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国策漫笔

  让公共场所无烟草烟雾污染
钮式如
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是提倡社会公德、保护不吸烟者权利、消除吸烟危害的一大举措。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谈论的是吸烟者的健康问题,而很少关心不吸烟者在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遭受他人吸烟的苦楚。十多年前,有人调查发现,不吸烟者长期暴露于吸烟环境的结果也会同吸烟者一样身患各种顽疾。此后很多国家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世界卫生组织也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被迫吸入环境烟草烟雾的不吸烟者称之为被动吸烟者。必须明确,环境烟草烟雾是指吸烟者从口中吐出的烟气和烟头点燃时自行释放的烟气两者的混合物,以物理、化学特性而论,后者比前者更具毒性。在室内通风不良的情况下,烟草烟雾不能迅速和充分稀释,从而形成一种有别于寻常的空气污染,在一定条件下,对被动吸烟者的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当然,对吸烟者本身也不例外。
一般而言,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因为她们极大多数不吸烟,但经常在家受吸烟丈夫或在工作场所受吸烟男同事的烟熏,在不知不觉中健康遭到损害。日本、瑞典、英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系统调查表明,长期同吸烟丈夫一起生活的不吸烟妻子,其患肺癌的危险度是同不吸烟丈夫一起生活的不吸烟妻子的一点五至二点零倍。丈夫吸烟量越大,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越长,妻子受害程度就越重。同时应该提到,被动吸烟的幼儿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以咳嗽、哮喘及中耳炎最为常见。因此,为了保护不吸烟者权利,为了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为了减少火灾隐患,公共场所禁烟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近十多年来,已有几十个国家制订了各种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规。我国一九九一年卫生部会同十一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深入开展不吸烟活动的通知》,一九九一年全国人大通过的《烟草专卖法》中也列入了公共场所禁烟的条款。一九九三年继上海、苏州后迄今已有三十八个地、市级以上城市颁布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的有关规定。作为首都,以立法形式作出控制吸烟规定,将对全国各地起到示范作用。今后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控烟意识,加强立法执法,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早日使全国所有公共场所出现一个无烟草烟雾污染的新面貌。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小常识

  钙与人体健康
阎怀成
建造房屋用钢筋水泥做支架,人体的支架是骨骼,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钙除了构成骨骼和牙齿外,还与维持心脏和肌肉的正常活动、神经的正常传导,参与血液凝固的全过程,以及人体多种酶的活性有关。
成年人体内含钙总量在1000—1200克之间,其在体内的更新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儿童每一二年更新一次,成年人就要10—12年。钙的营养状况在我国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每标准人日钙的摄入量为405毫克,仅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营养素摄入量钙标准的49%,农村人的钙营养较城里人差。城里人摄入460毫克,占标准供给量的53%,农村人每日钙摄入量为380毫克,占标准供给量的47%。由此可见,钙的营养改善迫在眉睫。钙的缺乏或不足发生在小儿期易患佝偻病,在孕妇、乳母身上易患骨质软化症,发生在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上述营养问题引起的疾病呢?答案是补钙。
