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编纂完成
本报讯《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由全国近千位材料科学界专家、学者历时4年编纂完成。全书分上下两卷,近350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材料科学的形成、发展,材料科学理论、研究手段以及材料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了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弥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材料科学这一领域中介绍的欠缺。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说徐虎道润五
于宁
最近,读了徐虎的先进事迹,不由得想起了李润五。
在李润五同志的先进事迹中,有些情节特别感人:当听说居民家的房子漏雨时,李润五马上赶去;当听说有的老人家里冬天没有煤时,李润五马上赶去;当听说焦化厂的煤气发生炉出现故障时,李润五马上赶去……
记得当时有的同志在感动之余曾提出:“房子漏雨,房管局的人干什么去了?居民家没有煤烧,煤炭公司的人干什么去了?难道马桶堵了,也要找市长吗?”问题提得不够准确,李润五关心群众疾苦,并不是越俎代庖,什么具体问题都要事必躬亲,而是责成有关部门解决。但所提出的问题又确实值得有关部门思考。
似乎是对那些问题的回应,如今,徐虎以自己的事迹作了响亮的回答:马桶堵了,何需找市长,何需找局长,只要找他这个房修水电工就行,只要往他的“报修箱”里放张纸条告诉一声就行。当居民家的抽水马桶堵塞、污水四溢的时候,徐虎出现在他们面前;当居民家突然断水、饮用洗漱无着的时候,徐虎出现在他们面前;当居民楼突然断电、漆黑一片的时候,徐虎出现在他们面前……
徐虎和李润五,一个是上海市的普通房修水电工人,一个是北京市的副市长,职业、职务都有差别。但是,他们有共同的一个特点: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心系群众,敬业爱岗,勤勤恳恳,立足本职工作,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心愿:当你到领导机关办事时,你希望遇到李润五那样的领导;当你家的马桶出了故障时,你希望遇到徐虎那样的水电工;当你到商店买东西时,你希望遇到张秉贵那样的售货员;当你到医院看病时,你希望遇到赵雪芳那样的大夫;当你在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时,你希望遇到济南交警那样的民警……这是美好的心愿,也是并非奢求的心愿。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却常常并非如此,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你遇到的人可能会把你气得血压陡升。
我们的社会有细致分工,我们社会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一定场合下为人服务,在另外的场合下又会接受别人的服务。所以,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的良好服务的时候,也不妨反躬自问一下:如果你是一个领导干部,那么你是否做到了像李润五一样呢?如果你是一个水电工,那么你是否做到了像徐虎一样呢?如果你是一个售货员,那么你是否做到了像张秉贵一样呢?如果你是一个大夫,那么你是否做到了像赵雪芳一样呢?如果你是一个民警,那么你是否做到了像济南交警一样呢?……
现在人们常常抱怨某些产品的质量差,服务质量差,殊不知,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差、态度差,是更严重的“质量问题”,是更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本职工作之外,学雷锋、做好事,确实值得赞扬和提倡,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应当把本职工作做好,而且要争创一流。
前天,江泽民总书记在上海会见徐虎等三位全国劳模时,高度赞扬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突出成就,勉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好传统、好品格一代代传下去。这实际上也是对各行各业所有劳动者的期望。“三百六十行,行行离不了”。如果每一个人——不,这不现实;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像李润五、徐虎等先进典型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为他人解困难、送温暖,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如春风拂面,我们的社会风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4版(要闻)
专栏:

  境外人员在京工作须办就业证
5月1日起实行有关规定
据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李烽)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劳动局获悉,从5月1日起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和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必须到北京市劳动局办理就业证。
规范境外人员在北京的就业行为,保障他们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北京市劳动局发出通告,凡不属于免办又未领取就业证的外国人和台港澳人员,必须由用人单位于今年5月1日至6月30日到市劳动局补办就业证,办证时应出具有关证明。


第4版(要闻)
专栏:

  东丰农民画在京展出
本报讯由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吉林省东丰县农民创作的《山村模特队》、《豆乡》、《小村发廊》和《闹新年》等200余幅画作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雪村)


第4版(要闻)
专栏:

