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6-05-15

1996-05-15新闻联播 文字版

湛江的启示

第12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湛江的启示<br/> 李辉<br/> 从南海之滨的湛江归来,在那里听到和看到的一切,使人对如何实施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战略决策,有了更为丰富的感受。<br/> 通常我们不难看到,不少地方,一谈到发展中西部地区,常常停留在争资金、抢项目乃至对某些优惠政策的呼吁上。不错,建设少不了资金,少不了项目,一定时期内也少不了优惠政策。然而,仅此是远远不够的。现实似乎已经告诉人们,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然有很多大文章可做,这就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需要更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在新的世纪即将来临时,更为需要的是应该站在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各自的优势,在这样的前提下来确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br/> 最近,在广东湛江市举办的湛江港开港4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中,来自大西南地区的贵州代表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之所以颇为引人注目,不仅仅在于代表团的规格高,更在于他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贵州经济的思路:选择“以南下为重点”,使贵州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华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连结起来,充分发挥贵州的资源优势和重工业原料生产基地的生产优势。贵州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这一经济发展思路,恰恰和湛江本身正在逐步实施的港口战略相吻合。<br/> 于是,双方顿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对于他们来说,沿海地区与大西南地区的经济合作,就不再仅是一种纸上谈兵,或者是某种行政手段下的“拉郎配”,而是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互补。<br/> 笔者不止一次与湛江市市长庄礼祥交谈,听他详尽地阐述湛江市实施港口战略的思路。这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市长,对如何实施本地的港口战略,有着全新的认识。他说,1993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湛江时,曾为湛江写下“发挥港口优势,振兴湛江经济”的题词,这是对湛江经济发展战略的最好概括。几年来,如何实施港口战略,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内容。和贵州省有关领导与专家不谋而合,湛江市的决策者们也主张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来发展地方经济。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沿海地区要向世界开放,但也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把目光注视整个大西南,在支援大西南的同时发展自己。<br/> 庄市长做过这样一个令人信服的分析:中西部地区是我国“九五”期间发展的重点地区,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为大西南最佳出海口的湛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大西南腹地资源丰富,而且有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充分利用湛江的港口、区位优势,与大西南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大有可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近年来,湛江与大西南主动对接,多边联合的往来活动日趋频繁。<br/> 来自贵州的领导人和专家,也以充分的论证和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选择湛江为贵州南下出海口的理由。在他们看来,湛江与贵州的距离、湛江港的现有泊位和吞吐能力、铁路条件等,都是贵州的最佳选择。不仅仅如此,他们看得更为长远。根据湛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到2000年湛江将初步形成汽车、制糖、食品、建材、纸浆、石化、电力、家用电器八大支柱产业,这对于贵州,无疑具有广泛开展产业协作的前景。贵州的军工企业不仅有技术优势,还具有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的优势。煤炭资源是贵州的一大优势,这将随着湛江的火力发电等产业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市场和用武之地……<br/> 不再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也不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局部规划,位于沿海的湛江和地处大西南的贵州,进行的是既符合地方特色又符合经济规律的深层次思考。互惠互利,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需要的不正是这样一种务实精神,这样一种超越狭隘区域意识的宏观目光吗?

