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6-05-04

1996-05-04新闻联播 文字版

群众“看”党员

第7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群众“看”党员<br/> 殷国安<br/>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这两句话,在中国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因而可以编入《中国俗语大全》。但这个“看”,显然并非“观看”之意——有几个群众在围着观看一位党员——决不是那回事。<br/> “群众看党员”的“看”字,第一有考察、考评之意。考察什么呢?群众从党员的言行,看你像不像个党员,并且由此看党的形象。第二有看齐、学习之意,就是“党员迈什么步,群众走什么路”。并且,第一个“看”是第二个“看”的基础和依据,而第二个“看”则是第一个“看”的积累与升华。例如,在第一个“看”时,从优秀党员的言行,判断出党的伟大、正确,因而必然地开始第二个“看”,决心跟党走,加入党组织。我党几千万党员,有不少人就是这样开始了解党,认识党,走到党的队伍中来的。<br/> 以上所讲,似乎是分析推理,还是举几个例子吧。<br/> 1995年夏天,洪水再逼湖南。然而这里受灾不见灾,原因是洪峰中站立起共产党员。6月21日,为抢救被滑坡压在下面的民工,落坪乡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结果两名民工得救了,却有8人被第二次滑坡夺去了生命。他们中有6人是党员,此外还有两名团员,其中1名是入党积极分子。<br/> 那么,群众“看”党员,他们“看”出了什么呢?第一是“看”你像不像党员。民工樊世平说,“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第二是“看”出了共产党员的伟大。长沙一位商场职工鲁训珍说:“在这次抗洪救灾中,一下子涌现出了这么多英雄,谁说我们党不伟大呢?”还有的群众增强了对共产党的信念。益阳市青年农民罗先华说:“这次家乡发大水,给我上了一堂教育课,我发现腐败的只是极少数党员干部,而绝大部分是品德高尚的。”(以上见1995.7.25《光明日报》)<br/> 上述事例,属于群众“看”党员的第一层意思。你看从党员冲在抗灾前沿这件事,群众就“看”得这么多、这么深、这么远,不仅仅是“看”了党员,而且又用党员这面镜子认真地“看”了共产党。<br/> 再举第二个例子。<br/> 春节前夕,云南丽江发生7级地震。有一个466人的则古村,大地震发生之时,全村灯灭了,哭喊声、猪嚎狗叫声响成一片,场面极度混乱。但仅仅四五分钟内,村里党员、青年都不召自来,党支部书记、村长第一个赶到操场指挥村民抢险救人。全村埋在瓦砾里的57人,有56人被救出来,只有一人死亡。群众说,假如不是党支部指挥有方,后果不堪设想,在关键时刻,党员干部真正是群众的主心骨。<br/> 丽江救灾前线的群众“看”党员,结果“看”出了什么呢?结果是在抗灾的紧要关头,在余震之中,全村有8名纳西族青年提出了入党申请。(见2月12日《广州日报》)<br/> 以上事例,属于群众“看”党员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向党员看齐、学习,也要当那样的人,加入党组织,永远跟党走。<br/> “群众看党员”不是什么新的观点,但还有两点要强调。第一是“看”党员,看他们的行动,不是“听”党员,听他们作什么报告,作什么动员。“百姓从行不从言”,报告、文件再多,讲得再好,群众不一定“听”,他们侧重于“看”。第二,群众看了好党员,受教育、受鼓舞,更加热爱党,跟党走。也毋庸讳言,群众看了那些腐败的党员,心里有气,希望把他们从党的队伍中清除出去。<br/> 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每一个党员就要做出好样子给群众看。须知,这不仅是看自己一个人,也是让群众从自己的言行看我们党。千万不要做那些给党抹黑的事,这样,群众才会多看到孔繁森、李润五、李国安这样体现党的宗旨、代表党的形象的优秀分子,而少看到王宝森这种党的原则和人民利益的背叛者。

