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我的高原
朱建华
我至今还记得那天汽车停在一个山口时的情景。
时在仲夏,又是黄昏,天光变暗,四周异常沉寂。可远处,高悬空中的万座银峰却依然明亮无比,瑰丽多姿的晚霞将雪冠涂染成桔红色。怎么似曾相识?还在哪儿看到过如此神奇的景观?哦,记起来了,那一年,在甘肃茫茫戈壁的一座营地里,遥望祁连,也是这仲夏,也是这黄昏,也是这被瑰丽笼罩的雪峰……而这一次,刚在草地上跑几步,便感觉胸闷、气短,顿悟这是在海拔3000米之上的川藏高原,是被人们称之为“生命禁区”的雪域圣地。
初到高原,你会被四周的雄奇景象搅得难以入睡,夜深之时,刻骨铭心的见闻也会出现在酣畅的睡梦里。
从成都平原出发,汽车钻进西部大山。便惊奇,在这铺满绿色、空气潮湿的世界,怎会有一条“干热河谷”?一条湍急的大江,携带着从上游原始森林伐下的圆木,铺在幽深的谷底;两岸基岩裸露,被烈日晒得像要冒火。迎着从车窗外扑面而来的热风,行进将近一日。傍晚,才到一座古镇,名松潘。飘来一阵急雨,天光愈暗,只能看清屋顶的片片黑瓦。寻个旅店住下,窗外是黑蒙蒙的夜和单调的雨声,给古镇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高原上的民居,独具特色。依据不同民族,形成各自的风格,有颇具南国风情的木楼,也有一砌到顶的石筑藏屋,房前高竖着迎风招展的五彩经幡,在厚云翻滚的低空下,真像一幅泼墨淋漓的水墨画。
没到过高原的人,想象中高原只拥有粗犷与雄浑。然而,当你远足到九寨,才感悟高原还有少女般的妩媚与纯静。如果说,诺日朗瀑布的轰鸣让你领略气吞山河的宏大气势;那么,从灌木丛根部舒缓流出由万千条白练编织成的树正瀑布群,那如少女柔美的长发铺展在绿谷之间的“长海”,那绿水如镜映着青山倒影如翡翠珍珠般散落在沟底的五彩湖泊,不恰似人间瑶池么?
有人说,到张家界主要是观山之雄奇,而到九寨主要是看水之柔美,我却感到这话也不尽然。我到过九寨沟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就被这奇特的森林景观所深深地吸引。同是原始森林,南国的西双版纳是由数不清的各种植物藤蔓组成,而这里却几乎全由挺拔高大的松柏冷杉布阵,给人以充满幽深浩大的感觉,踏在厚厚的腐质物上,呼吸着从老树身上散发出的腐朽气息,让人极易生出对远古时代的追思与遐想……
远足高原,历尽千辛万苦,或感到倦意,或因喘息艰难而犹豫不前,可当你看到高原草场,看到那广袤坦荡的高原草甸,便会为之一振,然后,不顾一切扑向她,拥进她的怀抱,想去亲她,吻她,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啊!
在我对高原如诗画般的记忆里,最最难忘的珍藏当是这样一幅画卷:一片异常开阔的草甸,像一张铺到天边的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盛开着鲜艳无比的各色花朵,风很大,棉絮般的白云在蓝天中飞速飘移;近处,散布着无数条淙淙涓流,一群长毛曳地的“高原之舟”在低头饮水;远处是连绵的雪山,山脚下密布着浓绿的冷杉林……我敢说,这算得上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心魄的风光!
