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班牙新首相宣誓就职
新内阁女大臣占三分之一
据新华社马德里5月5日电(记者胡泰然)西班牙新首相阿斯纳尔今天在王宫向胡安·卡洛斯一世国王宣誓就职,并正式公布了内阁名单。
他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他的政府即将发布一项“务实性的施政声明”,表明这是一个“中间性、改革性的”政府。他说,他的国防、工业和司法大臣都由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中有4位女大臣,这是西班牙历届政府所没有的。
新内阁由冈萨雷斯最后一届政府的14个部减少到12个部,教育与文化两部合并,劳工部和社会事务部合并,设立发展部以取代公共工程、环境和交通部,并设立环境部。
新政府有两位副首相,人民党总书记卡斯科斯任第一副首相,兼任首相府大臣,主管政治事务;副总书记拉托任第二副首相,兼任经济和财政大臣,主管经济事务。马图特斯任外交大臣,塞拉任国防大臣,马约尔任内政大臣。内阁成员平均年龄47岁。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朗否认在海湾建地下导弹基地
伊朗三日否认了美国有关伊朗在海湾沿岸建造地下导弹基地的指责。美国国防部官员日前说,伊朗正在其西南部的海岸建造用于发射远程导弹的地下基地,美国对此表示严重关注。伊朗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穆罕默迪说,美国指责伊朗的同时却在向以色列出售先进武器,并企图混淆视听,转移目标。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黑总统称要解放整个波黑
波黑共和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五日称,有朝一日穆斯林将“解放整个波黑”。据萨拉热窝穆族电台报道,伊泽特贝戈维奇是在当天于戈拉日代举行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时作这一表示的。他说:“只要整个波黑尚未解放,我们的战斗就不会结束。”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开始最后阶段谈判
双方表示通过谈判结束对抗
本报开罗5月5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于巴最终地位谈判首轮会谈今天下午在埃及西奈半岛濒临红海的旅游城市塔巴举行。
巴方代表团团长是巴解执委会委员穆罕默德·阿巴斯,以方代表团团长是以色列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尤里·萨菲尔。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将涉及巴以之间最复杂的耶路撒冷归属问题、巴难民回归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安全安排和巴以边界问题等。据悉,首轮会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本月29日以色列大选结束后进行全面会谈作准备。
根据巴以原则声明规定,巴勒斯坦自治5年过渡期从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和杰里科地区时算起;以政府和巴人民代表就巴最终地位问题举行的谈判,不迟于过渡期的第三年年初开始。两年前的5月5日,巴以在开罗签署了巴自治执行协议,这被认为是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的开始。
埃及外交部官员,美国、日本、挪威驻埃大使,欧盟驻埃代表和俄罗斯外交部官员等出席了巴以谈判开幕式。
此间人士认为,巴以关于巴最终地位谈判如期举行,标志着两个月前因以境内出现恐怖爆炸事件而受挫的巴以和平进程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本报开罗5月6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以色列政府首轮关于巴最终地位的谈判今天下午在埃及塔巴结束。
巴以代表团在会谈结束后发表的联合公报强调,巴以决心通过谈判结束对抗,在和平、尊严和安全的环境中共处。双方愿意实现公正、全面的和平。
公报宣布,巴以决定成立一个由每方4至5人参加的指导委员会,其任务是制定最佳工作框架,指导谈判。双方还决定成立一些工作委员会,讨论具体问题。
巴勒斯坦代表团团长阿巴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巴以将在今后几天就工作委员会的组成、人选、谈判地点进行磋商并达成一致。
1993年9月,巴以在华盛顿签署原则宣言后,双方经过谈判共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和扩大巴自治范围协议。5日晚开始的巴以谈判是关于巴自治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的谈判,谈判所涉及的问题也是最敏感,最棘手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色列将有二十一个政党参加大选
