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范敬宜总编辑拜会欧盟副主席
布里坦希望中国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
本报布鲁塞尔5月2日电记者魏崴报道:今天下午,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率领的人民日报新闻代表团,在欧洲联盟总部拜会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莱奥·布里坦,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这是人民日报领导人首次访问欧盟。
范敬宜向布里坦介绍了人民日报的性质和地位。他说,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报纸,多年来曾对欧盟进行了充分、客观的报道,今后将继续为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多作努力。
布里坦说,欧盟与中国之间在一些问题上不是没有分歧,鉴于我们之间已经建立共同基础,我们可以协商合作。他说,最近在曼谷举行的亚欧会议为发展欧中关系提供了恰当时机,现在要做的是采取措施落实会议讨论的有关问题。欧盟不仅要加强同中国的关系,而且要加强同东亚其它国家的关系。
布里坦表示希望中国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他认为,这不仅对中国有利,对其它国家也有利。他说,在这一问题上,欧盟将采取不同于美国的独立的做法,关键要在过渡期多长的问题上谋求与中国达成一致。
双方还就加强培训新闻从业人员方面的合作等事宜交换了意见。


第3版(国际)
专栏:

  龙永图在贸发会议发言时指出
贸发会议应纳入世界多边贸易体制
本报米德兰(南非)5月3日电记者温宪报道:参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9届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龙永图今天指出,联合国贸发会议应纳入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否则将永远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旁观者。
龙永图是在今天上午举行的部长级圆桌会议一般性辩论发言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关于贸发会议的作用和机构问题,应从加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全局予以审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为加强和改善多边贸易体制提供了新的机制和动力。但是,世界贸易组织并不等于多边贸易体制。联合国贸发会议作为拥有188个成员、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的关于贸易和发展问题的政府间机构,应该成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一个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审议贸发会议作用时,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它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以便使这两个机构通过有效的合作,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建立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龙永图说,我们认为,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之前,贸发组织应该发挥政策对话的作用,以便就重大的国际贸易和投资问题形成共识。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它应主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影响这些规则的制定,使它平衡地反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并特别注意对发展中国家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国际规则制定之后,贸发会议应该发挥监督职能,使国际贸易规则能够得到认真的执行,特别应该确保在执行国际贸易规则中,不实行双重标准。
他说,总之,贸发会议应该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一部分。否则,贸发组织将永远是多边贸易体制之外的一个旁观者。从而不能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关于贸发组织机构问题,在明确了它的作用之后,机构的设置就不困难了,这些问题可以由专家们来解决。


第3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为了实现“无纸贸易”
本报驻南非记者温宪
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9届大会会议大厅里,有一幅醒目的“全球贸易点网络图”,图前放置着几台多媒体计算机。5月1日下午,中国代表团团长吴仪刚刚与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里库佩罗会见完毕,就脚步匆匆地来到这里。吴仪一边弯腰注视着计算机彩色屏幕,一边听取联合国贸易网点发展中心中国项目总代表吕建中介绍情况。参观完毕,吴仪说,“这项工作很有实际意义。”