考虑补钙时还应该注意到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如植物性食物中的草酸、植酸和磷酸都会阻碍钙的吸收。在我国现存的膳食模式中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并不多,又存在着钙磷比例倒置的问题,不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鉴于钙的缺乏或不足的现实情况,市场上补钙的食品和钙制剂应运而生,一般来说所使用的钙源吸收率在30%左右。从营养学的观点来说,补钙的最佳途径是食补,食补中又以牛奶和豆制品类为最佳。每100克牛奶中含有钙104毫克。在正常的饮食条件下,若你每日喝一袋牛奶,可提供260毫克的钙,就能使你的每日钙摄入量达到供给量标准的80%以上。如果每天吃上二两豆腐也能从中得到138毫克的钙,要是二两豆腐干可得到300毫克的钙,所以说调整好膳食与购买钙制剂的效果和价格相比都算最佳选择。
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奶源缺乏或奶类尚不能满足需要地区的小儿和孕妇、乳母合理利用市场上的钙产品来改善钙的营养状况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附图片)
乐则长寿高金铃篆刻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他关注着地球的未来
——原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卸任以后
本报记者张羽
早就听说原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是位学者型的实干家。他解放前夕毕业于清华大学,1962年,以沈鸿(我国机械工业元老)为总设计师,他为副总设计师,成功地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两年后的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两件当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曾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中国人民的士气。1988年,他担任航空航天部部长。在他的积极组织倡导下,全部上下奋战18个月,一举研制成功了我国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使火箭的运载能力由原来的2.8吨增加至9.2吨,我国的航天技术由此迅速走向世界,成功地占领了国际市场。
1993年春,66岁的老部长卸任后不久,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担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搞了大半辈子工业、成就卓著的老部长从一个驾轻就熟的领域,改行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他在想什么?做什么?改行两年多了,他对我国原本并不乐观的环境状况有何新的设想?为此,我拨通了他的电话。
春节刚过,我顶着寒风如约按响了老部长家的门铃。慈祥、温文尔雅的部长夫人将我领进了客厅。踏进门来,仿佛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绿色植物园。这里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和室外寒风凛冽、万物萧索的隆冬景象恰好形成鲜明的反差。冬日的阳光下几株盛开的水仙花散发着清香,绿萝、棕竹、君子兰叶片挺拔油亮,充满生机,顽皮的虎皮鹦鹉“喳喳”叫个不停。我不禁暗自感叹:只有对大自然、对动植物充满热爱的人,才可能成为环保事业的忠实维护者和积极倡导者。眼前的绿色告诉我:老部长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的环保新领域。
不一会儿,林宗棠健步走进客厅。他尽管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腰背挺直,丝毫看不出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他热情地将我径直领进一间书房,一边熟练地开始操作计算机,一边对我说:“我退下来后,计划要做三件事:第一,改行从事一件新的工作,环保工作;第二,学会使用计算机,因为下个世纪将是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纪;第三,力争学好英文。”他接着介绍说:“我把这三件事情结合起来做,利用多媒体技术搞了这套环境保护演示片,力求把环保工作的内容通过生动、活泼,又有说服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说话间,计算机屏幕上已显示出《中国环境》四个醒目的大字,优美动听的轻音乐旋律随之缓缓奏起。老部长停下手来,说:“好,现在我们先来看这部片子。”随着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拍下的环绕大气层的蓝色星球画面的映出,传来了解说员充满深情的画外音:“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这声音亲切、浑厚、富有感染力,细听起来,略带些许“南腔北调”。我猛然意识到片子的解说员竟是身边的老部长,我不由肃然起敬,问道:“这片子是您亲自解说的吗?”他哈哈大笑,自谦地说:“我普通话讲得不好。如果请赵忠祥来解说,效果就会好得多!”原来这部演示片从构思、画面、音乐选材、解说词以及后期制作,全部出自老部长之手,真可谓“自编、自导、自演”的佳作!
