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读一读《农村调查》
徐惟诚在全国政研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上指出:搞好调查,就是要使我们的认识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应该掌握实际的状况,掌握第一手的情况,不要满足于座谈会,不要满足于道听途说,不要满足于一般的印象和概念,也不要满足于现在流行的问卷调查。有的问卷本身设计得并不合理,对象的选择也不科学,有些人就根据这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洋洋大篇文章就写出来了。例如调查工人的主人翁感觉,每个人脑子里主人的概念就不一样,简单的问卷怎么能解决问题?要了解职工的困难,也不能只看统计表,要真正到职工家里去看一看,了解他的家庭成员的状况,看看吃什么,有什么摆设,各种收入有多少。城市有成千上万的外来工,我们要了解这些工人原籍的状况,家庭的状况,他们个人的期望,以及他们来到这个企业之后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也要研究他们来到这个企业后发生的种种不适应。希望大家看一看毛泽东同志写的《农村调查》。(摘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四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商榷

  城市建设市场化道路探寻
陈文宪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的中心。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由于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致使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这与我们缺乏城市研究,缺乏理论指导是有关的。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发表了各种看法。这里,我们对温州市走一条城市建设市场化的新路子,进行研究与评剖,以供借鉴。
一、目标与管理机制
城市建设市场化必须明确一个目标,即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个现代化都市。这一目标包括,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城市开放度,扩大城市综合功能,加速实现现代化,使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发挥金融、商贸、信息、旅游等中心城市作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更广大的区域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形成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为此,我们需要实施政府调控和部门管理两大手段。首先,地方政府要转变两个观念,即转变依赖国家搞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和把城市建设单纯看作社会公益事业的传统观念,将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经营,充分运用政府的权力。通过发挥城建、土地、规划、计划、房管、城管、公安、车管、交通、水电、通讯等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有效地调节和集聚社会收益,更多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简言之,依靠城市建设市场化、社会化、契约化的运行机制,推动城市建设的进程。其次,城市建设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市场供求原则。按价值规律办事,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报机制,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二是“谁受益、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打破水、电、路国有专营的格局,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加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政府择机适时调控的原则。市场不是万能的,投资和建设领域往往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必须实施灵活而有效的调控。在政策环境宽松和投资量供不应求时,要抓住机遇,适当扩大投资领域和投资量;在供过于求时,要适时减少投资量,使城市建设得以健康协调发展。
二、主要的运作方法
实现上述目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应采取以下的运作方法:一是筹资手段多元化。以政府为筹资主体,业主单位为管理主体,实行“四自一体”,即“自贷、自建、自管、自偿”的经济实体,建设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符合于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政府向国家、省争取一点,市、县财政拨一点,银行贷一点,土地开发补一点,外资引一点,群众集一点。这种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的办法效果好。
二是建设主体企业化。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出发,要进行建设主体企业化的尝试:建立业主建设公司,其目的是开发建设主体由企业来承担,开发运作和风险收益均由开发主体负责;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公司,使城市建设政企分开;选择新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行股份制,变原来建设项目单纯的行政行为为受经济合同约束的经营行为,使建设资金得以迅速筹集和滚动使用。同时,设施享用商品化。一方面,把基础设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从公益型转为经营开发型。对路、桥、港、电、水等建设项目,实行“以路养路、以桥养桥、以港养港、以电养电、以水养水”,提高基础设施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改革基础设施价格形成机制。按照使用者负担的原则,改变过去用行政手段制定统一价格的做法,逐步由市场供求关系和商品价格决定设施使用价格,政府进行适当干预。
