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关于掌声
孙思华
某日,一个自称牌子挺大的歌舞团到矿上演出。一位唱了三首歌尚未使听众动容的演员,在唱第四首歌前嗲声嗲气地向听众伸手:“希望大家用热烈的掌声给我鼓励!”
我轻易不鼓掌,自然也没应答她的请求。由此我心里开始想:掌声是什么?
掌声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心的颤音,而不是舞台上唱完一首不咋样的歌曲之后耍着滑头的乞讨;掌声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倾诉,而不是大会主席台下例行公事的七零八落。
不带强迫的掌声最有实际内容。一场激动人心的事迹报告,中间会得到多少次掌声的热烈肯定。沉浸其中的听众在拍疼了巴掌之后,眼泪悄悄地流出。这掌声,是山泉的汩汩清流,或直或曲地抵达对方的心灵;这种自然的迸发,是心灵共鸣的狂风暴雨,不是用长竿子打下树来的青果。所以,当我们的歌或者别的什么不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不能穿越观众心壁时,讨来的掌声不仅短暂而且分量严重不足。
向人索取掌声,是对自己所做所为的否定,因为在索取之前,他惴惴不安的心在那里跳独脚舞,他没有信心更没有能力把众人引入痴醉入迷的境地,他需要掌声来填补他的空虚,故此,他的歌声在触及人们的心壁之前就成了“不能穿鲁缟”的“强弩之末”!
谁都需要掌声。欣喜的时候,掌声鼓励着更进一步;参加好友的婚礼时,掌声寄托着美好的祝福;临阵怯场的时候,掌声是一种推动,一种强身剂,使你昂起头来向前进。
掌声是别人给的,或是给别人的,而讨要的掌声却弄巧成拙。
掌声没有自己拍给自己听的,自拍的掌声,那是打自己脸上的蚊子时的副产品!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场

  三月春歌满柳江
——’96广西国际民歌节侧记
王小蓓
春风融融、春花灿灿、春歌漫漫,这就是广西的春天。春天的广西各族人民欢歌笑语,款款叙爱。历史上的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各族人民的传统歌节。自1993年始,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民众之所望,倡时代潮流之所向,把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节。今年这一盛大歌会唱到了刘三姐的家乡——柳州。
1956年的中秋,柳州在传说“歌仙”刘三姐骑鲤鱼升天的鱼峰山举办了第一届中秋万人山歌会。郭沫若先生亲临歌会指导并兴奋的吟诵了“鱼峰山畔歌声发,应是刘三姐再来,驾驭龙鱼飞九天,神州处处是歌台。”40年后的4月20日,当年郭老所描绘的一切欣然再现于柳州。
壮乡风采欢歌动
“一声春雷震歌海,春风催我上歌台,上台先唱开台歌,喜迎宾客八方来。”伴随着开台歌和喧闹的锣鼓,880羽和平鸽牵引着1000只彩球融入蓝天的怀抱,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们的祝贺歌和异域美调使广西这片以歌为礼、以歌代言的红土地一片欢腾。来自乡间、城市、海外的5万多群众汇聚在鲜花、绣球、歌声荟萃的喷泉广场。柳州市及三江、融水、金秀等县的专业及民间艺人共5000多人先后表演了双龙牌灯、醒狮闹春、师公祈福、板凳龙舞、瑶山鼓情、三姐歌韵、芦笙踩堂等具有柳州地区浓郁韵味的节目。百辆彩车满载着柳州文化名城的精萃开入市区,柳州市区约10万余人观赏了这空前的开台仪式。
广西拥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难、彝、水、回、京、仡佬等12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用歌播种爱情、耕耘希望、赞美生活、收获金秋的民族风俗。柳州是传说中“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广西各族歌手和人民演唱民歌的活动中心。市区的鱼峰山下、柳江滨畔、喷泉广场的三大民间对歌场日日歌声萦绕,那从柳州走出去的“刘三姐”的歌声曾吸引了大江南北的远客近邻,至今仍然荡漾在人们心中。
五湖四海唱着来
“风吹来,云飞来,星星月亮唱着来,山奔来,海涌来,五湖四海唱着来。”民歌礼仪歌展的大龙潭公园满眼绿树满眼歌。《迎客歌》、《拦路歌》、《问候歌》、《哭嫁歌》、《贺郎歌》……各民族的欢歌和少数民族的亭阁楼台相得益彰,自成天趣。到处是缤纷的服饰,到处是欢乐的歌声。风雨桥畔笙歌阵阵,绿荫丛中人群涌动。春日初绿的草地上坐满了前来听歌的各界群众。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越南等国的歌手和艺术家们纷纷登台献歌。千里之遥,万里之途,隔不断这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这边唱来那边和,大龙潭的民歌展示尚未结束,鱼峰山上的歌声又起,来自柳州各地的民歌手汇聚一堂,摆开了对歌擂台。歌手们两人一组,四人搭对,摆开了歌阵。鱼峰山下的第一对歌台前,76岁的退休老人潘玉英上午9时就在山石上占据了最好的地形,山上的各处山石上坐满了像潘玉英这样的听歌老人。他们中有的抱着雨伞,拿着拐棍,带着干粮,早早的就期盼着听到广西歌王方寿德和歌师周子钧的歌声。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民歌节前来观歌、对歌的群众逾20万人。
让世界唱圆一个爱
广西民歌节已举办了4届。4年来,王昆、郭兰英、胡松华、才旦卓玛、马玉涛、王玉珍、何继光、吴雁泽、德德玛、蒋大为、宋祖英、吕继宏、韩延文及2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歌手们不取分文,有的甚至将已到手的出场费退掉兴高采烈地来“过自己的节日”。文化界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在我国各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节日中,广西国际民歌节是地道的富于民族文化内涵的节日之一。王昆对此曾感慨地说:人民大众是民歌的沃土,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难道我们还向培养我们的大地索取不成?!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林教授是广西人民的老朋友,更是民歌节的历届嘉宾,他不仅为广西培养了许多知名的歌手,就是在歌节期间也悉心地指导热爱民歌的人们。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振潜赞誉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美德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举办民歌节并不仅仅是为了唱民歌,更主要的是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展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
民歌节的举办实际是广西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综合展示。为促进广西的民族艺术,广西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广西文化行政部门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本民族歌手的办法,民族歌曲征集、民族歌手培训班、民歌大赛等多种方式相统一,强化和普及并举,使广西的民族艺术近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附图片)
广西来宾县壮剧团表演《稻草舞》。 杨衍霖摄