以色列中央选举委员会六日宣布,共有二十一个政党在履行登记等法律手续后被正式批准参加定于五月二十九日举行的以色列大选。这二十一个政党中,有九个是上届议会参政的老党,以色列政党林立,不同政治集团、不同宗教和派别、新老移民等都有代表各自利益的政党,但是左右政局的仍是工党和利库德集团。


第6版(国际)
专栏:

  10国将在乌联合军事演习
本报基辅5月5日电记者于宏健报道:乌克兰国防部新闻中心今天在此间宣布,美国与东欧9国将于6月1日至10日在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州举行“和平盾牌—96”多国部队联合军事演习。
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报道,此次军事演习将在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范围内进行。如何在冲突地区组织和实施维和行动是此次军事演习的主要内容。
乌克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摩尔多瓦、波兰、俄罗斯、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美国、捷克等10个国家的军队将参加这次多国部队联合军事演习。
20多个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参加国的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将出席演习开幕式。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驱逐英外交官
本报莫斯科5月6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俄联邦安全局社会联络中心今天提供的消息说,一名为英国情报部门工作的俄罗斯公民已在莫斯科被俄安全部门逮捕。
俄罗斯外交部当天就此事召见了英国驻俄罗斯大使伍德,对英国情报人员利用大使馆作掩护在俄境内从事非法间谍活动向英方提出强烈抗议。
俄外交部说,一批利用大使馆作掩护从事“与外交官身份不相符的活动的英国情报人员”已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比尔特呼吁制止波黑种族隔离趋势
新华社萨拉热窝5月5日电(记者黄泳)欧盟驻波黑高级代表比尔特5日在萨拉热窝说,为了避免巴尔干地区再度发生战争,必须制止波黑的种族隔离趋势。
比尔特说,如果把种族隔离政策作为取得波黑短时期稳定的手段,那么巴尔干地区在今后几年内将发生无休止的战争,将长期动荡。
近来在波黑难民返乡过程中,克族、穆族、塞族之间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一个族的难民很难重返另一族控制的地区,造成了种族隔离趋势。
比尔特指出,波黑的种族隔离不仅会使波黑战火重燃,还可能引发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之间以及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内的战争。
比尔特认为,波黑冲突3方均应对种族隔离趋势负责,应尽快寻求解决方法。


第6版(国际)
专栏:

  埃及将密切关注土以协议
埃及外长穆萨四日表示,鉴于目前中东局势发展的严峻性,埃及将密切关注不久前土耳其和以色列签署的协议。穆萨在四日中午发表的讲话中说,埃及对土、以协议所持的立场是,目前本地区需要的是和平协议,而不需要任何军事协议或战略协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约对塞族使用放射性武器
据三日出版的《政治报》报道,去年北约出动了四百多架飞机,对塞族境内的重要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轰炸。经塞族专家调查和分析鉴定,北约使用的新式重磅火箭的杀伤力和穿透力非常强,其弹头的核心成分主要是铀。专家认为,事实证明,美国在波黑进行了一种新武器试验。(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朗在靠近土边界地区军事演习
新华社德黑兰5月5日电(记者陈铭)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和民兵今天在靠近土耳其边界的4个城市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这被认为是对土耳其允许以色列空军在土领空进行训练作出的一种强烈反应。
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这次代号为“阿舒拉”的军事演习分别在西阿塞拜疆省的乌尔米耶、马库、萨尔马斯和霍伊4个城市举行,约有15个营的兵力参加了这一演习。伊朗认为,土耳其允许以色列空军在土领空进行训练将对伊朗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由于伊朗要求土耳其取消与以色列的军事协议遭到拒绝,两国关系出现紧张,并互相驱逐外交官。
此间观察家认为,伊朗以前都是在其南部的波斯湾或在两伊边境举行军事演习。如今,它在土耳其边界附近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可能预示着两国关系恶化。


第6版(国际)
专栏:

利比里亚难民避战
