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战略创新是灵魂
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朱丽兰
邓小平同志继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之后,又在1991年发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863计划”的实施,在加深人们对小平同志以上论述的认识、实现观念转变方面功不可没。同时对于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素质,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到今天,科学家们已经自觉地意识到,高科技及其产业化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树立起了“需求牵引”的市场意识;而企业也开始主动地利用科技这一增量来盘活传统产业中国有资产的存量。这些无形的精神财富正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863计划”的成功实施,使我国的高技术实力大大提高,也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高技术产业靠自己还是靠引进,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了硬碰硬的国际竞争之后,大家现在已经意识到,真正的高技术是买不来的。以工业机器人的引进为例,以往我国一些大型企业曾经进口过国外的机器人。可人家的“洋机器”要吃“洋饲料”,最后“水土不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我们自己研制的工业机器人结实、实用、好维修。现在我们正在与一汽、牡丹、熊猫等大型国有企业承担起共同研制的重任。CIMS技术更是在覆盖了机械、电子等11个领域的50多家企业中大显身手,成为国有企业重振雄风的有力技术支撑。实践证明,我们的企业只要有信心(当然也要有实际需要),是可以与高技术结合好的。
创新,尤其是战略意义上的创新,是高技术发展的灵魂。没有战略创新的层次,单纯的技术创新作用是有限的。“863计划”的实施,既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路子,又要分析国际国内的形势。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两个战略转移”以及“两个文明”建设的大形势,对于高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天赐良机。但同时又应该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国外跨国集团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和技术实力,正在占领我们的高技术产品市场。是利用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最终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力和正确的战略。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结合国情,发挥优势,成功地走出一条“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路子,仍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成果迭出 实力增强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胡启恒
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战线的主力军,在“863计划”7个领域中,全面参与了17个主题的研究工作。“八五”期间,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成果,一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些重要领域,缩小了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差距;一部分成果被企业采用,转化成产品;有的成果即将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支持农业方面,合肥智能所研制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包括作物施肥、栽培管理、植保多媒体等多套专家系统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市200个县,累计推广面积7056万亩,并为农民增收节支约19亿元。上海生化所洪国藩研究员领导的“863”课题已经成功地在世界上率先建成了水稻基因组BAC全库,目前又建成了由4.3亿个核苷酸组成的水稻全部12条染色体的骨架元件,覆盖了水稻全部基因组的98%。遗传所朱立煌研究组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分离了水稻白叶枯病广谱抗性基因,展示了防治世界范围水稻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的良好前景。
在信息技术方面,依托于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国家智能机中心研制成功的“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用微处理器芯片构成的对称型多处理系统,已投产20台,并开始形成系列化产品。随后研制成功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其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5.6亿次,实际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5.8亿次。
在自动化技术方面,由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承担的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已达到定型和小批量生产。研制成功的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在太平洋成功地完成了深海功能考验和洋底探测实验。这一试验的成功使我国具备了对除海沟之外的占全世界面积97%的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此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计算所承担的智能型机器翻译课题,在总体设计、语言工程、翻译知识、系统开发、处理系统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技术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每年6亿港元的产业规模,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机器翻译技术产业化。
此外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光电子激光技术、空间科学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从整体上看,“863计划”的实施增强了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水平,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实行扶优汰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技术部部长邓寿鹏
弹指一挥间,10年磨一剑。“863计划”在它选定的高技术领域内,突破了若干重大关键技术,创造了上千项成果,达到了预定的阶段性目标,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某些方面已跃上世界前列。作为“863计划”制定的参与者,我感到极大的欣慰和鼓舞。
“863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有别于以往计划的新特点和新效益:
——调整了高技术发展的目标指向。为提高综合国力,实行军民结合方针,大多数主题项目中,都突出了发展高技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
——重振了高技术发展的创新势头。在一些领域内(如程控交换机、曙光计算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以自主创新建立知识产权抗衡国外高技术对我国产业的冲击;
——加快了高技术成果的市场化进程。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乙肝疫苗、机器翻译、高能电池等高技术成果,迅速实现商业规模生产并向全社会扩大应用;
——创造了高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出高效率。“863”项目以低于国际上数十倍、数百倍的经费投入强度,完成了大量成果,取得了罕见的投入产出比;
