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舞台内外

  歌剧、舞剧、音乐剧不同凡响
上海艺术节有重头戏
黄子正
大歌剧、大舞剧将成为5月18日开始的1996年上海艺术节舞台上的重头戏。上海各大歌舞团吸纳海内外优秀艺术人才,投入巨资推出的几出歌剧、舞剧、音乐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上海的歌剧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此次一气推出了两台西洋大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蝙蝠》,既是在上海首演,也是上海歌剧舞台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合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全部以法文演唱,美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和俄罗斯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叶琳娜·勃列诺娃担任男女主角,活跃世界歌剧舞台的旅德青年指挥家余隆担任指挥,荷兰阿姆斯特丹歌剧院著名导演蒂姆·可蒙担任导演,香港演艺学院院长卢景文担任舞美设计,美国的一位男低音、葡萄牙的男中音也应邀参加。而轻歌剧《蝙蝠》则与德国萨尔州国家歌剧院合作演出,该院院长席特可奈西特等亲临上海指导排练。萨尔州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弗瑞尔先生和其他4位主要演员也将加盟演出。为避免歌剧演出重蹈以往“曲高和寡”的覆辙,上海歌剧舞剧院采取了开门排练、举办讲座等多种手段,以使歌剧走近观众。
上海芭蕾舞团在艺术节上首演的《胡桃夹子》由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无偿提供版权。引人注目的是,“松山芭蕾”派出了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领衔的专家小组专程到“上芭”指导排练。更成为新闻的是,48岁的著名舞蹈家森下洋子因为在与“上芭”的合作中“感觉良好”,因而欣然答应前来上海参加《胡桃夹子》首演。她与杨新华的精彩亮相将给艺术节增添色彩。上海芭蕾舞团在辛丽丽退下舞台后,此次组合成4组演员竞争登台,结果20岁的季萍萍脱颖而出。这位从未在大舞剧中演过主角的女演员能否担起一号角色的重任,是一些观众注意的热点。
艺术节最大的新闻热点要数上海舞美中心以500万元大制作的音乐剧《夜半歌魂》。《夜半歌魂》以精致的布景、电脑控制的装置以及崭新的舞台演出样式让人耳目一新。艺术节前举行试演后反响热烈,专家和观众对于《夜半歌魂》的舞美赞不绝口,但对故事、音乐、舞蹈等内容提出了尖锐批评,同时也指出,中国还缺少真正的、能歌善舞的音乐剧演员。
除此之外,上海歌舞团的抒情舞蹈诗《倾国倾城》以及沪、港、台三地合作的舞剧《三毛》也将在艺术节舞台亮相。


第4版(副刊)
专栏:

  提前订票看演出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光华国际娱乐制作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承办的莫斯科芭蕾舞团在北京的演出,采用提前订票的方式。
提前订票在国外已是惯例,在国内却并不多。对剧院来说,可以安排演出场次、演出频率,还可以根据订票观众的多少,决定加演或删减,达到剧院最好的饱和状态;对艺术团(家)来说,提前计划好排练日程、演出剧目、表演时间、上演场次,有利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争取在演出时达到兴奋点;对观众来说,可以调整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把认为重要的、必看的演出提前订好票后,再安排别的事项;对主办单位来说,以前没有赞助不敢做的项目,现在只要看准了市场,也可以一试身手。“提前订票”就是一个预测市场风向的晴雨表。
但是“提前订票”至演出登场之间的时日比较长,演出最终能否实现,观众心里难免疑虑。因为目前演出体制、法规尚不健全,“泡汤”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希望这一次皆大欢喜。 (文一)


第4版(副刊)
专栏:

  蒋云仲办书画展
由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美籍画家“蒋云仲书画展”,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作品共七十余幅。