5月5日,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激战犹酣,2000多名利比里亚难民蜂拥到蒙罗维亚港,希望搭上已挤得严严实实的一艘尼日利亚货轮,逃避战乱。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庆祝海军建军300周年
五月五日,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纪念俄罗斯海军建军三百周年。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摄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北约秘书长东欧之行
本报驻罗马尼亚记者梁晓华
北约秘书长索拉纳5月3日抵达罗马尼亚访问,同罗马尼亚总统伊利埃斯库、总理沃克罗尤、参院议长盖尔曼及罗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就北约东扩问题进行了会谈。
罗马尼亚是北约秘书长本次东欧之行的最后一站。行色匆匆的索拉纳在最近几天中,先后访问了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5月3日,他在布加勒斯特也只停留了6个小时。在同他举行的会谈中,伊利埃斯库总统等回顾了罗为加入欧洲及北大西洋的经济和军事机构方面所作的努力。索拉纳对罗马尼亚在波黑维持和平行动中做出的贡献、对罗目前与前南各国恢复关系、加强合作等表示了赞赏。他希望罗在改善同匈牙利等邻国关系、维护欧洲地区的稳定方面,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5月3日下午,北约秘书长索拉纳离开罗马尼亚前,在机场发表了简短声明。他说,罗马尼亚是同北约签署“和平伙伴关系”的第一个国家。他认为,同罗领导人个别进行的会谈中,双方对罗加入北约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他对罗方“坚定的决心感到高兴”。索拉纳否认北约对第一批吸收东扩的国家已有“内定”的说法。他说,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北约各成员国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假如北约要逐步实现东扩,至少到今年12月份,才能对第一批吸收的东欧国家作出选择”。
据此间分析家评论,索拉纳这次东欧之行,是为了对东欧国家进行“安抚”。因为,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北约不愿同俄罗斯搞僵。其次,如首先吸收“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为成员国,而把其它中东欧国家当作同俄罗斯相隔的“中间防御地带”,又会引起这些国家的不满。为了表示北约对所有中东欧国家一视同仁,索拉纳在此次“旋风式”访问中,一个不落地跑遍中东欧各个国家;他还不断声明:任何国家都不会被排除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它们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但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最近对“北约东扩的代价”作出的专题研究报告认为,北约东扩应根据是否便于防御和代价大小两方面做出周密安排,“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便于防御,经费消耗也可以接受,因而应列为可能吸收成为北约新成员国的第一批东欧国家。
索拉纳在布拉格同捷克外长会谈后表示,“任何北约成员国都必须接受在本国领土上部署核武器的原则,以及承担引起俄罗斯不满的风险”。但他在莫斯科时却谨慎地表示,北约东扩不会与俄罗斯形成直接的边境接触,而且目前“并没有首先接收某三四个国家的具体计划”。索拉纳在保加利亚访问期间同热列夫总统会谈时也指出,“假如重新划定一条分割欧洲、排斥俄罗斯的界线,那将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他还说,在一些问题上同莫斯科保持密切的合作,对于维护地区稳定是至关重要的。据报道,在北约秘书长与保加利亚领导人会谈时,索非亚有数千人举行集会,反对保加利亚加入北约。
罗总统发言人前不久表示,北约东扩如对东欧国家持区别对待的态度,那将有违其维护地区稳定的初衷,对东欧地区造成不稳定的因素。北约秘书长索拉纳此次东欧之行,就北约东扩这个敏感问题,听取了各国领导人的意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既不想引起俄罗斯的不满,又不想得罪其他东欧国家,其使命甚是艰难。索拉纳的东欧之行结束了,但北约将如何解决“东扩”所遇到的棘手问题,仍然是国际社会继续关注的大事。
(本报布加勒斯特5月4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东结亚洲西联欧美
李学江
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引为自豪的功绩之一是,他作出了脱欧入亚、进军亚洲的战略决策。在今年春季的大选中,基廷曾预言,霍华德一旦当选,驶向亚洲的航船将会改航旧路,因为他无视亚洲,而属意欧美。因此,霍华德政府的外交政策成为人们的一个关注焦点。
