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翰墨生涯存至乐
——追忆王力先生的诗与书
齐冲天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从不以诗人或书家自居,但是诗如其人、书如其人。在王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读其诗与书,即可感怀其人。
王先生说:“我从小爱好诗词。”他的《龙虫并雕斋诗集》汇集了他近百首诗,是先后60年间之作。王先生的诗题材广泛,格律谨严,用典精当,透露出简朴而深沉的情趣,虽非惊天地、泣鬼神之鸿篇,亦皆露志节、动肺腑之涵咏。颂国扬民,赠友爱生,云霞皆有情意,山川亦带忠诚。王先生的诗是学者的诗,沉着中带轻盈,是学术活动之后的高雅余事,理性思维之外的流荡剩韵。
我们常见他学习前人名句而翻新,或另创意境还用典。他对诗还有一项独特的创作,就是在1940年将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翻译成文言的格律诗,并获得了好评。
王先生是诗词格律的研究家。他有一部大著叫《汉语诗律学》,他的《诗词格律》经常被看作学诗者的通俗读本。
王先生咏诗有一位重要的诗友,即文武双全的陈毅元帅。陈帅评价王先生的诗“描述好,属对整工,意趣亦佳,甚佩甚佩”。陈帅同王先生切磋中国诗歌改革的方向,主张“综合古典诗词、新诗及旧民歌,来一次新的创造”。据王师母讲,王先生的诗后来写得浅显,是受了陈毅来信的影响。
我国很早就有自书诗,咏诗罢了就挥毫。王先生的诗集全由手书影印出版,有些赠诗则写成条幅出手。王先生有时也买些字帖来看,他并不练字,但一生著作全由毛笔工整书写而成。用王先生的话说,就是“翰墨生涯存至乐”。到头来,自然筋骨老练,笔画与结构之间,已贯注了自己的品性与审美观,即所谓“艺苑骋怀生意境,书林纵目扣心弦”。
王先生的书法稳健持重,一如他的诗风,一如他的品格。他似乎从不作特别伸展的横竖或撇捺,也从不在两字之间作萦回与勾连。这使我想起宋人黄庭坚曾见司马温公《资治通鉴草》,虽数百卷,从始到终,一笔不苟。朱熹也是这种主张,字正则人正。这全是一副严以律己的儒学风貌。既然他不求笔墨的连绵与飞舞,就必然落到体势与框架的追究。它于平正之中,倾仄有致;端庄之余,时透秀气。若问王先生的书法法在何处?可用二字作答:内敛。他的笔画当伸处则收,当露处则藏。这对一般少壮气盛之辈,都是难能甘心于此道的。这里谨选《恶之花》译者序中关于作诗的自谦之词。我们可以看其中一般要作长横或长捺的地方,他决不轻易放纵。
王先生一生品性,克己而爱人。在学术研究上,自强不息,力求建树,多所创获。“锲刻定教金可镂,切磋长以沫相濡”,这实在是他的自我写照。诗词为语言之艺术,书法为文字之艺术,王先生究其学并习其艺,王季思教授等曾给以极高的评价。他的诗和书,晚年益盛,也是以沫相濡、心血所在的一部分,是功夫已到的了。


第10版(文化)
专栏:

  孔明躬耕何处专家确指襄阳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这段话使不少人因此认为“隆中对”发生在河南南阳。实际上大谬不然。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说的南阳,是今天的湖北襄阳,而非河南南阳。这是因为东汉时的行政区划和现代不同。那时全国分13个州,荆州是其一;荆州管辖7个郡,南阳郡是其一。当时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管辖,“躬耕于南阳”是按当时的郡名说的。
其实,隆中究竟在何处,史籍中也记载得很清楚。东晋襄阳史家习凿齿《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提到他在襄阳看望舅父时,“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晋书》)。当过北朝荆州刺史的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也明确讲到孔明旧宅在何处。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方面专家再次确定诸葛亮的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专家们认为唐宋以前的图经、地志,无一例外地记载了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大概到元明之际,河南南阳始出现武侯祠纪念性建筑。明修《南阳府志》将此附会为诸葛亮“躬耕处”,这才以讹传讹。实际上,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襄阳和南阳均榜上有名,区别却很明确,前者为“诸葛亮故居”,后者为“武侯祠”;一个是历史遗迹,一个是纪念性名胜。(苏人)