诚然,高原上的风景让人留连忘返,可那里纯朴的民风更给人留下终生眷恋的怀想。热情的藏族少年招呼远方来客骑到牦牛背上拍照而不收费;骑在马背上的姑娘会向你绽开令人遐想的粲然的微笑;白发苍苍的大妈会邀你坐进游牧帐篷喝上一碗腾着热气的酥油茶。我发现,帐篷商店的柜台里不再只有水果糖而出现了巧克力;草场公路上也偶尔出现一辆屁股冒烟的轻骑摩托……这便是古老习俗与现代文明相映交织的高原生活,这便是高原人民走向绚丽多姿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眷恋高原的旷远,更眷恋高原的雄奇与苍凉;我眷恋高原的雪山与绿谷,更眷恋高原的湖泊与林海……
因为,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或是海角天涯,都难忘祖国高原那韵味独具的美,因为只有当你不畏艰难攀上它的脊背,才能感受到在物欲横流、嘈杂繁闹的都市绝难领悟到的天地间的纯净与壮阔,才顿悟人生本来也是一次攀登、一次旅行,到达这高原般的境界,灵魂就能得到净化、升华,就能更深刻地体味出生命的价值。有了这铭心刻骨的怀想,我便时常听到从心屋飞出的思恋之声:哦,那永远是我的高原!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的那片梦幻般的净土哟,你听到了一个在人生之旅上艰难跋涉饱经辛酸的游子这发自内心的真切的呼唤了么?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在大山那边
——访巴基斯坦
刘虔
卡拉奇的最高星辰
海滨之城卡拉奇是巴基斯坦开国时的首都,国家缔造者真纳葬于此。
阳光热恋着你的沙滩、海浪和长风的吟唱。
一朵红红的玫瑰,红红的倩影仍斜卧在真纳的墓旁。
先哲的预言征服了时间的磨难。
那天夜里,我看见新月如火,满天辉煌,燃起烛照千古的希望。
独立,从印度河的血色黄昏里升起,成为你星空最高的星辰。
依傍着枪刺而沉思,你已卸下了所有昨日的忧伤……
塔克西拉的凿石声
古代佛教圣地,玄奘住过的废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的血,依然温热,养育着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心花怒放。
“塔克西拉”,凿石之声,延续着不死的信念与困惑。
“如寄的人生怎样战胜尘世的悲苦?”
这亘古常新的难题,几乎囊括了人类的全部思索和追求。
但是,塔克西拉已成珍奇的废墟。
塔克西拉,在未来所有世纪的手上,传递着来自远古的祝福……
拉合尔的古城堡
400年前,雄步一时的莫卧儿帝国在拉合尔建都,其城堡气势宏阔。
枝叶葳蕤的参天古树覆盖枝叶葳蕤的远梦。
宫墙里,红花灼灼,却难诉一个帝国欢乐如水的沉重。
我摘一朵。那是沉默的繁华留给今天的怨怒。
尘封的岁月里住满了抑郁的死者,不会再有三月的春光了。
于是,我走出宫门,道一声:“别了!”
唯见白昼在街巷里运行,正播撒着光耀天地的种籽……
伊斯兰堡的乌桕树
在首都伊斯兰堡东北郊的夏克伯里山上,有当年周恩来总理手植的乌桕树。
总理,我又在这里看见了你,看见你那远去的微笑。
清芬圣洁的氤氲萦绕着清芬圣洁的身影,在这伊斯兰堡。
世界很大吗?世界很小。乌桕树上栖息着多少思乡的飞鸟。
友谊的恢宏有时就像一片绿荫的酬劳。
在蓝天下唱歌。去旷原上跑马。读着月辉摇曳清风如丝的宁静:
总理,因为有了你的气息而有了更多炽热的亲昵,在这伊斯兰堡!