演示片共分五大部分: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中国环境形势估量、中国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以及中国环境保护对策。全片力求系统地阐述关系整个人类以及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值得重书一笔的是,这部片子用经济分析的手段,从宏观上提出了切实解决我国环境状况继续恶化的有力对策。
片中谈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始终把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但为什么环境状况却继续恶化呢?根本原因在于环保基本国策的贯彻没有得到宏观调控的保证,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财政预算、信贷政策以及经济运作等方面没有采取相应的强有力措施。片中指出,“七五”以来,我国污染治理投入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7—0.8%,这与发达国家2—4%相比差距甚大。国际研究表明,当这个比例达到1—1.5%时,可以基本控制环境污染;达到2—3%时,方可逐步改善环境。那末,如何从宏观上加强调控,使我国污染治理投入比例由目前的0.7—0.8%逐年提高到1.5—2%呢?老部长算了这样一笔帐:到本世纪末,只要每年将我国经济增长率减慢0.04—0.08%(即从现在的9%降为8.92%,这种负面效应可以说微不足道),就能保证污染治理投入每年以0.1%的比例递增,到下世纪初叶达到1.5—2%,从而实现我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同时促进经济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据说,中央领导同志在观看演示片后,对这一建议表示肯定,认为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纠正了过去那种认为增加环保投入势必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错觉”。
如今这部《中国环境》计算机演示片已经播放了50余场。老部长每次出差,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随身携带笔记本式电脑和一部投影仪。在他的观众里,有各部委、各省市以及环境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少至1人,多至200人,老部长总是不辞辛苦、热情详尽地一一演播、讲解。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演示这部片子,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特别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只要全民族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从宏观调控上真正重视起来,我们就一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采访结束的时候,我去老部长家的卫生间,发现厕所水箱坏了,正不知如何是好,见马桶旁边的一个大红塑料桶里盛满了水,水面漂着一个小盆,于是我用盆舀水冲洗了马桶。部长夫人知道后笑着告诉我:“水箱并没有坏,是宗棠把截门关掉了。”原来自从老部长改行从事环保工作,了解到北京乃至全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后,要求全家人节约用水。他说:“冲一次马桶,大约要冲走15升水,实在太可惜了!”于是关掉了截门,让家人把每次漂洗衣服的水贮进塑料桶,二次使用。事情不大,但听后令我感触颇深,不觉一股敬意从心底油然生起。
临别时,老部长夫人热情地向我发出再次邀请:“宗棠正在做一部题为《中国资源》的新片,完成后欢迎你来家里看。”(附图片)
林宗棠正在演示《中国环境》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小知识

  疯牛病到底是什么样的恶魔
陈世松
3月20日,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吃疯牛病牛肉可能导致人感染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氏病(简称克—雅氏病),在短短的数日引发了一场全球对疯牛病的恐慌,人们谈牛色变。疯牛病到底是什么样的恶魔?它与人类的克—雅氏病有何关联?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关注的焦点。
疯牛病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
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俗称。1985年4月在英国阿什福德的一个农场首次被发现,英国维桥国家兽医中心实验室的兽医专家,对病牛的大脑进行解剖,发现病牛脑组织呈海绵状变性,根据此病理变化,于1986年11月将该病定名为牛海绵状脑病。由于患牛海绵状脑病的牛临床上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搔痒,烦躁不安等神经症状,故俗称疯牛病。
随后,兽医专家们对这种新病进行研究,追踪疯牛病的感染源。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科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因给牛饲喂了含绵羊痒病因子的反刍动物蛋白饲料所致。绵羊痒病是羊的一种慢性致死性疾病,潜伏期2—5年,以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剧痒、共济失调和高致死率为特点。对该病的病原尚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痒病因子是一种不含核酸的“微蛋白传染颗粒”——朊病毒。绵羊痒病在英国已有200年的历史,但至今尚未发现它会传染人类。在1988年以前,英国曾广泛地使用反刍动物(羊、牛)的内脏、下脚料等制成饲料喂牛,绵羊痒病因子通过这些饲料传给牛,然后牛又相互交叉感染,于是,疯牛病就在许多牛群中流行开来。
