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自尊——民气之本
——旅韩随想
马为民
听人说,从东京到汉城,会顿觉发展水平降了一档。去年这样走了一趟,确有同感。
汉城是座仍在发展中的都市,工地随处可见。它的人口没有东京的多,汽车数量不及东京的一半,汽油味却能清楚地闻到。从汉江大桥远眺,视野之内烟雾蒙蒙,很不清晰。污染程度明显甚于东京。但是,造化赋予汉城一条泱泱大江,使之具有天然的雄浑气势,这又是东京无法相比的。
托他人之福,下榻在一家豪华饭店。从坐落环境、建筑设计到内部的高堂邃宇,它堪称一流。待进入房间,倒挑出几处瑕疵:盥洗室内马桶的安装方位稍显偏斜,冲水开关还躲在后边,洗漱台前的贴墙大镜装得不够牢靠,冰箱的门也欠伏贴……不过,本报驻韩国记者宝康同志提醒说:这里的全部建筑材料和各种用品,可是百分之百的韩国造。我心头为之一振,刚刚泛起的某种不以为然的情绪,立刻让位于尊敬。如果说这斗室之内是瑕瑜互见、瑕不掩瑜的话,那么这“瑜”中闪烁的不是某种国民精神吗?
随后的所见所闻,更印证了这一印象:接待车队中除主宾车是辆防弹卡迪拉克外,韩方官员等乘坐的大中小各种轿车是一色韩国造,街上车流中也几乎见不到进口车。宝康解释道,韩国鼓励国民买国产车,规定大公司董事长必须用国产车。另外,它还有些颇为特别的规定:买车须缴教育税,买丝绸之类高档消费品,还得登记身份证号码,等等。后来在釜山海滨饭店发稿时,饭店的文传机速度之慢,跟我10多年前在巴黎购买的机子差不多。但是,这是韩国自己生产的。
说实话,凭亲身体验,韩国车的质量还有待改进之处。但韩国人以用国产车为荣的风气令人佩服。今天,韩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界汽车市场上已经夺得一席之地,连发达国家的大街上也跑有真名实姓的韩国车。而韩国汽车工业崛起所凭借的,正是它得以滚爬摔打的国内市场。试想,如果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都不肯用,打入国际市场不就是空谈?如果大家都争相用洋货,振奋民族精神岂不流于宣传?进一步讲,韩国经济的起飞,其人均产值从60年代的80多美元猛升到今天的8000多美元,归根到底靠的也是这种可贵的精神。
这当然不是宣扬民族至上,更非鼓吹抵制洋货,因为这是违背时代潮流的,也是有害的。而是说韩国人的精神确实给人以深刻印象。这并非仅见于用国货,也并非限于经济生活。韩国对内大刀阔斧惩治腐败,对外理直气壮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体现的不是同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吗?
国家以民为本,兴衰系于民气。在当今列国列强之中,有崇尚闲适的,有炫示霸气的,有追求阔气的,这叫人各有志。而我们需要的则是一种自尊自信、务实苦干、不图虚名的精神。
最终得以自立者,无不从自尊始。我们刚刚初步摆脱贫困,确实没有妄自尊大的本钱;历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也决无妄自菲薄的理由。古人云:“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依例造句:人必自尊,然后人尊之。自尊才会赢得尊重,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有力量。自尊乃民气之本。当然,唤起民族志气是门大学问,不敢多嘴。但是,像韩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奋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国民精神,显然具有启示意义。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英国“绅士风度”琐谈
陈特安
“女士优先”也是“绅士风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一次,我和妻子出席一个招待会,时间紧迫,我们一下地铁就朝出站电梯奔去,我先踏进电梯,妻子随后。电梯门里一位英国人微笑地望着我俩,风趣地对我说:“你怎么不让你夫人走在前面,莫忘了‘女士优先’”。入乡随俗,在英国我并没忘“女士优先”,可对自己家里人有时还容易疏忽,而这在已习惯成自然的英国人眼里就通不过了。据报载,在西欧各国绅士中英国绅士笃行“女士优先”最佳,是“模范丈夫”比例最高的国家。
谈吐温文尔雅,举止极有耐性和纪律性,是英国人“绅士风度”的又一特征。英国人从不在公共场所大声谈话,更不大声喧哗。“一切都井井有条”成了英国人自觉遵守的行动准则。有人说,“排队成了英国人的嗜好”。就我多年亲眼所见,这样说并不过分,因为排队在英国人心目中已成为纪律和秩序的代名词。在公共汽车站、地铁售票处以及超级市场的付款机前,在一切需要排队的地方,哪怕只有两三个人,也要排成一路纵队,严格按先来后到顺序办事。如果有人偶尔站错了地方,就会有人善意提醒:“对不起,请到后边排队!”时间对每个人都同样宝贵,按顺序上车理所当然,何况有秩序正是文明的表现。
