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三毛”育人有新招
本报记者肖荻
这名字就招孩子喜欢——天津市三毛艺术学校。最近记者到这里采访,找到一些解决少儿教育难题的方法。
双职工最愁孩子入学后的接送、吃饭、辅导问题,而全寄宿制学校每年费用动辄一两万元,普通职工根本支付不起。1993年由天津市妇联主办的第一所寄宿制学校“三毛艺术学校”提供了一种可接受的选择。这里设备很先进,但并没有那种“贵族气”。全校设1至6年级9个教学班,配备电脑、美术、音乐、语音、生物专用教室5间,舞蹈练功房2间,学生宿舍40间,每个教室均配有电化教学设备,每间宿舍都装有空调和卫生间。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从学生家长口袋抠来的。市妇联原来在天津南市食品街经营多年的三毛餐厅,累计盈利200来万元,全回报到这里。当年三毛餐厅经理张亚男现在是这里的校长。他继续发奋图强,用校办企业筹集和补充经费。入学新生一次性交纳办学基金及学杂费、食宿费的数目,据行家讲,均属全国同行中最低水平。
从办学效果看,这里却非平平。一般家长既怕孩子厌学又怕负担过重,每天熬到晚间十一二点。这里的316名小学生,从一年级起在开足、开齐各科课程的同时,增设英语口语、计算机、声乐、器乐、舞蹈、书画、国际象棋等艺术课,由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艺术家执教。每天晚6时做完功课,7至9点上艺术课,睡眠保证10个小时,孩子们个个身体棒、精神足。3年来,无一学生留级。由于早期进行规范、系统的艺术教育,一些学生崭露头角,有的已两次在日本国际画展中获奖。40多名学生组成的三毛艺术团曾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朝鲜等国演出,蜚声海外。
校长告诉记者:“我们这仅仅是开始。大家全是憋着一股劲儿为儿童教育办一件实事,在素质教育上闯一条新路子。”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亘古大漠拓坦途
本报记者祝谦
世纪幻梦今成真
在沙漠修筑公路,是除了冰川、高山、极地以外最艰险的。
1917年,踌躇满志的新疆督办杨增新,曾打算斗胆一试,从和田北上,穿越塔克拉玛干,修一条通达库车的道路。但在肆虐的沙尘、沙暴面前,“打算”变成昙花一梦。杨增新只得仰天长叹:“沙软马蹄涩,日斜人影长。”遗恨而终。从此,在塔克拉玛干修公路,成为一个幻梦,被束之高阁。
奇迹,出现在1995年9月20日。世界上第一条长距离、上等级的沙漠公路,在中国诞生了!从塔里木河南岸肖塘开始计程的塔里木沙漠公路,蜿蜒南下446公里,直抵和田地区的民丰县。塔里木沙漠公路的建成,在世界公路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征战中,创造了一个辉煌。中国评选1995年十大科技成果奖,它赫然名列其中。
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出不来”。如今,人们可尽兴地作“逍遥游”,一瞻沙漠公路的风采,一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姿容。
记者曾三上沙漠公路。路上车少人稀,汽车可以疾驶。车窗外,如同海涛般的沙丘上,布满用芦苇插成的一米见方的固沙草方格,酷似一个个巨大的网兜,将流动的沙丘牢牢罩住。芦苇方格与大漠相连处,是用抗老化尼龙布支撑起来的防沙布墙,依沙山上下,顺路势回环,“挟持”着沙漠公路向前伸延。过去从轮台到民丰,走的是一个弯弓形的“弓”,如今走的是“弦”,距离不足过去的一半。
站在这条举世罕见的沙漠公路面前,国际干旱区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夸赞“无论在施工规模上和研究深度上都是第一流的”。
要干一件让地球抖一抖的事
瑞典人斯文·赫定从1895年到1935年曾多次闯入塔克拉玛干,试图实现他作为科学家和探险家征服人类最后一块空白大陆的理想。然而,他最终也没有完成这个使命,留下这是一片“生命无法涉足的死亡之海”的叹息。
然而,塔里木石油会战队伍,面对塔克拉玛干,立下了一个宏愿:干一件让地球抖一抖的事!
翻开世界公路建设史,沙漠公路屈指可数。在号称世界第一大沙漠的撒哈拉沙漠,筑路几十公里,断断续续从沙丘中穿过。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鲁卜哈里,其公路是绕沙漠边缘而行。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从北到南440公里,从沙漠正中横穿而过,谈何容易!