第12版(副刊)
专栏:

  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闭幕
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电影周报社、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市学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本届电影节为期十五天,其间在首都十八所高校放映了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度生产的二十多部优秀国产影片,观众达二十万人次。同时还举办了电影专家讲座、电影艺术家与大学生座谈会、大学生电影征文等活动。
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宗旨的本届电影节,在广泛听取大学生意见基础上,评选出了获奖影片和演员。《孔繁森》、《变脸》分获组委会和评委会特别奖。《民警故事》、《天国逆子》获最佳故事片奖,《悲情布鲁克》获最佳观赏效果奖,最佳处女作奖由《赢家》获得。朱旭因出演《变脸》、宁静因《大辫子的诱惑》分别获得最佳男、女演员奖。 (向兵)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术札记

  纳百川成大海熔雅俗于一炉
——电视连续剧《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导演断想
阿因
接受执导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任务后,我一直在想,面对如潮的港台片、武打片、言情片,我们的电视文化究竟应该为广大的电视观众提供些什么样的精神营养?要让观众在看罢电视之后,思索些什么?明白点什么?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应该有自己的气节,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变革时期,这便成了我创作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总体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以龙为自己的图腾,民族的精神也就是龙的精神,我为这部电视剧找到了精神的支点。从文学语言到视听语言,从抽象到具象,需要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为此我构想了以36根龙柱造型为形象载体,以一首气势恢宏的《东方有条龙》为该剧的片头主题歌。片名设计为“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的雕塑头像与电脑字幕《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的相互碰撞到稳定组合的画面,以此涵盖全剧的主题。
拍摄过程中,有些场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龙柱林”中,大面积地铺设蓝色逆光,并放出白色硝烟,营造意境深邃、扑朔迷离的环境氛围,那36根龙柱、36条栩栩如生的巨龙,给观众造成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凝重感。让男女主人公秦天和草儿,这一对龙的传人在龙柱林里叙谈龙文化,从龙的起源谈到龙的脊梁,让草儿感悟到做人要像龙的脊梁般——弯而不屈。山村姑娘草儿既有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现代竞争意识。既有百折不挠的小草精神,又有现代女性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刚毅品格。她在“抬龙柱”一场戏中与外方代理万福冲突时,理直气壮地说:“国有大小,家有贫富,但人的尊严是一样的。中国人是不能被激怒的。”
我们更看到草儿的时代意识。为了走出国门,走向21世纪,她意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我,吸取都市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秀精髓,弘扬光大传统文化。我们的意愿是塑造出世纪之交的新人形象——山村姑娘草儿,她不只是寻求自我解放的个人奋斗,她心中想的是要干一件大事——再造新世纪的圆明园,把自身命运与民族大业联系在一起。在草儿身上我们能看到民族振兴的希望,草儿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新青年形象,时代呼唤草儿。
编剧设计的草儿身世之谜,始终成为剧中人物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吸引观众的最大“悬疑”,从而使这部连续剧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同时,拍摄中注意发挥浓郁的潇湘文化特色,从农民进城时脖子上挂的一串串红辣椒,一曲富有湖南地域音乐特性的唢呐曲,湖南人特有的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那强悍、执拗的人物个性……组合成“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潇湘文化。我觉得不怕土,越有地域特点,才越有鲜明的生动性。电视剧只有贴近生活,不矫揉造作才能使观众产生亲近感、贴切感。


第12版(副刊)
专栏:

根据“人民的好公仆”、已故原山西晋中地区地委书记裴庆生先进事迹拍摄的电视剧《地委书记》,日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较好地塑造了裴庆生无私无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形象。图为剧中的一个场景。 (晓 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