疯牛病的潜伏期长达4—6年,也有报道可长达几十年,但病程一般为14—90天。病牛精神错乱、痴呆,最终死亡。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疯牛病主要感染4岁左右的成年牛,6月龄以下的牛不会感染本病,但据最新研究结果,6月龄以下的牛也会感染。
自1985年首发疯牛病以来,英国已有16万头牛感染了疯牛病。截至1995年5月,除英国外,已有1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疯牛病。其中法国、葡萄牙、爱尔兰、瑞士等国是在当地牛群中发现的,据认为这与从英国进口牛有某种联系,而在福克兰(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曼、苏丹、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和地区只是在从英国进口的牛中发现本病。
英国兽医界一直坚持不懈地对疯牛病进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家们对本病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病学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疯牛病与克—雅氏病的关系
克—雅氏病是人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与绵羊痒病、疯牛病相似。1920年由德国医生汉斯格哈德·克罗伊茨费尔特和阿尔方斯·雅各布首次发现并以此命名。过去只发现老人(平均年龄63岁)感染克—雅氏病,潜伏期为10—15年。尽管科学界很早以前(50年代)就发现绵羊痒病、水貂传染性脑病、人类克—雅氏病、库鲁病的病源因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这些疾病的潜伏期长,传播途径不清楚,故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自1985年英国首发疯牛病以来感染疯牛病的牛与日俱增。1986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发现人体脑部衰竭可能与进食疯牛病牛肉有关,但在当时,英国政府出于经济及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一直对此加以淡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994年到1995年英国先后发现有10名42岁以下的人感染克—雅氏病,患者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一位是年仅18岁的少女。这引起了医学家们的警觉,英国政府对此专门任命了一个由4名科学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对疯牛病和克—雅氏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人患克—雅氏病与吃疯牛病牛肉有关。这一调查结论,推翻了医学界长期以来认为疯牛病不太可能传给人类的结论。患者也据信是吃了疯牛病牛肉而引起的,其感染时间均为80年代初,这10名病人中已有8人死亡。
人感染克—雅氏病的途径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不少学者认为,人食用疯牛病牛肉或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以及在人的大脑周围作组织移植(如角膜手术等)都有可能感染本病。
据悉在1989年英国政府禁销疯牛病牛肉之前,每个英国人已平均吃过80次病牛肉以及牛脏器。专家们估计,在2005年前后,英国大约有100万人感染上克—雅氏病。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物

  小诊所里有良医
——吉林青年中医朱世增纪事
魏继光
今年三月九日,他刚刚从新西兰和新加坡归来,尽管那儿有高薪聘请,但他拒绝了。他匆忙地赶回到北国江城吉林市羊毛衫厂中医诊所。因为,这里有几千名患者正期待着他。这位深受患者信赖的医生就是吉林省和吉林市劳动模范、吉林市拔尖人才、副主任医师朱世增。
朱世增是我国近年第一位自费考察,搜集散失在民间的中医药验方、孤本、秘方的青年人。他出自中医世家,具有精湛的医术,正当他事业有成时,却毅然辞去公职,以变卖家产为资,踏上了万里考察之路。他先后历时四年时间,足迹遍及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内蒙古草原、华北大地。他沿途遍访名医、学者、佛家老人,对珍藏秘方的乡间名医,躬身求教,寻觅于茅屋草舍之间。有时身无分文,他就露宿野外,有时迷途深山老林,甚至险遭野熊之害,可每当他寻求到民间验方孤本、秘方时,却又欣喜备至,流连忘返。他在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拜访珍藏秘方的佛家老人时,借住农舍,帮助老人打扫庭院,拾柴半个多月,终于感动了老人,老人将珍藏一生的孤本传授给了他。他在牡丹江地区的夹皮沟,寻访到了一百零六岁的蘑菇老人温庆喜,并喜获一个别具特色、以松籽仁、松叶和草药配成的长寿茶良方。在这漫长而艰辛的考察途中,他义务为沿途患者义诊万余人次,深受群众的喜爱,许多患者拿出鸡蛋、小米来感谢他,送他的锦旗就有十几面。
从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间,朱世增历经六省三十余市、县,搜集大量而珍贵的中医验方、孤本之后,并没有把这些秘方据为己有。他经过半年多整理、精选,经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具有浓郁医话色彩的专著《奇方医话》(十六万字),连续再版三次,印数达一万六千册。继而出版了《中药茶谱》,引起国内中医界的关注。