攻坚莫畏难。1990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织了由31位科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多专业沙漠公路踏勘考察队,历时14天,穿沙海、勘地貌、取数据、选线路,取得重要依据,写出论证扎实的可行性报告。同年10月,沙漠公路被列为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1991年9月,长庆、中原两支石油战线装备现代化的筑路大军开始了实质性的沙漠公路先导筑路试验。3年中,他们创造了“强基薄面”的新设计,应用了“沙基振动干压实”、“土工布加固沙基”等新工艺,选用了草方格固沙的成功技术,将一条迄今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镶嵌在塔克拉玛干的腰间。
“死亡之海”始成造福之海
塔克拉玛干,千百万年以来,一直是沙的家园,风的领地,旱魃的故乡,生命的禁区。如今“死亡之海”已唤起希望之光。
沙漠公路,犹如一条黑色巨龙,腾跃于黄沙褐浪间,将“死亡之海”搅醒、激活。生机与希望,冉冉升腾于这片毫无生气的地方。
过去,沙漠中的交通工具是沙漠车。沙漠车吨/公里的运价是普通车的10倍。目前,沙漠中每年钻井20口,每打一口井运输量为1万吨左右。这些运量,若由沙漠车改为普通车运输,每年可节约运费8672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著名瓜果之乡和田地区货运总量约20万吨,运费达1000多万元。沙漠公路贯通后,运相同的货,运费可节约近500万元,而且使鲜美的瓜果外运也有了希望之路。
沙漠公路为塔里木石油会战拉开了大兵团作战的序幕。过去,在塔克拉玛干找油,只能量力而行,布少量探井,打“麻雀战”、“游击战”。如今,可以部署大兵团打“阵地战”、“攻坚战”。未来的塔里木,将出现历史上最壮观、最威武雄壮的石油会战场面。
沙漠公路还有难以估量的生态功能。公路的阻隔,有利于阻沙固沙,控制流沙蔓延,防止沙漠化扩大。公路,又将为沙漠考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点,为人类在沙漠活动营造“安全岛”。(附图片)题图:沙漠公路 王卫军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学会创造性地工作
——河北省邯郸市委书记刘健生一席谈
本报记者陈国琦
刚过50岁的刘健生,大学毕业后担任过市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秘书长及市委副书记等职务。“敏于事,慎于言;勤学习,多实践;勇创新,重实干。”他和记者一见面,就快人快语地道出了这一番言简意赅的话语。他认为,要把党的方针、路线真正落到实处,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就要学会创造性地工作。他说——
学会创造性地工作,力戒“传声筒”式的照抄照搬,生吞活剥,对一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来说,是起码的要求,但也是很高的要求。创造性地工作,一方面要求领导者吃透上头精神,熟悉下边情况,一方面要求他们找准二者结合的切入点,切实解决落实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邯郸市地处内陆,相对闭塞,资金比较紧张。怎样才能实现“上台阶,建强市”的要求?我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反复研讨论证,从邯郸实际出发提出“以开放促开发,少投入快发展”的思路,要求各级各部门树立全方位开放的观念,不仅要对国外、境外开放,也要对国内、省内开放;不仅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也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灵活的经营方略和行之有效的点子、思路等。全方位的开放使邯郸在观念上有了大的转变,在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实现新的突破。
我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创造性地工作需要有深入求实的工作作风,光说不干,浮光掠影,“创造性”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在市直机关开展了“两转变、两服务”活动,要求各职能部门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经济,服务基层。各级各部门及其领导者要通过这一活动,真正找准各自在落实上级精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并采取实际步骤加以解决,扎扎实实地干好一两件群众欢迎的事儿,而不能只把措施喊在嘴上,挂在墙上,不体现在行动上。