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讲透“明白纸”
申立新
近闻,山东省阳信县小桑乡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棉豆间作。为使农民掌握土豆栽培技术,小桑乡印发了“明白纸”。此后,乡里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各户,了解群众掌握技术情况,并有针对性地传授和讲解有关知识,群众终于读懂了“明白纸”,掌握了这门技能。
“明白纸”是群众尽快熟悉掌握技术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群众文化素质偏低,理解、掌握一项新技术难度较大,仅凭一张“明白纸”,还难以达到预想的目的。有的群众看“明白纸”似看“天书”;有的是依葫芦画瓢,咋画也不像。这就需要既对群众函而告之,又要“面授机宜”,给群众解惑释疑,让群众真正成为明白人。如果只求发“明白纸”的张数、办培训班的次数,而对群众到底是否有所收益不管不问,那等于是干了既耗钱财,又耗时日,对群众无益、无助的事情了。看来,要让“明白纸”真正发挥作用,还得多做些工作,不能一发了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

  归来吧,铜钟梨
姜国良
“铜钟地方真不差,卖了梨子卖柿花(柿子)”。这一褒奖之词是往昔四邻八方对湖北崇阳县铜钟乡的赞美。确实,铜钟曾以盛产梨、柿闻名四方。可如今铜钟的梨柿流年不利,除柿子尚有一点生机外,所有梨树均受病虫侵害,只开花,不挂果,以致当地百姓十几年不知梨味。面对梨子的绝迹,质朴勤劳的农民一筹莫展。每年到了梨柿成熟之季,留给这里的只有老年人的回味,青年人的留恋,孩子的盼望……
位于鄂南山区一隅的崇阳县铜钟乡,山峦绵延起伏,平畴阡陌纵横,气候温暖湿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梨柿曾使铜钟百姓深受其惠。铜钟乡的梨柿又集中在独石、团山、铜钟三个以丘陵为主的自然村。以往这三村均已成片种植,多的农户种植梨柿达十几亩。且品质出类拔萃。其他地方的梨柿或数量稀少,不成气候;或品种单一,口感很差。
独石、团山、铜钟三个村的梨子品种繁多,用老百姓的叫法有:早谷梨、麦黄梨、鸭蛋梨、雪梨、大麻点、土梨、绛色梨等等,且树木高大,有的梨树单产高达200公斤以上。
往昔,每当这里梨子成熟季节,棵棵梨树果实压弯枝头,颗颗梨子绿莹莹、黄澄澄,香中有甜。
十几年前,一场瘟疫猖獗肆虐,从天而降。表面上看,梨树依然枝繁叶茂,花开满树,要命的是每当梨子长到黄豆大的时候就纷纷掉落,间或一二棵树结几个梨子,也都是满身疤痕,咬也咬不动,且味同嚼蜡。
铜钟乡独石、团山、铜钟三村是毗邻之村,农民老实本分,认为梨树不挂果是天意使然。没有人向上级部门秉告,也没有人向职能部门咨询。
铜钟地处偏僻,所产梨子自给自足,或送人情,即使卖一点,买主也远不过十里。这样一来,梨子犹如小家碧玉,养在深山人未识。
这3个村梨子产量锐减到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的问题。十几年来,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派人到这里考察,提出整治措施,更没有人以战略眼光提出保护好这一非常珍贵的特产资源,致使这三个村成片的梨树被农户砍伐当柴烧,剩下的梨树也不过是一种摆设而已。
造成柿子产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柿子树龄长,老态龙钟,农民栽培多以野生柿树做砧木嫁接,从成活到丰产期需十年以上时间。农户多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不成规模,任其生长,很少有人施肥管理。
前年,乡政府从外地购进一批“美国甜柿”栽在团山村。引进良种,改良品种无可非议,但对本地特产资源也应扶植发展为宜。
面对铜钟梨子被病虫毁灭,农民缺乏果树病虫防治知识,对梨子病虫处于茫然状态,只好听天由命。由此看来,农业需要社会化服务,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有战略眼光。只有这样,农业才有出路,农村才有希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
本报记者江夏
改革开放18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的问题。我国农业经济目前的增长方式是怎样的?集约化程度如何?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加速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的专家们进行了一番探讨。
我国农业素以集约经营著称于世,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上,与当代高水平的集约化经营相比,我们都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传统农业素以集约经营著称,特别是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区,其精耕细作的水平之高更是举世公认。正因为粮食单产水平较高,我国才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由于国情国力所限,我国目前农业集约化的程度与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高级经济师郭书田认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面临几大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经营规模过小,劳动生产率较低;二是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得不好,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四是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脆弱,科技含量低;五是由于农业人口过多,农产品自给性生产的比重很大。
