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春绿四明山(国画)潘景友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戒欺
张玉钟
所谓“欺”字的含义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欺侮、欺凌、欺负、欺软怕硬等,还有一种意思是欺骗,比如欺上瞒下、自欺欺人、欺世盗名等。欺骗,即是弄虚作假,其对立面是“诚实”。事实上,大至一个国家的治理,小到一个人的为人,“诚实”都是极其基本的一条准则。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不正说明“天道”和“人道”都是遵循“诚”字规律的吗?
然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生活中,不“诚”之现象,即欺骗和弄虚作假的行为却时有发生,只不过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举不胜举的历史教训本来应成为大家的警钟,但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老是重蹈覆辙。比如当今的造假风,假烟假酒假药,凡能说得出口又有利可图的,几乎无不与“假”字有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深受其害,不得不时时提防自己受欺骗,甚至连家庭主妇拎起菜篮子上街时,也不得不在心里警告自己,千万别买回假味精或冒牌的酱醋、灌水的猪肉。人们惧假心理到了如此惶惶然的程度,便可证明声势浩大、持续不断的“打假”行动是多么的必要。
其实,当今的“欺骗”行为远不只表现在假货泛滥上,而且在政治、思想以及各个领域都有其形形色色的表演。比如工作中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等,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欺骗和弄虚作假的行为。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到一个旱灾严重的镇检查工作,发现许多“碟子塘”中看不中用,要求地方上多挖简易、实用的“当家塘”。不料他第二天刚回合肥,就从报上看到这个镇已挖好400多个“当家塘”的消息,为此他发火了。这“火”狠狠烧了虚假行为一把,发得相当好!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目前这种现象在不少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确实具有某种普遍性。在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上,总还有一些人做手脚、掺水分,究其原因,是有不少好处、甜头在等着这种人。但是遭殃的却是党和人民的事业,那些本来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数字”,却变成了可以任意喊叫的儿戏,那还不害国、害党、害民、害子孙吗?
行文至此,笔者自然想起既古老又普通的四个字,即“实事求是”。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就已出现,文中写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颜师古注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这是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办事。但“实事求是”却也普通得很,这是因为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天起,“实事求是”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便成为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几十年来,全党全国人民都在念叨着“实事求是”,几乎成为人人的口头禅。但是实践却无情地告诉人们,这四个字,确实是好说好写不好做,正因为这样,我们便可更深刻理解我们是多么需要“戒欺”的精神,多么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12版(副刊)
专栏:

  麦收
曹桂林
我的家乡在冀南平原,那里没有山,只有十分肥沃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地。每年过了阴历年出了正月,略带凉意的春风就轻轻吹拂着大地,睡了一冬的麦子就拨开泥土,吐出黄芽。这时,农民们就开始忙活了。他们首先用耙子细细地耧耧麦地,松松泥土,然后是上些猪圈肥,再就是浇水。浇过头遍水,麦苗就绿乎乎的了。二遍水,就到了“寒食”,农民们常说:“寒食麦子没老鸹”。这时,麦苗就一尺多高了。浇过第三遍水,上部就变成鼓囊囊的包了,顶端已挑起小旗子。浇了四遍水,麦子鼓囊囊的包就打开了,开始灌浆。五遍水以后,就等收割了。当然,如果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下上一两场雨,就不一定非浇五遍水不可,浇三遍水就够了。要真是那样的话,农民们就高兴死了,不光省劲还节省钱哩。
收麦子是整个种麦过程中最重的活儿。要求快收快打,不误季节。进入五黄六月,麦子一天一个样儿。农民们最怕刮风下雨,一场风,会把麦子吹干,头天晚上还是黄澄澄潮乎乎的,第二天麦子全干了,麦芒炸开,麦粒鼓出,再有几滴小雨一点,麦子会干得更快。如果不及时收割,麦粒就会掉在地里。为了避免损失,一般都是在麦子八九成熟的情况下开镰。如果家里人手多,就起个大早,到日头三竿子高的时候,已割完几亩地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农村已改革了,家里分的十来亩地大部分都种上了麦子。收割之前,总是父亲掌握麦情,他头一天到麦地里转转,看麦子熟得差不多了,吃晚饭的时候告诉我和二哥,晚上把镰磨好,早点睡,明天早起割麦子。天还黑乎乎的,母亲就叫我们起床,我迷迷糊糊不愿起,困得不行。父亲急了,大声说:“起来!揍你!”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麦地里,天刚露亮儿。这时,地里已能听到“噌噌”的割麦声。