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不仅“唱功”好,更要“做功”强。为搞好“两转变,两服务”,我们针对机关和干部中带普遍性的问题,重点抓了两条。一条是强化目标责任和激励竞争机制,一条是大力精简会议,平文山,填会海,为干部深入基层创造条件。我们把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的任务指标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做到没有无人承担的任务,也没有无责任的岗位,进一步加大考核和奖惩的力度。这样一来,全市机关中出现了“往下跑的多,蹲机关的少;现场解决问题多,集中开会少;面对面指导多,文字材料少”的可喜景象。去年末原先准备开两次大会,后采用集中传达精神,分组讨论落实的办法,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收到很好效果,还节约了一大笔资金,有效地减轻了年底各级领导陪会、陪坐的负担,为他们“敏于事”、“勇创新”腾出了必要的精力和时间。(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青山绿水致富路
周立耘王永华
4月下旬,我们来到衡阳县采访,所到之处,满目青山,层林翠绿;河流溪水,碧波荡漾。一个个村庄、一栋栋农舍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
县林业局负责同志指着车窗外清澈见底的武水河说:“过去,这条河在湘南地区有‘小黄河’之称。由于植被破坏,泥沙淤塞,不少地方成了悬河,两岸上万顷稻田无法耕作。1990年以来,井头江镇每年组织5万多劳力,先后投入资金16万元购买树苗,共造林6251亩,使流域内有林地面积由原来的1万余亩增加到1.8万多亩,武水河流域又重现了‘云边天堑难跑马,圈里青山乱伏中’的景观。”
吉普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在石市乡龙田村太贞组曾庆千承包的50多亩山地旁戛然停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山上,3500多株桃、李、柑桔树郁郁葱葱;山下,水塘里鱼虾潜跃,鸡鸭“嘎嘎”叫个不停。主人自豪地介绍,去年他家年收入达17万多元。
“像这样的‘绿色人家’已有3.5万多户,遍布了全县各乡、村。别小看这些‘绿色人家’,全县生态农业建设有他们的功劳。”县农业局的同志说。
出县城往东南,分布着10多个乡镇。这些地方均是清一色的紫色页岩山地,面积40多万亩。由于土层薄、保水力弱,夏季地表温度高,过去一直是造林的“禁区”。每逢大雨冲刷,山洪便裹着泥沙毫无阻挡地倾泻到水库、塘坝、沟渠和稻田,每年都有上万口山塘被泥沙填满,水库蓄水量逐年减少,沟渠消失,成片稻田被泥沙覆盖。“八五”前期,县委、县政府针对逐年恶化的生态环境,发动群众,艰苦创业,凭着一双手,一副肩膀,在连绵石山上挖坑打钎,凿石放炮,然后从数里外的山下挑土填坑,整砌梯田。几年时间,他们终于在山顶种上了耐旱的刺槐,山腰栽下了保水力很强的山柏、黄荆条,山脚营造了大片大片的桃李、柑桔、红枣林。
昔日的紫色页岩地区已出现了座座青山。山上挺拔的树木保护着农田,一片生机盎然;山脚的田里地里,到处都是盛开的油菜花,站在高处远远望去,犹如一床“花毯”罩在古老而年轻的蒸湘大地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八五”期间,衡阳县的有林面积已达1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7%,比“七五”期间增加了10个百分点。目前,这个县已成为全国粮、棉、油、猪百强县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0年以前翻了两番多。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观察

  开门始见天地阔
本报记者赵鹏
福建省诏安县毗邻广东,国道324线贯城而过,是福建与广东乃至华东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70年代诏安便在两省交界处汾水关一带设立了工商、税务、交通、财政、林业、动植检6个站,每年的罚款收入都以两位数递增。然而,1994年11月,刚刚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一年时间的诏安,就毅然撤掉了所有的检查站。
三议撤卡,八年始成
诏安,倚山靠海,遥望海峡对岸。解放初期,它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海防前哨的重任。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这里的投资累计不过400万元,全县除了一家小火电厂外,再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企业。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安安稳稳的日子,消磨了诏安人跨洋越海的锐气。