  香港澳门庆祝“五一”
本报香港5月1日电记者贾昭全报道:香港工会联合会今天举行酒会,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副社长郑国雄和张浚生,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赵稷华等嘉宾和工联会主席李泽添以及5000多位香港各界人士、工会朋友欢聚一堂,互致节日问候。
据新华社澳门5月1日电(记者王志根)澳门工会联合总会今天在白鸽巢公园举行游园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游园会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目,还设有“团结互助献爱心”捐款箱,为失业工人筹集善款。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柯小刚、澳门市政厅主席麦健智、澳门政府劳工暨就业司司长庇乐、工联总会会长唐星樵,以及1万多名市民参加了游园活动。


第4版(要闻)
专栏: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丛书问世
本报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丛书日前在京与读者见面。这是一部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伟大成就的丛书,共分6册,介绍了上海宝钢二期建设、南京(宁)武汉(汉)光缆通信建设、大同煤矿建设、秦山核电站建设、大秦铁路建设、秦皇岛煤码头三期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周文斌)


第4版(要闻)
专栏:

  《走出贫困的抉择》出版
本报讯《走出贫困的抉择》一书最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卷,上卷对贫困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下卷对我国贫困地区之一的陕北地区90年代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雷洁琼等出席了近日在京举行的该书出版座谈会。(陈玉英)


第4版(要闻)
专栏:

  “人民友好使者”在京欢度寿辰
阿尔希波夫“双喜临门”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刘云非)今天这一日子对于来华访问的俄罗斯老人伊万·阿尔希波夫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今天不仅是他89岁生日,而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这里向他授予了“人民友好使者”光荣称号。
对外友协特地为阿尔希波夫的两大喜事举行了仪式和宴会。薄一波向阿尔希波夫赠送的寿篮摆放在举行仪式的大厅里。寿篮上写着:“敬祝阿尔希波夫同志生日快乐!”
阿尔希波夫曾于50年代来华担任前苏联援华专家组组长,现任俄中友协名誉会长。他为俄中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卓越贡献。今天,这位精神矍铄的俄罗斯老人激动地说:“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进步不仅属于你们,同时也使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两国应该永远站在一起。”接着,他挥动着右臂用汉语铿锵有力地说:“同甘共苦。”
出席仪式和宴会的还有对外友协副会长陈昊苏,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以及阿尔希波夫的随行人员等。
阿尔希波夫一行是应对外友协的邀请于昨天抵京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北京企业家向老区潜山捐化肥
本报讯北京晓诗生化研究所向革命老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安徽省潜山县捐赠1000吨“神农”牌生化肥料仪式4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以及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轻工总会负责人等出席仪式。在由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主办的仪式上,潜山县县长陶方启代表全县56万人民向民营企业家、北京晓诗生化研究所所长姚晓诗及为捐赠牵线搭桥的《购物导报》表示感谢。(申边)


第4版(要闻)
专栏:

  《周石松牡丹画集》出版
本报讯《周石松牡丹画集》日前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美术家韩美林题写了书名。女画家周石松擅长牡丹、腊梅和山水。她创作的墨色牡丹,淡雅秀丽。(谢文)


第4版(要闻)
专栏:

  西藏庆祝林芝地区恢复10周年
本报林芝5月1日电记者宣宇才、张忠报道:素有“西藏江南”美誉的西藏林芝地区各族群众,今天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涌向街头,隆重庆祝林芝地区恢复成立10周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委托西藏自治区党委向林芝地区表示祝贺。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发来贺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率西藏自治区代表团与广东、福建两省代表团一起参加了庆祝活动。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居住着藏、门巴、珞巴、汉等民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该地区自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以来,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地区成立初期相比,林芝地区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9亿元,增长了3倍多;粮食总产量达到6550万公斤,增长55.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54.6元,增加2.7倍;财政收入和税收突破3000万元。目前,国家部委与各省市区援建的9项大庆工程基本建成。广东、福建两省大力支援的八一镇和几个县的市镇建设突飞猛进。今天的林芝,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会见香港美国商会客人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冯秀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由主席麦高诚率领的香港美国商会高级代表团时说,中美两国应尽量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寻求共识,以发展经贸合作关系。
李岚清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互补性,双方加强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向21世纪,两国应结合各自的优势,排除障碍,以发展经贸技术合作。
他说,中美两国由于信仰、文化和历史背景各异,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必然会有分歧。“我们认为,不应把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同发展经贸关系搅在一起,否则只会对双方带来不利。”
香港美国商会是由美国在港公司组成的一个商会组织,也是外国在港商会中最大的商会组织。贸促会会长郭东坡会见时在座。