父亲和二哥的割麦技术是很棒的,他们每人一次割四垄或六垄,我只割两垄或三垄。他们把腰猫下去就是几十米远,割的不光速度快,而且干净,茬低。我就不行了,猫不下腰,猫下腰就觉得腰酸,一腰酸就想直腰,越直腰越割不快,气得父亲直骂我,说,你回家呆着吧,还不够费劲哩。
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部,娶了家乡的媳妇,而且分了家。每年休假总是赶在麦收之前回去帮助妻子收麦子。
记得那一年夏天,妻子要做月子,我必须回去收麦子。由于部队工作忙,回去之后,别人家的麦子都割得差不多了。当天上午到家,中午就开始割麦子。当时,如火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不肯走开,像是与我做对似的,嫌我回来晚。太阳晒得头皮痛,心发慌。我上身穿一件背心,下身穿着大裤衩子,浑身上下湿了个透,在父亲、二哥和邻居的帮助下,总算把几亩麦子割完了。
白天收了,晚上要脱粒,主要是怕下雨把麦子闷坏。由于我家人手少,就和另一家合着脱粒。我借来别人家的脱粒机,从晚上擦黑儿开始脱粒一直干到凌晨3点。
打麦时,我们几个轮换着往脱粒机里塞麦子。我穿着一身父亲的脏衣服,戴个白口罩,一班下来,白口罩变成灰黑色的了,鼻孔里都黑乎乎的,干得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十二点的时候,妻子来送饭了。当时,我困得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一停机器,就钻到麦秸垛里呼呼地睡着了,几个人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我,急得妻子都哭了。我醒来时,天已大亮了。
真的,收麦打麦不光我们家是这样,农民们都是这样。一到那个季节,能喘气能走动的人都往地里跑。每年打下的粮食,除留部分自用外,大部分卖给国家,供给城里的人们。我觉得这些善良的农民们,是国家的支柱、脊梁。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点不假。在城里住着,看到一些人大吃大喝,一掷千金,浪费多少好东西啊,我觉得非常可惜、可恶。我不知他们收没收过麦子?也不知他们看没看见过收麦子?还是连想也没想或是不愿去想?但是,几乎所有人的生命都离不开麦子!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韩钟昆通讯报告文学集《黄土情》近日由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瓜田新著杂文随笔集《稻草人》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看见泡桐我怀念……
晨梅
路旁、公园、田垄、庭院
处处可见你的身影
颀长、轻盈、飘逸
你的容颜似村姑的姿影
质朴、淡泊、素雅
总能嗅到你可人的气息
生活里你奉献无私的爱
琴韵里回荡着你深情的歌
向往光明,救死扶伤
成材的路上只争朝夕
看见你,我总怀念起一个人
他凉馍果腹,布衣裹体
风尘仆仆,积劳成疾
一心想着百姓
唯独没有自己
哦,泡桐
你来自故乡兰考吗,定是
焦书记派来的春天的信使
——打扮京城更富魅力
他也是一株树呵
是青松、是泡桐、是菩提
荫庇生命,造福子孙
枝挥清风,叶落甘雨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林祖基散文座谈会召开
日前,深圳作家林祖基的散文座谈会在京召开。50多位来自北京、广东、深圳的作家、评论家认为林祖基忙里偷闲、勤奋创作的精神难能可贵,并对他的新作《窗外世界》给予较高评价。他们说,作者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和质朴清新的笔调,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域外人文景观,表达了一个为官者为深圳再创辉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次座谈会,是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华文学基金会和深圳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临淄古车马馆随想
宋道敏
本应腾飞
却被累累黄土掩没
以为满足了帝王的贪欲
其实它们醒着
车轮还绕着逐鹿的硝烟
马蹄还沾着血腥的征尘
即使被殉葬
宁死也作驰骋形状
沉沉两千六百年
也许想让岁月凝固
但无数车轮仍颠簸前行
不肯就此化作了泥土
当岁月走上高速公路
亦是古车马当年梦想
历史的对话十分深奥
微风细雨作沉思状


第12版(副刊)
专栏:

  爱意浓浓暖西畴
俞琴
在祖国滇东南一隅,有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小县,叫西畴。
尽管这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数万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之光曾使其一度辉煌。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群山嵯峨、乱石林立的红土地却变得越来越贫瘠,贫瘠得一再让人遗憾上苍再分配时的不公与无情。全县1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中,75.4%是喀斯特岩溶地貌,人均耕地仅有0.88亩。“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七分石头三分地”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全县23万人中,按国家解决温饱的人均年收入500元标准衡量,就有19万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西畴呵西畴,山让人心酸,水让人发愁。
