求我们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的是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增长,还必须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不断发扬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有责任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样有责任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这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是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是指坚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是指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指提高全民族崇高、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有这一切,决不会仅仅因为有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就能够自然具有,而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精力,自觉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保证两个文明建设并进,全面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奋斗目标。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责任,是在未来世纪中争取光明前途,把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所谓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主要是指在思想领域里,在社会风气上,在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以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甚至指导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用理想的动摇,道德的堕落,以及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滑坡,换取经济的表面繁荣,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绝对不能允许的。
应该看到,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比如,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为此,我们就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公有制观念深入人心,让公有制的信念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非公有制经济活跃增长,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遇到诸多困难的时候,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党和政府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提倡先富帮后富的道德情操,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动员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要重视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形式的作用,而且更应该重视精神鼓励的力量,重视集体主义,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人们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使广大劳动者以主人翁的姿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些事关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是非问题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决不能以牺牲社会主义公有制观念、共同富裕的理想、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等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在具体的经济工作中,也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比如我们不能放弃勤俭节约的美德,以刺激一些消极的服务性行业畸形扩张;我们不能放弃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允许曾经灭迹的腐朽、没落的色情业、博彩业重新蔓延;我们决不能以放弃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为代价,允许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及与海外反动势力有关的动乱分子从事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经营活动。如果在这方面软弱下去,我国的经济建设不可能搞上去,即使经济搞上去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要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统一奋斗目标,一个重要条件是,培养和提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党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取得胜利呢?为什么我们在物质环境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吸引和凝聚万万千千的人加入革命队伍,并且使众多的共产党员为人民利益贡献一切直至生命而毫无怨言呢?这是因为我们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有理想才能有热情,才能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激励和鼓舞着亿万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屈不挠地努力奋斗。这个伟大理想,是我们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奋斗目标的根本动力。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我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要靠纪律把全体人民组织起来。没有纪律,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要努力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让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实践社会主义的道德,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遵守社会纪律,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培养“四有”新人,关键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共产党员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呢?
坚持两点论,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
按照辩证法的一般规律,物质和精神,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我们是唯物论者,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作用;我们也是辩证论者,同样坚持和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能动反作用,确信物质变精神,精神也一定能变物质。当前,在我们的头脑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已经普遍树立起来了,这对于全党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而且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像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度重视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不能忘记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有很深刻的哲学和方法论意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政治领导和先锋模范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去。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一种巨大的政治力量。我们应该自觉地利用和发挥好这个优势,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繁荣强大的无尽源泉和动力。
同时,我们还要切实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方法问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善于弹好钢琴,既抓住重点,又照顾全面,善于把两个文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防止顾此失彼。江泽民同志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就是一个大的方法。这样做,能够使两个文明建设融合得更加密切,在研究建设进度和衡量建设效果时,能够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虑和评析,真正做到相互促进。在组织领导上也应该加大力度,看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他抓物质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还要看他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把是不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为一级党委、一级政府、一个干部领导水平和工作政绩的重要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注重调查研究,对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以改革的精神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制定目标、拟定策略、组织实施都要有的放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总之,能否正确处理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全党同志都应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以高度的历史责任心,务真求实,努力工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