今天早晨,记者在会议大厅内再次欣赏网络图,吕建中一边按动计算机鼠标器,一边娓娓道来:传统的贸易方式程序繁杂,多以纸面文件为媒介。以前为做成一笔贸易,一般需要40多份文件。联合国有关机构曾做过统计,每年全球贸易因效率低下损失的数额高达750亿美元。1992年,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8届大会上,为提高国际贸易效率,大会决定先在19个国家建立全球贸易点网络试验。今天,这个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点总数已经上百。
“为了支持这个网络,现在有两个服务中心。”吕建中说,“一个建在日内瓦,一个设在墨尔本。”这两个服务中心以采用标准格式的“电子贸易机会系统”将全世界有关国际贸易的信息汇集起来,供全球贸易点网络选择调用。由于在整个系统中对各种信息使用“电子数据标准”,就使得整个世界都在用同一种计算机语言从事贸易往来。为举例说明,吕建中调出了一条由上海贸易网点发出的信息。屏幕上显示出了产品来源、寻找贸易伙伴范围、企业性质、产品编号、公司名称、联系地址等各类信息。吕建中说,“如果有人通过网络发现这条信息后对此产品感兴趣,他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一步向厂方询价或谈判交货等事宜,而根本不用亲自跑到中国那家工厂看货或谈判”。
这一网络的建立实现了“无纸贸易”,不仅大大节省了贸易往来的时间,而且费用低廉,每一网点都可以用相当于在本国市内打电话的费用进入这一全球贸易网络。因该网络为多媒体,厂家还可在其中做电子广告,既可展示产品彩色照片,也可拍成一段录像介绍产品服务方式。这个网络的主要目的还在于便利全世界中、小企业进入国际贸易领域,使他们能在这个瞬间即可遍览全球的网络中寻找产品市场、发现贸易机会。
中国于1994年9月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联合国贸易点。吴仪5月1日在端详了这幅“全球贸易点网络图”后说,她希望能在中国建立更多的贸易网点,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不断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中来。
(本报约翰内斯堡5月3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改革促进发展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联合记者组
中国三报联合记者组一行来到东非大都会——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时,正值这里的小雨季,一出机场就呼吸到东非大草原的清新空气。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自然使我们联想到在电影中看到的著名的肯尼亚野生动物园。
然而,从机场到市区沿途,路旁林立的巨大英文广告牌映入我们的眼帘。进入内罗毕市区,只见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注、熙来攘往,一派现代化大都市的景象。
我们下榻的丽晶大饭店是非洲的一流大酒店,其豪华程度不亚于中国北京的王府饭店。从饭店向四周眺望,只见高楼林立,真有点置身于纽约的味道。
尽管在肯尼亚采访的时间短暂,但看到这里市场繁荣,人们友善而自信,已不难感觉到肯尼亚政府进行改革取得的成效,改革正在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在与肯尼亚新闻界同行们交谈过程中,在谈到对肯尼亚的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价时,他们都认为当前的政治局势是稳定的,经济秩序是好的。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是,肯尼亚在经过了1991—1994年的经济困难之后,政府推行了1994—1996年3年发展规划,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货膨胀率从1993年的25%下降到了目前8%左右的水平。汇率保持稳定,经济连续几年增长,1994年增长率达3.5%,1995年增长率为5%,预计今年将达到7%。
肯尼亚工商部长姆穆金迪亚在接受记者组采访时说,肯尼亚取得的政治和社会进步与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计划有密切的关系。肯政府从1994年起,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全部外汇管制,取消进口许可证制,大幅降低关税,放开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改革金融管理体制,开放农业部门,推行保税加工区计划,建立出口加工区。目前,肯尼亚政府在世界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在内罗毕市距肯雅塔机场20公里的地方开辟了一个出口加工区,在距内罗毕400多公里的肯最大的港口城市蒙巴萨正在筹建出口加工区。中国一家公司正在为该出口加工区修建一条长达200公里的公路。此外,肯政府还鼓励私营出口加工区的建设。虽然此次我们没有机会参观这些加工区,但从官员们满怀信心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这些出口加工区的前景乐观。