第4版(副刊)
专栏:礼仪广场

  世界礼仪巡礼(二十七)
看病
我们出国时没有比生病和受伤更难受的了,所以应了解各地的医院和诊疗情况。一般来说,我们应通过饭店叫救护车或请他们介绍医院,有些国家救护车是要付费的,也可以请邀请单位或常驻当地的职员送到医院。如长期在国外工作或留学应与经常就诊的医生联系,由他们介绍医院。在国外医疗费很贵,不要忘记上医疗保险。如生小病,你不妨备些常用药或到附近的药店购买。买药前,不要忘记请饭店的职员把药名事先写下来。
日本通过饭店介绍医院。在日本如生病或受伤,可以通过饭店服务台介绍医院或叫救护车,救护车是免费的。日本的医院设备先进齐全,条件很好,医疗水平较高,但费用昂贵。长期在日本工作或留学一定要上健康保险,否则难以承担。到医院看病最好带翻译同去,如来不及找翻译,可以用繁体字进行简单的笔谈。
韩国饭店里有常驻的医生。在韩国,饭店的常驻医生会给你诊断或介绍医院。汉城、釜山有很大的综合医院和大学医院,医疗设备都是一流的,医生的水平也很高。买药时,可以找年龄较大的服务员,用繁体汉字写下病情,药店就会将药卖给你。
泰国先付医疗费。在泰国到国立医院看病要等较长时间,新设的私立医院虽然费用高,但病人较少,服务也好。泰国所有的医院都实行先付费的制度,诊断后,如没有付费便不会治疗和投药,因此,看病时必须带有足够的现金。
马来西亚带蛇就医。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医疗设施非常好,特别是综合医院与欧美没什么两样。在农村蛇很多,蛇的种类也多,万一被蛇咬伤,一定要抓住这条蛇到医院给医生看,才能对症下药。
新加坡最好请好友介绍。在新加坡如想找好医生看病,最好请好友介绍,我们可以和医生用中文交谈。
印度尼西亚电话预约比较方便。印度尼西亚医生人数不多,所以他们经常是白天到国立医院看病后,晚上再到家庭或诊所。在那里看病,如有朋友介绍当然更好,但用电话预约看病也比较方便。印度尼西亚医药是分设的,所以还得到街上写有“APOTIK”招牌的药店买药。
(林南)


第4版(副刊)
专栏:

  赛克勒杯中国书法赛进入第三届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已于近日拉开帷幕。这是美国吉尔·赛克勒夫人根据丈夫——美国著名心理医学博士、医药专家、文物收藏及鉴赏家,酷爱中国文化艺术的赛克勒先生的遗愿,由赛克勒基金会出资,于一九八九年在中国设立的一项全球性的中国书法比赛。已于一九九○年和一九九二年在北京先后举行了第一、二届竞赛,每次均有一点二万余件作品应征,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六年还两次赴美进行了获奖作品展览,同时也组织了著名书法家及获奖作者代表团赴美访问。


第4版(副刊)
专栏:

  “马与骑士”绘画和雕塑展举行
被誉为二十世纪意大利雕塑三杰之一的马利诺·马利尼(一九○一至一九八○)的“马与骑士”绘画与雕塑展,近日在北京云峰画苑开幕。展品包括五十二幅铜版和石版画、五幅素描和三件雕塑。与传统的欧洲艺术中表现马与骑士这一主题的手法不同,马利尼作品中的马与骑士缺乏古典艺术中的自信,常常处于一种摇摇欲坠的处境中,这种创作语言体现了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阴影的艺术家的悲剧意识。这次展览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画苑和云峰画苑联合主办。


第4版(副刊)
专栏:

  军民重走长征路
为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学习红军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集邮总公司从五月上旬开始举行“军民重走长征路”活动。最近,一些参加过当年长征的老同志、老首长和总政治部、邮电部的领导在军事博物馆为“军民重走长征路”联队举行了授旗仪式。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谈