为了继承和挖掘珍贵的中医理论科学,他于一九八九年来到北国江城吉林市,在他那间挂满锦旗的诊所里,他把大量珍奇的秘方应用于临床,多收到意外的奇效。曾经因风湿性心脏病而卧床不起的患者,服用这些方剂,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一位因尿毒症已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的二十六岁杨君,用了朱世增的方剂也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命,并愉快地返回工作岗位。
一九九一年深秋,朱世增应韩国朋友的邀请,在汉城遭受特大水灾之际,于诺本汉医院为当地患者举行赈灾义诊,求医者甚多。他经当地养生学会推荐,在韩国KBS电视台进行直播讲学,一时,包括国会议员、商界巨子在内的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一位光州患直肠癌的贵妇用他开的药方后,化险为夷。当她得知朱世增回国的消息,特意从光州赶到仁川码头送行,并言谢他的医术高超,挽救了她的生命。
朱世增植根祖国,心系民众,只有一个心愿,做一名让众多患者信赖的好医生。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共盼太湖变清时
本报记者白剑峰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首轻柔的江南小调曾令人心醉神迷。可如今听来却觉其声呜呜,如泣如诉。
太湖污染了。10年间,太湖水下降了一个等级,二类水基本变成了三至四类水,局部甚至为五类水。太湖水质的全面恶化,严重影响了沿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据了解,太湖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污染。拯救太湖从何处入手呢?专家们对症下药,纷纷献出良方。
控制城镇生活污染源。洗衣粉中的磷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重要“杀手”,目前西方许多国家为保护水源已禁止生产含磷洗衣粉。我国专家建议,应尽快在太湖流域推广无磷洗衣粉。江苏省提出到1998年底太湖流域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这意味着每年可减少磷排放量1500吨。同时,太湖流域要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工程,尤其是要推广具有较强脱氮脱磷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
发展生态农业。如今,“鱼米之乡罱泥忙”的景象已看不见了,农民基本不施有机肥,而是大量使用化肥,但由于施肥方式落后,化肥的平均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氮磷流失并污染湖水。专家指出,应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区,发展无公害农作物生产基地,合理灌溉,科学施用化肥农药。要大力清除太湖越积越厚的淤泥,鼓励倡导农民使用有机肥。
防治工业污染。要严格执行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关停并转一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小企业,特别是小化工企业;重点抓好一批排污量大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改变末端治理的老办法。
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全国所有流域都应当汲取这一教训。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面积仅占全国的0.4%,而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全国的10%以上。应该说,太湖地区在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都具备了根治太湖水污染的条件。但要做到“壮士断臂”却并不容易,这需要从我做起,顾全大局,宁可放慢一些经济增长速度,也要治理污染。这是对各级政府环境意识的真正考验。
记者曾在太湖流域看到一家乡镇化学溶剂厂,厂内浓烟滚滚,异味刺鼻,而工业废水几乎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河中。记者问厂长知不知道这会污染太湖,回答说:“上游的污染更重,光我一家不排污,太湖也清不了。”
这话发人深思,它道出了一种普遍心态。的确,治理太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厂一地的事,但却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如果谁都只顾自家利益,不肯忍痛割爱,又怎能实现太湖变清呢?
可喜的是,国务院各部委及太湖流域两省一市领导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指出: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领导、统一治理、统一行动。执行区域总量控制,明确各行政区域的环境责任,以避免上下游的矛盾。
江苏省副省长张连珍表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环境保护从过去的软指标变成硬任务,确保到本世纪末,太湖地区各市县的环保投入不低于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2%。浙江和上海也形成共识,早一天治污,就早一天争取主动,早一天从中受益。目前,三省市已分别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纲要》。人们期待着一个波清水澈的太湖流淌在下个世纪,期待着到2000年实现太湖水变清。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我国滇西北横断山林海罗锦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