谈到肯尼亚的经济,不能不提到肯尼亚的旅游业。由于前几年国际性经济衰退,肯旅游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1994年起,由于肯尼亚对外开放旅游业,实行外国独资、合资等形式开办旅馆和旅游设施,当年共接待外国游客86.74万人,外汇收入达5.28亿美元,各项指标达肯历史最高水平。1995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肯旅游和野生动物部长恩加拉在接见记者时表示,到2000年,肯接待外国游客的人数将超过100万人。
中肯两国都在进行经济改革,两国国情颇为相似,因而肯方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十分重视。在同肯方经济界人士接触中,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技术简明实用。他们殷切期望中国的企业到肯投资办厂,协助肯扩大出口,促进解决肯的就业问题。现在从中国到肯尼亚经商和承包工程的单位越来越多,在内罗毕街头已经可以看到许多中国人的面孔。
中肯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和十分真诚的友谊。肯各界人士谈起中国时,提得最多的是中国援建肯尼亚的莫伊体育中心。肯副总统萨伊托蒂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个项目。我们相信,只要中肯两国人民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两国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报内罗毕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加利秦华孙会见阿拉法特
本报联合国5月2日电记者许世铨、何洪泽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今天在这里会见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并与他共进午餐。
加利和阿拉法特讨论了中东目前局势的发展,包括即将在埃及塔巴举行的巴以“最后阶段”谈判问题。他们还讨论了停火协议生效后的黎巴嫩局势。
阿拉法特要求联合国加强其在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的存在。他赞扬联合国各机构在该地区的工作。他还呼吁提供援助的国家和机构作出更多的资金贡献。
加利秘书长向阿拉法特保证,联合国将继续尽其所能帮助巴勒斯坦人民。
今天,阿拉法特也会见了安理会本月主席,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
秦华孙赞扬阿拉法特为中东和平所作的杰出贡献,并表示,中东和平进程正处于关键时刻,希望有关方面全面、有效地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和有关各方达成的协议,积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向前发展。
在会见以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阿拉法特谈到了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他说,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也是即将举行的巴以“最后阶段”谈判的中心问题。
他说,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应像邻居一样生活在两个国家里,一个是巴勒斯坦,一个是以色列。阿拉法特表示,他反对恐怖主义活动,希望在整个中东地区促进和平。谈到以色列的选举问题时,阿拉法特说,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与以色列政府打交道,不干涉以色列的内部事务。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参院通过打击非法移民法案
新华社华盛顿5月2日电美国国会参议院2日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一项打击非法移民、加强对合法移民控制的法案。
参院以97票对3票通过的这项法案规定,美国边境巡逻人员数目将扩大一倍,由目前的5000多人增加到1万多人;建立有关法规以方便雇主确认所雇人员是否够格在美国工作;加重对伪造文件进行欺诈活动和外国人走私的惩罚;对合法移民享受公共福利设置障碍。
美国国会众议院3月21日曾通过一项反对非法移民法案。参众两院的法案存在着差别,议员们还需在两者间作出妥协并再次投票,然后将妥协后的法案送交克林顿总统签署。
克林顿当天发表声明说,他对参院用立法行动来支持政府的策略感到高兴。美国政府曾呼吁对外国走私者、犯罪人员以及欺诈性文件的制造者和贩卖者加重惩罚。


第3版(国际)
专栏:热点对话

  中东和谈的转机与难题
本报国际部编辑朱梦魁本报驻埃及记者刘水明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吴文斌
巴以谈判准备起步
编辑: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中东和谈曾出现可喜的势头,巴以谈判接连取得进展,叙以谈判也渐趋实质性和具体化。然而,中东和平进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自1月初哈马斯领导人阿亚什被以色列暗杀、二三月间哈马斯在以色列境内连续发动自杀性袭击后,4月初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因相互报复引发了大规模的黎以冲突。这些突发事件致使步履蹒跚的中东和谈又面临新的威胁。黎以冲突于4月底达成停火协议之后,中东和谈有关各方都在为恢复对话作出新的努力。请问,巴以谈判是否已出现转机?双方立场有哪些新的变化?