这些制约因素表明,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余地。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目前的增长方式是怎样的?从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中可略见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多项农产品的总产量居世界之首,如谷物、肉类、水产品、水果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位产出率仍有明显差距。农业部原副部长、高级农艺师相重扬举例说,在主要谷物方面,水稻单产低于日本,小麦单产低于法国,玉米单产低于美国,我国的生猪出栏率和奶牛年泌乳量都低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在我国现有耕地面积和饲养总量的基础上,只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潜力还很大。
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黄佩民作了这样的分析,如果把农业基础设施这一综合概念分解成生产条件型设施、生产工具型设施、生产场地型设施、产后设施和综合性设施,采取综合指数法进行对比评价,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只有48%,而法、德、英、美国则达到85-93%,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落后,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农业部原畜牧兽医局局长、高级经济师李易方,关注的依然是畜牧业的发展。他以奶业为例,改革开放的前14年,全国牛奶产量的增长速度是畜产品中最快的,可是1993年之后却出现了滑坡。今年年初,他到两家商场调查,看到大受欢迎的各色奶粉多是舶来品或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两年前还可以与它们平分秋色的国产奶粉现在却备受冷落。造成奶业困境的原因很复杂,但李易方认为,主要原因是,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成本高,因而缺乏竞争力。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五”期间,乡镇企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原副局长、高级经济师张毅认为,乡镇企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回顾过去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相当的程度上靠的是企业数量的增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和对有限自然资源的消耗,对企业的管理也比较粗放。这就形成了当前乡镇企业的格局:企业以小型为主,行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率、低利润的情况比较普遍。继续按老路子走下去,必然会受到市场和资源的双重制约。所以乡镇企业应该调整发展战略。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已经开始,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需要一个过程。其核心是讲求效益
农村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对各地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组织,专家们众口一词,称赞有加。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长、农业部原副部长郑重这样评价说,它为农民进入市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机制;为科教兴农、发展“三高”农业提供了可靠载体;为协调产、供、销三者利益关系提供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
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绕不开价格和市场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关系到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可是这两者的价格目前还不完全是由市场供需确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贵宸认为,让市场供需形成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不放开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就难以形成工农产品的合理比价,所谓效益也必然是扭曲的。
人民日报原农村部主任、高级编辑姚力文近两年下去调研时发现,有不少地方口头上强调效益,实际上仍在盲目地争项目、铺摊子,片面追求产量、产值,继续在搞高投入、低产出、大浪费,指导思想和工作作风还是搞计划经济时的老一套,因此,他认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应把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放在教育干部上。
中国乡镇企业报社原社长、研究员杨联芳的看法很有针对性。他认为,现在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20%,农民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所以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大量转移农民。基础较差的中西部地区,仍然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应过早地提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