——壮大了高技术研发的基干队伍。一大批中青年后起之秀加入高技术项目工作,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经受了严格的锻炼,集聚成跨世纪的高技术攻坚力量。
10年来我国高技术的发展进程表明:“863计划”的战略、策略及其管理是有效的。“九五”是我国实现本世纪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863计划”的终端期、产出高峰期。为了强化产出意识,做到丰产丰收,我们建议:
(1)全面进行在研项目清理,实行扶优汰劣,该保则保,该减则减,集中资源支持研究进展良好,成果意义重大,能够产生实效的重点项目。
(2)精选一批产业化条件基本成熟的成果,给予成果拥有单位产业化启动资金,辅以优惠贷款支持,促其尽快形成生产能力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
(3)通过技术入股或有偿转让方式,向有能力进行下海开发的企业提供成果,成果研制单位负责技术服务,共同完成产业化后,效益共享。
(4)尊重高技术成果及其创造者,维护知识产权价值,每年召开“863”成果表彰奖励大会,引导全社会关注高技术事业,建立促进高技术发展的激励环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面向应用立足创新
自动化领域CIMS主题首席专家 吴澄
“863计划”启动时,CIMS在我国还是空白。十年时间,CIMS在我国从无到有,建成了一个CIMS工程研究中心和七个工程实验室,科技人员从几百人发展到近3000人的研究、开发科技队伍,特别是培养了大批年轻的优秀科技专家。更加值得提出的是企业的CIMS科技力量正在逐步成为企业开发应用CIMS的主体。企业CIMS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试点企业的成功带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现在,已经有60多家企业在实施CIMS。它们覆盖了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冶金、邮电、兵器等十几个行业,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建立科学管理制度起到了牵引、导向作用。
1994年11月,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的“大学领先奖”。这表明我国CIMS在技术上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95年11月,“863计划”的CIMS应用工程之一——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工程又荣获SME的CIMS“工业领先奖”,表明我国的CIMS在工业应用上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在短短的时间内连续获得两项代表国际水平的大奖(一般每年只各评一名),标志着我国CIM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实施CIMS的第一期工程后,MD机头的装配周期从12个月缩短到6个月,达到每月稳产2架的水平,成为与国际制造技术接轨的飞机部件合格的承包商,并将成为美国MD公司的MD80/90机头的唯一供应商。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用户的需要,快速改型的应变能力大大提高。
北京第一机床厂应用CIMS后,超重型数控龙门铣的开发周期从32个月缩短到24个月甚至20个月,加工中心的开发周期从12个月缩短到6个月,显示了技术进步的巨大威力,事实雄辩地说明:依靠CIMS高新技术是重振国有企业雄风的有力武器。
我国实施CIMS,走了一条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发展道路。“863计划”启动时,CIMS是“政府行为”,少数专家的参与。而今,CIMS应用已变成“企业家行为”,几千名科技人员的积极参与,十几个部委、十个省市的企业开始采用CIMS。
“九五”期间,我们要更好地与企业的技改(技术进步),体改(建立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相结合,与行业的技术进步相结合,与国家“九五”期间重大项目相结合,这样便为CIMS的研究开发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准备逐步形成3家左右的典型企业,通过实施CIMS(完成几个阶段的CIMS工程),真正进入国际知名企业的行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有所为有所不为
信息领域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组长汪成为
“863计划”开始时,还是日本“五代机计划”最热的时候。如何发展我国的智能计算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我们并没有盲目地追随“五代机”的技术路线,而是强调结合我国国情,强调创新和应用,提出“为智能应用开展高性能计算机研究”的技术路线。
我们认为:“智能计算机”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的目标是设计出比现在的计算机更合理、更聪明、更善解人意的计算机。
要设计出这样的智能计算机,必须要充分利用和发掘现有计算机的潜力,必然要克服许多理论和工程上的困难。因此,需求是牵引,技术是动力,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核心。专家组提出了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战略,即:需求牵引、技术推动;选择跟踪、突出创新;加强管理、提高综合效益。在取得以上的共识后,经国家科委批准后,我们在1990年就正式提出:“智能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开展用于(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的先进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发展,逐步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突破,力争在2000年前后使我国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具有功能分布的特点,具有计算、感知、记忆、推理、学习等功能,能以汉语语音、汉字、图形和图像与系统进行交互作用,具有较丰富的软件设计和生产能力,是一个功能较强的智能应用系统的开发环境。
为了进一步强调创新和促进产业化,我们又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实施策略。所谓“顶天立地”是指: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在应用和产品开发上有所效益。
“发展战略”的制定,使我们的工作有了正确的方向,但为了贯彻执行这个发展战略,还必须坚持一系列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如何“扬长补短”,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指示。
首先就是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战略方针和技术路线上实现“扬长补短”。其次,就是要切实地认识到“创新”是“863计划”的精髓,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高科技。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它的创新必须接受应用和市场的检验。因此,没有应用和市场前景的“创新”是缺乏生命力的。在计算机领域内,我们不仅要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迫切需要满足的市场需求。
我们一贯重视对具有实际应用的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的攻关,鼓励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途径。例如,当我们在研制“曙光系列计算机”时,经过讨论后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即所谓“两做、两不做原则”。完全属于仿制,没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做;只为填补空白,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做。集中力量,做国外对我封锁的技术和产品;努力赶超,做国外尚不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把主要精力聚焦在“消息传递”、“并行优化”和“应用开发”上了。事实证明,这是曙光系列计算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集中财力重点投入