“绅士风度”渗透在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体现在他们的业余生活中,除工作外,英国人喜欢沉湎在个人休闲生活之中,极少把业余时间用于人际关系的应酬上。撒切尔夫人等英国政治家经常到乡间别墅去度周末,一般中上阶层人士也开着车到郊外旅游景点或海滨度周末,中下层人士则喜欢在市内一些公园里悠闲漫步,以求赏心悦目。
人们常说,英国人太“冷”,那大概是因为他还根本无意同别人交往的缘故;一旦他同你作了朋友,就会真诚相待,而较少有那种图报交换的市侩心理。
我们有位英国朋友露丝,家住英格兰中部,尽管已年届古稀,行动有些不便,但她仍多次邀请我们到她家过节,把我们介绍给她的整个大家庭,带我们参观英国乡村。她除经常给我们写信外,每隔些时日,总会打来长途电话问寒问暖。同时,她还经常一个人长途跋涉,专程来看望我们。
英国数一数二的大商业银行国民威斯敏斯特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兼市场部主任戴维·康先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除行内业务工作外,还常应邀外出作报告、讲课,繁忙程度不言而喻。但即使如此,他同我结识之后,几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给我寄送该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的各种资料、研究报告,寄送新年、圣诞贺卡,每次请他给我谈谈经济走势时,他都有求必应。一个初冬晚上,我约他到记者站一叙,尽管当天他的重要日程已经排满,路程也较远,但他依然自己坐出租车赶来了,待友之诚,令人难忘。(之三)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她进行生物学“大搜捕”
刘华新
人为何成其为人,动物为何成其为动物,世上千奇百怪的生灵为何形态各异,这大概是一个千古之谜。德国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娜·努斯莱因—伍尔哈德以她卓有成效的研究使人类更进一步接近这个谜底。
努斯莱因—伍尔哈德是德国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和其他两位同行因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原理”而被瑞典卡罗林医院授予1995年诺贝尔医学奖。
努斯莱因—伍尔哈德的直接研究对象是一种叫“香蕉蝇”的果蝇,这个以变质水果为食、常人所不齿的小动物因其超常的繁衍性能(一天可产卵百只,卵两周内即可成蝇),成为生物发育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努斯莱因—伍尔哈德的重要研究成果似乎可以用两个数字来概括:“15”和“4”。她发现了15个决定果蝇身体横剖面形成的基因,发现了4种物质从母蝇所产的卵中遗传给幼蝇,这4种物质决定了幼蝇身体上下左右各个体节的排列位置。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是解释了人体胚胎畸形的形成原因,因为在有机体世界中,动物和人的生物学原理是类似的。
这一发现并不简单。别的不论,仅仅她亲手研究、亲眼观察的果蝇,数量就达2万只,前后花了20余年,她的同事们无不戏谑地称她为“苍蝇的主人”,称她的工作为生物学“大搜捕”。
也许常人难以想象,成天和苍蝇打交道,该会多么寂寞和乏味。但是,对努斯莱因—伍尔哈德来说,她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充满乐趣。每当她看到一只果蝇在实验中腿部或羽翼起变化,抑或眼部改变颜色,她都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精神为之振奋。她说,对科学家来说,“最高的奖赏和幸福正在于不断有新的发现”。
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在努斯莱因—伍尔哈德年幼时即已形成。她的祖父是一个科学态度严谨的内科医生,父亲是建筑师。母亲作为幼儿园教师,也许对她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她回忆说,“母亲总是给她合适的书看”,这些都培养了她今后的科学家气质。她曾经养过鹦鹉,养过蜗牛,当然也养过花。她说,“当初我就对花蕾为什么长成这样而不是那样感兴趣;当我走进森林时,总是盯着泥土,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上中学的时候,她并不是一个死背课本的女孩子,生物成绩只有2分,这个成绩要是在现在的德国恐怕进不了大学生物专业,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却使老师们在她的中学毕业证书上写下了褒奖的评语。