三是政府调控规范化。政府调控的运作方式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首先,围绕城市总体规划,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规划控制。这应实施三个层次规划图控制法:控制全市城市建设总量与地段;制定某一地段开发的详细规划和技术参数;为开发地块提供具体的规范要求和设计数据,垄断、控制土地出让的源头即一级市场。其次,维护城市建设市场秩序,努力保持城市建设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避免城市建设出现排浪式投资热潮及由基建投资引起大起大落。防止引发脱离市场化原则的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和投机商抬价牟取暴利、垄断市场、违约毁约,最终导致区域经济秩序混乱等现象的发生。第三,营造宽松的外部系统环境。主要是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企业平等、自由参与竞争;本着政策从宽、手续从简、服务从优的方针,为城市建设主体排忧解难,提供周全服务;保障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使企业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率。
三、超前性的探索与理论研究
在城市建设市场化的推动下,必然使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增大,促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开发联动展开。这包括旧城区内主干道的拓宽改建,新城区开发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供水和防洪排涝网络、供配电网络、现代化邮电通讯网络、城镇建设安居工程网络和精神文明基础设施网络等六大网络建设同步发展。随着这些项目的竣工投入使用,使一个现代化城市(新温州)初露端倪,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的城市框架,显著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关联度,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城市建设市场化的实践带来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理论探讨:城市建设市场化的实践,为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体制改革,进行了超前性的探索。这就是投资主体由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企业投资为主;投资作为重要资源,其配置者由政府转变为市场;企业作为投资活动的微观基础,由过去没有完全的投资决策权和责任约束,转变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产权关系明确,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投资主体;投资要素的配置机制由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配置;政府对投资调控的实施手段,由行政命令改为利益激励与约束,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与间接投资并举。这些探索可为投资体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与经验。
看来,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建设,无疑是对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长期以来,人们一方面把基础设施投资视为“非生产性”,其在全社会投资安排中,只能居于次要地位;另一方面,公众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得到城市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这既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浪费性甚至破坏性使用,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改善长期缺乏自给性资金来源,致使政府无力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正常的建设和维护。这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建立新的投资理论,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
走城市建设市场化道路,区域市场经济充分发育是前提,民间资本丰富是基础,政策环境宽松是保证,政府适度调控是关键。特别是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施范围合理、方式对路、力度适当的调控,对于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纠正市场作用的偏差,维护市场的功能,保障市场运作的有序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政府把对投资领域的合理性、适度性和有效性的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投资资源的最优配置使用,从而推动城市建设蓬勃发展。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成功取胜的钥匙
——《成功创业丛书》评介
王瑞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部创业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创业者的奋斗史。正是凭着这种创造性的力量,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愚昧到文明,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成功与创造彼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创造是成功的必要前提,成功是创造的必然结果。从古至今,追求成功,成为人们追求人生真谛的巨大动力。那么,人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由刘道玉主编的《成功创业丛书》(共9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弘扬创造精神,传播创业知识,推广创业技法,点拨创业机会,促进创业成功,被喻为“创业智慧的锦囊,成功取胜的钥匙”。
个人自信心的培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立志,专业技术,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三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要素。美国《成功之路》一书的作者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该丛书正是依据这个思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为满足广大企盼成功的创业者的需要而精心设计和编写的。其内容涉及到人生哲学、行为科学、高新技术、市场经济学等十多个学科,既有创业者人生正确目标设计的方法指导,又有创业者必备专业技术和相关的应用学科知识的具体介绍,还有创业者良好人际关系形成途径的点拨。如《创业与人生设计》一书,既深刻分析了创业者人生设计的基本原则,又探讨了创业的方法、途径,肯定了创业是人生的最大价值的观点。又如《创业与企业制度》和《创业与企业管理》两本书,不仅阐述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条件,而且分析了我国企业改革和实行科学管理的方向。再如《创业与公共关系》一书,不但阐述了公关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又指点了具体的做法、技巧乃至公关艺术,内容生动、活泼。其他几本书,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管理技巧。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访谈录