友谊的名字叫“真诚”
在巴基斯坦,从陪同我们访问的官员到路遇的百姓,都很珍爱中巴友谊。他们都有一双友好热情的眼睛。
无需翻译的语言都活在你的目光里:
有时是歌的飞翔,有时是诗的灵动,
亮丽如荡漾在开伯尔山口清晨的曙光,
辽远如波特瓦尔高原上晚风吹拂的草地。
每一天从这里开始,又在这里重逢。
朋友,你的眼睛里总有一片星月映照的天空。
那是你的祖国为你采撷的黎明的花朵。
那是你的人民为你描绘的落日的激情。
翻过高山,我看到了大河。
这土地,这伊斯兰绿荫下的土地到处生长着久远的友谊。
而且,我知道了,这友谊的名字就叫“真诚”(FERZANAQURESHI)。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征文启事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创造的英雄壮举。为纪念本世纪这一震惊世界的伟大历史事件,人民日报文艺部与广州绿丹兰集团决定联合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绿丹兰杯”征文活动。
征文内容:要求以生动活泼的文艺笔法,或描写当年红军将士英勇卓绝的战斗故事和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英雄品格;或表现各族人民对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烈士的缅怀;或记述老区广大群众对红军战斗精神的颂扬;或表现长征路上今天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勃勃生机。
征文形式:散文、特写、随笔、杂感均欢迎。
征文时间:从一九九六年七月至十月。
征文结束后,将由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篇,给予奖励。
欢迎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老区的人民群众和全国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征文组收,邮政编码为一○○七三三。限于人力,恕不退稿。
人民日报文艺部广州绿丹兰集团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绿衣天使”赞
冷慰怀
与祝福结伴
和安慰同行
日夜忙碌在人们的心田
一行行文字
被无数双眸子
翘盼成一垄垄秧苗
拔节——抽穗——扬花
你裹着扑鼻的芬芳
把世界妆扮得四季常青
游子枕边的慈母
丈夫梦中的爱妻
一棵参天大树
浓荫覆盖着万户千家
抖一个枝叶
就有一地欢笑
挥一缕轻风
便是一串喜讯
刹住等待启动重逢
在生命的每一个路口
都有你亲切的身影
是天空的圆月
是海上的樯帆
是时代气宇轩昂的脚步
是祖国春风拂面的呼吸
比乡情酿就的烈酒更烈
比牵挂庇佑的灵验还灵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青春方阵
孟晓云
这里说的是一个有关青春的故事。
青春总是让人感到朝气蓬勃,极富创造力和有着无限美好的前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处于这种青春焕发的过程中,到处充满生机,春回大地,繁花似锦。其中娇艳的一枝,就是本文要说的广东今日集团一群年轻人的业绩。这个由2000人组成的青春方阵,平均年龄只有26岁。
七年前,五位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凭着创一番事业的一腔热血,在中山市小榄镇一块荒地上,创建了一家酸奶厂。如今,一座花园式工厂矗立在工业区内,产品畅销全国,成为国内一家最大的酸奶基地。

支撑起这个青春方阵的今日集团五人决策层,就是当年创业的四男一女,是小榄镇土生土长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今在珠江三角洲被人们称为“四龙一凤”。
老大何伯权,7年前才28岁,却经历不凡。高中毕业后下乡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回城后在镇里当秘书、镇团委书记、药厂厂长,在“电大”学过党政管理,对善于从经历中吸取营养的人来说,何伯权拥有比同龄人更多的无形财富。
1987年,何伯权正任小榄制药厂副厂长,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发生了疑问:生产的蜂皇浆虽说是拳头产品,而消费者主要是儿童,蜂皇浆易导致儿童早熟,为何不能生产一种既宜于青少年健康又具美味的饮品呢?儿童是一个广阔的市场。
这一忽发的奇想,成为乐百氏初始的动因。于是,机遇之光在闪现,幸运之神悄悄向他走来。