  贵在平时
袁晞
某日,路过一所常去的邮电局,见门口支起一摊儿,一块黑板上写着“便民服务日”。仔细一看,板后露着一张笑脸的正是平时常对顾客恶语相向的那位。
又一日,看到一家医院在街边挑着一条横幅,书有几个大字“为民义诊”,下面数位医生正忙着给人看病,还有免费验血型、免费用头发测身体缺什么微量元素等行当。而平日进过这家医院的病人少有不抱怨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
这种事情不少见:在工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也在一个星期天上街义务修理和擦洗自行车;日常开车大祸不出小事不断的,一年也自愿用几个节假日当维护秩序的“义务交通员”;每天摆官僚架子的,每月也有一天了解下情的“群众接待日”;工作时间经常吃喝玩乐的,也有几次心血来潮用休息日到基层“现场办公”……
不是说“便民服务”、“现场办公”有什么不好。如果每年的二百多个工作日都能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干好本职工作,再用休息日锦上添花当然是好事,但是连本职工作都不愿干或干不好的人再去搞“花活”,只能算是不务正业。
说老实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拿几个休息日摆摆场面、走走形式不难,难的是在二百多个工作日干好自己那份本职工作,并且年复一年。


第4版(副刊)
专栏:邮苑

  名扬全球的古建筑
孟春
为纪念中国与圣马力诺建交25周年,中圣两国5月6日联合发行了《古代建筑》特种邮票一套2枚,采用横双连形式印制。
这套邮票的画面,分别选取了中国的长城和圣马力诺的城堡。这两座建筑同样是两国古代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防御性工事,同样体现了两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巨大的聪明才智,并作为两国的标志性建筑而名扬全球。设计者田黎明,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他采用素描淡彩的技法和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方法,成功地将远隔万水千山的两国景物自然地“对接”在双连票上。
第一枚邮票“长城”,是以金山岭长城为蓝本,综合长城的其它景观设计而成。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北,绵延数十里,雄奇险要,气势磅礴,且保存较为完好。画面上的远、中、近景层次分明,具有深远的空间感。田黎明细致地刻画了长城的每一细部,以斑斑驳驳的笔触表现长城饱经沧桑的韵味。
第二枚邮票“城堡”,选取圣马力诺蒂塔诺山峰上一座古堡的局部为画面,并以远山和大海作陪衬,既体现出古堡的雄伟之势,又拓展了画面空间,与长城邮票取得了统一。由于城堡邮票采用了大平面的横向造型,又与长城邮票的纵向构图形成了变化。
虽然同为古代防御性建筑,但因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故它们具有各自的特征。这一点在邮票上得到了比较鲜明的体现。如长城是用砖石垒砌,随山脊起舞;而城堡则以方石修筑,敦厚有力,体现出刚劲质朴的特色。
《古代建筑》邮票的色彩,是一种具有古雅风味的软调子。天空为蓝色,地面景物则为不同的黄色。尤其是运用了“阳光手法”,赋予古建筑很强的质感。
既是连票,两幅画面在形式上就要求紧密关联。《古代建筑》邮票,近处是墙与墙衔接,远处则是天与天相连,山与山交融,黄河流向海洋。两枚邮票可以说是浑然一体。


第4版(副刊)
专栏:

  “我爱蓝色国土”征文颁奖
由《人民文学》和《中国海洋石油报》联合举办的“我爱蓝色国土”征文颁奖大会,最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宣部、国家海洋局、海军、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著名作家及获奖作者共一百余人出席了大会。这次征文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较热烈的反响。


