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影视新作

  新片《士兵的荣誉》受好评
八一电影制片厂最近摄制完成的故事片《士兵的荣誉》在试映中,受到部队官兵及广大地方观众的热烈欢迎。影片描写了服役期将满的战士尤江,既未立过功,又未受过奖,他向往荣誉,并寄希望于退役前的军事演习,因为这是他唯一的一次立功机会。
探家归途中,一个突然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长途汽车上,几个歹徒勒索污辱妇女,尤江怒不可遏,挺身制止歹徒作恶,遭歹徒围攻,身中十余刀,倒在血泊中。生命垂危的尤江经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及医务人员大力抢救,终于脱险。尤江的事迹和名字在当地广为传颂,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面对这突然而至的荣誉,尤江从自己敬重的老兵以及刚刚结识的荣退军人陈进勇对待成绩和荣誉的态度中受到教育,从指导员的启发和母亲的熏陶中受到深深的启迪,理解了荣誉的真正内涵,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士兵的荣誉。
影片虽取材于徐洪刚的优秀事迹,但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人们称赞这是一部当代军事题材佳作,既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座大熔炉,反映了人民子弟兵的本质,又写了军政、军民关系,既有思想深度,又很真实感人。该片导演为虞石束、杨军,主要演员有韩夫一、李进、慕爱秋、周桂云、金鑫、冯云魁等。(陈胜)(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大气磅礴的慷慨悲歌
——观新片《悲情布鲁克》感言
乌力吉
看了《悲情布鲁克》这部电影,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原想,可能还是一个窠臼式的死板的故事影片,人物脸谱化,一出场即知“好人”“坏人”。无非加点内蒙古的山河之景,用几个蒙古名字,穿几件不伦不类的蒙古袍而已。但是,影片《悲情布鲁克》出乎我的意料,一开始便深深地打动和震撼了我。像一曲雄浑深沉、起伏跌宕的乐章,久久地在我心灵中回响,叫人心潮激荡,难以平静,诸多感触,竟一时难以言状。
——影片所展现的是莽莽苍苍的布鲁克草原,是浩瀚无边皑皑的雪山,是如怒潮般汹涌的马群,高亢悠扬又细若游丝的牧歌和矫健、慓悍的牧人的身影;
——影片所展现的人物车凌、卓拉、巴赖等身上表现出来的蒙古民族粗犷、豪放、刚烈、坚韧的性情,是强烈的爱、刻骨的恨、醇酒般的柔情,是洒脱不羁的个性,是痛快淋漓的人生;
——影片所展现的布鲁克人热爱草原、家乡、民族和国家之心,是面对异族入侵所激发出的同仇敌忾的气势和不甘欺凌的灵魂所迸发出的仇恨。这仇恨凝聚了同胞,叫敌人胆寒,惊天地、泣鬼神,超乎一切恩怨和纠葛。
正是这些东西汇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灵魂,从而感动了观众。爱与恨、生与死、情与仇都是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故事的自然发展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刻板的说教或漫画式的鞭挞,以及仅仅局限于表现战争场面的残酷和惨烈。影片的深刻之处在于,导演没有停留在表现蒙古族歌与酒、粗犷与豪放上,而是通过一系列雄浑壮阔的画面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来表现这个民族自由而不受羁绊的天性,强烈酣畅的爱憎之情,以及对草原故乡深深的眷恋,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从而宣告,这样的民族有山一样挺拔的脊梁,有云一样自由的天性,是绝不能征服和欺凌的。
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它能折射出哲理来,反映出真理来,引发出感情来;它能超越时空,把历史、现在、未来糅合起来。它可以绘制出一个英雄民族的历史,也可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未来。《悲情布鲁克》的特点很多,艺术感染力很强,凝聚了全剧组创作人员的心血。在表现手法上,这部电影吸收、融合了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蒙古族的和其他民族的许多优秀的艺术实践成果,在表现传统内容和现代欣赏习惯之间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使影片雅俗共赏,既有扣人心弦的故事和画面,又不乏深沉的思考和教益,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影片中背景画面的苍茫辽远,整体色调的厚重浓烈,马上搏杀的惊险叠出乃至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说明了这一点。
我不大懂电影艺术,直观的感觉是人物形象鲜活灵动,剪辑流畅自然,戏剧冲突夺人耳目,表现起来也是浓淡相宜,疏落有致。该着力渲染时毫不吝惜笔墨,总是浓彩重墨、黄钟大吕;该简洁时也是惜墨如金,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很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心理特征。在人物刻画上,这部影片也有独到之处,不落俗套。这部影片人物不多,但大都个性丰满,给人印象很深。诸如车凌的威猛英武,卓拉的矛盾犹疑,巴赖的鲁莽悲壮,扎那的阴险狡诈,让人难以忘怀。比较而言,巴赖的形象是最令人信服的,他的敢爱敢恨,他的忠勇威武又匪气十足,让人过目难忘。相形之下,男主角车凌却英武有余,细致刻画不足而形象略显苍白。值得一提的是王爷虽然没有出场,日本鬼子也出场不多,但影片中无处不感觉到他们的凶狠、残暴。人物没有脸谱化,而是着力展现了他们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再加上演员们精湛自然的表演,更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影片还有一个突出之处就是马背民族人与马关系的着力渲染。马,扬鬃奋蹄,驰骋大地;马,桀骜不驯,勇猛威武,马是蒙古人的家,是蒙古人生产、战斗的工具,是蒙古人须臾不离的朋友。