刘水明:当前,随着黎以冲突的结束和以色列国内安全形势的改善,以及国际社会的推动,巴以和平正逐步摆脱僵局,并已出现转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巴解最高权力机构巴全国委员会4月24日作出了修改《巴勒斯坦国民宪章》的决定,取消了该宪章中“消灭以色列”的条款。
作为对巴全国委员会同意修宪的回报,佩雷斯领导的以色列工党于4月25日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同意取消竞选纲领中“反对巴勒斯坦人建立独立国家”的条文。此间观察家认为,这一决定使巴勒斯坦建国变成“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希伯伦市以军的重新部署被提上日程。5月1日,驻守在希伯伦的以军开始往郊外运送军用物资和设备,为从这座巴勒斯坦城市的大部分城区撤出作准备。据估计,以色列当局可能在5月底的大选前夕开始从希伯伦的撤军行动。
编辑:巴以重大立场的明确改变,不仅消除了阿以关系长期不睦的一个芥蒂,而且为即将进行的关于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的谈判创造了适宜的气氛、提供了公平对话的原则基础。请谈一谈阿拉法特最近访美和巴以有关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的概况。
刘水明: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和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最近都应邀访美。阿拉法特过去曾两次做客白宫,但都是为了签署巴以和平协议。这次则是他对美国的首次工作访问。5月1日,克林顿在白宫会见了阿拉法特,这是美国支持巴以和平的又一个主动行动。但克林顿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主张,他认为,这一问题应留待未来的巴以对话商定。在华盛顿,阿拉法特还同佩雷斯进行了短暂会晤,讨论以军撤出希伯伦市、巴以关于最终地位谈判的准备情况等。
4月30日,巴以宣布5月5日在埃及塔巴开始关于巴最终地位谈判。此举将标志着巴以和平进程回到正常轨道,并再次证明双方继续和平进程的决心。
巴以谈判虽然取得转机,但目前巴以和平面临的最大困难乃是以色列以安全为由尚未解除对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封锁。这种持续了两个多月的“集体惩罚”,已给巴勒斯坦人民带来灾难性后果。据阿拉法特说,它剥夺了12万巴勒斯坦人的工作,使巴每天遭受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600万美元。阿拉法特要求埃及帮助说服以色列解除封锁,以方的答复是:为保证大选前不发生新的暴力事件,现在还不能解除封锁。
叙以谈判等待时机
编辑:在调停黎以冲突期间,美、法外长等分别与叙、以、黎3国领导人讨论了与停火有关的问题,并探讨了平息冲突后尽早恢复中东和谈的可能性。有关各方都表示要努力推进处于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请介绍一下当前叙以谈判难有进展的主要原因。
吴文斌:近年来,约以谈判和巴以谈判先后取得实质性成果之后,叙以谈判却断续起伏,难有突破。
叙以谈判的焦点是戈兰高地问题。戈兰高地是叙利亚领土,在1967年“六·五”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并于1981年被并入以色列版图,其面积约1150平方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几年来,叙以举行了一系列会谈,但双方仍存在严重分歧。
在撤军范围问题上,叙坚持以色列必须执行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将军队全部撤至1967年6月4日的边界线。以色列则拒绝全面撤军,只同意撤至法国委任统治时期的国际边界线,企图继续霸占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40多平方公里的部分戈兰高地。
关于撤军时间表,叙要求以色列半年到一年之内完成撤军,而以则提出在本世纪末分阶段完成撤军。
关于安全安排,叙要求在1967年“六·五”战争前的边界两侧建立均衡、对等的安全区(非军事区),以色列则坚持撤军后仍在戈兰高地保留地面预警站,叙军撤至大马士革以北地区。
关于关系正常化,叙提出在以全面撤出戈兰高地后,叙以双方实现关系正常化,以色列则要求在第一阶段撤军伊始即实现关系正常化,其中包括开放边界、互换大使,建立全面的政治、经贸和文化关系。
4月25日,以色列工党特别会议决定,从其竞选纲领中删去了“戈兰高地主权归以色列”的条款,代之以“戈兰高地对以色列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以色列方面对叙以关系采取的一个积极步骤。