第4版(副刊)
专栏:海外文苑

  凯利一家
罗力
近年来红遍欧洲的家庭乐队凯利一家在5月10日晚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电视周开幕晚会上亮相,引起了观众的兴致。
凯利一家堪称当今世界乐坛上最成功的家庭乐队之一。他们在1994年底推出的专辑《超越巅峰》在欧洲的唱片销售排行榜占据长达75周,并先后3次进入排行榜前10名,至今在欧洲各国总销量已超过1000万张,获得多个国家的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奖。仅在德国,这一唱片就以9个月内销售200万张、全年销售280万的数字打破销售纪录,现已5次获白金唱片奖。他们的单曲唱片《天使》的销量已突破100万张。1995年他们被评为欧洲最佳乐队,一年内仅在德国他们就举办了200场演出,听众超过150万人。关于他们乐队的专题节目在德国卫星电视一台首次播放时,观众竟达700万,重播时仍吸引了400万观众。
凯利一家的成功不仅来自打动人心的音乐,他们这一家人本身就是个迷人的故事。乐队成员,5男4女,9个亲兄弟姐妹,他们的老父亲丹·凯利既是乐队的创建人又是监护人。凯利一家祖籍爱尔兰,丹·凯利生长在美国,1967年,因为担心物欲横流、动荡不安的60年代美国社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他和妻子芭芭拉毅然放弃了各自的教师和芭蕾舞演员职位,带着三个孩子举家迁往西班牙南部乡村。在那里,一家人像他们爱尔兰祖先一样,过着愉快、俭朴、和谐、自给自足的大家庭生活。丹和芭芭拉自己在家里教育孩子,除了功课,还唱歌和跳舞,晚上,全家老小则围着篝火,与他们那些热情洋溢的西班牙邻居一起载歌载舞。
后来,在孩子们的要求下,丹和芭芭拉开始和孩子们一起组成家庭乐队,想让更多的人领略他们的天才,从此凯利一家开始了他们遍及欧洲各国的浪漫旅程,从马德里到汉堡,从都柏林到阿姆斯特丹,从舞台到街头,从集会到车站,兴之所至,即兴表演,到处撒下了他们的歌声,也赢得了掌声与喝彩。又有几个孩子出生在旅途中。在1979年,宝丽金公司与他们签定了出版唱片的合同,1980年首次进入欧洲排行榜。但这时,母亲芭芭拉积劳成疾,身患癌症,全家人立刻放弃了即将到来的成功,又回到西班牙南部乡村的故居,陪芭芭拉度过了最后的岁月。这位操劳一生的艺术家母亲给孩子们留下的遗言是:全家人在一起,继续歌唱。
凯利一家在1984年复出,他们先迁往巴黎,然后到阿姆斯特丹,1988年到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市居住至今,并继续在欧美各地按照他们最喜欢的方式漫游,进行巡回表演。凯利家庭乐队无论主唱、伴唱还是乐手的位置都不是固定的,因为他们9个兄弟姐妹人人可担任主唱、伴唱,人人能使用多种乐器,每一首歌都是他们自己创作,并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安排演唱时的组合。在台上,凯利一家的音乐既融合流行音乐和欧洲各国民歌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创性。旋律优美而富于动感,歌词明朗健康,歌颂生活、爱情、家庭,演唱自然真诚,充满活力和激情。在台下,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9个兄弟姐妹完全是普通人的形象,待人朴实随和,生活上严肃俭朴又不失清新浪漫,对待工作认真努力,不仅能歌善舞,而且所有人都会英、德、西、法等几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不是哪一个唱片公司的刻意包装和宣传,而完全是人们通过凯利一家的音乐和成长过程所认识到的。因此,凯利一家受到了各个国家各个阶层各种年龄人士的喜爱。与对待其它流行乐队的态度不同,家长们非常愿意孩子们去听凯利一家的音乐,并且常常是自己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凯利一家对华夏古老的文化充满向往,为了此次渴望已久的中国之行,他们推却了许多重要演出,从早已排满的工作日程中挤出时间踏上北京的舞台。在演出的次日,他们又奔往新的表演天地。年已66岁的丹·凯利因一次激动过度而患中风,手脚举止不甚方便,今年3月,他曾来华治疗。这次为了满足北京表演的需要,以病躯登台,令人十分感动。
(附图片)
看,凯利一家多高兴!