何伯权开始寻求合作伙伴。杨杰强,五金交电公司经理,售货员出身,管仓库,搞财务,跑业务,底层的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功夫。王广,五人中唯一的大学毕业生,小榄中学的教师,据说何伯权看中了他的生物学专业,当然还有他的“谋略”。李宝磊原在一家小厂工作,何伯权深知其精细,善于盘算,办企业少不了这样的“守财奴”。彭艳芬,五人中最小的一个,是一个厂的会计主管,正为工厂所需。一色年轻人汇聚在乐百氏的麾下,组成了命运共同体。在小榄镇的历史上,由小字辈担纲办厂,独挑大梁,这还是头一回,难免议论纷纷。老镇长力排众议,断然压重担于一班年轻人肩上,但也有一句沉甸甸的话:“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四年前,初见总经理何伯权,第一个话题是公司如何不完善,他们如何不成熟。他并非一味谦虚,他说的是实情,高速度的发展总是带来不完善和不成熟。但是在他别开生面的开场白中,却蕴含着一种对完美和成熟的追求。
中山曾号称“奶市”,大小奶厂上百家,如今只剩下两家;远处看,有些企业曾辉煌一时,名噪遐迩,如今或濒临倒闭,或暗淡下去。没有永恒的辉煌,只有不懈的努力。何伯权说:“成功不在一时,要能长期取得成功,必须踏踏实实,埋头做事。办事业不能靠一两个诀窍,一时的辉煌很容易,难的是年年都有发展。”为此,何伯权殚精竭虑,内外运筹,不敢稍有懈怠。这就是为什么公司上下对他评价为“稳健”、“胸有大局”、“能控制局面”的原因。
说何伯权是“老大”,你可以理解为既是“老板”,又是“大哥”。他待人真诚,大度,干事业很投入。思路活跃,每次讲话都有新东西,说明他在不停地思考。他身上最为可贵的东西是善于不断地总结自己。他自称平日里喜欢沉思默想,他的属下说,他肯听意见,能接受批评,认识到错了,马上就改。昨天走过的路是否对,明天如何走下去?总要有一个沉思默想的人。
主管营销公司的杨杰强则属另一种性格,开朗热情,喜欢与人打交道。属下评价他思维清晰,反应灵敏,极有悟性,与何伯权是最佳搭档。与杨谈话很开眼界,他对中国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从宏观的起伏变化到微观的某企业的沉浮,某产品的荣辱,某种战略的成功与失败,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一边工作一边学完了研究生的课程,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的学位,知识和经验的结合,使他如虎添翼。我问他最大的快乐和烦恼是什么?他说,这两者并存于压力之中。市场变数大,可谓变化多端,竞争对手常常会突然发动攻势,打乱你原来的部署。市场经济,四面受敌,时时有之。因此,必须学会承受压力。矛盾和难题层出不穷,杨杰强喜欢在应付变数中寻求乐趣。他说,我的办法是,在种种不可能中寻求可能,找到了,立即开始干下去。他还说,学会承受压力,就成熟了。
七年磨练,不比寻常。教书匠王广,如今主持生产部,举重若轻,人们说他话不多,点子多,“像是我们的一个军师”。李宝磊主管供应,成本意识强,有名的“侃价能手”。主管财务的彭艳芬,从猛冲猛打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沉稳干练的当家人。
七年来,这“四龙一凤”总是相互沟通,相互体谅,取长补短,配合默契。正如何伯权所说:“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要看合力。我们五个人分开看,各有特点,也许不能算最优秀,但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就像五个手指头各有长短,攥起拳头,威力大增。”

今日集团的经营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何伯权说过:什么事都可以放下,唯有一件事不可不做——广纳人才。他曾花很多时间跑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跑大城市的人才交流中心,以求贤若渴的心情,一口气接纳了近200名大学毕业生。后来又招聘了不少大学毕业后有几年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此,杨杰强比喻为:公司是船,员工们是水,水涨才能船高。在他们看来,只要企业有人才,什么样的奇迹都可以创造。
在这个青春方阵中,一个共同的话题是成就事业,发展自己。今日集团为这种发展提供了种种机会。它之所以在短时间里吸引和汇聚了这么多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就因为在这里,理想可以得到张扬,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26岁的谢统贵是在新厂房的工地上认识了这个集体,认识了自己的。4年前,到公司才20天,何伯权就让他去搞基建。新厂区还是一片荒地,他作为厂方派出的质量监督,处处要留神,每打一个桩都要签字。整整五个月,他住在工地,吃在工地,为了一方土、一寸木头,和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事后,他说:“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可是盖完楼后,我有一个感觉,好像我是建筑系毕业的。到乐百氏来,就知道有艰苦等待着我,同时也有机会在向我招手。公司的管理方法之一,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让你感到自己的责任。”数月过去,当崭新的公司大楼竣工时,与大楼一起成长起来的小谢,被提拔为公司供应科科长,后又提拔为供应经理助理。
