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摄影·文摘)
专栏:报海撷英

  多家报纸撰文谈环境保护
公共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一个国家公共环保意识水平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高低。3月21日的《科技日报》以《我国公共环保意识水平偏低》为题,公布了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布的“全民环境意识调查成果”的结果。文章说:“在全国22个省(市、区)3662个被调查人中,有23.6%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环境保护,近1/3的人认识不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近70%的人认为其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弱或非常弱。”
“专家认为,这份调查结果表明,加强公民环境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水平,是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同一天的《中华工商时报》上,《公众怎么看环保》一文对这次调查的结果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对环境问题、环境状况的感知与公众个人的文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对环境越为敏感、危机感越强;文化程度越低,越是接近文盲,则对环境问题越不敏感,或者说感觉不到环境污染与恶化的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形是很严重的。但是,许多农村人对此或者不太敏感,或者无可奈何,或者得过且过。一位调查员在四川农村调查时,了解到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当他询问当地农民时,他们说:‘没有化肥、农药,就没有收成,吃饭都成问题了,没得法子。’这一方面反映出农村居民环境意识不高,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从调查情况看,公众的环保意识中隐含着下列四对矛盾: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保意识觉醒与群众环保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入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制观念淡薄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普遍存在,导致人们行为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以至从日常社会生活中看,公众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往往是消极的。”
当我们急呼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的时候,3月26日《中国环境报》的一则消息给人们带来希望:“我国第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云南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近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云南保山市芒宽乡白花林村公所挂牌成立。”
正如这篇报道的“编后”中所言:“现在,高黎贡山的农民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与自己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公众参与环保的典型。它对各地如何吸引群众自觉地保护自己的家园,投入到我国自然环境保护事业之中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第8版(摄影·文摘)
专栏:报海撷英

  第二次学历热席卷京城
3月10日至17日是本年度北京市成人高考报名时间。连日来,各报名点前都排起了长队,许多人为了领到一张报名表格而不得不等上数小时的时间。
据介绍,报考者中国家工作人员和公司职员占绝大多数,年龄以35岁以下居多,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大部分考生都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或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而积极主动地求学,基本上都是自己掏腰包。而且从近年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坚持听课并圆满完成学业。在报考专业中,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专业如财会、国际金融、贸易、证券、投资、经济法等最为走俏,报考人数均达到招生人数的几十倍。
人大成人教育学院顾宗连教务长认为,新的一轮学历热体现出三个特点:首先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剧增,人才发展呈现多元化;其次,绝大部分考生是为了求真知而来,而并不是为了求文凭,考生求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提高。这是这一次学历热与第一次学历热最突出的一点区别;第三,众多考生开始向名牌大学汇集,追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像清华、北大、人大这些名牌学府每年都呈爆满态势,而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成人大学、职工大学则门庭冷落。
(3月20日《北京青年报》郭剑吉国强文)


第8版(摄影·文摘)
专栏:

  公益广告:都市文明新特写
公益广告,是把市民的公共道德标准以示范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广告。此类广告作为都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以对人类自身的关心,对社会道德的提醒,对人性文明的孕育,最易为人们所接受。据传媒介绍,文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城市,公益广告越多。在发达国家,公益广告要占企业广告发布的40%。在国内电视公益广告发布较早的范例是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较早出现在街头的公益广告要算城市雕塑。它用洗练、形象、鲜明而线条简洁流畅的现代雕塑作品警示、提醒着人们,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居住的空间。以“希望工程”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则注重以印象和情感熏染催化着人们的良知。上海地铁的公益广告长廊则称得上是近年来都市文明的大特写。去年8月底,上海地铁11个车站和16列火车上已拥有402块人生格言广告牌。在节奏快、时间急促的旅途中,一段段简练的人生格言,给繁忙奔波的“上班族”一点感悟,一点启迪。都市街头利用户外广告模型、陈列、造型、橱窗、路牌、交通工具、大型屏幕等媒体所作的公益广告,给喧嚣的都市生活涂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成了美化空间环境的一道最怡人的独特风景。
(摘自《中国工商报》刘效仁文)


第8版(摄影·文摘)
专栏:

  纪实传情出精品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第15届(1995年度)中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日前揭晓。反映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莫斯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盛会,发表庄严演讲的新闻照片《正义之声》,荣获年度最佳奖。有10件作品获金奖,10件作品获银奖,20件作品获铜奖,另外还有259件作品获优秀奖。
这些获奖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1995年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反映了各条战线人们的精神境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摄影记者们在报道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京九铁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先进模范人物等重大题材方面都有成功之作。
评委们指出,这届评选结果表明我国新闻摄影工作正努力实践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全国大局服务;努力实践着选材的重点性与多样化;努力实践着按新闻摄影自身规律办事,强化新闻摄影纪实传情的特色,图文并重、图文相融;较好地发挥了以正面宣传为主与正确舆论监督相统一的社会功能。评委们希望全国摄影记者和通讯员认真研究新闻摄影业务规律,注重拍摄“典型瞬间”的独幅照片,多为报纸头版提供精品。
(胡颖)(附图片)
京九铁路全线铺通的时刻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十一时三十五分,京九铁路全线铺通,铁十一局建设者用全力拧紧最后一颗螺钉。 人民铁道报原瑞伦摄
我国攻克流动性沙漠筑路的世界难题
中国石油报丁伟余海摄
掀起你的“盖头”来
一九九五年五月一日上午,江苏省淮阴市一辆迎亲公车用红纸挡着牌号,穿行在大街上。
淮海晚报曹政摄
市委书记迎战洪峰
一九九五年八月,辽宁省沈阳市出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中共沈阳市委书记张国光冒着危险在洪峰面前指挥抗洪战斗。沈阳日报刘杰敏摄
新婚诀别
广东省南海市大沥公安分局巡警杨冠生在与歹徒搏斗中壮烈牺牲。新婚才四十五天的妻子曹秀仪悲痛欲绝地向丈夫的遗体告别。
广东公安报周晓辉摄
和平之光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开幕式上的圣火传递。
新华通讯社李学仁摄