历史跨进了80年代,诏安人忽然发现自己的左邻右舍变得异常活跃。原来冷冷清清的汾水关,一下子挤满了长龙般的车队。而过往的司机,却被这里一道道繁琐的检查,甚至无端的敲诈,搞得焦头烂额。于是一段顺口溜不胫而走:“(诏安)交通要道婆婆多,七证八费一大箩,关卡检查各有理,人民政府就是我!”一些经常过往于此的车主,干脆在车窗前挂上一块写着“诏安车”的牌子,并聘请当地人驾驶,以减少麻烦。得知这些情况,诏安县领导坐不住了。1987年,县里开始探讨撤卡问题,调查小组还专门写出了《8公里5个关卡,是利是弊请君评说》的报告。是堵?是疏?是抓路上,还是管源头?立即成了反对撤卡和支持撤卡两拨人争论的焦点。但是,面对每年上千万的“道路财政”,撤卡最终成了一纸空谈。
1989年又一届领导上任,撤卡议论再起。尽管县委、县政府形成了统一的思想,无奈条块分割式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次阻碍了“撤卡”实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响彻全国,第三次激起了诏安人撤卡的决心。新一届县领导北上闽浙边界,南下广东汕头、潮州实地考察学习。回来后,立即召集全县党员干部及内外投资商进行“撤卡”大讨论。县委书记何红孙还为此撰文《敞开大门,对接特区》,大声疾呼:学习广东,主动对接,知难而进,时不我待!诏安,再不能坐等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在诏安县上下热烈讨论如何撤卡同时,毗邻的《汕头日报》在显著位置全文转登了何红孙的文章,并配发评论《诏安县的启示》,粤东的客商纷纷投书或打电话询问此事。转眼间,“打破地域界线,以市场经济为纽带,建立新型经济协作关系”的呼声,在闽粤两地形成了你呼我应的喜人局面。1994年9月,诏安县将6个检查站合并,并后撤十几公里,实行统一联检。海内外客商闻讯纷至沓来,当月汾水关前的闽粤边贸大市场就吸引来50家公司和办事处“安家落户”。同年11月,诏安县思之再三,又果断作出决定,取消联检站,禁止各单位任何形式的上路检查,彻底敞开南大门!
要敞开大门,还要留住客人
几年前,经常从广东进出福建的旅客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坐在车上,不用睁眼看,只要听到“咣当”一声,就知道进入诏安,进入福建了。也难怪,汾水关南北两路差别很大:一边是15米宽的平坦水泥路,一边是坑坑洼洼沙包碎石路。路牌羞羞答答地写着“诏安人民欢迎您”。
修路,修条大路。1993年7月,漳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诏安现场部署,提出务必要把福建南大门第一路建成“争气路,致富路,腾飞路”。8月,诏安县打响了全省扩建“先行工程”第一炮。仿佛是春潮带雨晚来急,就在县领导为2亿元修路资金上上下下东奔西走时,诏安县群众、干部挺身而出。在四都镇外埕村,当拓宽工程需要拆除沿路民房时,村委主任二话没说,第一个抡锤砸向自家楼房。接着,他又主动说服两个兄弟,拆掉了刚刚建起不久的两座小楼。在深桥镇,几乎家家都有一棵每年可收入几千元的荔枝树。路要从镇里穿过,树,要被砍掉。而政府只能象征性地补偿一点钱。那天清晨,樟朗村老党员杨龙山带着一家人最后一次为他家那棵全村最大的、曾为他带来丰厚收入的百年荔枝王斟酒、焚香、祭拜后,毅然挥斧。过后,他对村里人只说了一句:“为了大开放,修大路,值!”
“有这样的干部,这样的群众,还有什么样的路修不成呢?”何红孙回忆往事,仍是感慨万千。
仅4个月,诏安完成了原来规划要一年半才能完成的全部工程,创下了全县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原来的路牌,也换成了“漳州人民欢迎您”。
硬环境畅通了,软环境呢?1995年8月1日,何红孙忽然接到县里一家外资企业老板的投诉电话。原来该企业因为没有收到县供电所本应直接交来的电费单,而延误了交费时间。供电所却不问青红皂白擅自断电,致使该企业生产机器严重受损。紧接着,何红孙又了解到一个多月前,还发生过县交通局稽查队强行拦扣县一家内联企业运载冷冻水产品的车辆,造成车内水产品全部变质的事件。何红孙拍案而起,他敏感地意识到:某些人思想上残留的“无形关卡”,比起有形关卡更为可怕,更需一次彻底地消障。第二天,他不打招呼,通知了县里有关领导,现场调查核实,并当即给予两起事件的主要负责人辞退、降职处理。随即,县委又组织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对外资企业收费情况全面清查。仅一个月,诏安便将原来20个部门、30个收费单位出台的92个收费项目,一下子减免清理了43个。为了防止乱收费回潮,县里又成立了外工委,将有关部门收费票据集中起来统一代收。
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实举,强烈地震动了汾水关内内外外所有人。无论外商还是内商,无不心服口服。“诏安真的变了,”“到诏安投资踏实多了!”