第10版(文化)
专栏:

  探寻盛唐辉煌的奥秘
——关于建立法门学的思考
苏叔阳
1981年8月24日,位于陕西宝鸡地区扶风县境内法门寺的真身宝塔坍塌了。十三层宝塔一半坍塌,另一半却依旧微弯着傲然兀立。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次震惊世界大发现的幕前曲。
1987年4月3日,在重修宝塔清理地基时,发现了宝塔地宫。地宫的结构、难以言传的璀璨的珠宝和瘗藏的真身佛骨舍利,震惊了世界,被掩埋了1100多年的大唐的辉煌重现在人们眼前。
许多媒介曾经激动而自豪地宣告“四枚佛指舍利重现于世,不仅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也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盛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量价值极高的文物珍品,令人炫目称绝。121组(件)唐代宫廷金银器供养器物,富丽堂皇,工艺卓绝;400多种(颗)珠玉宝石,玲珑剔透,耀眼夺目;17件玻璃器皿,晶莹透明,斑驳灿烂;16件失传千年、神秘莫测的秘色瓷,釉色细润,光可鉴人;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唐代丝织品,层层叠叠,光灿依然……其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繁,质量之高,保存之完好,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它是至今发现唐代等级最高,历史背景清楚,纪年明确,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
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法门寺应当是秦兵马俑之后的又一世界奇迹,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深奥的学问之宫,一门国际性综合性的学科“法门学”的兴起势所必然。
千年蕴积灼灼文明
以扶风法门寺为中心,自古周原至长安的历史文化学,无妨称为法门学的发生学。
自古周原至西安,是个历史文化积蓄丰厚的地区。法门寺地宫的重现,又无疑地奠定了它在这一地区文化最高峰的历史地位。地宫是由盛唐转向晚唐时期的文化遗存。盛唐的文化达到历史空前的高峰,也是千古的绝唱。然而,为什么这历史文化的高峰凸显在法门寺而不是别的地区呢?这就不能不沿着历史的轨迹,以高屋建瓴的目光横扫这一地区。
关中西部渭河上游,是人文初祖神农氏炎帝的根据地。这一带是我国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法门寺所在的法门镇就位于这个地区。北去法门寺9公里即是西周都城岐邑的旧址。
灿烂的周原文化已经被出土的青铜器所证实,而完整的礼乐制度不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最早最完备的社会制度。
西周以降,秦汉两代又在这片沃土上创造出灼灼的文明。始皇陵中那陪葬的兵马俑、威严的队列、肃穆的战阵,在显示着秦皇威武扫六合的雄魄。而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墓前那浑朴的古雕以及茂陵的威武,表现出汉代文化那大气磅礴的特色。如此撼天动地的文明,在当时的世界鲜有可以与之相匹者。此后,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使这块土地上的文明绵延不绝,而且更吸收了许多非华夏族的文明,为隋唐的勃兴创造了基础。有唐一代,承接了先祖的文明,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独步世界的最炫目的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没有文化深厚的积累是不可能有精深的哲学的。法门寺地宫仿佛是一条漫长的历史文明走道的制高点——无数先贤的聪慧与创造捧出的地宫所显现的文明。所以,研究法门学,就不能不从这条文化走道的开端去研究,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盛唐文明何以如此辉煌的答案。此为“法门学的发生学”。
百里迎奉情归何处
法门学自然离不开对法门寺的研究。法门寺这“关中塔庙始祖”以塔寺面目出现,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以后,战火绵延,纷争迭起,法门寺屡毁屡兴,直到唐代,成为皇家寺院内道场,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庭。可以想象,唐朝崇佛的天子,不在皇宫修建内道场,却偏偏风尘仆仆自长安乃至洛阳,车辇坐骑逶迤数百里来小小的法门寺迎奉佛骨,极尽奢靡,必定有观念上的缘故。贯穿于一切轰轰烈烈的活动中那绵绵不绝的思想,正是历史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我们过往的辉煌与惨淡。
如佛东来安身中土
佛学研究应是法门学的重要内容,应包括世界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佛学的理论及佛教仪轨,而以佛教的中国化,或曰中国的佛教思想及中国的佛教仪轨为重点。其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佛学思想怎样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我们该怎样予以扬弃,创造新世纪的新文化。
佛教东来,便开始了它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其哲理的思辨更趋深刻,2000多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化,以至于我们今天许多观念、生活习俗,乃至语汇都与佛学密不可分。如:“世界”、“觉悟”、“心心相印”等等,原本都是佛家语。