李国安之歌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李国安之歌<br/> 贾漫<br/> 一<br/> 你是谁<br/> 你就是你<br/> 在酷寒的荒塞<br/> 连年苦战<br/> 在连空气都要冻僵的山野<br/> 你忧心如焚<br/> 忍饥耐寒<br/> 把生命呼唤:<br/> 给水<br/> 给水<br/> 国安<br/> 国安<br/> 国泰民安<br/> 这就是你——<br/> 李国安脚下的诗句<br/> 以你铮铮的铁骨<br/> 蘸满自己的血汗<br/> 铁骨为钻<br/> 热血为泉<br/> 朝朝暮暮<br/> 月月年年<br/> 带着钢制的围腰<br/> 哪怕骨折身残<br/> 千古警句连绵不断<br/> 一直写满<br/> 八千里江山!<br/> 二<br/> 十四个春节风雪迷漫<br/> 恩爱夫妻得不到团圆<br/> 难道你天生古怪<br/> 不喜欢节日的灯火<br/> 偏偏喜爱<br/> 边关野岭的风烟<br/> 难道你天生麻木<br/> 不喜欢妻子的情怀<br/> 反而纵身冰雪<br/> 扑向零下四十度严寒<br/> 难道你天生冷血<br/> 对于儿女的温情<br/> 毫不留恋<br/> 反而与荒塞的沙石<br/> 结为天配的良缘<br/> 只因为<br/> 千百万人民望眼欲穿<br/> 吃水难呵<br/> 吃水难<br/> 人民的呼叫<br/> 就是你心头的<br/> 烽火狼烟!<br/> 三<br/> 光荣呵,李国安<br/> 面对着八千里边关麻木千年<br/> 面对着缺水的土地四肢瘫痪<br/> 你——像一位针刺专家<br/> 随处勘探<br/> 你把雷锋的螺丝钉<br/> 化为人民的钢钻<br/> 你钻呵<br/> 钻呵<br/> 如同当年的先烈发出誓言<br/> 三百米死硬的地皮<br/> 被你钻透<br/> 数千年麻木的黄沙<br/> 被你刺穿<br/> 你们钻呵<br/> 钻呵<br/> 如同当年的李兆麟<br/> 激励抗联的伙伴<br/> “朔风怒吼<br/> 大雪飞扬<br/>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br/>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br/> 江原。”<br/> 于是,<br/> 三百里“死亡之海”<br/> 向你低头<br/> 亿万年沉沉戈壁<br/> 为你展颜<br/> 你们钻呵钻呵钻呵<br/> 终于刺活了坏死的神经<br/> 终于刺通了大地的经脉<br/> 终于刺破了地下的龙蛋<br/> 千百条小龙应运而生<br/> 千百条青龙应运而生<br/> 千百条玉龙应运而生<br/> 龙子龙孙口吐清泉<br/> 造福无限<br/> 五百万牛羊<br/> 起舞翩跹<br/> 三百万边民<br/> 如今尝到<br/> 共产党的甘甜!<br/> 四<br/> 我要呼唤成千上万的李国安<br/> 奋起钻头<br/> 深钻、深钻、再深钻<br/> 要把坏死的神经全部刺活<br/> 要让干枯的土地血气横贯<br/> 要把贫困、贪婪、腐败、溃烂<br/> 罪恶、欺骗、污吏、贪官<br/> …………<br/> 要把百害造成的瘫痪<br/> 来一番针针见血的穿刺<br/> 让东方的巨人昂然挺立<br/> 踏出一个更明媚的春天。

文艺家深入生活的思考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文艺家深入生活的思考<br/> 高运甲<br/> 去年,中国文联组织了一次百名文艺家万里采风活动,为文艺家深入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对文艺创作发挥了有力的导向作用。这次采风活动受到了文艺家的热烈欢迎,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艺术创造的灵感,密切了文艺家与生产第一线的工农兵群众的联系。采风活动收到了多方面的效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br/> 这次采风活动中,有的收获使人感受尤深。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创作“孔繁森之歌”文艺晚会,一些编创人员深入到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山东聊城,在那里全面了解到孔繁森同志的工作、家庭、生活、情操、品格之后,对孔繁森产生了深深的崇敬,获得了生动的印象和丰富的感性认识,随后便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上演。江泽民总书记看完这台晚会后即席讲话,盛赞这些作品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他对演职员说,你们艺术的感染力来源于深入生活,文艺要准确地反映现实,办法是深入生活。<br/> 这件事启示我们,深入生活在今天依然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是一个关涉文艺创作源泉的问题。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熟悉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我们的文艺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对文艺家深入社会生活需要认真加以引导和切实搞好服务。<br/> 文艺家以深入生活为创作前提和条件,并不是什么理论难题。但是,生活有主流和次流,个人小天地和社会大舞台之分。所以,文艺家应以什么样的生活素材进行文艺创作?能否与时俱进地贴近生活主流,感应时代脉搏?不同的艺术选择和艺术好恶就会产生不同的创作倾向和文艺现象。因此,要创作出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艺术精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要在文艺界大力倡导正确的创作思想,把个人的艺术爱好和追求与文艺家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职责结合起来,努力深刻地去状写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反映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观察,尤其离不开对生活主潮和经济主战场的熟悉及深入。这也是为近年来无数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所反复证明了的事实。<br/> 正是基于以上新情况、新问题,为了着力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新路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文联积极发扬对文艺家具有的联络、协调、服务的特长,尝试了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文艺采风活动。去年,中国文联组织的百名文艺家万里采风活动在规模化和专题化方面既有很强的对文艺现状的针对性,又较以往的同类活动有新的尝试,它在文艺家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方便之桥。采风组织了19个团队,深入到石油、煤矿、林业、水电、铁路、建筑、农村等生产第一线,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采风活动还产生了联带作用,全国各省、市文联也纷纷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各地文艺家的热烈响应。实践证明,这种团队性的采风活动,是促进文艺家深入生活的有效形式之一,它还便于组织实施重点题材的重点创作,可以发挥文艺家的集体智慧,以利于他们对生活全面理解和思想艺术的互相启发。所以,中国文联在总结去年采风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组织更大规模、更有效果的文艺家采风活动,进一步密切文艺家与人民的联系,推进创作,以期对繁荣文艺产生更有实效的促进效应。

