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湘剧《白兔记》的主旨与风貌
沈达人
《白兔记》敷演的是一出悲欢离合的家庭故事。从古老的南戏到近代的湘剧,这个家庭故事无论是戏曲文学或者是舞台艺术,都留下丰厚的传统,因而在民间传唱不衰。
在这份丰厚的传统中,最深刻的内涵是什么?《白兔记》的编导范舟、黄在敏诸君经过探索,终于从批判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在适度地对刘智远停妻再娶作了抨击的同时,用更多笔墨表现了动乱年代里的感人亲情。刘智远投军,李三娘产子,杜忠送子,岳绣英接子,李三娘诉猎,刘承佑回书,刘智远与李三娘磨房相会、阖家团圆,这一幅幅呈现在舞台上的人生图景,使读者和观众感受最深的就是亲情的力量。如同改编者在改编《后记》中所说的:它“抚慰了人们心灵上的创伤,调整了家庭与人际关系”,使人们能够“顽强地生活下去”。
《接子》一场就以老家人杜忠在岳氏夫人接受咬脐郎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岳氏态度的变化,强调了亲情的力量。岳氏有七情六欲,她应该对刘智远有意见;岳氏有美好的内心世界,自然会被杜忠的诉说、恳求所感动。把有感于“人世间,亲情系”作为岳氏态度变化的内在动力,是从老戏里生发出来的,不仅没有生硬的感觉,相反当岳氏最后像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婴儿咬脐郎的时候,真是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咬脐郎刘承佑是全剧最关键的人物,他成为生母李三娘、养母岳绣英、父亲刘智远之间的感情纽带。他对养母说:“说什么生的、养的,两个娘亲都一般孝顺。”他对生母说:“求只求我娘朝儿看,把你那苦涩心儿来放宽。恕爹爹过,谢晚娘情,一家团聚儿心安!”他以纯真的亲子之情冲淡了生母和养母的苦涩心情,也消除了生母与养母之间的情感隔阂。《白兔记》的编导和演员贺小汉以创造性的功力开掘了这位小将军的全部内在力量,使这个形象充满艺术魅力,也使全剧在回肠荡气的戏剧冲突中由道德批判的领域进入了人文评判的全新境界。
歌颂亲情主旨的确立,使得编导有可能进一步构建了《白兔记》的古朴而真挚的风貌。《打猎》开场,李三娘有如下一段唱:“漫天苦雪,薄衣单衫冷似铁,两足履冰遭滑跌,带雪沾泥手又裂,这苦楚,何时歇?最难熬,刘郎音信绝,咬脐知何处,怎不教人心痛彻!”从心底流淌出的哀吟,不加雕饰,而人物的心境如画。作为文学载体,这样一些诗化的口语为全剧营造了古朴的风貌。在统一的导演构思下,舞美设计于天幕上国画的位置经营和结构造型,以及用各种古籍版本、演出水牌、朱红勾栏组合成的假台口,更以古朴而近雅的装饰追求,体现了全剧的深厚文化积淀。
更值得珍视的,是在全剧那些娓娓宣叙的文学语言、繁复优美的表演动作、酣畅淋漓的滚唱中,始终涌动着一股洋溢着真挚感情的暖流,它拉近了古朴风貌与现代观众的距离,引起了现代观众的心灵共振。就如同《接子》一场结尾处理的剧场效果那样:“我就是儿的亲娘,儿便是娘的心肝宝贝。从今后,从今后,月明星亮紧相随。”优美的伴唱,配合着纱幕后岳氏夫人与少年咬脐欢快相处的身影,既传达了剧中人的滚热心声,又显示出艺术家的深情关注,并且使我这样冷峻的观众也在亲情的不断吟味中激动不已。


第12版(副刊)
专栏:

  “水神”李国安走向荧屏
电视剧《大漠丰碑》投拍
5月,当京城已飘来初夏的热风时,北京军区战友电视艺术中心的摄制人员却来到冰天雪地的新疆冰大板上,在海拔4000米的雪线上开机拍摄电视剧《大漠丰碑》。
这部4集电视剧以北京军区给水团团长李国安的事迹为素材,讲述了给水团官兵在团长国安带领下,顶酷暑、冒严寒、风餐露宿,在我国西起阿拉善,北至漠河的缺水、无水地区,改写了诸多中外专家判定无水的结论,让八千里边防线军民终于有了水的动人故事。
两年前,北京军区战友电视艺术中心就已开始筹备这部电视剧,编剧魏金虎多次赴内蒙古边防深入生活,七易其稿写出了剧本。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决意将此剧拍成生动感人的优秀之作,他们从八一电影制片厂请来因拍摄《弹道无痕》而获得“金鸡奖”、“华表奖”的青年导演宁海强执导该剧,并决定由在《有这样一个民警》、《沟里人》等电视剧中有过出色表演的冯国庆饰演剧中给水团团长,出演过《马路骑士》、《爱在雨季》的金莉莉扮演团长妻子,洪涛、刘岩在剧中分别饰演给水团工程师及其妻子。
为真实再现给水团官兵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所创出的惊人业绩,该剧将循着李国安当年的足迹实地拍摄。
这部由北京军区战友电视艺术中心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将于“十一”前后与观众见面。 (向兵)