史家公认的佛教东传最早为西汉末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图经》始。东汉时,佛教只在上层贵族间流行,与黄老学说并行。魏晋时期,玄学大炽,因而以无、空为本的佛学便得到了大发展,佛徒纷纷以玄学注佛理,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得到了发展。北朝则以净土宗信徒最多。魏晋时代名僧辈出,译经及注经卷帙浩繁;凿窟造像,摩岩壁画蔚为壮观。隋唐两代,佛教趋于鼎盛,以其独具东方特色、庞大的流派体系独步世界宗教之林。各门派如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禅宗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非常活跃。中国佛教真正做到了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其哲学思维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发展,以至于今日。
唐代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高峰,是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之一。法门寺自然也就成了唐代密宗的祖庭。地宫的发现,证实了这个判断。
佛学家判断,法门寺地宫实际上是唐代佛教密宗的曼荼罗,曼荼罗梵语意为祭坛、道场,还可以引申为道场布置、仪轨,以及这种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法门寺地宫的重现,使1000多年来被认为是邪教、被认为已经在中国大陆绝迹的唐代密宗真相大白,并可了解日本的东密、台密与唐密的血缘关系。同时,据佛学家研究指明,唐密的理论为佛学理论最全面化最高的境界。其仪轨的缜密与完整,其世界观的独到,颇值深入研究。所以,地宫的重现不仅因为佛指舍利的重耀人寰而使世界佛教界欢欣雀跃,唐密曼荼罗的破译,也足以称为世界佛教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发现。
大唐盛衰尽现寺中
法门寺的兴衰虽然不是有唐一代由盛而衰的全部历史,但至少是唐史这时期最权威最物化的象征。法门寺供养佛指舍利,自唐太宗至僖宗横跨有唐一代之泰半,可以说是唐文化的沉积。许多文物自初唐至晚唐默默地述说了历史的风云,唐代的文化、哲学、工艺、艺术、经济、贸易达到的高度都凝结在那无数瑰奇的珍宝中。中外的交流也含蕴在令人炫目的供养物中。而曼荼罗的布置及仪轨,不但表明了几代唐皇及女皇武则天的心态,还无言地证实了史料记载的宫廷的斗争,当时政治与社会的变动。
精湛工艺叹为观止
研究法门寺绝不可以局限于佛学,因其出土文物能引发出各类专门科学的研究。
茶道被认为是日本的国技,此次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完整的茶具证实,茶道之源在中国,今日日本的茶道几乎原封不动地搬移于唐朝。
“秘色瓷”是专供皇帝使用的瓷器,民间不得制作与使用,因而高贵神秘。法门寺地宫物帐碑中准确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这些令人心颤的宝贝碗碟装在一具檀木箱里,开启箱盖,使旷世之谜得见天日。专家称,这批秘色瓷的重见天日,解决了瓷器史上的许多问题。
地宫里有大量由皇宫专业匠人打制的器皿,工艺之高超、精美,令一些20世纪的匠人难望其项背。
当中国人穿丝着绸时,罗马帝国的贵人们还穿葛着麻,把丝绸想象为从树上流下的轻柔之物。法门寺地宫简直是唐代丝绸的仓库。各种丝绸衣物被褥饰品,成龙配套。武则天的绣裙更精美异常。织金锦中的捻金丝,平均直径0.1毫米,最细处仅有0.06毫米,每米丝线上绕金箔3000捻回。这种技术连今人也难达到。
中外文化融合汇集
法门寺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极好素材,大唐的文化高峰除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文化的交融,还得益于中外文化的大融汇。佛学的东来,波斯(今伊朗)文化的东进,伊斯兰文化的融入,甚至欧洲西罗马文化的进入中国,都对唐文化的兴盛起了促进作用。
我们最可自豪和应当发扬的是我们先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并且使之本土化的心胸与态度。佛学渐渐吸收了儒学的精神,使中国的佛教有了积极行善、进取的品格。而它的哲理又成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品味盛唐华美诗章
围绕法门寺及法门地区,有许多文学、艺术乃至美学观的课题可供研究。戏剧《法门寺》流传广泛;前秦时代法门寺地区才女苏若兰的回文璇玑图又是一段文学上美丽的传说;韩愈的《谏迎佛骨表》无论文字还是思想都可以为后世人评说。
倘若我们再把眼光放远点,那么法门寺地区远远近近有多少可供沉思的艺术啊。盛唐的辉煌已不是梦,地宫的文物摆出了可以观看触摸的华美的诗篇。曼荼罗所呈现的佛理,那湛然的寂静与永恒让我们心神荡涤污浊,归于平静。无限丰富的色彩与画图,推出那丰富背后的中国崇尚简约自然的美学观,这一切难道不够我们好好地研究吗?
如何善待千年瑰宝
1000多年前的宝贝让我们见到了,这是吾辈之幸。然而,1000年以后呢?我们的后代还能见到它们吗?怎样保管陈列这旷世的奇珍是个大课题。我们不能对不起祖宗又对不起后人呐!
地宫一开,僧俗人士摩肩接踵而来。然而,怎样借此良机,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游客不光是游山玩水,而是领受文化熏陶,也是旅游业的大课题。
法门学的内容或者还有更多,以上只是挂一漏万。法门寺地宫的开启,使沉睡1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又重新炫人眼目,也使一门国际性的综合学科——“法门学”由此兴起。
(附图片)
陕西扶风境内蕴积千年灿烂文明的法门寺
佛祖指骨舍利与安奉它的八重宝函的第一重纯金四门塔