一门开带动百业兴
关卡撤了,每年4000万元的“道路财政”没了,一个刚刚脱贫的农业县吃得消吗?撤卡初期,不少人对此顾虑重重。诏安县领导认真分析了本地实情,脚踏实地,立足全县丰富的山海资源优势,狠抓农业综合开发。“福建建基地、广东做生意”这一向被人忌讳的说法,眼下赋予新的解释——海纳百川,能请进来,肯定也能走出去。诏安耕山牧海先后建起3条彩色长廊,即:30万亩龙眼、荔枝、青梅、八仙茶等绿色经济长廊;16万亩红鲟、对虾、鳗养殖的蓝色经济长廊,以及324国道两侧罐头、食品、茶叶、建材、烤鳗等加工产业而形成的金色经济长廊。人勤山水活,春雨化秋实,1995年诏安县仅加工名、特、优茶、果的产值就高达10亿元,汾水关前29个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一天的交易额就上千万。
门开路通百业兴,人的观念也开始转变。向来稳坐家中等人上门收购的诏安人,如今也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勇敢地出去闯世界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赴外打工经商的诏安农民已达8万多人,县里有100多个乡镇在省内外设立了经营部、联络点。在广州仙山区秀篆镇就有30多个诏安农民企业主租店面、征地办厂。在汾水关前的德兴工贸城里,当年第一个在此投资办厂的诏安青年农民叶幼发得意地告诉记者:“我口袋里装的钞票,有8成来自广东。”1994年,诏安县财政收入1.08亿,其中来自关卡的有3900万。1995年撤卡14个月后,诏安县财政收入1.18亿,不仅没减少反而比上年增加9.2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20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撤卡一年多来的风风雨雨,让诏安人越发充满自信。撤卡在福建、广东两省产生的效应,已经超出它带给诏安一个县的经济利益。它的成功,更加印证了一个道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打破地域和观念的封闭!(附图片)
题图:福建南大门第一路通车。 江水沐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一缕

  大连渔业集团公司的两位女职工因多走几步路,不踏草坪而被公司总经理当场奖励各一千元。其意义在于——
唤起职工的公德意识
本报记者万秀斌
4月2日早上7点多,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的职工们开始陆续送孩子上幼儿园。在20分钟的时间里,先后有38位职工毫不心疼地踏过草坪,只有女工姜媛、袁明英带着孩子绕过草坪沿水泥路去幼儿园。这一切被站在办公楼前的公司总经理张毅看在眼里,于是他当即决定奖励这两位女职工各1000元人民币。此举震动了公司的上下,成为大家议论的热门话题。
“我们奖励的是她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护公共绿地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不只是她们比别的职工多走了几步路。”在公司中层以上干部绿化工作动员会上,总经理对自己的举动作了如此的解释。他认为,踩与不踩草坪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体现着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奖励她们则是对其他职工的一种教育、一个警示,以此来唤醒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4月下旬,我们来到了该公司的这片草坪前,由水泥路切割开的块块草坪正在吐露新绿。公司副书记林春瑞向我们介绍,随着公司物质效益的提高,企业内部硬环境得到了相应改善,1995年公司投入300万元用于内部路面和花坛、草坪的整修,今年准备再投资1800万元。而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尚存在一定差距,有人行道不走偏走机动车道、供观赏的草坪成了人行便道等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职工的文化道德素质,树立职工的社会公德意识,造就与现代企业相匹配的高素质员工队伍,遂成为总经理张毅反复思考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总经理抓住了不踩踏草坪这一典型。
在草坪前我们遇到了5位鱼品加工厂女工。她们告诉记者,两位女同事应该得到这笔奖金,因为她们给平时不注意爱护环境的人们上了生动一课,也提醒了工厂每一个人。
据公司卫生处的同志反映,昔日那种无所顾忌地践踏草坪的现象已很少看到,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爱护树木花草的行为则越来越多。我们穿行于公司大院内,条条马路十分洁净,你丝毫觉察不出这里是一个一年四季都有满载着湿淋淋渔品的车辆频频往来的地方;厂房地板上厚厚的污垢被彻底清洗,车间明亮而清洁;居民楼里也见不到随处乱扔的杂物,袋装垃圾井然有序地放在指定的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