基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霍华德曾多次表示,在进军亚洲的同时,澳没有必要背离美欧。他说,没有必要在传统与未来之间、在历史继承与地理位置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他认为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澳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美欧与东亚之间、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起纽带作用。
针对人们的疑惑,霍华德当选后就郑重表示,澳“融入亚洲”的政策不会改变,亚洲仍将摆在他外交议程的首位。宣誓就职后,霍华德便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向霍华德发出访问邀请。在日本举行的亚太财长会议上,又有数国邀请霍华德前往访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澳马关系近来明显改善。众所周知,澳工党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多年来在亚太经合组织与东亚经济核心论坛问题上各执一端,龃龉颇多。基廷指责马哈蒂尔不参加西雅图高峰会议是“顽固不化”,结下个人恩怨。去年底,基廷对马来西亚的访问使两国关系步入正常轨道,但双方的胸中块垒并没有完全化解。多年来,马哈蒂尔未踏上过澳大利亚土地,此次澳政府更迭,马哈蒂尔欣然莅临,并且幽默地说,他愿意同不称他“顽固不化”的人打交道。
从澳新政府上台以来的言行看,澳面向亚洲的政策没有改变。就澳而言,其对外贸易额的2/3在亚洲,在澳的11大贸易伙伴中,有7个在亚洲,这决定了澳的未来将仍在亚洲。霍华德明确说,面向亚洲的政策是朝野两党的共识,在这点上他没有异议,所不同的是,新政府同时将加强同美欧的传统关系。因此可以这样说,霍华德政府在上届工党政府“融入亚洲”的外交政策基础上,正在推出“东结亚洲,西联欧美”的外交战略。


第6版(国际)
专栏:

  特定常武公约审议大会闭幕
我代表阐述中国政府立场
据新华社日内瓦5月3日电50多个《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的缔约国3日在日内瓦达成协议,同意进一步加强对地雷使用和转让的限制,以减少对平民的伤害。
在本次会议期间,中国代表郑重宣布中国不出口饵雷的决定。
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3日在大会闭幕会上指出,中国政府历来对地雷、尤其是杀伤人员地雷的不当使用对平民造成的伤害十分关切,一向赞同国际社会寻求防止地雷伤害平民的努力,支持对地雷、尤其是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进一步加以合理限制。
沙祖康同时指出,在强调人道主义、防止滥用地雷的时候,不能不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阻挠或破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行径远未消失。此外,各国所处的政治、地理和安全环境并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对许多国家来说,地雷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性武器。因此,在处理地雷和其它常规武器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平衡地兼顾对人道主义关切和正当防卫需要两个方面。片面强调和过分夸大限制使用某一种常规武器的意义,甚至任意贬低主权国家通过使用常规武器以履行其正当防卫权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古国新姿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联合记者组
告别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乘飞机北行,临近开罗上空,飞机正在逐渐降低高度。透过舷窗下望,一条条道路,一行行绿树,一圈圈树围墙在茫茫沙海上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状般的图画,埃及人民变沙漠为绿洲的气魄和轮廓由此可见一斑;一泓碧水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由南向北蜿蜒而去。开罗,这颗沙漠上的又是尼罗河上的明珠已展现在眼前。
飞机在开罗机场着陆了。从机场驱车到开罗市区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沿途碧树芳草、高桥新厦,相继映入眼帘。四月的开罗,虽非满目芳菲,但也到处翠绿怡人。这里,举世闻名的吉萨三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保存完好的公元前13世纪的拉美西斯二世等11具法老和王后的木乃伊,艾资哈尔清真寺和抵御十字军侵略的古城堡,向人们展示了埃及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拥有许多现代建筑的开罗城,同这种古色古香的景观交相辉映,不乏现代气息和色彩:市内高耸入云的开罗塔,宏伟舒展的国际会议中心,设计独特的新歌剧院,以及多姿多彩的新建筑群,在明媚阳光下耀眼夺目。开罗不愧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气息巧妙融合的大都会。
