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台港澳)
专栏:

  文明之师名不虚传
——香港知名人士参观驻香港部队记事
李石元刘笑伟
5月12日和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再度敞开营门,迎接香港地区广东省人大代表和香港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政协委员以及香港区事顾问等1200多位各界知名人士前来参观。
在部队领导陪同下,嘉宾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军事汇报表演,参观了步兵旅旅史馆、阅览室和连队,并和官兵们一起座谈、娱乐,对这支文明之师有了更深的了解。
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官兵个个懂礼貌,有教养,解放军进驻香港我们放心。这是此次前来参观的香港各界人士的一致看法。
看完精彩的军事汇报表演,香港区事顾问柯利德先生激动地伸出两个大拇指:“好也,好也。”他说,“我到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观过美国、英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军营,也观看过他们的军事训练和军事表演。我觉得,驻香港部队的素质是一流的。”
当刘爱珍女士乘车来到驻香港部队营区时,立即被那井然有序、一片清新的环境所陶醉:“哎呀,多美呀!军营像公园,空气真新鲜!”
她告诉记者,驻香港部队营区优美干净,见不到一点痰迹,找不到一点纸屑。官兵军容整齐,举止端庄,站有站相,走有走相,既有阳刚之气,又有文明之美。
礼堂门前的哨位上,两位头戴钢盔、腰扎皮带的年轻士兵正在站岗。哨兵威武挺立,目不斜视,犹如雕像,吸引香港贵宾纷纷留影。
香港云南省政协委员吴体贤是来宾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参观时,他走到哪里,战士们总会关切地上前搀扶,热情地端水递茶、搬凳让座。吴老先生很受感动:“这些官兵那么年轻,很有爱心,1997年7月1日,驻港部队正式进驻香港,我要拄着拐杖去欢迎。”
贵宾们了解到,驻香港部队军官绝大多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士兵具有高中毕业文化。阅览室中展出的数十幅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等获奖作品都是出自官兵之手。
在香港理工大学执教的王金殿博士说:“驻香港部队官兵有很高的文化素质,我看到许多士兵的床头柜里,都摆满了书籍。有世界名著、科技知识、英语读本、法律常识。他们知识面广,了解香港的历史,知道世界大事,有的还会用英语会话,真了不起!”
在“大渡河连”,著名歌星张明敏和官兵一起合唱《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深情的歌声在军营回荡。张明敏感慨地说:“战士们唱得多好哇!”
参观中,香港贵宾很关心官兵们学法、知法、守法的情况。部队领导介绍说,驻香港部队组建后,在组织官兵学习全国性法律和部队条令条例的同时,特别认真抓好香港基本法和香港现行法律的学习,制订了《香港驻军军人道德行为规范》,规定文明用语,要求官兵熟记、理解、会用,并自觉遵守。
什么是打劫罪?什么是非礼罪?乘坐公共汽车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香港驻军人员需要遵守哪些法律?当贵宾们提出这些问题时,官兵们对答如流。
两天的参观访问,1200多位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对驻香港部队“九七”后履行神圣使命充满信心,纷纷题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愿:“祖国长城,香港卫士”、“守法模范,文明标兵”、“盼望雄军进香港,安定繁荣有保障”。写得最多的是:“文明之师,名不虚传”。


第7版(台港澳)
专栏:

  迎接一九九七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与时代风云(上)
刘蜀永
英国侵占香港地区以后,并未能割断香港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两地同胞相互支援,反对封建压迫,反抗外国侵略,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历史篇章。
香港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和同盟会曾先后在香港建立重要机构,使香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成为革命运动的一个指挥中心和活动基地。
1895年1月下旬,孙中山在香港召集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联合爱国团体辅仁文社的杨衢云、谢缵泰等,建立香港兴中会。初期陆续入会的有数十人,包括爱国知识分子、爱国商人和会党分子。该会会所设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
1905年8月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后不久,孙中山即派人前往香港建立同盟会香港分会。10月16日他乘船途经香港时,在船上主持了同盟会宣誓仪式。香港分会是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以外建立的第一个分会。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曾以香港为基地,发动过多次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从1895年香港兴中会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16年间,孙中山直接策划的南方10次武装起义,就有6次是以香港为基地进行的。这6次武装起义是乙未广州之役、庚子惠州之役、潮州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广州“三·二九”之役。此外,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策划的洪全福广州之役也是以香港为基地进行的。在上述武装起义中,香港既是指挥和策划中心,又是经费筹集与转汇中心、军火购置与转运中心、海内外革命同志的联络与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的避难场所。虽然革命党人在香港发动的各次武装起义皆未取得成功,但他们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对于唤起民众反抗封建专制统治,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香港曾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宣传重地。1900年1月,革命党人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中国日报》即诞生在这里。《中国日报》刊载过不少文章正面阐述革命党人的政治主张。该报曾译载孙中山1904年撰写的《中国问题之真解决》,历数清政府的十大罪状,明确提出“改良满洲往日专制政体,变为中国共和之政体”。该报还多次投入论战,批驳反对革命的种种谬论。
香港爱国商人在财政方面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贡献不可低估。例如,李纪堂曾经倾家鬻产,支持革命党人发动数次武装起义。黄咏商出售其苏杭街洋楼1所,得款充作乙未广州之役军费。又如,李煜堂、林直勉等慷慨资助革命机关报《中国日报》,使其得以度过多次经济危机,顽强生存十余年,为革命宣传作出重大贡献。香港还是革命经费转汇之地,海内外同志筹集的革命经费曾源源汇往中国报社代为处理。
省港大罢工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举行游行、讲演,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领袖顾正红,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帝国主义者逮捕100多人。随后群众万余人聚集在英租界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的爱国学生,英国巡捕竟开枪屠杀,造成群众死伤数十人的“五卅”惨案。
香港工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2年1月12日—3月8日,香港海员为改善生活待遇,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举行过著名的香港海员大罢工。“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香港后,香港同胞(特别是香港工人)反帝情绪十分高涨。1925年6月上旬,中国共产党又派遣邓中夏、杨殷等到香港发动工人罢工。这就使香港的爱国运动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从6月19日晚上开始,香港工人的大罢工排山倒海般地爆发了。海员、电车和印刷工人率先行动,其他工人相继而起。罢工工人乘坐火车、轮船分道返回广州。皇仁书院的爱国学生500余人,也在6月21日举行罢课。高年级学生在罢课后返回广州。在广州,沙面的洋务工人也与香港工人同时举行罢工。
6月23日,广州市工、农、兵、学、商和省港罢工工人共十万人,举行反帝示威大游行。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负责人周恩来、陈延年等亲自领导群众参加游行。当游行队伍到达沙基时,对岸沙面租界的英法水兵巡捕竟用机枪向游行群众扫射,造成52人当场死亡,170余人重伤,轻伤无数。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沙基惨案。消息传到香港后,罢工的规模更加扩大。原来持观望态度的一些行业的工人,例如洋务、机器、电报工人,甚至酒楼茶室、理发、清洁等行业的工人,也都相继参加罢工。从大罢工开始,前后约有25万香港工人参加罢工,返回广州。(当时香港人口总数约80万人)
罢工工人回到广州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香港、沙面各工会代表大会,组织了“省港罢工委员会”,由苏兆征任委员长。罢工委员会组织纠察队封锁香港。东至汕头,西至北海,广东沿海口皆有纠察队驻扎。
省港大罢工使英国在经济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由于罢工工人实行封锁,香港的输入输出1925年仅为1924年的一半,税收锐减。航运业也受到极大影响,1925年与1924年比较,到港船数和吨数都大大减少。由于清洁工人罢工,街上垃圾粪秽堆积如山,香港变成为“臭港”。港英当局只得派英军清理垃圾,连电车、渡海小轮也由英军开动。
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从1925年6月起,到1926年10月止,长达一年零四个月,是世界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极大地提高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威望,对支援北伐战争和推动当时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附图片)
省港大罢工的工人纠察队巡逻在珠江海面。


第7版(台港澳)
专栏:

  40年后收到的——
十岁生日礼物
汪栗
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我住在乡下,正准备过10岁生日。可当时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亲,因时局紧张不能赶回,便在我生日前夕写回一信,告知母亲正精心编织一件毛衣,作为给我的生日礼物,不日即可寄回。哪知一直等到我生日过去了好多天,不但毛衣未寄回,父母且从此杳无音信。直到40年后我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从台湾回祖国大陆探亲,她老人家才把这前前后后的情况告诉了我。
原来,未等她毛衣织起,他们所在的军用被服厂就在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紧急撤退了。到了台湾,实指望最多三两年即可返回,不料一等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来,海峡两岸隔绝,却隔不断两岸亲情,隔不断骨肉分离的亲人们心头的苦苦思念。母亲讲,这几十年,多少值钱的东西都丢了,唯独这件毛衣,她一直珍藏在身边。她不能丢,因为她一天也忘不了自己的亲骨肉。1986年,父亲不幸病故。孑然一身的母亲,只得住进了养老院。在养老院里,虽说吃喝不愁,但老人家精神上却备感孤独寂寞。成天不是对着墙上父亲的遗像发愣,就是翻出她给我编织的那件毛线衣看了又看。看一回,就要哭一场,眼睛都快哭瞎了。
两岸开放探亲后,老人家绝望的心中重又萌生出希望。她看见院里的许多老人纷纷回祖国大陆探亲,激动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她暗自下定决心:凭着自己这把老骨头,即使走不动,爬也要爬回去看看。
在朋友的帮助下,母亲很快办妥了探亲的手续。老人家尽管手头拮据,但还是想办法准备了一点小小的礼物带给家乡的亲人们。至于自己的亲生骨肉呢,则另备了一份“特殊”礼物,这就是:拆掉那件旧毛衣,再添些新毛线,织一件厚厚实实的毛线衣,作为她老人家送给我步入知天命之年的礼物,以弥补40年前母子双方心灵上的一大损失,了却老人家几十年来未了的一桩心愿。
“来,穿上试试,看合身不合身?”母亲说着,躬身从床底下使劲拖出她的大旅行包,那颤巍巍的手,在包里翻了半天,才从底下翻出一件枣红色的毛线衣。从那疏松的网眼,扭曲的针脚,不难看出是她亲手编织的!
当我像小孩子似地站在白发苍苍的母亲面前,俯身让她老人家将这件新旧毛线夹杂的枣红色毛线衣穿在身上的时候,忍不住眼泪直往外涌。
我想,对我来说,有什么生日礼物能比这毛衣更珍贵呢?


第7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大公报》进入国际互联网络
新华社香港电具有悠久历史的香港《大公报》,日前开始采取最先进的形式出版,把每天的报纸放进国际互联网络供海外读者浏览。
据了解,世界各地的读者只要进入《大公报》的网页,就能看到该报每天提供的最新新闻和评论。
《大公报》自1902年在天津创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目前行销超过136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提高出版质量,此报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是香港最先采用全版彩色图文分色输出系统、电脑编辑系统的报社。


第7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制作新的磁卡身份证
新华社北京电台北消息:台湾近日制作完成具有磁卡功能的新款居民身份证,6月初开始试用,并将陆续在岛内换发。
据介绍,这种新的居民身份证上有个人的显性和隐性资料。个人显性资料包括姓名、身份证字号、出生年月日、性别、个人照片、户籍地址、发证日期与签证机关等;隐性资料有配偶姓名、父母姓名、服役记录等。为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或盗制,身份证共设计出7种防伪功能,其中的磁条可用电脑进行读写。
这种新的居民身份证还将结合台湾一卡多用的远程计划,加进全民健保卡、驾驶执照等方面的信息。


第7版(台港澳)
专栏:

  一份公证书连结四方情
贾兴华
前不久,陕西省宝鸡市邮政速递局业务员李志平专程赶到凤翔县台湾事务办公室,受理了该县范家寨乡孙家堡村村民孙秉田寄往台湾的遗产公证书快递邮件。孙秉田感动地说:“为了我在台湾去世的叔父能早一天遗骨还乡,县台办的干部四处奔波寻找我们,宝鸡邮电局的同志还专程赶来收寄这个邮件,陕西省为我们帮了大忙,我叔父如果在天有灵,定会感恩戴德的”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早在四十多年前,孙秉田的叔父孙文耀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信。日前,凤翔县台湾事务办公室忽然收到了台湾省台中县汛理大陆专业服务顾问有限公司的来信。信中称:原籍凤翔县的赴台老兵孙文耀今年在台湾去世,由于他在台别无亲人,为了妥善处理其遗产继承和骨灰还乡等事项,烦请台办查找孙的亲属,请他们从速寄来亲属关系及委任处理善后事项的公证书,由该公司负责协助办理遗产继承及骨灰回乡事宜。
面对来信,台办的魏文科部长等同志暗自犯难。信中只说了孙文耀原籍凤翔,没有详细地址,要从五十万人口中找到其亲属谈何容易。他们经过分析后立即分头行动,有的去查阅历史档案,有的去访问去台人员及家属。几经周折,从一位回乡探亲的台胞那里打听到孙文耀原籍范家寨乡孙家堡村。冯强和李永毅当即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这个村,经过反复寻找核实,终于找到孙的哥哥孙文会。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孙家人既激动又悲伤。冯强和李永毅一番安慰后,向他们介绍了办理涉台遗产继承及孙文耀骨灰还乡的手续和一些应注意的事项,并为他们出具了办理公证书的证明。
孙文耀的亲属办好公证书后,却不知该怎样寄往台湾。于是,孙秉田带着父兄的嘱托来到县台办寻求帮助。台办的冯强、黄伟当即和县邮电局联系。县邮电局为了保证这个邮件尽快寄达台湾,马上通过电话向宝鸡市邮电局反映。市邮政速递局局长塔丽英得知这一情况,决定特事特办,破例指派业务员李志平立刻赶到凤翔县,专程收寄这份寄往台湾的公证书。