  “志在富民六十春秋”
——记费孝通先生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
冯之浚
“年方八六,不停奔走。志在富民,六十春秋”——这是费老一生学术活动和人生历程的写照。脚踏实地地实践自己“志在富民”的追求,贯穿在费老整个人生历程之中。我有幸在到民盟中央工作以来的10年里跟随费老学习,获益良多,现仅在我所接触和理解的区域经济范围内作些简述。
富民论
费老的学术研究起始于60年前,当时,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面对这样一种现实,费老把当年踏入社会学领域的初衷和改变民贫国弱状况的志向结合起来,形成了“志在富民”的终生目标,也确立了“民富才能国强”的基本认识。作为一个学者,怎样才能为富民提供切实有用的服务呢?费老认为:“对人民实际情况的系统反映将有助于使这个国家相信,为了恢复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现在迫切地需要一些政策。这不是一个哲学思考的问题,更不应该是各学派思想争论的问题。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以可靠的情况为依据的常识性的判断”。(《江村经济》前言)
为了提供可靠的情况为依据,费老从清华研究院一毕业,就走上了对中国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的艰辛之路。他写出的被国际学术界视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江村经济》一书,就来自对其家乡吴江太湖边上一个村庄的实地调查。从该书在英国出版到建国之前,坚持不懈的实地调查,使费老学术生涯出现第一个丰收期。《禄村农田》、《内地农村》、《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著作接连问世,表达了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为民解困的情怀。
80年代初,费老获得了第二次学术生命。他全力投入到中国的富民大业中去,每年都有1/3左右的时间穿梭东西,奔波南北。在实地调查中,他紧紧跟踪中国城乡的发展变化,忠实记录,冷静分析,写出了一篇篇带着泥土气息、饱含时代精神的行程报告。如《故里行》、《温州行》、《淮阴行》、《海南行》、《侨乡行》、《凉山行》、《镇长们的苦恼》、《小城镇,大问题》等等。从江村到吴江,从苏南到苏北,从江苏越过省界进入东北、西北、西南、华南、中原,费老进行实地调查的社区范围逐级扩大,但始终围绕“富民”这个主题。“志在富民”不仅是费老一生的价值取向,执著追求,也是费老区域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费老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色。
如今他虽已是86岁高龄,但仍是精力充沛地奔波在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在刚刚过去的1995年,费老用于实地调查的时间为148天,行程8万里。谈及此,他欣慰地说:“我在这15年中继续采取实地观察的方法到各地农村去调查,然后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各地的农民脱贫致富。我觉得高兴的是,想的办法,出的主意,有些已取得了成效。这也使我对自己所走的学术道路有了信心,使我深深感到生逢盛世的兴会。”
“草根”论
国际人类学著名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在为费老《江村经济》一书作序时,在作出“里程碑”、“宪章”式的高度评价之余,还指出:“有关蚕丝业的这一章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它向我们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厂,以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马林诺夫斯基以他智慧的眼光捕捉到了费老关于中国工业化途径的基本主张和描述。
在费老看来,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农村经济的基本模式,其中具有工农相辅的内涵。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的密切结合,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具有草根一样的顽强生命力。现代化也好,工业化也好,出主意、想办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也好,都不能凭空而来,而要在传统的底子上继承发展,嫁接而生。中国农村经济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发展,仍然要走工农相辅之路。除了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手工业,更重要的是发展一村或几村联办的乡村工业。这是费老在本世纪30年代就提出的观点。他为此而写了一系列有关“乡土重建”的文章,呼吁“现代工业技术下乡”,推动中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走上切实可行的路子。在当年江村蚕丝业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在农民利用现代化机器从事缫丝生产的劳动场景中,费老也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现代工业技术进入农村的生动现实与前景。
由于战乱等历史变故,这个工业化进程后来中断了。直到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继续推进的社会条件,时代又一次提出了农村工业化的命题。在最初一段时间,苏南的社队企业落地生根,迅速蔓延,引发了乡镇企业的燎原之势。尽管此后又曾遇到误解、非议、挫折,有过一段低谷,但费老把乡镇企业比喻为“草根工业”,相信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经过一番曲折和探索,渐渐生长起来的市场经济力量,终于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中国乡镇企业终于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整体飞跃,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社会发展的具体事实证明费老的设想和主张是合乎实际、合乎规律的。费老写道:“这种‘草根工业’,不仅没有损害农业和剥夺农民,相反地促成了工农相辅和城乡协作。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他们有力量冲破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初期的老框框,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去改变工业的性质,让工业发展来适应自己。在草根工业中,农民表现了充分的主动性,这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吗?”