历史,似乎也给了西畴人太多的磨难与挫折。解放47年来,西畴有40年时间成了战区和前线。抗法援越,抗美援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这虽是西畴人的光荣和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西畴也因此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机。1986年,西畴被国家列为特困县……然而西畴人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会由此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结下不解之缘。1994年8月,国务院将西畴确定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定点扶贫县。从此,远隔千山万水的高检院与集老少边穷战于一身的西畴,开始了手拉手、肩并肩脱贫致富的共同战斗。
于是,检察官们首次不是为案件而走向西畴。带着张思卿检察长的殷切嘱托,王文元、张穹副检察长等人将日夜兼程、深入考察的足迹留在了西畴的土地上。高检院选派的3位扶贫干部也满载着全院干警的深情厚意来到西畴蹲点挂职。
在西畴,他们目睹了76岁的陈发英老人家中那仅有的一条缺腿板凳,一口无盖的铁锅,一顶使用了56年千疮百孔的蚊帐;看到了那么多孩子终日坐在阴暗潮湿,不避风雨,濒临倒塌的危房里上课的情景,他们为西畴许多人家“两根木头一个窝,三块石头一口锅”,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屋不避雨的生活窘况落下了滚滚热泪。他们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但尤其令他们感慨不已的是,多少年来,秉承了大山一般坚强性格的西畴人,不为贫穷落后扼腕叹息,一刻不停地向贫困宣战,“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炸石垒田,劈山筑路,以愚公移山的壮志闯出一条岩溶地区治穷致富的新路,这精神和勇气,更使他们感到振奋,深受鼓舞。他们看到,即使在巴掌大的山石缝里,三五棵小麦或一二棵玉米依然在顽强生长。他们说,没有什么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加壮丽。
所以,几位扶贫干部在到西畴短短的40多天时间里,翻山越岭,艰难跋涉,走访了全县6个乡,25个自然村,31家特困户,12所乡村小学……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他们摸清了主攻方向,选好了突破口,向高检院和县里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扶贫的设想和规划,为西畴的脱贫倾注了满腔热情。
一年之后,我跟随为招商引资而来的高检院扶贫办常务副主任刘云山踏上西畴这古老而充满诱惑的土地。县里各族干部和群众满怀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高检院扶贫的一件又一件实事,这像一道道优美的风景,在我的眼前逐一展开,延伸……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全院干警捐资兴建的西畴第一所希望小学,已使周围17个贫困山村的398户人家的学龄儿童都走进了学校。孩子们清澈的瞳仁里,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
他们多方奔走筹措的3000多万元资金,为西畴经济起飞的关键项目——戛机水电站的早日建成,为连接西畴和文山州出海口北大门的西西公路的顺利开通,涂抹上绚丽的一笔。
在西西公路西畴段通车典礼上,省、州有关部门的领导感激地说:这条路的建成与高检院的努力分不开,功劳簿上有他们的一份。因为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这是一条融合着京城干部与边陲百姓的血汗之路,是通向彻底脱贫全新崛起的路。
像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为此西畴的百姓激动地说:“高检院来扶贫,一下子把我们与北京的距离缩短了,我们与党中央国务院贴得更近了。”而张思卿检察长的话则让西畴人更加激动:“高检院与西畴,不脱贫不脱钩,脱了贫也不脱钩。”
漫步在西畴县城,伫立在畴阳河畔,我一直在想,高检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但在扶贫上他们这“清水衙门”却无优势可言。但他们都有一颗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耿耿丹心,都把扶贫当作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西畴县委书记郑清宽说得好:高检院全心全意,实实在在为加快西畴脱贫步伐所做的一切,全县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有时却若美妙的乐曲动人心弦。西畴人与高检院经过共同努力,1995年全县粮食产量达1.18亿公斤,比上一年增长6.25%,全县财政收入1305万元,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8.5%,4486户18204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离开西畴之际,已是三赴西畴且体弱多病的刘云山告诉我,他将和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王向东奔赴广东东莞考察劳务输出事宜,挂职副县长的王占清将再赴东北请专家来西畴商定已经丰收在望的3000亩亚麻的收割和粗加工问题。望着他们风尘仆仆、马不停蹄远去的背影,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高检人对国家“八七”扶贫攻坚政策,对在本世纪末解决8500万人温饱问题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的深刻理解和殷殷期盼。他们为西畴送去温暖的同时,也为目前6500万尚在贫困线下的人民托起了一片亮丽的天空。