努斯莱因—伍尔哈德在学术上严于律己,但待人似乎也不“手下留情”。她从不迷信任何权威,当她与自己的博士导师发生争执的时候,她说,她一定要做出成果,“让他看看我是对的”;当她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得不到重用的时候,她暗下决心,要超过男同事;她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咬”,也就是在科研中要有一股子抓住问题咬住不放的狠劲。正是她的这种执著,这种丁是丁、卯是卯的求实精神,使她获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使她在10年之内一连夺得26项大奖。现在,她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发育学研究所所长,是德国共200个马普所中仅有的5名女性领导人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努斯莱因—伍尔哈德却是一位非常热情、宽厚的人。她今年54岁,已经离异,没有子女,但同事到她家做客,她能做一手上等的菜热情款待。她的笛声、她的歌声,时常回荡在内卡河谷、回荡在她的研究所和她的住处。她爱好文学,歌德名著《浮士德》中的很多章节她能背诵。同事们说,她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甚至可以追溯到她中学毕业前夕,当时,她父亲刚刚辞世,年幼的努斯莱因—伍尔哈德毅然辍学一年,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
努斯莱因—伍尔哈德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了解生命如何运作”。文如其人,语如其人,对生命的热爱使这位科学家的心永远年轻。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开一窍

  试试逆向思维
黎殿春
有位德国工人在生产一批纸时,因不小心弄错了配方,出了大量不能书写的废纸。他被扣罚工资、奖金,末了还遭解雇。正当他灰心丧气之时,他的一位朋友建议他将问题倒着想,看能否从错误中找出有用的东西来。结果,他发现这种废纸的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用来吸干家庭器具上的水。于是,他廉价买下这批废纸,切成小块,取名“吸水纸”,想不到竟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由于这个错误的配方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靠着这项“吸水纸”专利发了大财。
在产品开发、生产中,试试逆向思维,说不定就会发现“真理”。有的人甚至就以“创造错误”的奇特思维方式,开发新产品。为了提高纺织品质量,生产厂家无不要求将每根纱的五根线纺得粗细均匀。然而,日本东洋人造丝织品公司的一位生产班长发现,以往人们追求穿光滑闪光的衣服,现在却喜欢穿表面粗糙而松软的衣服,于是他提出了一条建议:有意识地将粗细不均匀的线纺在一起,制造表面粗糙的面料。这个新方案理所当然地被“正确意见”否定,但这位倔强的班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他的热情感染下,经理终于动了心,批准了他的试验。谁也没料到,粗面料问世后,大获成功,使这家当时已奄奄一息的公司起死回生。
企业在开发产品、开发市场中,难免会犯错误。正确的作法是,想想能否将错误变成一种财富。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风雨直布罗陀
章云
当横渡直布罗陀海峡的汽艇驶离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飞地休达时,天空还是一片晴好。我站在甲板上,可隐约看见海峡对岸那块直布罗陀“巨石”的峰尖。但当汽艇飞驶在海峡中央时,天空突然彤云密布、电闪雷鸣起来。须臾,大雨借助狂风的力量,劈天盖地地打在白浪滔滔的海面上,汽艇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狂风恶浪中奔驰。人说直布罗陀海峡的风浪是天下最恶的,果然名不虚传。
直布罗陀历来就是一个不平静的海峡。特别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方列强们为了争夺这一海上通道的控制权,进行过多次殊死的争斗。最早是阿拉伯人开辟了南岸的港埠休达和梅利利亚,但15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控制了这两个港市。16世纪,西班牙又从葡萄牙手中夺走了休达。北岸的直布罗陀原是西班牙的领土,18世纪初,英国在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战中夺取了它。9年后,又通过签订乌德勒支条约,长期地占有了它。整整5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给海峡两岸留下了众多难以磨灭的印记,那些昔日的要塞,今日的飞地,已经成了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领土主权毕竟是牵动民族感情的大事,飞地的前途问题已经引起了外交上的龃龉。摩洛哥要求西班牙早日归还休达和梅利利亚,西班牙则对两地的归属问题持有异议,但双方都表示不诉诸武力来解决;英国和西班牙对直布罗陀的地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西班牙因此两度关闭通往直布罗陀的陆上交通,并提出了只有在英国归还直布罗陀后,它才归还休达和梅利利亚的连环方案。