杞人三哭和杞人之爱

第12版(副刊)<br/>专栏:大地文学副刊<br/><br/>  杞人三哭和杞人之爱<br/> 沙琳<br/> 一<br/> 河南东部远近闻名的慈善家吕新力本身就是需要救助的人。<br/> 他个子不高,双腿严重残疾,但身体壮实,面目周正。<br/> 他的家乡在河南东部一个叫杞县的地方,那是古之杞国,宋时属开封府的范围。他在那里白手起家,仅仅两年时间,就为残疾人创办了汽车修理厂和冷饮厂。他办了一个康复医院,开创了当代中国民间福利医院的先河。他在那较少听到“爱”这个词的地方,开展了一场爱的运动,这在民风质朴的杞国故地很不容易。他连续五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残疾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河南省分会领导专门去看望了他。<br/> 他到哪儿都是人们注目的中心,他非常不喜欢人们搀扶他,就是在北京这大地方也是本色依旧。他拄着双拐一点一点地挪动,速度是那样慢,声音是那样响,所有人都不说话了,都看着他,包括柜台里的小姐。他不感到难为情,目不斜视,一直挪上台阶,挪向他该去的地方。<br/> 他记得九岁那年的一天,正在教室做作业时,突然有一阵钻心痛疼让他难以忍受,他立时觉得有什么灾祸要降临了。父母背着发高烧的他走了许多医院,终没有挡住病魔的侵袭,他因小儿麻痹症拄上双拐。<br/> 他说他一生只哭过三次,九岁那年是第一次。<br/> 二<br/> 他用千辛万苦攒起的一万块钱买了辆破吉普,拆一遍装一遍,爬来滚去,把吉普车拆装了20多遍,终于掌握了汽车的机械构造和电路原理。<br/> 在县民政局帮助下他办了福利汽车修理厂。<br/> 上班路上,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如果四周没人,他就先吃力地撑起上身,然后慢慢拖起下身,站起来又往前走……冬天,当黄河滩刮来的风把一切变得灰暗寒冷时,他钻入车底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手冻烂了,病肢麻木得不能动弹,脑子里除了汽车零件一片空白。他身体不灵便,常常不能腾挪避闪。有一次,带腐蚀性的机油流了他一脸,双眼立刻看不见了,他想,不好,完了,腿不行,眼也看不见了……夏天炎热,他和他的残疾人徒弟曾连续三四次晕倒在车底下。<br/> “我们这辈子注定要比别人多受苦,既然如此,我们就选择干。如果不干,我们终生得让人怜悯。”<br/> 三<br/> “我们有自己的处世原则,正因为残疾了,才更知道爱的可贵。”他认为:干修车绝不能“懒、贪”。有些人太贪了,换块挡风玻璃要8000,修一辆仅值4万的面包车,要人3万,有的车越修越坏,十几天不交活……这是自己糟蹋自己。<br/> 在福利汽车修理厂,军人和残疾人的车辆全部免费,连配件费用也不收。哪单位的汽车坏了,只要打个电话,他们立即上门修理。外地车辆坏了,不管司机带没带钱,他们马上派人到现场。<br/> 吕新力尝试着把爱运用到经营上。他说,迄今为止的所有的经营方式都是以人为对手的谋略,而没有无谋略的爱的方式。他要走一条新路。<br/> 有些人车修好后不想给钱,就跑来说这没修好那没修好。遇此,吕新力就递上茶水,和颜悦色地说,没修好我亲自给你修,没配件我给你买,修完了你看着给钱。如是几次后,再刁蛮的人也不好意思了。<br/> 吕新力说,有的单位确实很困难,修了车拿不出钱,但那也得给他们修,否则他们就没法办公了。<br/> 人们感叹道:“那个新力多不容易,带着一群瘸子哑巴爬上爬下,别为难他了!”<br/> 四<br/> 吕新力的妻子很漂亮,他们相爱时,他还是印刷厂的学徒。“她单位领导是她的一个亲戚,坚决不同意,她毅然卷铺盖走人。为此我非常感激她。”<br/> 在婚礼上他当着众人流了眼泪。他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流泪。<br/> 吕新力爱的经营使他不能暴富,他现在还在为怎样贷到10万元款犯愁,他只能尽力捐献一些。远南运动会他捐献了;丽江地震他也捐献了,买了500块钱的袜子寄去,问他为什么寄袜子?他说没那么多钱,衣服买不了多少件,袜子每人能有一双;县交警装备很差,耽误了不少事,他贷款买了辆小面包送去……<br/> 他特别钟爱他的康复医院,专门培养女儿学医,以便将来能代替他照看残疾人。<br/> 小小的康复医院已经建成,是吕新力亲自设计的一栋白色建筑。他设想本县残疾人全部免费,外地的酌情收一点费。医疗重点是本地常见的聋哑病。帮助工作的钟教授,把吕新力的事迹宣传到国外,几个日本和韩国的医生申请来义务工作。<br/> “俺挣点钱不容易,想放到有意义的地方。小时候,医疗技术差,我被耽误了,现在办个医院,心里也算有了安慰。”<br/> 他的第三次哭是因为什么?他说开封电视台播了他的事迹后,许多残疾人投奔他,一个独腿姓张的,靠要饭走了两天,来了说不为什么,就想说说话,看看为咱争了口气的人。吃了一顿饭后,又走入茫茫人海。他说那天他想了很多,乡镇的残疾人太不容易了,要交农业税,要派义务工,干不了要拿钱买,本来生活就困难,很多人一辈子成不了家,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走……<br/> 他说他给不了他们太多的帮助,他哭了。

红烛之歌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红烛之歌<br/> 叶延滨<br/> 在这个需要光明的世界上<br/> 我们是燃烧的红烛<br/> 啊,红烛<br/> 风儿吹不灭<br/> 我们的贞诚<br/> 雨儿浇不熄<br/> 我们的痴情<br/> 啊,我们燃烧自己的心<br/> 让这个世界<br/> 多一分光明<br/> 在这个需要奉献的世界上<br/> 我们是燃烧的红烛<br/> 啊,红烛<br/> 给人间献上<br/> 光明的花朵<br/> 给自己留下<br/> 站立的人生<br/> 啊,我们燃烧自己的心<br/> 让这个世界<br/> 多一分光明<br/> 在这个需要追求的世界上<br/> 我们是燃烧的红烛<br/> 啊,红烛<br/> 烛光里照亮<br/> 渴望的眼睛<br/> 头顶上升起<br/> 璀璨的群星<br/> 啊,我们燃烧自己的心<br/> 让这个世界<br/> 多一分光明

汲取知识营养的殿堂——北京东城图书馆落成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汲取知识营养的殿堂<br/> ——北京东城图书馆落成<br/>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如皓月当空光彩照人,如银河奔泻源远流长。日前,新落成的占地6400平方米的北京东城图书馆已免费向读者全面开放,成为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神圣殿堂。<br/> 藏书30余万册,可同时容纳数千名读者的新馆,设计新颖典雅,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体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与浓郁的现代气息。内部设有9个大阅览室,以及外借处,展览厅,多功能厅,电影院等10多个配套厅室,为读者营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百米通井壁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把人们带入智慧之海的同时,又引人无限遐想。存有阅览光盘1000张的电脑阅览室,更显示出我国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读者在这里可进行电子图书阅览,电脑教学,多媒体视听及信息高速公路的资料查询等。<br/> 新建图书馆将成为东城区委区政府提高全民素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刘一)

曹州美术馆成立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曹州美术馆成立<br/> 曹州美术馆日前在山东菏泽地区成立并举办了浙江画家何水法先生的花鸟画展。<br/> 山东菏泽地区古称“曹州”,是享誉海内外的牡丹之乡和书画之乡。该地区民间工艺美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菏泽的面塑、鄄城的砖雕、曹县的花供以及民间织锦等,它们深深地植根于乡间民俗之中,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乡土瑰宝”。(文玉)

三个棋迷(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三个棋迷(摄影)侯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