初晤三叠泉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初晤三叠泉<br/> 杨闻宇<br/> 去年8月14、15日夜,庐山上下雷电交至,大雨滂沱;白日则阴晴不定,时有阵雨。牯岭上云来雾去,横竖是看不到庐山的真实面目。<br/>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三叠泉距牯岭12公里,山洪冲断小桥,公路几处塌方,为了慰藉向往已久的心绪,我还是撑伞挽裤,裹在一伙年轻人的队伍里穿林涉水。跃过列石,终于来到了观瀑亭上方的山垴上:自此直下三千级石阶,便是三叠泉。<br/> 随着两位年轻人径直而下。或许是陡峰逼仄、崖松又近在咫尺罢,峡谷里的雾浓得化不开,四围阴沉晦暗,前后倏地消逝了人影人声,只听见峻急而苍茫的水吼声仿佛从井底传递上来。雾里横射的雨点则乱箭一样溅灭在身后眼前的石阶上,其势惊心动魄!<br/> 随着轰鸣之声步步加剧,浓雾仿佛忽地拧了个身,三叠泉是猛然展现在右侧的。飞瀑对面山壁微斜,巍岸笔陡,不见顶巅。雾团翻卷、涌动于斜开的谷口而明暗不定,仿佛巨型天门在时开时合。雪白的巨瀑依苍崖坠直下跌,倒倾银汉,天雷震怒,灌耳欲聋,三叠飞瀑仅见下方之一叠半,仿佛蛟龙自天庭纵躯下扑,后半截躯体勾挂在高高的云霄里,前半身掣开的清鳞银甲则挟云挂雾,隐显不定,闪烁明灭咆哮狂吼于雾障之内。不知是大醉还是愤慨,那龙头砸地,银色碎裂,满谷满地飞溅着足以吞吐牛马、摧折房舍的冰屑散玉……风雾雨沫里强行睁开眼睛,今生今世,我终于是见到真龙了!<br/> 九江、庐山有史以来就是文武荟萃之乡、龙虎争雄之地:甘棠湖里的烟水亭,曾是周瑜操练水军的地方;陶潜归隐,在庐山金轮峰下的青山绿水间;长江边上,东首的琵琶亭是白居易的《琵琶行》的诞生地,西边的浔阳楼是传说中黑三郎宋江醉题反诗的一座名楼;牯岭花径湖下双崖拱峙,峭石外砌而形成一座错列的天桥,据说朱元璋、陈友谅操戈大战时,此系朱元璋绝处逢生之地;1959年、1970年,这牯岭上召开过举世注目的“庐山会议”。同样是云雾山岚,苏轼留在杭州的名句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留在这里的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由眼前景联想往事,我直疑心这漫山云雾及三叠飞瀑乃是历史真谛的一种幻化,是社会与自然暗相融和后的一种演示,长期隐伏在志士伟人身后的功过是非、恩怨荣辱,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什么时候能理出个像样的头绪来呢?<br/> “吴之头,楚之尾”的庐山,江环湖绕,长江、鄱阳湖便是雾之源、云之窟。迤逦江湖的云雾攀上1400多米高的庐山,作雷行雨,布溪布泉,泉溪汇流后越谷跳崖,自然形成了形姿不一的大大小小的瀑布。三叠飞瀑假如是南扑的一条巨龙,这龙便是湿雾水云生于深夜里的儿子——一个凝重机警、骄悍凶蛮的儿子。<br/> 在常人心目中,泉小而瀑大。短雨之日,清流一线,自上而下,断续垂跌,虽经三叠,气象总是渺小,因此被名曰“三叠泉”,这细长若线的景致被摄影后制成徽章,让途经青莲寺前往观瀑的旅客一一佩戴。云雨丰沛之时,细泉一变而为巨瀑,龙姿隐约,气通九霄,这才是巍峨庐山本有的风韵和气势。可惜,这时节天地多晦,人们畏怯雷电,忧虑道途,蜷缩在小屋里,不敢到这遥远的深谷里来了。于是,地图上、书册里到处印留下的字眼是“三叠泉”。庐山无言,宽容大度,听其自然。<br/> 书载:三叠泉于公元1191年“始被樵者发现”,这是个应景式的结论。以牯岭为中心,三叠泉所在地那么偏僻,溪水千回百折,到处林深苔滑,即使早千年有人已发现,向谁诉说,向谁报告呢?<br/> 西北有“阳关三叠”,那是琴之曲、天之籁;东南这“匡庐三叠”是龙的神姿,是水与云经纬天地的机杼。可憾的是,李白、苏轼这些景仰庐山、最有资格描绘庐山的大手笔,先后过世于此前。科学不假其便,奇景失之交臂,我们的诗坛上也便失却了更为动人的匡庐名篇。想到这里,禁不住再三叹息……