农业部农业司原副司长、高级农艺师高麟益认为,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潜力是多方面的。一些地方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加工增值,建立多样化的产业组织,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等,都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有效途径。
梳理专家们的议论、探讨,审视身边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经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发育是同步的,它正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之中。所有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努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提高效益,提高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而不是不惜血本地为集约而集约。只要认准目标,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取向,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转变只是时间问题。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农行许昌支行支持“菜篮子”工程
本报讯农行许昌县支行加大投入,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投资80万元,以丈地村为中心建起了许昌县的蔬菜基地,利用塑料大棚发展蔬菜种植,建塑料大棚200多个,沿107国道形成了“白色走廊”,并在丈地村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投资450万元,建起了许昌县父母代养猪场,到去年底已出栏生猪6000多头,产值达400多万元,除供应县市区居民生活外,还远销港、澳地区。该行还贷款支持建起了许昌县奶牛场,日产鲜奶2吨多,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 (马卫华杨德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法

  赣榆审结一起劣种案
受害农民获赔款三十万元
本报讯一起持续三年的销售劣质稻种案,经江苏赣榆县乡人大代表同千户农民联名上诉有了结果,被告该县农业局及所属城南农技站赔偿受害农民经济损失30万元。
1993年3月,该县农业局从外地购进8573—2稻种一万多公斤,其中城南乡1153户农户购买8000多公斤,种植面积1140亩。秋收之前,眼看其他水稻逐渐成熟,而这千亩水稻却有穗无粒,农民心急如焚,将情况反映到乡政府。最后,乡政府邀请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技术人员进行鉴定,证实该稻种为劣质稻种,水稻结实率只有30%左右。秋收后,千亩水稻严重减产,几乎绝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万元。
事发后,千户农民群情激愤,多次上访,但未有结果。在1995年县、乡人代会之前,了解内情的10多位县、乡人大代表一方面向各级政府反映情况,要求及时处理,另一方面组织农户联名诉诸法律,最终依法讨回了公道。(穆实)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蔬菜生产成为内黄经济新增长点
本报讯河南省内黄县在保证粮、棉、油总产不减少的前提下,突出抓好蔬菜生产,努力培植振兴农村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
他们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聘请专家和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对重点村户实行“四统一”,即统一调整土地、统一物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匹配贷款,在全县组建十几个蔬菜批发市场,促进了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去年,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7.7万亩,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别达到1万栋和8000栋,总产20万吨,产值1.5亿元。(李旭杰李书廷)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山区用什么法子筑致富路?广东云浮市的做法是广开门户,外引内联,多渠道筹资——
云浮:招引外资多修路
毛传兵金蔡
1992年初,从深圳、广州回家过年的云浮人,怎么也不会忘记在刺骨寒风、连绵阴雨中因塞车而受困数小时的苦楚;云浮的领导也不会忘记,那一年,他们驱车从深圳接一位港商来云浮考察投资环境,一入云浮路段,车便在坎坷的路上“翩翩起舞”,人也随之“折腰”。港商后来一去不返。
能不塞车吗?云浮市地处粤西山区、西江南岸,是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前往广州、深圳及港澳地区的重要通道,昼夜车流量上万辆次。而当时最主要的交通要道324国道却只有6至7米宽,且弯多路陡、路烂,令人望而生畏。