第12版(副刊)
专栏:

  绚丽的雪域明珠
——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
裴幅林
1961年,当第一批藏族话剧演员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时,敬爱的周总理握着藏族演员们的手说:“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35年过去了,西藏的话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一支全部由藏族艺术家组成的编剧、导演、表演、舞美等各部门实力强大、阵容整齐、极富民族特色的话剧表演艺术团体。
35年来,剧团创作演出了古今中外大小剧目150余部,演出3000余场,观众人数已逾千万人次,巡回演出的足迹遍及西藏自治区全部地县,曾四次晋京汇报演出,多次赴兰州、上海、西安、重庆、昆明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从1962年参加电影《农奴》的拍摄以来,该团先后参加了40余部电影、电视剧及电视节目的拍摄,并译制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近百部,由剧团参加拍摄的西藏第一部电视剧《还愿》还获得了1982年全国大众电视特别奖。
35年中,剧团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地创作、上演并保留了一批在观众中非常有影响的重点剧目,如《布达拉宫风云》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表演奖;并获第二届西南地区话剧节最佳编剧、导演、男主角及优秀舞美等16项大奖;《松赞干布》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目奖;《雅隆之恋》、《阿古顿巴》等,还有田汉大师的著名作品《文成公主》,莎士比亚经典剧目《罗米欧与朱丽叶》等。
支撑剧团建设的是剧目,保障剧目建设的是人才。建团35年来,剧团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到现在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影视剧三栖的优秀表演艺术人才,还培养出了一支编、导、舞美等很有实力的创作队伍。一级演员大旺堆同志,在电影《农奴》中饰演强巴一举成名以后,又在话剧舞台上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栩栩如生、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强烈的事业心和纯朴的民族情把他造就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藏族话剧表演艺术家。一级导演普布次仁同志,由他执导的《布达拉宫风云》继1994年获第二届西南地区话剧节最佳导演奖之后,又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导演奖。去年他又执导了大型现代戏《雅隆之恋》,演出之后,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还有一级演员扎西顿珠、第五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多布杰、第十五届电视飞天奖最佳配角奖获得者,作为剧团的后起之秀他们均以自己精湛的表演艺术才能,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和欢迎。还有很多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首先是在选材上:藏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好的传说为其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创作天地。他们新创作上演的大部分剧目主要是表现藏民族的英雄人物,如《松赞干布》和表现藏汉团结的《文成公主》、《雅隆之恋》以及一些美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如《格塞达森》等。同一个剧目他们可以用藏汉两种语言来演,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要和欣赏。
话剧团的大部分演职员都来自农牧区,他们是农牧民的儿女,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每年都要下到边远山区、牧区为农牧民义务送戏上门。无论是几千人的广场上;还是两三个人的帐篷内;是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上;还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到处都留下了他们演出的足迹。每年的春节和藏历年,他们还要深入到边防第一线。这个季节是西藏气候最恶劣的时候,大雪纷飞,风沙漫天,经常道路中断、饮食断炊,但同志们从不叫苦喊累,他们深知解放军是祖国和西藏人民安定幸福的保护神,为他们演出是自己的义务,更是一份光荣。
西藏话剧团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也是一个能吃苦、能战斗的集体。在这里难看到勾心斗角,也很少是是非非,人与人之间展示的更多的是真情,体现的更多的是爱心。他们以团为家,时刻用团兴我荣、团衰我耻鞭策自己,使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党支部书记兼团长索朗绕登同志,作为全团的带头人,在此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他是西藏话剧团的创始人之一,已默默地为西藏的话剧事业奉献了35个年头,但他居功不傲,宽人律己,被全团男女老少尊称为“欧拉”(藏语大叔的意思),现今虽已满头白发,仍壮心不已,仍带领着全团人寻找和开拓着新的未来。


第12版(副刊)
专栏:

  女艺术家联谊会开展系列活动
由首都知名女艺术家发起成立的首都女艺术家联谊会,今年将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各门艺术的美育功能,提倡扶持高雅艺术,开展国际交流。列入计划的有《爱乐女》5月音乐会、8月春蕾美育夏令营、纪念长征60周年女红军联谊活动等。(晓纪)


第12版(副刊)
专栏:

  《远山童谣》动我心
钟艺兵
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铁路文工团联合录制的儿童电视剧《远山童谣》,以短小精炼的篇幅,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僻远山区的某铁路建筑工程队的一群职工子女上学的艰难状态。看后使我感慨万端!我想说:《远山童谣》动我心!
铁路建筑职工,在祖国经济建设宏伟工程中担当着开路先锋的重任。他们日夜奋战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生活艰苦,流动性大,不仅与家人难得团聚,子女也没有上学的地方。这部电视剧形象地表现了这些孩子们上学的种种困难。全剧的结尾是:局里终于成立了寄宿制学校,孩子们上学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远山童谣》的立意,不在于告诉观众铁路建筑工程队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而在于形象地提出了这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当然,编导者的眼光也不局限于此,剧中出现了另一个失学者——当地11岁的牧马女孩陈毛根,就是另一种虽有学校也无钱上学的孩子。她那双羡慕别人能上学的眼神,她和工程队的小朋友们拥抱告别时的哭声,也是使我们难以忘却的。
《远山童谣》向我们提出:那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了终身的人们,他们的后代的教育,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解决。我们不应冷落了他们的心。《远山童谣》也会使当前每一个在校学习的少年儿童受到触动,提醒他们要无限珍惜已经获得的学习权利。《远山童谣》更会使每一个中国人想到:在我们这片广袤的国土上,还有多少失学的孩子!我们不能这样去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远山童谣》突出了自然、质朴的特点。既力避人为的戏剧矛盾,又摒弃了耳提面命的说教。它像一捧山泉水,清凉、甘冽,润人心肺,余味无穷。


第12版(副刊)
专栏:

  儿童电视剧《嘿!小海军》有新意
滨海城市某中学一批初一同学,告别了温暖的家庭,来到了被誉为“希望工程”的少年海军学校短期集训。这些被称作“小皇帝”、“小太阳”的独生子女们,来到军校便一个个变成了“窝囊货”和“胆小鬼”。在解放军这座熔炉里,他们经过刻苦锻炼,终于成为了爱祖国、爱集体、团结友爱、坚强勇敢的“小海军”。由广西电视台和深圳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七集儿童电视剧《嘿!小海军》,取材巧,观念新,制作精,色调明丽欢快,受到有关专家的赞赏和肯定。(雅文)(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夏衍电影荣誉纪念颁授大会举行
5月21日,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和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夏衍电影荣誉纪念颁授大会。
“夏衍电影荣誉纪念”颁授活动是为纪念夏衍、表彰对中国电影事业有突出贡献者而创设的。本届颁授对象为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运动和新中国17年时期有突出贡献的电影文学工作者和制片领导者,共70人,其中电影剧作家39人,电影文学编辑10人,电影制片厂厂长21人;此外,还向阳翰笙、田汉、洪深、阿英、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欧阳予倩、郑伯奇、于伶、柯灵、陈荒煤等12位长期与夏衍并肩战斗、风雨同舟的老战友,并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电影界前辈颁授“夏衍电影特别荣誉纪念”。


第12版(副刊)
专栏:

  ’96北京国际电视周成果丰硕
历时5天的’96北京国际电视周日前落下帷幕。25个国家、地区和国内电视台、影视公司、设备公司280个单位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电视周的节目交易、设备展示和学术研讨活动。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环球彩虹》融东方神韵与世界文化于一体,向亚太地区53个国家、地区进行现场直播,受到国内外观众高度评价。电视节目市场交易盛况空前,国内各电视台之间与各节目公司之间达成了二万小时左右的购片计划。向海外推出的节目已达3000小时。其中北京台输出节目总量500小时,超过以往几年的成交额。
参加这届电视周设备展示的国内外厂家都带来了各自最先进的音频、视频设备,前来参观、洽谈的客户十分踊跃,成交额近1000万元,达成意向达2000多万元。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坛争鸣