5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已使这个世界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这条长约58公里,最宽处43公里、最窄处只有13公里的海峡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它控制着南来北往大西洋、东出西进地中海的船只,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你看,即使是在风雨交加、海浪滔天的日子,一艘艘艨艟舰船,仍然在海面上乘风破浪,竞相争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进出直布罗陀海峡的船舰有数万艘之多,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不幸的是,最近几年,由于南北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利用直布罗陀海峡进行非法活动的事例日益增多。因此,人们都说,这个海峡现在不仅风浪险恶,而且还有暗流和漩涡。
偷渡是近来在海峡上经常出现的一股暗流。从这里泅水偷渡的非洲人平均每年都有上千人之多。据说去年半年内,西班牙警方就逮捕了1208名偷渡客,比三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尽管风浪险恶,铤而走险的人仍然有增无减。他们一次花600美元,搭乘一种本来只能乘7个人但却乘了20来人的小船。风浪加上超载,偷渡客往往只有九死一生的希望。过去三年里,西班牙警方已捞上来41具尸体,有一天就捞上5具。另外,谁也不知还有多少尸体已漂到大西洋里去了。西班牙和摩洛哥两国曾为此举行过多次磋商,但结果并不十分理想。
贩毒和走私是海峡上一个令人头晕目眩的漩涡。欧共体刚刚与摩洛哥达成了一项限制摩北山区毒品种植的协议,西班牙又指责直布罗陀这个不到6平方公里却住了3万多人的英国领地是“毒品进入欧洲的门户”,马德里甚至讽刺它靠走私的钱在“苟延残喘”。一位西班牙人对我说,直布罗陀每天都有几十条快艇来往于西班牙各个港口。它们离开时是空船,回来时要么装满美国香烟,要么是大麻和海洛因。西班牙因此加强了从直布罗陀入境时的检查,要求它按欧共体的准则行事。伦敦对此颇为不满,但也不得不给直布罗陀当局规定了执行欧共体准则的期限。
尽管风吹浪打,汽艇只用了35分钟就飞渡了这段海峡。当汽艇将向西班牙海岸靠近时,我远远就看见了那块名闻遐迩的直布罗陀“巨石”(见题图)。它像一匹在斗牛场里斗累了的公牛,伤痕累累地卧躺在阿尔赫西拉斯海湾一边;它又像一堵凌空飞来的闸门,直楞楞地插落在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咽喉之处,真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难怪当年女王陛下的舰队长途跋涉、不顾一切地攻下了这个海上要塞。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直布罗陀海峡在军事上的意义已经江河日下,代之而起的是它在经济上的巨大作用。两岸的专家们已经在谈论建起一座跨海桥梁或一条海底隧道的设想,欧共体的官员们已经把未来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范围划向了直布罗陀以南。显而易见,两岸渴望稳定和繁荣的人民,决心要冲破狂风暴雨和暗流漩涡,将地中海建成一个和平的内湖。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不朽之作
这座漂亮的大楼是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中央图书馆。10层高的大楼四面全部为一幅绚丽多彩的壁画所覆盖,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作者是墨西哥著名璧画大师胡安·奥戈尔曼。他的这个作品描绘了墨西哥从殖民前期一直到现代的历史。整幅壁画除蓝色用玻璃粉外,其余部分全部用从墨西哥各地搜集的彩色石子镶嵌而成,经年累世,永不褪色,堪称一幅不朽之作。本报记者张金江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大夫:病人,你把蜡烛给举正了!我什么都看不清!