第4版(要闻)
专栏:

  宋庆龄故居珍品陈列馆五一开放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李烽、宋春燕)为了纪念宋庆龄逝世15周年,宋庆龄故居珍品陈列馆今天正式开放。
据介绍,陈列馆首次展出了近50件宋庆龄收藏的礼品,有前苏联送的玻璃器皿,印尼送的木雕,缅甸送的银钵等。
同时,开放了宋庆龄住所的车库,展出了宋庆龄乘坐的两部轿车,一部是50年代初斯大林送的“吉斯”牌轿车,一部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安排配给宋庆龄的“红旗”牌轿车。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周鑫全——火眼金睛守国门
本报记者赵志文珠海特区报记者孙锡炯
1996年清明节刚过,与澳门陆地相连的珠海拱北口岸进出境的旅客一批接着一批。几位经过海关旅检通道的旅客,对着一个身体瘦削的海关年轻关员指指点点:“他就是那位‘2·28’英雄周鑫全,听说他还是缉私行家呢!”
周鑫全抬起了头,两片宽大的眼镜片后透射出和善的目光。这就是那双令走私贩毒分子胆颤心惊的“火眼金睛”吗?
珠海人民清楚地记得1993年2月28日发生在拱北海关的那场火与血的搏斗。那一天,当澳门歹徒抗拒检查,从腰间抽出手雷按下引爆装置,危险就要殃及几百名旅客和同事生命的时刻,周鑫全猛地一脚将冒着白烟的手雷踢到隔壁空房时,随着一声轰响,弹片四溅,周鑫全和他的4名战友倒在血泊里,而旅客和现场的其他同事则安然无恙……
周鑫全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2·28事件”使周鑫全受了伤。半个月后,他就走下了病床,带着深嵌在身上的200多粒细小弹片,藏起了医生为他开的3个月休假证明,平静地走回了工作岗位。
1994年初,周鑫全再挑重担,带领刚成立的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缉毒组,查缉走私毒品兼查走私外币、文物等。
1982年,周鑫全考入拱北海关。起初这位不满20岁的小伙子觉得什么都很新鲜,干得起劲。然而时间一久,旅检那种“看看单子、开开箱子、盖盖章子”的单调而枯燥的工作使小周觉得没什么“奔头”,情绪一度低落。经过一段时间的彷徨之后,拱北海关的传统教育和周围先进人物的感染和激励,使个性倔强的周鑫全再次振作。“是金子埋在哪里都会发光,做出成绩来是说明自己的最好办法。”1986年周鑫全报考了电大。1988年,他又开始为自己确立了在缉毒方面“钻”出名堂的目标,通过积累资料、不断摸索并向行家里手学习,逐渐炼就了一双查私缉毒的“火眼金睛”。在旅客的人流中,他能在数秒钟内根据旅客类型、表情、步伐、出入境时间、地区等因素,判断谁是走私者。
1990年是周鑫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一年。这一年的6月,周鑫全向党组织交了“入党申请书”,开始了他人生观的一大跨越。
“2·28事件”后的第4天,躺在病床上的周鑫全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周鑫全向我们讲起了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一次,他发现一个30岁上下的澳门旅客过关时行色匆匆,便叫他过来检查,那人极不情愿地将双手按在手袋上。他的动作引起周鑫全的怀疑,翻开手袋,结果在深藏于手袋内的一包万宝路香烟盒里查出了毒品。
“还有同行人吗?”周鑫全眼睛雪亮。
“没有。”那人回答时下意识地向已过关的人流张望。周鑫全马上随之望去,发现有个青年人站在那里回望。他疾步跑过去,那人见势不妙撒腿就跑。周鑫全追上了他。在返回的通道上,那人将一个“烟盒”丢在柱旁,周鑫全发现后立即捡起,又在那人身上查到另一“烟盒”。三个“烟盒”共计藏有海洛因95克!
从1989年至1995年底,不管毒犯将携带的毒品藏在什么隐秘的地方,统统没逃过周鑫全的眼睛。几年来他共查获毒品案件186宗,缴获海洛因共4759克。
在周鑫全的一本笔记本的扉页,我们看到了他写的一句话:“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为国把关,奋发向上。”
或许,这就是周鑫全的座右铭。
题右照片:周鑫全在作报告。吴兵摄
石昆山,河南省地矿厅青年科技专家,与石头打交道十几年,研究成功“依据岩石性质优选金刚石钻头参数表”,输入微机,使地质队实现了自动优选钻头。《中华儿女》专栏下期刊登第七篇《石昆山——石头缝里写人生》 ——编者(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