美国方面曾建议,在以色列大选前,叙以两国代表团重新坐到一起,即使不讨论实质问题,也能为和平创造一种“信任气氛”。但叙利亚方面担心的是,佩雷斯能否肯定在大选中获胜?阿萨德总统显然不愿意在见分晓之前贸然动作。因此,在以大选之前叙以恢复谈判的可能性不大。
黎以争端有碍和平
编辑:以色列最近对黎巴嫩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给黎巴嫩人民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也使国际社会对黎巴嫩南部问题的尽早解决更加关切。通过最近的黎以冲突和国际社会的调解,黎以争端的由来和争执的焦点更加明朗化。请简要介绍黎以争端的核心并就未来叙以、黎以谈判的走向作展望性的评估。
吴文斌:黎以争端的焦点是以色列迄今仍占领着黎南部边界地区约850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成为黎以不断发生武装冲突的导火索。
1982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1985年3月以色列从黎撤军,但它以保障其北部地区安全为借口,将黎巴嫩南部部分地区划为以色列的“安全区”,拒绝撤出;同时还扶植了亲以的“南黎巴嫩军”,与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黎以在前十几轮谈判中,已就撤军原则框架达成共识,但双方仍在先保证安全、后撤军还是先撤军、后保证安全的问题上争执不下。此外,黎巴嫩1991年同叙利亚签订了《兄弟关系合作与协调条约》,双方一直保持特殊的关系,坚持在与以色列的谈判中“同步”的原则,因此,黎以和谈进程将完全取决于叙以谈判的走向。
黎以此次大规模武装冲突的严重后果,使美、法、叙、黎、以等有关各方都一致认识到,要彻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争端各方必须回到谈判桌前,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全面、持久的和平,才是唯一的最终的解决办法。
中东和谈特别是叙以和黎以谈判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关键在于以大选的结果。迹象显示,如佩雷斯获胜,叙以谈判可能很快恢复,并将提高到副部长级。美国势将力促双方在美大选前取得某种突破,为克林顿的竞选增加筹码。如鹰派的利库德集团获胜,和平进程虽不至中止,但注定要面临更多的困难。
此外,法国和欧盟将应叙、黎等阿拉伯国家的要求,在未来的中东和谈中发挥更大的平衡作用,使美一家独揽中东和谈事务的局面受到挑战。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将组建国际维和部队
本报莫斯科5月3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俄总统新闻局今天提供的消息说,根据叶利钦总统签署的一项命令,俄罗斯将在它的武装力量中组建一支专门参加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活动的部队。
俄总统新闻局说,叶利钦总统决定在1996年12月1日前组建这支部队,该部队将包括17个摩托化步兵营和4个空降营,总人数将近2.2万人。
叶利钦责成俄国防部在一个月内确定这支部队的兵员组成,俄政府在三个月内确定这支部队的章程并保障它的有关财政开支。从1997年起,联邦预算中将专门列出对这支部队在参加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活动期间的拨款。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打击毒品走私
2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在新奥尔良逮捕一贩毒集团成员。美联邦和地方缉毒官员自去年9月开始的打击毒品走私行动取得成果。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日各党派对宪法态度不同
据新华社东京5月3日电(记者刘文玉)今天是日本宪法公布50周年,日本一些党派在东京和外地集会,表明对宪法的基本态度。在维护还是修改宪法、特别是“集体自卫权”的问题上,各党派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
日本社民党系统的“护宪团体”在东京日比谷公会堂举行集会,各界代表700多人参加了会议。
社民党党首、前首相村山富市在会上讲了话。他在谈到如何对付远东地区发生的战事时说,“过分宣传远东地区可能发生的战事是不恰当的。要严格遵守宪法,不能超出宪法所允许的范围”。
与此相对照,由自民党、新进党中“改宪派”议员组成的“制定自主宪法国民会议”在千代田区公会堂集会,鼓吹修改现行和平宪法。该组织代表、前参议院议长木村睦男在集会上说,“有人说行使集体自卫权违反宪法,我不赞成这种说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