(许恒声荐自俄罗斯《鳄鱼》杂志)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风物

  寻找失落的滨海大道
姚力
听人用挚烈的口吻讲述美丽,同置身于美丽中感受美丽终归有着天壤之别。几年前,曾在莫斯科大学与一位巴库姑娘相识,正是通过她的描述,位于里海岸边的巴库城才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最初的、但同时也是十分美好的印象:巴库不仅仅是闻名遐迩、功垂青史的石油城,而且还是一处风光旖旎、景色脱俗的旅游胜地。尤其是城中那长达数公里的滨海大道,曾以万种风情和典雅华丽的气韵成为前苏联屈指可数的一大景观。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亲身领略巴库滨海大道的冲动便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梦想。
圆梦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一走出巴库比纳国际机场,便央求先生带我去看海。车子渐渐驶近海滨,略带腥气的海风撩拨得我愈发兴奋,索性安步当车,直奔岸边。可是每走近一步,兴奋就削减一分,临至与里海对望,才确信从前在明信片和画册上看到的景象已全然不在。只有几株稀疏的亚热带植物,几座凄清的花坛和半埋在海水中的街灯。
“姑娘,你是在找滨海大道吧?”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用询问的目光望着我——“早就沉入海底了。它原本是浅滩,你现在看到的才是它的真面孔。海市蜃楼终归长久不了。”
老人莫名其妙的话语使我心中滑过一丝悲凉。静立远望,浩淼的海面波涛起伏,仿佛成了我内心感伤的实实在在的背景。造访美丽竟然成了对美丽的凭吊,这何尝是“扫兴”一词所能概括的心境。只怪自己来得太晚,铸成这无法弥补的遗憾。
同巴库人接触,闲谈中常常听到种种水漫金山的故事。信步街头,也常见一些古老的哥特式建筑的半地下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族宫。一日到朋友家做客,见到庭院内水洼片片,上面还有油星漂浮。“真不愧是油城,步步见油”,我对朋友说。朋友听了竟没表现出一丝自豪,反倒无奈地耸耸肩。用餐时他夫人告诉我,这些水都是里海海水,因近年海水污染严重且持续上涨,巴库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日日闻腥见油。
有关专家指出,里海水位上涨多半是由这一地区特定的地质构造所致。有史可查的最早一次里海涨水发生在公元1世纪。以后呈周期性发作。据史书记载:14世纪的里海“水灾”曾使希尔万古国广袤的疆土化为乌有,繁华的都市与巴库湾上恢宏壮观的城堡曾几度葬身海底。
据巴库人讲,70年代初,苏联地理专家曾预言说,里海水位将大幅下降,为此他们还制定出一整套抢救方案,其中就包括已上马的卡拉博加兹戈尔湾隔离工程。1977年,当大部分工程还未破土动工时,里海水位却出人意料地迅猛上涨,此后一发不可收。十几年来,海平面上涨了2.3米。沿海国家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都饱受其害,几万公顷的良田没入海底,众多厂矿企业被淹,铁道与公路被毁,经济损失直逼天文数字,沿岸许多居民被迫背井离乡,另谋他生。不久前,阿塞拜疆地理学家在电视台发表预告说:里海水位在今后数年内仍将持续上涨,预计最终将比目前水位高出5米。这就意味着,里海沿岸还要有近5000多平方公里陆地被淹,其中包括巴库等几座大城市的部分城区。但愿这预言是科学家的又一次误断。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日内瓦国际生态研讨会上,有专家将里海涨水之灾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提并论,真希望这仅仅是耸人听闻的预言,而不是巴库人可能面临的灾难。不过人们还是愿意接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老话,目前阿塞拜疆政府已从捉襟见肘的财政支出中拨出款项,用于修建防止海水涌入市区的堤堰。
近日,偶然在报端读到反对政府花费巨资修复沿海堤坝及滨海公园的文章。从文中得知,如今的沿海堤岸过去曾是一片浅滩,当年巴库城的父母官为了增加市区景点,便下令在海滩上铺水泥石板、涂沥青路面,建成了堪称现代化的海岸大道和滨海公园。牵强附会的人工作品终经不起自然法则的考验:大部分沙土已被海水冲走,只留下徒有其表的水泥石板强撑门面,近年来就连大部分石板也先后做了滨海公园的殉葬品。据此,阿塞拜疆科学院地理所的一些研究人员建议政府不要再花冤枉钱,最好顺其自然,还浅滩以本来面目。专家们呼吁,享用自然要从保护自然入手,而不是一意孤行地改造自然。阿塞拜疆大学知名学者加瑟莫夫教授也撰文指出:必须加强巴库人的环保意识,避免里海海水进一步受到污染,以尽快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它原本是浅滩……海市蜃楼终归长久不了”——登上巴库古城堡中的处女塔,远眺水天一色、澄碧幽蓝的大海,耳边又响起那位长者睿智的话语。不过,巴库城并未因其滨海大道的消亡而失色,她依旧洁净秀丽,美景林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的美丽都是可以恩泽后人的财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