第7版(台港澳)
专栏:

  结束语
本栏目开办几个月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来稿源源不断。作者中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正在上小学的儿童,尽管大家的年龄和职业不同,但都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诉说着海峡两岸人民那浓浓的亲情,表达出一个共同的心声:愿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由于版面和时间所限,大家的来稿没有能够全部刊登。但这个栏目虽然结束了,这方面的稿件我们还将继续选登,希望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
在此,我们谨向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读者表示诚挚的谢意。获奖作品将于近日评出,登载于6月7日的台港澳专版上。


第7版(台港澳)
专栏:

  便捷与有序
——香港见闻之三
本报记者赵相如
满足各种需要
香港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小轿车在大街上连成不断的线。朋友说,不同的轿车体现出拥有者的不同身份。据统计,在香港平均每6辆轿车中有1辆是奔驰,这还仅属中富阶层的;巨富坐的绝对是世界名牌轿车劳斯莱斯豪华车。在香港,身份是重要的门面,而座车就是身份的象征。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有地铁、大巴、中巴、的士、电车在穿梭,来去十分简便,我很少看到堵车的现象。还令我奇怪的是,在香港停留的8天时间里,几乎没有看见一辆自行车,似乎香港人要么坐车,要么就动腿。
尽管身份有不同,贫富有差距,香港在交通上则满足了各种人的需要。除私家车外,你花二三十元港币可以坐计程车,花十来元坐中巴或小巴,省钱则可以乘电车,只需几角钱一次,赶路有地铁,4至11元不等,出门十分方便,价格对香港年均收入达18万港元的工薪族而言,便宜极了。市政公用福利设施只着眼少数人,肯定是不成功的;简单地一刀切,也是不现实的;既要考虑大众的需要,又要照顾到各种不同的消费层次,这从管理上说就需要下功夫了。
在香港遍地皆有快餐。一个蓝领,一个月有1万多元收入,倘一天吃三顿快餐,开销不超过100元。我去吃过的配套早餐是:牛奶咖啡一杯,两片面包、两个荷包蛋加两片火腿肠,一碗面条,共收27港元。中餐或晚餐:一盆大米饭上边有两个蛋、几片火腿肠、一点绿叶菜、一碗汤(或茶),收费在25元上下。不论早、中、晚餐,可以吃得很实惠。我在快餐店见到不少白领、蓝领工薪族,怡然自得地用餐,我曾问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怎么不在家用餐呢?”他笑笑说:“这里吃,方便自在呀。”
不光图个方便,主要是经济上划算,我以为这可能是重要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快餐开支要占收入的相当部分,那只能偶一为之了。
自然,在香港的繁华地段,也有装修豪华的大酒家、星级的超级大饭店,那里边一掷万金也是平常的事。这是为那些巨富们服务的,生意也挺兴旺。我想,这也是满足各种需要吧。
在有序的背后
在北京国际机场海关,我很难忘记这一幕:我们这个代表团正有人在为大伙办出关手续,其他的人有的在看机场商店柜台里红红绿绿的商品,有的正在注目进进出出的各种肤色的人们,有的在欣赏大厅里悬挂着的画。这时,大约有60名日本小学生整队来了,他们双肩都挎了个背兜,一色的校服,戴着统一的蓝白相间的旅游帽,个子并不高,胖墩墩的,很引人注意。
他们进入海关之后,大约有领队的老师去办手续,突然,齐刷刷地坐到了地下,静静地等候着,没有交头接耳的,没有东张西望的,没有一个到商品柜台边去溜达的,没有一个大声叫嚷或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没有一个大口吃零食、嚼口香糖、嗑瓜子的。这支队伍引起了不少出境的中国旅客的注意,不由得啧啧称赞。席地而坐了十几分钟后,手续办妥了,这些小学生便站起来有次序地进入了候机大厅。
同行的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些小学生能如此井然有序?
我当时觉得不是几句话可以回答得了的。
在香港的大街上,无论人们的步子多么匆促,在过天桥、横穿马路时,几乎看不到你挤我、我推你的事,上楼下楼顺着次序来,形不成挤作一团的现象。买东西遇到人多,自觉地站队,大家客客气气;车子遇上红灯,一辆接一辆头挨尾等着,没有看到哪辆汽车自恃特殊,独自开出队列挤上前去的。给人的印象也是井然有序。
我想,是不是在井然有序的背后,藏着教养的严格与法制的威严?


第7版(台港澳)
专栏:

澳门中心广场
澳门中心广场环境优雅,是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地方。节假日,澳门人常在这里举办一些娱乐活动。
图为澳门中心广场一角。新华社记者张瑞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