学管理专业,搞财务出身的陈海,一直在寻找施展抱负的舞台,他从山东经深圳,寻到了广州。在广交会上他第一次遇到乐百氏人,一色年轻人,统一着装,精神飒爽,言谈不俗,陈海一下子被吸引了。第一个谈话的是财务经理彭艳芬,交谈之中,陈海认定她很内行。等到和总经理谈过之后,他已经心向往之了。回忆当年初见的情景,陈海说:何伯权对事业的忠诚和执著,很令人感动。他很有吸引力。人们往往以总经理的形象去认定企业,这是陈海决心投奔“今日”的原因之一。他终于找到一个舞台,三年来,他屡担重任,可谓废寝忘食,卓有贡献,得到公司高度评价。他自己也在撰写“市场目标管理方案”,主持调度会,推动部门之间的协调等项工作中,证明了自身的能力,增加了成就感。他成了公司的财务大臣。对比南北方两个人生舞台,他十分感慨:“过去的舞台很大,但很破旧;现在的舞台很小,然而很精致。”
一批年轻人的到来,给企业增加了活力,他们文化水平高,眼界开阔,头脑灵活,常常有新的思想和见解,为企业带来一股鲜活的血液和新的冲击波,也打破了这个离广州百余公里的小榄镇的局限和沉寂。
年轻人的一个特点是,爱提意见,敢想敢说。我问何伯权怎么看?他认为这是一种有活力的表现。有人不断地发现问题,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地完善。所以,我们主张大家坦诚相见,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到理解企业的共同点。当然,一个事物总有另一方面,年轻人很容易把一切都理想化,同时又很自负,自以为已经具备治理一切的本事。他们还不大懂得,学了兵书不一定就会打仗。文凭只代表你是一个合格的书生,知道的未必能行,只有在实践中多摔几个跟头,才能逐渐走向成熟。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他们的决策是:欢迎年轻人早找教训,早些成熟。一句话,压缩他们的成熟期。
黄少坚是典型的一例。他是学轻工机械的,五年前大学毕业来到这里,不久领导就把他放在重要的岗位上,让他一人经管所有的设备改造、生产工艺和拼装生产线。他搞的项目中,有几个成功了,获了奖;也有失败的,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体会出“压缩成熟期”的意义:公司宁可出钱买经验教训,也放手让他们去干。后来,黄少坚被评为镇里的“十杰青年”之一,又担任了公司的设备科科长和生产经理助理。
这个富于活力和挑战意味的青春方阵,无疑也压缩了元老们的成熟期。毕竟,何伯权和杨杰强们比他们也大不了十岁。这种现实,使他们必须努力超越自己,摈弃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企业的发展和树立企业的形象。

在这个青春方阵中,对我感染最大的,是全公司从上到下对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让人强烈感受到一代青年的奋斗精神。
创业之初,他们几乎一无所有,剩下的只有奋斗。奋斗就意味着要吃苦。无数次地试验、改良,失败了再从头来过,才开发出品质超群、享誉全国的一流产品;长途押运、肩扛手抬、走街串巷,才将产品铺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市场。
有一天,做了4000瓶奶,还没有进行终端消毒,锅炉坏了,若不加热,奶有可能报废。为了保证质量,他们干了整整一通宵。没有钱,做不起广告,印1万张海报的资金,当时都是天文数字。但是他们有青春热血,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每到一个城市就买来大批红纸,写成一张张横幅:热烈祝贺乐百氏奶投放市场!一夜之间贴满全城,一觉醒来,市民们惊奇地发现,到处都是乐百氏的“红色海洋”。
如今他们成龙成凤,成了大企业的老板,却依然保持着当初的追求。虽然现在工作分部门,办事有秘书,但在两千员工中,他们依旧是睡觉最少、工作最忙的人。杨杰强统领着21个分公司,一个庞大的营销市场,他一年到头在外面奔波,下了飞机,又乘火车,常常不得不计算好在火车上过夜,以便腾出时间白天工作。彭艳芬是一个工作狂,公司上下公认的超负荷工作的典型。她主管财务,性格风风火火,却又苛求工作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以至于完全无暇顾及自身的生活,至今还待字闺中。说及婚姻大事,她坦然地说:不是我不想,我真的没有时间。我的全部时间都给了工作。我还要进修,我总担心自己的能力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那将不可饶恕。在回答我的另两项提问时,她闪动着黑黑的大眼睛俏皮地说:“我最大的毛病是急躁,脾气不好;我最优秀的一点是很卖力气。”
这种忘我奋斗的氛围使步入这个方阵的年轻伙伴们,不能不受到强烈的冲击,对苦与乐有了亲身体会,也有了新的理解。
韩学国被分到沈阳分公司,那里寒气袭人,滴水成冰,他们常在零下25摄氏度的货场工作,每次长达6小时的接货任务,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西安分公司的许康不无豪迈地说:“也许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我会豪情满怀地说:当年,此一地盘(指市场份额)皆为我所占据!”