第4版(副刊)
专栏:观察家

  让舞厅健康发展
孙德君赵婷
“蹦迪”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就是去迪斯科舞厅跳舞的意思,一度还成为一种时尚,占据了许多年轻的心。渐渐地,时光一长,热潮似乎有所减弱,但发展势头仍在继续。现在非常有必要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一番分析。
由“畅”转“滞”
正像每一种新鲜事一样,开迪斯科舞厅也成为一种潮流。迪斯科舞厅初创时都附属于宾馆酒店,如北京昆仑饭店和中国大饭店的“迪厅”,上海银河宾馆的“迪厅”,尽管场地不算很大,但生意兴旺,尤其在周末,更是人满为患。大概受这种情景的诱惑,有人就筹划起独门独户的大型“迪厅”的经营。1993年底第一家大型迪斯科舞厅经上海文化局批准后在上海开业,一时间成为上海青年人的热门消费场所,天天爆满。有时,上海的这家名为JJ迪斯科广场的舞厅要从场内走出一个客人才能再进一个舞者,惟恐人数超过规定的安全线。据说,他们不到一年便收回1000万元的投资。此后,各大城市里的大型迪斯科舞厅猛增,截止到1996年初,全国达70余家,如再加上饭店附设的“迪厅”,数量就更可观了。这些舞厅一家比一家大,一家比一家豪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大型迪斯科舞厅投资总额已逾7亿元人民币。仅北京一地目前就有10家专门的大型迪斯科舞厅,还有四五家也即将开业。1994年12月7日,北京第一家大型迪斯科舞厅——北京JJ迪斯科广场营业,继而是莱特曼和NASA、杰克逊,构成北京“迪厅”开业第一波。这几家“迪厅”投资额均在1000万元上下,场地容纳量在千人左右。1995年8月后,“东方一号”、“太阳阳”、“奥尔菲斯”、“午夜快车”、“好运七”等又相继登场,每家投资额超过2000万元,还有的号称超过4000万元,加上尚未开业的几家,北京一地在“迪厅”这一行业的投资总额逾3亿元人民币。但可惜的是,当年投资当年回收的不多。北京市文化局市场处的负责人称目前北京多数“迪厅”的状况是“维持会”。1995年中,北京文化局连连告诫:“千万别再投资了,再投准赔!”为此北京市文化局做出了控制大型“迪厅”发展的决定。《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音乐生活报》等十几家报纸纷纷报道:“北京的迪厅冷了!”1995年秋,报上居然出现了这样的广告:转让大型“迪厅”,有意者请与杨先生联系。而上海最早开业的迪斯科舞厅竟然陷入转让的境地。
由于“迪厅”剧增,赠票大量出现,许多迪厅加入了赠票大战。据统计,1995年秋冬前后,一家“迪厅”赠票2000至3000张,而另一家开业50天赠票达10万,有的干脆到其它“迪厅”门口发票。一段时间内,北京有不少青年人不再买票,而是通过各种渠道找赠票。千篇一律是“迪厅”的另一大病症。一样的格局,一样的环境,一样的音乐,一样的抽奖……几乎家家“迪厅”都在尾随成功者的足迹,结果使消费者渐生厌倦之心。
在饱和状态中,北京的经营者便从管理上做文章。有的创造独特的音乐,有的开辟自己的顾客群,如有的客人打领带的多,有的学生多,有的外地人多,有的招徕体育迷,有的为过生日者提供场地。从目前北京“迪厅”的情形看,想跳的人仍然很多,但许多人对经常花钱买票跳舞却难以承受。
跳舞为哪般?
迪斯科音乐和舞蹈早在十几年前就已传入我国,普及速度极快。开始是年轻人跳,后来又加入了中老年人,有一个时期老年人的热衷程度甚至超过了青年。老年人注重节俭,对场地和环境也不苛求,处处可成舞场,而且他们跳迪斯科的目的多是为锻炼身体。现在中老年人的舞蹈兴趣,已由迪斯科转向交谊舞和秧歌。每到傍晚,他们便聚集在住宅附近的一片空地上,或翩翩起舞,或扭摆向前,排解心绪,舒展身体,为都市的夜晚增添一景。年轻人则不同,他们精力充沛,体魄强健,每天有大量的情绪需要释放,娱乐消遣就显得比较重要。他们对环境、设备、音乐、舞姿要求较高,也有一些余钱专门用来娱乐。另外,“卡拉OK”、网球、保龄球等的消费水平目前仍然不低,电影院、剧院、音乐厅里只能欣赏,不能自娱。