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但将永远存在。”高检院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扶助西畴脱贫所付出的努力似乎为这句名言作出了新的诠释。由此,我坚信,有着悠久历史和秀丽山川,蕴藏着丰富资源的西畴,摆脱贫困,重现辉煌,将不再是遥远的梦。


第12版(副刊)
专栏:

  崭新的追求
刘增瑞
阳春三月,万木吐绿,群芳争艳。
午夜时分,胡永丰将军阅批完各种报告后,仍像往常一样端坐在微机前,开机、输入、编程、打印……
进入DOS状态,对这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等战争,有47年戎马生涯的将军来说,已不仅仅是赶时代随潮流,而是一种执著的追求和向往。
深夜,万籁俱寂。胡永丰用他那握惯了枪杆、笔杆的双手,熟练地敲打着键盘上的每一个键,屏幕上显示着敌我双方态势、红蓝军战斗及作战结果预测……
胡将军性格开朗,风趣幽默,语意深长。他说:“院校教学一定要走在前面,靠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历史赋予我们的担子不轻啊!”将军虽年已花甲,可时代感颇强。
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胡将军当时是炮兵连的连长,指挥全连多次完成战斗任务。烽火征战的岁月对他来说就像发生在昨天。“抗美援朝我们取得了胜利,但由于我们的装备落后,科技性能差,也付出了代价,我们的敌手是装备精良的美国佬。”
战争是无情的,要赢得战争的胜利,装备的性能要好,而科技性能是否领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抖落了战争的尘埃,告别了纷飞的战火,胡永丰将更多的时间致力于部队、院校的教学、训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战场,他对科技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尤其对20世纪辉煌的科技成果的发展与应用更加重视。他说,90年代后,计算机有了惊人的发展,从那个时候起便揭开了扩大人脑的新篇章,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的新纪元。现在网络技术的新突破,使电脑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将向网络化发展。说起电脑的发展和应用,他兴趣极高。
身为某军事学院院领导的胡永丰对电脑的运用非常重视,他提出了现代参谋必须有“两个头脑”,即人脑、电脑。他说,电脑是人脑的延伸,而且电脑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参谋人员不掌握电脑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不可能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领先。
在实践中他强调要把电脑用于教学,提出改革和突破单一头脑教学为“两脑”教学,并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用“两个头脑”的理论来进行改革,使传统的教学转向现代,由经验管理走上了科学管理。许多到学院参观的专家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地说,电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不说是一场革命和变革。
胡将军的“电脑工程”,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这项建立十种军事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平台工程,将会使培养人才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人们心目中,政治理论课如何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是一个新问题。胡永丰积极支持并参与研究、部署、协调了利用电脑搞爱国主义教育资料信息库这一宏伟工程建设。信息库运用了电脑的多媒体技术,600万字全部输入,并有图像、声音,军委领导看了信息库演示汇报后,给予充分的肯定。
电脑为军事人才培养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学院的电脑工程、教学信息高速公路、爱国主义教育资料信息库、电脑学术专著等电脑成果和人脑融合,你定会想象出所产生的效益。
皓月当空,静谧安详,我们想到了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电脑,记住了这位酷爱电脑的将军及他崭新的追求……


第12版(副刊)
专栏:

  岛城四季风景线
胡玉柱
朝晖夕阴,冬雪夏雨,春雾秋阳,使这座依山傍海的东方名城沉蕴积淀着万千风姿。
冬雪
“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湛蓝静谧的青岛湾海面上,雪花翩翩而至。往年隆冬见不到的海鸥也翩翩而至。
你很难分清是玉兰还是雪花,是蝴蝶还是海鸥,是梨花还是百合,只是当堤岸上的人们为海鸥抛撒饵料时,我们才能看清海鸥舒展白色羽翼,啁啾着忽而冲上天际,忽而盘桓大海,忽而戏弄浪花,忽而静泊水面。有时有万只之众,有的竟飞过礁丛,飞上堤岸,这是青岛历史上的奇观、冬日里的童话。青岛“冬季挽留海鸥”行动,变成令人振奋之现实!