第10版(文化)
专栏:

  正乙祠戏楼
——再现京戏盛景
曹勇
北京现存古戏楼3座,其中两座是皇家戏楼,即故宫的畅音阁戏楼,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另外一座是去年重修的坐落在宣武区西河沿大街的正乙祠戏楼,它是现今北京保存得最好的民间大戏楼。
正乙祠戏楼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比畅音阁戏楼和德和园大戏楼要早100多年,是北京最古老的戏楼。旧时,每逢年节,在京的浙江省宁波人士便在此祭神联谊,演出社火和目连戏等传统民间戏。京剧诞生后,正乙祠戏楼成为京剧名家重要演出场所,程长庚、梅巧玲、杨小楼等京剧名伶常在此登台演出,名噪一时。民国初年,京师名票房“熙春社”在此活动达七年之久。在正乙祠戏楼品茗赏戏是当年京城社会名流重要的文化活动和社交活动。
现在的正乙祠戏楼基本恢复当年旧观。戏台分上下三层,整个戏楼呈封闭式结构,金描彩绘,结构精美。戏楼内的天井中放着八仙桌等古木家具,可供品茗观戏。戏楼两侧及前方是二层戏廊并设有雅间。正乙祠戏楼建筑艺术被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为中国戏楼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戏楼重修后邀请梅葆玖等名家在此演出京戏名剧,台下戏迷票友满座,不减当年盛况。


第10版(文化)
专栏:闲情雅趣

  工薪族收藏的乐趣
王葳
一提起收藏,人们想到的都是有价值的东西。连《现代汉语词典》“收藏”一词也举例说:收藏文物。
但我这个工薪族的收藏可没有正经的能拿得出去的东西,然而穷人也有穷人的收藏,每一样都是通过我的眼睛发现的,喜欢又能买得起的东西。
上小学时整个中国还很穷,糖就成了孩子们的宝贝。每吃完一颗糖会小心翼翼留下糖纸,一张张平平整整夹在画册里。偶尔拿出几张叠成蝴蝶,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上初中时电影开禁未久,徐玉兰、王文娟、王心刚、王晓棠等父母年轻时的偶像也成了我们的偶像。花市一家照相馆有卖明星照片,5分钱一张,同学们奔走相告,攒钱买来在一起互相炫耀、比较。
还爱收藏两三毛一块画着古代美女的手绢,手绢上的图案又成了历史和美术的启蒙。
工作后有了工资,我的收集就广泛了,衣服、首饰、砚台、香水、玩具、笔甚至砖头等等。
衣服不是古装就是少数民族服装,光坎肩就有珠片的、鲁锦的、刺绣的,上百朵布花缀成的,比舞台上的演出服还要招摇。这些都是在各种国际展览会上买的,多是展品,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卖给我的。
小时候很羡慕柜台里的儿童玩具,有了工资才圆了这个梦,看见喜欢的特别的玩具就买。比如说会打架的稻草人、一推就叫的木人、满头金发的外国娃娃,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八音盒。我会打开我所有的八音盒,让小屋子飘满叮叮当当的音乐。
遇到过便宜事。我曾在一家小铺发现了一个雕花大砚台,比砖头大,重达10公斤,怪里怪气的,很特别,100元就买了回来。后来我在琉璃厂看到要三千多元呢。也遇到过吃亏事,太多了,不想提。但有人拿来一块砖头,或是一片烂瓦,说是某某时代某某地方的,我宁愿相信。