这些都为“迪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近两年兴起的大型迪斯科舞厅,设备技术水准高,音响先进,环境宽敞且追求现代色调,既有表演又能自娱,跳动交流均自由自在,非常适合一部分青年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多数“迪厅”消费价格在四五十元以内,少的仅需二十元,一周一次是可以承受的。据《音乐生活报》设置的“迪厅排行榜”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年薪一万元左右的消费者在这里占70%以上。“迪厅”消费者各色人都有,层次多种,有很多青年的文化水准较高,他们同时也读书,也欣赏音乐、戏剧、舞蹈。他们认为,文化消费的品种应该多姿多彩,各有各的功能。
调控和监督
目前全国已有70余家大型迪斯科舞厅,主要分布在京沪穗等城市,据说,有很多大中城市也出现了发展的趋势。照此情形下去,再过几年,每晚在“迪厅”消费的人数将非常可观。如何让迪斯科舞厅健康发展,不妨碍社会治安,不损伤青年的生理心理素质,已成为管理部门、经营者、消费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从北京的经验看,兴建和审批“迪厅”要做市场调查,不能盲目,更不可成风,否则将在财、物和地皮方面造成浪费。二、“迪厅”消费人员复杂拥挤躁动,声响举止力度大,各类设施繁多,夜晚经营时间长,因此特别需要在安全、降噪、文明上下功夫。北京一家“迪厅”的灯架掉落,损伤了许多舞者,曾惊动全国。其实,不少“迪厅”的防火等安全措施、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也都没有到位,急待改善。有一城市的“迪厅”周围的居民因晚间人声聒噪,意见颇大,屡屡投诉。除去法律、行政的监督外,舆论监督也是“迪厅”健康营业的保证。《音乐生活报》专设“迪厅排行榜”,对北京地区的“迪厅”进行社会测验,由各方面的投票确定管理、服务、治安等方面的先后排名,被有关部门认为是“一种监督的新思路”。三、在设施、环境等方面投资的相互攀比,使“迪厅”造价越来越高,门票因此也不可能再有所下降。大多数青年人的收入毕竟偏低,他们需要的是更大众化、更便宜的文化娱乐场所。“迪厅”不应该愈来愈豪华,而应该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位置上。四、“迪厅”只是文化娱乐消费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较次要的一种。我们急需建设更多更好的文化娱乐设施,供青年文化消费者使用,不要让青年人只盯着“迪厅”打转。过久地受大声量和躁动气氛的包围,对人的身体并无益处。
现在,无论在南在北,在城在乡,适合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文化场所仍然不足,尤其是免费或者低价的大众娱乐设施严重匮乏,多数地区高档的过剩普通的过少,呈现一种结构失调状态。很多新建居民小区的文化设施和新增的社区文化设施也十分单调,只有录像带、影碟、球艺。实际上,街头公园自发兴起的舞会和秧歌一方面表现出群众强烈的文化娱乐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正暴露了大众文化活动专门场所的稀少。大多数城市居民并不反对这些舞会和秧歌,只是认为它们的声响惊扰了自己的生活与休息,希望多增加大众娱乐场地,使自娱的舞者与其他居民各得其所,互不干扰。
人们热切期望,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把兴建免费或廉价的大众文化场所列入城乡建设规划,甚至可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在多少人口或多少平方公里内必须建立多大面积的福利性的公共文化娱乐场地和多少文化娱乐设施。让各阶层人民在劳作之余有健康的文化娱乐享受去处,应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这里曾经是条河 李文龙(浙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