无枪械弓石之扰,无网罟陷阱之虞。这些红喙、黄足的尤物生灵,大摇大摆地在青岛海滩漫步,它们也要领略这海湾美色,倾听青岛大建设、大开发之足音……
春雾
在团团流动着的轻纱般的白雾中,青岛更氤氲着撩人、神秘的风情。
不要嗔怪天气,你看不到“红瓦绿树”;不要怨艾视力,你看不到“碧海蓝天”,漠漠茫茫遮掩住一切,应有的远眺都在雾空中失落。然而,透过朦胧,你能看到缕缕烟痕从天而降,姗然飞落岛城,形成恢宏壮观、更令人销魂的一座座彩虹。
这不是神话,亦并非幻觉。而是青岛在走过百年沧桑之后竟如此泼墨重彩、汪洋恣肆地在太平洋东岸,力透胶州湾“纸背”的生花之笔、神来之笔——兴建了全国最长的流亭至西元庄公路高架桥;全国最长公路跨海桥——女姑山跨海桥;亚洲最大的公路立交桥——流亭桥……这一条条嵌珠镶玉的彩虹,是一条条铺满黄金的通道,一篇篇迈向新世纪的献辞。
夏雨
青岛之夏,自然妙不可言。在内陆的溽热中,只有青岛的小伙西装革履不慌不忙地走着,姑娘们在习习海风中展开美丽的裙裾,然而我更期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辰。
追着那隆隆的闷雷,我赶往海边,迎着如注的豪雨,你能看到一幕更动人的风景:在汇泉湾、栈桥湾、太平湾浴场——这曾伸展过毛泽东的巨臂、扩展过邓小平胸襟的海岬里——游者更多了。只见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闪电撕裂阴霾,为远海镶上七彩的金线。海面上万头攒动,如万千蛟龙,劈波斩浪,一任海风劲吹,电闪雷鸣,豪雨泼注。
亲爱的朋友,你见过这种砥砺心志、催人奋进的万人雨泳吗?领略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意境氛围吗?
秋阳
在枫叶流丹之季,青岛是登高、垂钓,虾鲜蟹肥,大快朵颐的时日。
崂山是道教名山,以山秀、瀑美、水甘而闻名。谪仙李白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泰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秋天崂山无数奇峰趣石尤让人徜徉流连其间。
驰名中外的“石老人”已在海中站立了无数岁月,青岛东部大开发的车马喧嚣,振聋发聩,使其似乎更栩栩如生。尽管垂垂老矣,但他揉揉昏花的老眼望日升月落,听潮涨潮消,他挂怀着什么?他期待着什么?
崂山第一奇峰“聚仙台”是李白饶有兴致之地。几块巨石赢得千古盛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在骤起的海岚山雾中,你还可赏到“渔翁独钓一海秋”之佳境。在流荡的万顷烟波中,你会影影绰绰看见一渔翁身披蓑笠怡然垂钓,一任海潮喧哗,山雀噪叫,秋风絮语。在浩浩乎东海、巍巍乎崂山之大背景下,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否该黯然失色了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