“烂路”塞“财路”。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了云浮经济的发展。云浮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决定开展大规模的公路整治。
交通建设,资金是关键。云浮市需要改造的有国道146公里、省道391公里、县道32.5公里,全部完成共需投资达27.02亿元之巨。这对于年财政收入只有3亿元的山区新建市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为此,云浮市除勒紧裤腰带外,还充分运用省对山区公路改造的优惠政策,争取省交通厅、公路局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他们把公路当企业办,广开门户、外引内联,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特别是地级云浮市成立以后,市委书记吴驹贤、市长温耀深、副市长聂周荣亲自抓公路资金、公路建设的规划和与外商洽谈合作项目,并提出把公路建设作为新市建设的“形象工程”、“凝聚工程”来抓。与云浮市合作兴建公路的外商有马来西亚第一控股有限公司亮基公司、香港耀业国际有限公司、香港朗基投资有限公司、澳门迅达利投资有限公司等,共有合作项目5个,建设公路137.46公里,总投资8.527亿元,其中外资5.18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8%。
云浮地处粤西山区,公路改建工程量大,任务艰苦繁重,仅国道324线迳心岭路段,每公里土石方量即达27万立方米,加之气候恶劣,是省内施工难度列前三名的重点工程。为保证该路如期修通,市交通局领导和公路局林有源等三位副局长分别联系负责一个路段,天天下工地,强化指挥,并从局机关抽调19个正副科长长期吃住工地,及时协调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艰苦奋战,1996年元旦全线基本修通,提前半年完成与外方马来西亚第一控股公司所签订的施工期限。
经过3年多的努力,云浮市公路交通落后的状况根本改观,全市完成国道改造110公里,新建地方公路439公里,县到镇全部通了公路,全市公路密度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白芬子镇发了姜蒜财
本报讯山东省安丘市白芬子镇巧作市场文章辟出富路。该镇兴建了我国江北最大的姜蒜专业批发市场,日销售姜蒜400吨,年成交额达8亿元,使土疙瘩变成了金娃娃。
1994年以来,他们兴建了本地大市场,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到市场规划区内建房、设摊开展购销经营活动。同时,为大姜这一“名牌”农产品注册了“白芬子牌”商标。这个集姜蒜加工销售于一体、专业性强、跨度大、辐射面广的批发市场,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每天从这个市场发往广州、上海、杭州的姜蒜达200多吨。(韩进德)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奖中奖
李云飞王芳
3月30日,湖北宜城市龙头乡窑湾村召开了表彰大会,21位“贤内助”和14位致富劳模获奖,而购买奖品的4000元钱,是宜城市委、市政府奖给村支书李丕平个人的奖金。这“奖中奖”到底是咋回事?
原来,从1994年起,宜城市委、市政府每年在全市182个村中开展一次评选“宜城第一村”活动。当年,窑湾村以集体积累、税收、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名列榜首,荣获“宜城第一村”称号,李丕平获奖金4000元,他将奖金3000元奖劳模,1000元送给村小学。去年,该村再接再厉,又保持了这一称号。今年3月中旬,宜城市委、市政府为鼓励“领头雁”,再次奖给李丕平4000元。
面对4000元奖金,李丕平分文不取。他说,“第一村”是全村2000多群众干出来的,村干部是兵头将尾,工作繁忙难顾家,能获此殊荣,与贤内助们的默默奉献是分不开的。于是,他们在村里评出21位村、组干部的贤内助和14位勤劳致富能手,用4000元奖金购回了奖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推广“科技图”
陈明秀
科技可以为农村插上腾飞的翅膀,人所共知。可如何在农村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笔者以为,“科技图”是在农村比较便于得到全面普及的科普资料。
所谓“科技图”,就是将最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用连环画的方式展示给农民。比如科学种粮、种棉,就是在连环画下面注明粮食、棉花播种、浇水、施肥、打药、培土等全过程的管理措施;科学养猪则介绍如何选苗、配料、喂养等全过程的养殖知识……农民们只要能识字,就能看得懂(当然,不识字的经过解释也能看懂更好)。
农村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建议新闻出版业、科教文化部门更多地出版简便、易学的各种农村“科技图”,使种田、种棉、种果、养猪、养鱼等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在农村得到全面的普及。同时,各地农科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扩大农村“科技图”运用的范围,使科技在农村能更好地落在实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科技“下乡”
山东省及济南市20多位农业专家最近来到长清县归德镇归北村,将上千本农业科技书籍赠送给群众,并开展咨询活动,受到农民的欢迎。图为专家在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张鲁成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诚征漫画
农村电“恼”用电时断电
有电用不起
有水抽不起
不用电时来电陈国义作
要求主题深刻,构思新颖,表现力强。来稿请寄北京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收,邮编:100733。请勿一稿多投。——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