尼罗河之珠是迷人的。然而,更吸引我们视线的是埃及人创造的经济业绩。
无论是与新闻界同行的交谈,还是在工商界、政治界的采访中,埃及朋友经常要谈到多年来埃及的经济发展以及最近出台的埃及经济腾飞计划。据介绍,自1981年穆巴拉克担任总统以来,坚持“和平、稳定、发展”的总方针,把经济置于重要地位,逐步推进经济改革,在强调自力更生和发展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实行“生产性开放”政策,放宽投资条件。在重点对价格机制、金融、财政和税收进行改革的同时,着力稳定物价,努力安排就业,营造一个较稳定的发展环境,使经济运行逐步纳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目前,尽管经济改革仍面临种种严峻挑战,但埃及经济仍在改革中发展,成绩斐然:从1991年至今,国家没有靠增印钞票来填补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由4年前的20%,下降到1995年3月至1996年3月的7%左右,已降至20年来的最低点;外汇储备已从10年前的零增加到1994—1995年度的185亿美元;埃镑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现已跨入第七个连续稳定的年头;财政赤字已由1991年实施调整计划之前占整个预算的20%减至今年预计的1.5%,埃及新闻出版署的官员还兴奋地告诉我们,到今年底还有可能实现收支平衡;谷物产量已由1982年农业改革政策出台时的800万吨提高到目前的1600万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也已由1994—1995年度的4.7%提高到1995—1996年度预计的5.4%,这种发展速度在非洲并不多见。一位埃及朋友告诉我们“如果你们到阿拉伯国家走一走,到处都可以看到‘埃及制造’字样的商品!”
4月24日,就在我们在埃及采访期间,穆巴拉克总统在西奈解放日暨埃及劳动节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埃及成功的经济改革符合埃及的国情,为经济跃进奠定了基础。他还明确提出消除工业投资障碍、优先投资旅游业、重视农业、实现教育现代化等7项政府中心工作和增加国民生产、增加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加速工业发展速度等6项基本目标。看来,正像《金字塔报》社长兼总编易卜拉欣·纳菲阿对记者所说的:“埃及人民正雄心勃勃,要在今年6月开始的新五年计划里,使年均经济增长率达8%—10%,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将会有个新的突破”。
与《消息报》同行及新闻出版署官员的交谈,又使我们对经济发展给埃及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变化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现在,埃及人均年消费电量已由14年前的492千瓦时增加到现在的1000千瓦时。全国电话已由1981年的51万门发展到现在的320万门,平均每3户居民就拥有一门电话。居民汽车拥有量增加,1982年平均每17户拥有一辆,现在每12.7户拥有一辆;大学生由1981年的59万多人增加到1995年的82万多人。埃及的影视业也很发达,素有“中东好莱坞”之称。
世事沧桑情依依。中埃两个文明古国的情谊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时,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所穿的御衣是用中国的丝绸织成的。第一位踏上新中国国土的埃及记者、现在的埃及阿拉伯记者协会负责人哈姆鲁什先生动情地对我们说:“阿拉伯人有句格言:‘求知哪怕远在中国’。历史和文明都使埃中两国走到一起,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要站在一起,互相学习,共同前进。”
“喝过罗尼河水的人,终究还会回来的。”登上告别开罗的飞机,埃及朋友的这句话还萦绕耳际。是的,尽管我们只喝过几天的尼罗河水,但对埃及的浓情却难以淡却。我们衷心祝愿尼罗河畔这个文明古国明天会更加辉煌。(本报开罗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伊恩·麦克拉克伦和国防军司令约翰·贝克上将5月1日分别会见了正在堪培拉进行友好访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于振武上将。麦克拉克伦在会见中重申了澳大利亚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古巴中央工会总书记佩德罗·罗斯5月2日在哈瓦那会见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方嘉德率领的中国工会代表团。会见中,罗斯高度赞扬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
(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