  儿童形象之我见
——从儿童片《陌生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想到的
黄军
《陌生人》在和小观众见面时,得到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他们认为银幕上的小主人公就在他们中间,他们喜欢小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作为本片的导演,我由此想到了关于儿童片和儿童片中儿童形象的塑造问题。
我认为,儿童片的第一要素,是童趣,而童趣的产生,必源于童心。童心是一颗充满了纯真和智慧、机灵和渴望的心,而不仅仅是一颗没有长大成人的稚嫩无知或者弱不禁风的小孩儿心。没有童趣的儿童片,儿童不喜欢,儿童不喜欢的儿童片起码不算是合格的儿童片,尽管它也许是一部很完美的影片!儿童喜欢不喜欢一部儿童片,不能由成人说了算,只能由儿童说了算。那么,要拍好一部充满童趣的儿童片,是不是首先得塑造好儿童形象呢?回答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认识和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然而,不少时候,面对银幕上的儿童形象,人们评判的标准,并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真儿童,而是想当然的既定的观念中的永远长不大的假儿童。因此银幕上的儿童形象,常常也是根据这种概念去塑造的。人们非常奇怪地忘记了自己身边或周围的活生生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反而牢牢记住了观念中的儿童应是如何如何的。这使得我们银幕上的儿童总是长不大。
传统观念中的儿童是一个需要大人们小心翼翼地爱护,没有独立品格和自主意识,完全依赖于大人的小生命;是妆点成人世界并让成人们看到希望和未来的花朵。不管大人们以多么优美的词句和挚爱的口吻来赞美他,其本质上,仍是把儿童看成一个弱者,一个没有智慧而且完全不能以自己的方式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东西。成人们不仅自己怀有这种对儿童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并且要把这种优越感演化出来的轻视少年儿童观念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非独立性和被动地位。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俯视和轻视儿童的观念,不能再居高临下,而要以爱心、童心、平等心来塑造我们影片中的小主人公,还给他本有的智慧、天性和童趣。不能再让他们以儿童腔调说出属于大人而不属于自己的思想,而以自觉的语言(包括自觉地模仿大人的语言)表达他自己的意思。长期以来,儿童影视创作中常常有一种想当然的却又完全不顾现实存在的所谓“儿童语言”模式,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则是儿童不能说“大人话”。其实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大家仔细想一想,你身边的孩子、周围的儿童,每天是怎么说话的?当他以什么语气,说什么话的时候最可爱?我的一位朋友答应按时去幼儿园接自己4岁的儿子回家,结果晚到半小时,阿姨将儿子送了回去,朋友回家后,向儿子道歉,儿子半天不吭声,最后吐出两个字:“卑鄙!”这是不是儿童语言?我们不能不认为,儿童的最可爱之处,恰恰在于他越过自己的年龄段、超前的思维和表达自己的时候。其实,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他说什么话,而在于他的思维,在于他表达了什么意思。用儿童腔调表达大人强加给他的思想并不就是儿童语言;而用他自觉模仿大人的语言表达他自己的思想也并不就是大人话。
事实上,儿童不是孤立的世界,他每天都和成人世界交融在一起。儿童最大的天性是观察和模仿,很难想象,一个鲜活的儿童不会去自觉地扮演成人的角色。只有反应迟钝和有些呆傻的儿童才只用儿童腔调说话。社会发展了,儿童成熟了。当今的儿童远非我们当儿童时的儿童,当今的儿童每天接触的媒体和接收的信息远非我们当儿童时可比,我们不能无视我们周围的现实而紧抱流传下来的观念。因此我们影片中要塑造的小主人公,力争不要是传统儿童片中的儿童形象,我愿意他是一个从传统概念中脱颖而出的全新的儿童形象。从语言到行为,都能反璞归真。


第12版(副刊)
专栏:

  对健康人性的深情礼赞
——看《赢家》随感
志今
那天看新片《赢家》,随着片尾歌那优美的旋律,演职员表已叠上画面了,观众们仍痴迷地盯着银幕。只听身旁不断有人小声发问,“这么快就放完啦?”看来,兴犹未尽的观赏者并不在少数。许久没有感受过如此热烈的欣赏氛围了。
《赢家》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在于,它是一个关于残疾人的故事。以往此类题材的影片,总是在极为沉重压抑的情境中,不惜胶片地描述其主人公与身体残疾的抗争,因而也总是把一份令常人难以承受的辛酸和沉重交付给观众,让本来在现实中就颇不轻松的人们,再在电影院承接一次精神重压,其结果便可想而知。《赢家》的独特之处却在于,它避开上述作品的套路,努力展示主人公比健全人更健康丰盈的人性之美,更蓬勃向上的生命之美,更纯真质朴的心灵之美。常平一直与之奋力抗争的,首先不是肢体的残缺,他竭尽全力找寻的,是一个健全人的全部正常感觉。这是因为他曾经健全过,所以当他失去后,便格外看重那失去的美好。他要战胜的,首先是人性中的残疾。片中他扛着煤气罐,忍受剧痛,一步一步攀上16楼,就是企图用生命之力来证明一个信念,身残了,精神不能残,心智不能残,要永远以一个健全人、健康人的姿态站立在他所爱的人面前。只要能战胜自我的心理障碍,就永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全人。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家》不仅是拍给残疾人的,更是拍给健全人的。
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那纯真、微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爱情纠葛,通过他们和周围朋友们对青春、人生、友谊、爱情、荣誉、理想等态度的表达,让我们在清新自然、多姿多彩的审美享受中,那么深切地感到,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人生多么不测,物欲怎样使人们乱花迷眼,与金钱、时尚等相对应的健康人性的美丽光辉决不会泯灭,生命本身所焕发的蓬勃与活力,永远是人类向上向善的无尽的泉源,它们并不因肢体的残疾而失去魅力。在这种健康人性的光照下,编导给一个本来不轻松的题材,赋予了明丽乐观、美好温馨的浪漫情调。由青春、友谊、爱情、荣誉等交织成的动人乐曲,久久回荡在我们心中,它不是那种震撼人心的撞击,而是荡漾,是抚慰,是浸润,是滋养,是难以言喻的独特感受。
看过《赢家》,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原来主旋律影片也可以这么拍。一个时期以来,提到主旋律影片,人们总有一种反应是好听不好看。《赢家》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审美感悟中,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了在时代波涛激荡下,健康人性的温暖和纯真爱情的美好。这里没有人为的灌输,矫情的说教,但自始至终在一个个自然流淌的人生故事中,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的神韵。它不刻意探究高深的哲理,也不吹奏激越的调子,而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波澜中掬取璀璨跳跃的浪花,从人性的丰饶广袤中挖掘珍贵的宝藏。片中人物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也表现得不那么尖锐,但通过男女主人公力排众议的爱情选择,娓娓表明了编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健康的人性可以使肢体残疾的常平依然富有独特的魅力,依然可以成为事业和爱情的最后赢家。纯真的爱情,可以战胜一切世俗的偏见,焕发出诱人的光彩。这种在题材和主题的处理上不同于以往主旋律影片的探索和努力,也许比影片本身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冲击更有意义。
同编导的上述追求相适应,《赢家》在艺术表现上同以往同类题材影片相比,也另探新径。它选择了运动员与运动会的视角,是颇具眼光的。那激烈的体能对抗中所表现的生命之美,为影片的主题找到了恰当的表现形式。那肌肉隆起的胳臂,古铜色脊背上滚动着的汗珠儿,红色的跑道,欢呼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多么生机盎然的生命图画。影片还借鉴情节片的技巧,使假肢营造的悬念在情节的推进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观众总是在一种期待中悬着一颗心。由于制作上的精致和考究,直到剧情的发展使女主人公不得不面对这残缺的美时,谜底才终于揭开。这时,人性之美、青春之美,已使肢体的残缺变得可以接受了,女主人公的选择也就不言自明了。总之,整个影片所着力追求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氛围,明丽绚烂的色调,流畅欢快的节奏和语言,同编导所要表达的意韵和谐地融为一体。一个看似沉重压抑的题材,却用了一种轻松优美的风格来处理,由此形成的强烈反差,也许正是这部影片与众不同又深深吸引不同层次观众的重要原因。


第12版(副刊)
专栏:

  文韬武略驰骋疆场
电视剧《叶剑英》受好评
大型电视剧《叶剑英》第一部(10集)已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在日前举行的观片座谈会上,杨成武、黄华等老领导同志及专家们称赞该剧不仅是一部在艺术创作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好作品,同时也是一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影业公司、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拍摄的这部系列电视剧计划分为三部,力图较为全面生动地展示叶剑英同志光辉的一生。
已完成的第一部,反映了叶帅1922年至1927年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历程,再现了叶帅在风云变幻的特定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坚定革命信念以及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的革命家风范。
导演尹学智在拍摄中努力拍出史诗的风格和可视性。叶剑英由王诗槐扮演。(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剧《失去父母的亲生儿》拍成
六一前夕,一部表现社会力量关心孤儿生活的上下集电视剧《失去父母的亲生儿》,由北影厂电视剧部制作完成。该剧以发生在曾是红军根据地的四川大巴山下达川市的真实事件为依托,通过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邹朝碧在富起来后,创办孤儿院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的感人事迹,生动地表现改革开放年代的社会新风尚。张爱萍同志欣然为该剧题词:情洒巴山。该剧由北影厂年轻导演周维国执导,编剧:宋歌、宋恭权。该剧得到了达川市有关方面大力支持。(文边)(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