在一定意义上,蒙古民族的文明就是在马背上孕育出来的。影片着力表现蒙古族在马背上御敌的机敏灵活、得心应手和在马背上嬉戏的闪转腾挪、悠然自得。尤其是车凌四人在马上传壶饮酒一场戏,人与马浑然一体,随马势而俯仰摇摆,人如鹰,马如龙,其畅快淋漓真叫人拍案叫绝。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主线只有一条,人物也不多,对话也很少。但整个影片并不因简单而单调,反而因简单而冲突集中,个性鲜明;因简单而深刻,因深刻而感人至深。演员的表演也很成功,完全与故事背景融合,没有一点装腔作势的感觉,其一气呵成,不露痕迹之处,一如行云流水。稍显不足的是导演过于追求影片的气势雄浑,在大的场面上着墨较多,但局部的精雕细刻不够,“大”与“小”的处理不够火候。另外,在故事结构上,以女主角卓拉和四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结构全剧,引发出爱与恨、忠诚与背叛来,似乎不大让人信服。当然,这都是白璧微瑕,不影响整个作品。
我深深地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演员、编剧、摄影、音乐、美术和其他主创人员,感谢你们拍出这么好的片子来。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第12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香”亦新闻,“臭”亦新闻乎?
薛涛
在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文化现象中,新闻对文化艺术影响之深、之广、之直接、之有效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从而使新闻与文艺结下了缘分。于是——问题来了:“香”亦新闻,“臭”亦新闻即是其中之一种。
先说“香”。一个艺人文人,或舞蹈或唱歌或演电影或做小品,稍有眉目,略获喝彩,于是乎,大张照片,大块专访,张扬大报,连载小报,这家封衔曰星,那家赠冠曰家,华文丽章真可谓长镜头追踪、全方位扫瞄:从幼儿喜动写到少儿好学写到少年灵气写到入世刻苦写到从艺天才,此谓追踪;接着,或家学渊源或祖传绝艺或拜师奇缘,一一展示,步步拓宽,此谓扫描。这类大作让人一读,给人的感觉就是从冥冥世界走来了一个歌坛“天才”、艺坛“鬼才”、文坛“奇才”,是地地道道的文曲星转世,目有灵光,头闪异彩,心有艺魂。是故,为歌者则千古绝唱,佳音流响;为文者则巨著不朽,百代流芳。敝人这般奚落或许有人以为诬了屈了新闻界。然而非也,前不久还有“‘包装’中国的巴尔扎克”之说,大封“中国的莎士比亚”之言。往神里吹、紫里吹、奇里吹,这可以说是新闻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犯下的或许是“好意”但却是伤害颇大的错误。
次说“臭”。一位文化名人,或为探索而导致失败,或为自守而导致停步,或为修养欠深而偶失风度,或为家庭失和而断姻缘……凡此种种,只要沾上,那么,许许多多的记者,许许多多的报刊,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向“深层次”开掘一个主题——是为名而失败?是为钱而停步?是为情而失风度?是为婚外恋而断缘?……只要捕捉到一点蛛丝马迹,什么“艳闻”、“秘闻”、“情史”、“孽缘”……长的,短的,纷纷登场,竞相亮相,无论是什么等级的名人,什么级别的星儿,只要挨到了,名“臭”天下的厄运就来了。
由此看来,“香”亦新闻,“臭”亦新闻,此论虽有不恭,亦含偏颇,但绝非空穴来风。综合文化名人对新闻界的感想主要有三条:一曰感谢——把自己、把艺术介绍给了更广泛的读者;二曰忠告——赞当有度,否应客观(或最忌捧上天骂下地);三曰厌恶——反对猎奇,渲染隐私。诚哉斯言,警哉真语!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新闻的支持,文化艺术自然不能例外。支持包括了表扬、鼓励和批评、否定。但是,“越过真理半步就成了谬误”,诸如捧上天骂下地就是此种现象。缘于文化艺术的特殊性,是赞是扬是否是斥应当是极其慎重的。客观全面、百家争鸣是务须坚持的,它是我们避免进入两个极端——捧上天、骂下地的法宝,同时也是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文艺人才成长的正确方法。至于猎奇艳闻、搜刮隐私的“新闻现象”则是另一个不必讨论的问题了——新闻界自身也在竭力的反对。然而,惜乎力度不够,它不仅伤害了新闻界与文艺界的感情,更损害了新闻界自身的形象。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中央台播出三部广播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于五月十八日到六月初在《广播剧和小说连播》中午第一套十二时三十分黄金时间隆重推出三部广播连续剧。其中有歌颂素有“水神”之称的解放军某部给水团团长李国安为民造福的五集连续广播剧《鞠躬尽瘁》。有描写青藏高原部队生活、赞扬“钢铁长城”奉献精神的六集广播连续剧《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还有中央台和天津台联合录制的反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五集广播连续剧《世纪之声》。
这三部作品从不同角度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火热的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可听性。(晓王)


第12版(副刊)
专栏:

  迎接香港回归再现虎门壮举
大型电视剧《林则徐》开机
被列为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的20集电视连续剧《林则徐》,5月中旬在林则徐的故乡福建省开机。该剧由福建电视台、福建华兴信托投资公司、林则徐基金会联合投资1000万元摄制。
《林则徐》以禁烟为主线,突出表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义无反顾,杀身取义,同外国侵略者和清廷腐朽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展示了林则徐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貌。该剧编剧为郑怀兴,导演为宋昭,制片人为张德新,林则徐扮演者为徐正运。林则徐的玄孙凌青对剧本给予了充分肯定。(王启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