“口腹”论
“口”和“腹”的关系,是费老的社区研究进展到区域经济的层次上时,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所谓“口”,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内的流通条件和贸易进出通道,指这个区域连接大市场的出入口;所谓“腹”,是指这个出入口所能带动和辐射的腹地。“口”的要害是四通八达,货畅其流,“腹”的要害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口腹关系问题带有普遍性,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要求解决好这个问题。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沧州市,是费老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中下功夫较大的一个地方。费老先后五下沧州,多次指出:黄骅港和神黄铁路的建设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口与腹的关系。横穿沧州的神黄铁路,主要任务是往外运煤,运来的煤在黄骅港吐出去。吐出去以后,吃进来什么呢?只出不进,虽然有了口,却发展不起腹地。这种过去常见的有口无腹的局面,不该再继续下去,要及早考虑借口造腹的问题。怎么具体营造这块腹地呢?费老认为,沧州是个传统农业区,这类地方还是要以农为本,首先要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把大农业搞起来。利用劳动力,多产东西,多增收入。东西多了,要卖出去,接通市场,这就要求有人、有机构为农民提供服务,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扩大规模,搞活流通。流通要货畅其流,这就要修路。村村相通,镇镇相联。再从镇到县到市,让其中的人、资金、物资都流动起来,让腹地活起来。这样的思路,是适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
在对口腹关系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费老还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心”的概念。在区域经济当中,县可以看作是个小点的中心,市是个大些的中心。市和市相结合,就形成了区域市场,形成了区域经济,这里边有个布局问题。费老比喻说:区域经济中,要有颗心,有张嘴,有个肚子。心就是中心城市,嘴就是出口进口,肚子就是腹地。肚子要有货,物产丰富,有东西出去,又要有吸纳能力,吃得进东西。心脏是大的集散地,流通中心,具备完善的服务功能。嘴巴要大开大合,四通八达,出得去,进得来。这样运转起来的区域经济,必定充满生机与活力。
抓住“口、腹、心”三要素来分析和研究区域经济是费老的重要思想。在研究如何促进京津冀联合,重塑华北经济中心的问题时,费老注意到天津的重要优势,就是“口、腹、心”三要素的结合。“口”就是天津的港口。历史上天津港地位重要,领风骚数十年,现在又正是发展时期。“腹”就是天津有广大而富饶的腹地。“大腹”是整个“三北”地区,“小腹”也有100万平方公里之大。“心”就是天津市区,商业发达、实力雄厚。费老认为,天津若能联合华北,联合北京,服务三北,“口、腹、心”共同驱动,必将带来天津的振兴和繁荣。
格局论
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费老的社区研究地域从乡村扩大到城镇,又从小城镇扩大到更广阔的区域研究,再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多个区域,最终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设想。
为了有利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缩小,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费老的区域研究分两个方向扩大范围:一路是沿海从江苏到浙江,经福建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进而延伸到广西的东部地区;另一路是进入边区,从黑龙江到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十几年来,费老除西藏和台湾以外跑遍了全国。
90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曾邀请费老晤谈,听取他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设想。费老从全国经济格局的角度道出了一套想法——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和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枢纽地带,在这里建立经济开发区对促进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设想中的这个开发区,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通过铁路和水运的大动脉沟通西部原材料基地和“三线”蕴藏的技术力量,带动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费老的想法,得到江泽民同志的高度称赞。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格局中,中部地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能否加速发展,不仅是中部地区的事情,也决定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能否保持下去,决定着广大西部地区能否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为此,进入90年代以来,费老把对中部地区的跟踪调查列为一个重点课题。我多次跟随费老作中部地区的实地考察,切身感受到费老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谋划中部发展思路的宏大气魄。费老认为,大陆桥是一个经济走廊的骨架,以此骨架为基础,建设沿桥的经济密集地带,促使大陆桥的交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是一项战略任务。有了这个承东启西的经济走廊,中部起飞的条件就更好,也有利于西部加快发展。沿着这个走廊,往东可经连云港面向太平洋,往西经中亚细亚直到阿拉伯,那是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部地区的出路确实天高地阔。此外,对华南地区如何保持健康发展、环渤海地区怎样加快发展步伐,华北地区怎样形成经济中心,东北地区如何寻找突破口等一系列有关全国经济格局的战略问题,费老都提出了重要意见,并将这类工作概括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做好事”。
我有机会多次聆听费老教诲,常有“老树春深更著花”之感。而在费老穿村进户,向基层干部和农民请教,写出文章后向同辈和晚辈征求意见的场合,又常能领略到费老“到凌云处终虚心”的意境。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研讨会综述
毕树祖萧体焕
前不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与宁夏大学政法系和宁夏财政厅财政科学研究所在银川市联合举办了第七届年会。来自全国有关省市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研究部门的近百名经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共提供论文48篇。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两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特有规律的相互关系问题
与会者提出几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一种研究思路是,从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体系和特点。他们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就是要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的特有规律结合起来。有的学者指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这虽已成为共识,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违背这些规律的现象,这说明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许多学者强调,关于社会主义特有规律,更需要抓紧研究。虽然对斯大林表述的、过去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几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可以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但不能否认,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有其特有经济规律可循的社会。目前,有些人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避而不谈,这不能说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的态度。