第10版(文化)
专栏:

  电视主持人:寻求东方文化定位
刘宏
从文化角度看,我们的电视主持人不仅与西方国家的主持人存在巨大的差异,就是和港台地区的主持人比起来也有不小的区别。
比如说幽默,它是西方主持人的长项。在这方面,我们许多电视主持人常常表现出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至于港台电视主持人的逗笑,那是出了名的,不过大多谈不上风趣。
中央电视台当初推出《正大综艺》栏目时,首选的男主持人是一位相声演员,目的就是增加幽默感。现在,我们的很多电视节目纷纷约请相声明星作主持人,结果常常显得有些尴尬,既未发挥相声的特色,也未达到主持人的谈笑风生。
观众接受和喜爱什么样的电视主持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背景的不同。
例如,东方文化是比较崇尚谦虚和待人宽厚的。所以,我们一般乐于接受那种态度平和的主持人,而对咄咄逼人的主持人则会敬而远之。同样面对采访提问,我们比较喜欢回答平易友善的问题,而不大欣赏那种尖锐挑战的追问。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的竞争色彩浓厚,这对他们的主持人风格有很大影响。西方电视主持人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他们的自信心十足,主持节目富有个性,有明星气质,甚至带点傲气。
电视主持人制刚引进中国时,我们的一些主持人也很想模仿西方主持人的明星气派。也的确有过一位知名影星主持过节目,但结果令人失望。观众想看的是她对世界电影文化富有知识性和专业感的介绍,而不是看她的明星表演。
反之,另一位演过不少善良纯朴的农家妇女的演员主持综合文艺节目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她的主持风格比较朴实,注重贴近观众。
以往我们在分析电视主持人时,常常过多强调了主持人的知识修养等,而忽视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主持人的影响。这就使我们有些主持人时常望“洋”兴叹,找不准自己的文化定位。令人高兴的是,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为代表的青春群体向世人显示了日趋成熟的、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主持人风格。


第10版(文化)
专栏:

  “校中校”:锻造青少年的文化个性
——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朱迪生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学校有朱迪生许多值得骄傲的事情,朱迪生都不大讲。有33年教龄的他兴味盎然并且引以自豪的,是人大附中独特的“校中校”。
人大附中的“校中之校”共有6个,即“华罗庚数学学校”、“外语学校”、“计算机信息学校”、“艺术学校”、“创造发明学校”、“国兴三高足球俱乐部”。朱迪生认为,这些“校中之校”,有些类似于一般学校的课外活动,又比这些活动要正规、系统,规模也要大得多。全校有学生2800名,参加这6个“校中之校”的学生就有近1400名,占总数的近一半。
“华罗庚数学学校”的学生,每年都有人参加华罗庚金杯赛,每次都能获奖,并且还有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银牌各一枚。“艺术学校”有300多人,分为管乐、管弦乐、合唱三个队,多次在市级活动中获奖;“国兴三高足球俱乐部”更是北京市中学办的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共有17个足球队,连续11年获取北京市中学生比赛冠军,并在第六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中夺取第二;“发明创造学校”的学生一年拿了3项全国专利,获得两枚金牌……
这些奖项并不是最重要的,朱迪生解释说:“全面育人”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走出学校奔向社会;同时,还要注重发展个性。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性格不同,天资各异,兴趣爱好各不一样,这必然需要去引导、去开发、去培养,通过我们的特长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养成与发展。我校办学的基本思路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学校办学要有特色;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育人要有特点;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要有特长。
这样的一种施教方针,体现了朱迪生和他的同事们对目前人们议论纷纷,却很难改变的“应试教育”的一种改造,是建立“能力教育”、“素质教育”模式的一种尝试。(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