  “壮心未与年俱老”
——薄一波新著《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座谈会侧记
新华社记者刘思扬
这是一部宏大的巨著;这是一幅历史的画卷。
4月30日上午,当薄一波新著《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正式面世时,人们不仅感受着一种启迪,更感受着一种精神。
人们还记得,1991年和1993年,薄老撰写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相继出版。在两年前举行的座谈会上,薄老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对自己跟随党走过的漫长岁月,继续作些回顾和研究”。如今,又一部凝聚着他心血的巨著送到了读者面前。
人们注意到,在这部巨著的前言中,薄老写道:“我以为,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和思索写出来,作为后人之殷鉴,对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有助益的。”正是出于对党和人民的赤诚挚爱,薄老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
凝聚着薄老心血的巨著《七十年奋斗与思考》,分《战争岁月》、《建设时期》、《改革年代》三卷。新出版的《战争岁月》,记述了薄老青年时代的生活,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他在白区工作的艰辛、在草岚子监狱的苦斗、在抗日烽火中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上层统一战线的经过,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画卷。
80多岁高龄,每两三年完成一本几十万字的力作,这样的“壮心”和“壮举”,深深感动着参加座谈会的人们。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说:“在薄老80高龄仍然担负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时候,就开始撰写专著的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过人的精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8年写作,确实令人敬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因外出调研,未能参加座谈会,他特地给薄老写信:“收到您亲笔签名送给我的《七十年奋斗与思考》,皇皇巨著,装帧精美,当即拜读,不忍释手。”“您在88高龄还不辞辛劳,为党的历史提供了见证,对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我们应该对您表示崇高的敬意。”
主持座谈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也感慨良多。他说:“前段时间看了几位老帅的传记,这几天读了薄老的新著,深深感到,我们党的老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习革命老前辈的传记,是很好的党史教育,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80多岁高龄的宋任穷特地前来祝贺薄老新著的出版,并在会上结合自己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作了热情的即席发言。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在书面发言中认为,这部新著的出版,“是一波同志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又一重大贡献。”
“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以此为题发言。他动情地说:“丹青作画,以史著书,真正难写的不是别的,而是精神。薄老这部书的上卷,它的最富教益和最能打动人心之处,就在于通过丰富翔实的战争岁月的史事记述,而表现出来的精神。”
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龚育之这样评价薄老的新著:“对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学习和研究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领会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与会人士的发言,88岁高龄的薄老认为是对自己的很大鼓励。他说:“我希望也相信,在我身体、脑力还比较好的时候,能努力奋斗,一鼓作气,完成历史留给我的这件大事。”
“壮心未与年俱老”,薄老书中的这句诗,凝聚了一个老革命家的博大情怀,也表达了广大读者对《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卷、下卷早日问世的热切期盼。


第4版(要闻)
专栏:

跨世纪新人的风采
上左图:山东省青州市黄楼镇芦李村于希梅以我国野生杜鹃为母本嫁接西洋杜鹃,8年来成功培养“荷兰彩霞”、“王冠”等50多个杜鹃新品种,被称为“花仙子”。
新华社记者吴增祥摄
上右图:内蒙古医学院电教室实验师乌兰珊丹拍摄的“脑的损耗”等90多幅医学摄影作品获国内外各类奖励50多次。被自治区授予“青年文学艺术杰出摄影创作者”称号。
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下左图:葛洲坝集团一公司经理陈飞带领全公司职工多次出色完成三峡工程各项任务,被集团公司授予“特等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图为陈飞(右)正在指挥施工。
新华社记者薛铁军摄
下右图:全国10大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之一的福建农业大学毕业生何建生,近年来在福建省云霄县创办了闽南蔬菜研究所,目前全县推广由他选育的蔬菜新品种达20多个,种植面积10万多亩。
新华社记者张生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