有人主张,社会主义仍然应该有起主要支配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并且认为,可以把邓小平提出的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较好的概括。因为,这些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的任务、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要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以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导向,把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一种研究思路,虽然并不否定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要同社会主义特有规律相结合,但强调必须从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的解决过程出发去分析问题。他们在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一般原则的矛盾及其解决过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一般原则的矛盾及其解决过程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的论断: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由于所有制关系的改变,决定着市场经济本身也发生了变化。正因为这种变化,它才解决了市场经济一般原则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矛盾。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不是资本主义加上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加上市场经济这种机械的拼凑,而是经过基本经济制度改造了的市场经济,是适应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的市场经济。这种改造的实质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利益关系与反映该制度本质的特殊的利益关系相互结合的表现。也只有当两种利益关系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才能对资源配置起到应有的作用。
还有些学者从决定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因素入手,揭示了社会主义诸经济规律及其系统。这是不同于从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来认识问题的又一种新的思路。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两重规定性: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废除了剥削;第二,社会主义经济还普遍存在私人利益。以上两点使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成为一种没有剥削的私人利益关系。商品经济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平等的私利经济关系在社会生产和交换中的表现形式。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必定是商品经济。这样,对于当前人们热烈讨论的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经济特有规律的关系问题,就应该从两者的同一性和内在一致性上来理解。在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形式之后,可得出两点认识:其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总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没有剥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运行实现规律。正是这一总的实质,使社会主义经济各个规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规律系统。其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是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部规律表现为商品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表现为一个商品经济规律系统。从上述理论前提出发,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条主要规律:第一是自主劳动规律,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领域中运行实现所产生的规律。第二是价值规律,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交换领域中运行实现所产生的规律。第三是按劳分配规律,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分配领域的客观规律。第四是计划规律,虽然对这条规律现在有逐渐降低其地位并否认其存在的倾向,但其他学者仍然认为,计划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和共有规律,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赋予它的仅仅是特殊的必要性和性质。
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若干具体规律的探讨
有的学者阐述了平均利润率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首先在形成条件和作用后果方面,由于参与竞争的主体主要是公有企业,这一规律的负面效应比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小得多;其次,在利益功能方面,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利益分配功能在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最后在资源配置功能方面,平均利润率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有可能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协调经济的发展,使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的学者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运行的主要规律:其一,物质利益调节规律。物质利益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物质利益调节规律。其二,公平税负规律。这是在组织财政收入中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其三,按比例分配财政资金的规律。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性在财政领域中的具体化,是在安排财政支出中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其四,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规律。这是财政管理体制建设中应遵循的重要规律。
还有的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中资本运动规律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课题。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那么是什么规律支配着资本从效益低的部门转向效益高的部门呢?在这一机制的后面,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规律在起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资本运动规律同时发生作用的,不仅有市场经济共有的经济规律,而且有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因此它的作用具有新的特点:首先,它反映的是公有制内部社会(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其次,它与其他规律相互作用的方向、形式、后果都与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利用它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营管理的改善;再次,资本运动规律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我们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的认识,做到趋利避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