濯洗心灵的蓝天

第7版(副刊)<br/>专栏:大地漫笔<br/><br/>  濯洗心灵的蓝天<br/> 萧逍遥<br/> 天空中瑞雪翻飞,大地上炮竹轰鸣。室内,全家人围坐在摆满美味珍馐的桌旁,喜气洋洋过大年。忽然,刚刚学会说话的“小皇上”尖声怪叫:“哇——好好吃啦!”一家人先是一愣,接着夸赞:“对对对,好吃,小宝多吃点。”不料“小皇上”发下话来,要全家人一一仿说。面对如此“圣旨”,一家人面面相觑,但为了避免“小皇上”大闹年宴的扫兴场面出现,只得违心遵旨,一一“哇”将起来。最后轮到年近古稀的老爷爷了,老爷爷连说三声“好吃”,“小皇上”未见“哇”、“啦”,马上翻脸,抓起饭碗就要摔!可怜当年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高喊“冲啊——杀啊——”的老爷爷,只得瘪了嘴:“哇——好好吃啦!”<br/> 如今,打开电视,广告过后,便是花样翻新的“爱”字戏,“爱”得千奇百怪,“爱”得天花乱坠。致使有些接班人——小朋友们不会唱革命歌曲,不会说革命故事,不会喊爱国口号,甚至不会唱儿歌,整日里不是唱情歌“哥哥在岸上走,妹妹我坐船头”,就是拿着饮料、食品“哇,好好吃啦!”吃饱了喝足了,竟有几岁孩童嚷着叫妈妈给他找“情人”……<br/> 那些软绵绵、甜腻腻、充满尘埃的东西不仅污染了少儿的心灵,更破坏了他们的知识视野。走上街头,抬眼看到的是错别字迭出的大小广告,有的还是金字招牌。偶尔无错别字的店名也是“帝王饭店”、“贵妃舞厅”、“豪门商场”、“鸿运影楼”、“少爷酒吧”、“花花公子录像厅”、“南霸天浴场”,好像从小就要诱惑你去恢复帝制,去当皇帝,当贵妃;诱惑你慕奢华,入“豪门”,做“少爷”;教唆你不讲礼貌、横行无忌当“南霸天”;鼓励你不劳动,只求“鸿运”滚滚来。回到住宅,打开电视机,又是什么“一剑钟情”,“酒别重逢”,“鸡不可失”,“天尝地酒”,任意糟蹋既定的成语。<br/> 这些不无负面作用的商业文化,加上那裹着糖衣的新殖民文化登陆上岸,不仅侵蚀了少儿,更毒害了青年,同时也骚扰着中老年,侵吞着人们的理想,麻木着人们的信念,销蚀着民族的刚性。其危其毒,已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有关方面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求消毒。<br/> 20世纪即将过去,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1世纪就在眼前。面对新世纪的曙光,我们应该有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创造。滚滚的商尘也许能刺激出短暂的“繁盛”,却难以构筑华夏真正的辉煌。<br/> 濯洗文化尘埃,已成为当务之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来纯净天空,纯净大地,纯净心灵吧,清清爽爽地跨进新世纪的门坎。