我从他们的体验中,品尝到奋斗的喜悦,也感受到这个群体中充溢着一种青春的锐气。这些创业者们认为,“舒适的生活如过眼云烟,艰苦的岁月却令人难以忘怀”。何伯权很崇尚做人的品位,他以为,人不能未富先娇,即使富了,也要保持一份清纯,一讲享受,劲头就会松下来,而现在,目标还远没有实现。杨杰强则把享受分为表面和内在两个不同的层次,表面的东西容易得到,住大饭店,有钱没钱先弄辆奔驰,一套高档西装,大哥大,气派十足。他说:“我的享受是能为企业争取更大份额的市场占有率和多一点时间与家人团聚。”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能给人以机会,还要给人以欢乐和温暖。小榄镇远离大都市,从见过世面的年轻人眼里看来,不过是有楼房的乡村,缺乏文化气息,单身青年,业余生活难免落寞。公司占尽天时、人和,为弥补地利之不足,投资兴建阅览室、健身房、酒吧和各种球类场馆,以愉悦身心。办报纸,搞展览,组织旅游,邀明星演出,请专家办讲座,成立艺术团,鼓励大家读书、写作、摄影、绘画,各显所能。
青年人第一位的还是学习,公司自编培训教材,举办各种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深受欢迎。邀请著名专家教授讲“公共关系”,讲广告基础知识,讲法律,每次都座无虚席。要上进,想提高,怕落伍,是有追求者的普遍心态。
是的,没有人在“今日”这个集体中止步不前。26岁的李子军,四年前从广东商学院毕业,在“今日”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先是在四川市场部从业务员干起,然后到上海、广州分公司任经理,他深信“营销要达到相当的层次,才能领略这个行当的境界”。他感到大学里学的知识不够用,又去进修外文和国际营销专业。上海分公司经理方军手不离英文小辞典,得闲便翻一翻。杭州分公司经理陈斌出差时总带着“随身听”。杨杰强的目标是,40岁前,要能用英文流利地完成各种谈判。
在这个群体中,《今日人》报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仿佛一片绿地,是青年们的精神家园。其中有信息,有经验,有向往,有鼓舞,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是的,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同伴离开了“今日”,这在“跳槽”已司空见惯的当今,不足为奇。值得一说的是,人离开了这个集体,心却依然怀恋着它。有人致信老总:“你们对事业全心投入,对员工关怀备至,为我们创造了极佳的工作机会。在‘今日’工作的这段经历令我永生难忘。”有人寄语同伴“每个人都应是一根支柱,大家一起支撑起公司,让它挺立”。去年小榄镇举行60年一遇的菊花盛会,离开“今日”的青年们,组成了“还乡团”,特地回公司探望。已调往广州工作的“今日”故友,情不自禁地结成了“乐百氏圈”,大家还住在一起,相互照应,一片亲情。一个已经调到大西北的前乐百氏人,信中有一段话,也许可以概括这种亲情:“有人说,‘今日’就好像是初恋的情人,一旦拥有她,你不能体会她的可爱,她的美丽;一旦离开她,你总会想念她,关心她,爱护她,并且想再次拥有她!”
年轻人炽热的情怀,很令人感动。不难看出,他们拥有一个多么温暖的群体,一个可以相互信赖和依靠的团队。正如他们创作的《今日之歌》中所吟唱的:“不同乡音同歌一曲;不同情怀同系一方”,“在青春燃烧的激情中,我们耕耘今日的土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