第8版(摄影·文摘)
专栏:每周文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用电脑
电脑这个现代科技的产物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进入了中国百姓的生活。人们对这个新奇之物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当人们将电脑买回家之后却发现我们对之知之太少。
据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的《科普——启动家用电脑市场的钥匙》一文介绍:“目前,中国的电脑消费者基本上分为三类:一类是为孩子教育而买电脑,一类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购买电脑,还有一类是把电脑当作新潮家用电器而搬回家中的。”
消费者将电脑买回家之后的使用状况又如何呢?3月22日《北京日报》以《电脑还能干什么?》为题,对此作了分析,“众多的计算机的使用者和拥有者用途主要是写稿子、写文件。今年1月,某周刊载文: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仅占12.4%。已在使用的电脑,绝大多数等同于文字处理机。进行数据库管理的仅占1/10,而网络系统及数据共享的更少。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更有不少电脑根本就沦为游戏机或是看光盘的专用放映机。”
3月28日《中华工商时报》载文,《家用电脑应该什么样》,对真正意义上的家用电脑作了详尽的介绍。
“首先,它必须是升级和扩展功能强的多媒体电脑,即生命力较长,不至于两年以后就过时了。另外就是人们常说的‘即插即用’电脑。这样当您增添新功能时,只需买一块新的卡,插上即可使用,很容易扩展其功能。
“‘家用电脑’应当是操作简便,易学易用的多媒体‘傻瓜电脑’,这样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它,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在选定了适当的芯片(CPU)、内存、硬盘之后,‘家用电脑’的主要考虑应当是功能和感觉。‘功能’主要是多媒体方面和通讯方面的考虑,即能否简单地连接摄像机、录像机、电视机、录音机、麦克风等输入设备和传真机,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等通讯设备。‘感觉’就如同坐一部小轿车,要亲自体验一下,亲自动手摸一摸,用一用,才能体会到档次与舒适性。
“最后,‘家用电脑’必须能使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软件。”


第8版(摄影·文摘)
专栏:

  重塑“民俗文化”
在中国这个千年泱泱的古国中,丰富而深厚的民俗文化,又多是随着农业劳动阶段性而产生的。因此,农村和农业最能体现某些传统的民俗。
时下到农村走一走就会发现,农村的许多民俗、民风,尚未脱“旧”。有的甚至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有一位记者曾谈起这样一件事,去年深秋时节曾到受水灾倒房又新盖房的乡村,那天据说是算出的“黄道吉日”,结果村里“上梁”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有的还要“请请客”。当时,就有同行人感叹:“花这个钱有什么用,把它用在生产自救上该有多好!”
发达的“礼”节,发达的“民俗”讲究,使许多农民用掉不少非生产性的开支。
实际上,民风、民俗,是农村千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果。如果忽视了民俗文化,在文化建设上缺乏对它的扬弃,势必形成总体上新文化流行而旧民俗暗地存在的情况。
从“温饱”到“小康”,农村及农民们呼唤着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存方式。重塑民俗文化已成为当今农村的新的渴望。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标志着新时代文明的现代民俗文化方式,正通过社会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开展,成为现代农村民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流传已久的民间文化样式得到了继承和恢复。以农民为主的民间武术队、乡村剧团、农民音乐唢呐队以及高跷、旱船、秧歌等民间传统文化项目,活跃在乡村。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有抓嗄拉哈、表演歌舞、节日登山的习俗,于是乡里就搞起了“文化节”。而天津的杨柳青绘画更是驰誉国内外,农民的绘画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画的代表,体现了新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创造出一个个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随着现代文明意识在农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重塑民俗文化的重要。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民俗文化,将建立起来,向人们展现更新、更文明的民风、民情。
(三月十六日《文汇读书周报》晓荆文)


第8版(摄影·文摘)
专栏:

  我国房改的特点
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政府采取税收支持、贷款优惠以推动住房私有化的浪潮。许多国家政府的一个共识是,一个拥有住房财产的阶层是一个最稳定的阶层,有利于整体社会的安定。结合我国现实,政府财力对住房保障的支持非常有限,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住房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决定了我国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是政府对住房供应市场的干预,即政府直接建房或鼓励非盈利机构建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房租补贴办法还能成为我国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此外,我国还存在占绝对优势的存量公房,这是中国房改的宝贵财富,即通过出售公有住房,回收历年已投入的住房资金,渡过财政难以对住房保障进行支持的困境。
已经起步的中国住房保障实践,为解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开创了新思路。从上海市1991年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公积金制度以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已有80%以上的城市建立了公积金制度;35个大中城市已全部建立了公积金制度,其中33个已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推行极大地解决了政府财政对住房保障支持能力不足的问题,为面向中等收入家庭、以不盈利为原则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提供了融通资金。
应该明确,以个人所有的公积金作为住房保障资金的来源,只能是一种融通资金,所建住房必须以成本价出售才能收回和归还这笔资金,所以公积金制度所支持的住房保障体系只能解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从总体而言,人民收入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下降,都表明城镇居民有可能将更多收入用于住房消费。但无论以一个城市还是全国而言,收入分配的差距日益扩大。因此,房改政策尤其要注意按收入水平来确定房价。
(3月19日《工人日报》大方文)


第8版(摄影·文摘)
专栏:

进化(摘自《中国环境报》扬绍福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