水稻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水稻<br/> 李汉荣<br/> 终生都在水里生活<br/> 陆地上经常见到的<br/> 一种具有海洋属性的植物<br/> 麦子是男孩,你是女孩<br/> 你们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br/> 在初夏,你还是待嫁的闺女<br/> 麦子已经乘着马车走了<br/> 只留下大片大片的空旷<br/> 等待你用绿色的想象<br/> 去填满<br/> 站在水里做梦和生长<br/> 抬头低头都是姐妹们的影子<br/> 手指上、睫毛上、头发上<br/> 时刻滚动着露珠<br/> 不远的地方是莲荷<br/> 你们互相凝望着<br/> 不知道对方站在多深的水里<br/> 直到月亮渐渐丰满<br/> 你们背负沉甸甸的记忆<br/> 总是低头沉思

倾听阳光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倾听阳光<br/> 郭宗达徐建忠<br/> 阳光分外灿烂。而这灿烂的阳光却让刚刚从地下钻出来的崇大平、徐家斌似乎无法适应,他俩不由自主地用手捂住双眼,不敢直视这久违的阳光,只好倾听、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温暖,如同在地下奋战839个昼夜一样,他们只能倾听阳光。<br/> 3年前,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城破土动工。位于市中心、总投资4亿多元的这个平战结合的宏大工程,是国家计委、国家人防办计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被上海市列为当年的2号重点工程。无论其规模还是其功能,不仅在国内属于第一,而且也成为同类工程的“亚洲之最”。它的建成,对于缓解上海市区交通拥挤状况,繁荣上海商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这项工程在建设中同样遇到了令人无法预料的一些难点。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而著称的工程兵工程学院工程技术人员,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在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上大显身手。<br/> 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工程因处于高水位地区,受浮力影响,御载后造成结构浮动,影响着整体工程。解决工程上浮问题,在学术上被称为“抗浮”。而真正要解决3万多平方米广场平台的“抗浮”,国内尚无先例。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建筑工程专家张冠洲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冲锋陷阵打硬仗。他和战友们经过反复试验论证,针对广场地基较大,又属饱和淤泥软土的特点,大胆地提出了采用“爆扩桩法”的建议,即利用炸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挤压周边的泥土而形成稳定的空腔,通过水下混凝土压力灌浆,铸成具有扩大头的倒立桩体。这种新型桩体通过扩大头的拉力和桩体与周边泥土的摩擦力,改变了受力机制,提高了抗浮能力。此种方法无论是说还是做都不容易,因为在国内尚属首次。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学院的教学人员硬是在十几米深处的地下竖起了1101根“爆扩桩”,这些坚如磐石的“爆扩桩”将人民广场庞大的底座牢牢固定住了,为工程的顺利展开解决了一大难题。<br/> 对于长期面对书本、站在讲坛上的工科院校教学人员来说,工程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既可展示才华又可充实提高。因此,许多人把投身于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场和车库的建设,当作第二课堂,当作考场。数百名教学人员从南京开赴上海,从洒满阳光的教室转到地下,在电力工程及自动化教研室副主任崇大平和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徐家斌及几位专家、教授的指导、带领下,夜以继日地奋战,一干就是几个月,有的甚至一两年,直到全部胜利完工。地下电路安装常在积水中进行,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这些身着戎装的建设者将此承揽下来,为没有阳光的地方引来一片光明。虽然他们处于繁华的市区,热闹非凡的上海“大世界”近在咫尺,而这支视人民利益为第一生命的人民军队,仍然保持发扬着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作风,他们住工棚,睡地铺,严守纪律,洁身自好,一心扑在造福人民的工程建设上。吴邦国、黄菊、迟浩田等领导同志曾多次到现场视察,均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br/> 如今,这个亚洲最大,名列世界前茅的地下商业城已全部竣工。人们可以尽情地在这里游览购物。在太阳永远也无法照耀的地方,工程兵工程学院的教学人员却为上海人民奉献了一束阳光。这阳光永远灿烂,永远赏心悦目。

白墙(图片)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白墙(摄影) 陈复礼

天籁(图片)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天籁(油画)李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