财政部副部长 谢旭人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确保“八六三计划”的顺利实施,十年来国家财政安排了大量专项经费,并制定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八六三计划”。
一是大强度投入,高比例增长,及时拨付经费。“七五”和“八五”期间,用于“八六三计划”的财政专项经费年均增长比例达到百分之十六点七,大大高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和其他科技支出的增长比例,有力地保证了实施“八六三计划”的资金需要。二是单独设立预算科目,保证专款专用。从一九八六年起,国家财政在预算收支科目中的科学事业费类级科目中单独设立了“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款级科目,体现了专项经费在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的特殊地位,保证了“八六三计划”经费的专项安排、专项拨款。三是对“八六三计划”科研攻关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为促进科技人员专心于“八六三计划”高技术研究工作,从一九八八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另外安排专项经费,对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岗位补贴,解决科研人员在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稳定了高科技研究队伍。四是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八六三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会同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调查组,深入到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检查经费落实及使用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了《八六三计划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了此项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
“九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达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考虑到“八六三计划”执行中新增了一些研究领域和主题,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央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定“九五”期间在原定专项资金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投入,并按批准的计划分年及时拨款。同时,我们将继续与科技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专项经费财务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更好实施“八六三计划”,建议“九五”期间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计划执行的管理。一是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其他计划的协调,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促进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二是要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思想,着力抓好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科技成果技术含量更高,如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巨大影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努力培养高科技人才
国家教委科技司副司长 陈清龙
我国实施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已走过了十年的里程。在这十年间,我们积极配合国家科委等部门,动员组织高校精干科技力量,投入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863计划”的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中,承担了49.5%的课题。经过科技人员的协作奋战、顽强拚搏,探索了一条发展高技术、培养高科技人才、推动产业化三结合的新路子,攻克了一批如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高温气冷推技术、镍氢电池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技术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建设了10多个高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了若干个阶段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如北大方正集团、清华紫光集团还有一些高技术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在发展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征程中,“九五”是决战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难得的良好机遇,继续做好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这篇大文章。
一、要坚定不移深入开展高技术研究。本着有所赶、有所不赶原则,抓住高技术前沿领域,统筹部署,有限目标,集成优势,重点突破,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增大力度加速高技术成果转化。大胆探索高技术成果转化的各种模式和途径,推动产学研结合,在增加投入同时,对高技术成果转化有必要建立与完善一批“孵化器”,对高技术成果转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在税收、贷款、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更有力扶持,以提高高技术成果转化率。
三、要高度重视加强高科技人才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要继续有重点地建立一批高技术研究发展基地,为培养新一代人才创造必要条件,为一批年轻拔尖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要改善高技术人才的生活待遇,适当提高岗位津贴,免除后顾之忧;要建立奖励基金,对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定期奖励,更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九五”期间,我们将把组织实施“211工程”和“863计划”结合,进一步组织动员高校科技力量,为发展高技术、培养高科技人才、推动高技术产业作出比“八五”更大贡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抢占新产业高地
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主任吴锋
镍氢电池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的绿色电池,以其集材料、能源、信息于一身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产业化前景,成为传统镍镉电池的理想替代产品,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据权威部门预测,我国对镍氢电池的需求量也将由1996年的4800万只上升到2000年的4.77亿只。
“七五”期间,“863”镍氢电池研究课题,是在国内储氢材料研究处于低谷,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刚刚处于产业化萌芽状态的情况下立项的。经过各方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863”拿出了我国第一只AA型镍氢电池,召开了“863”内外研究人员(包括企业研究人员)参加的学术研讨会,促进了我国镍氢电池的起步和发展。
近十年来,通过“863计划”的组织实施,我国在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方面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开发队伍;利用我国富产的各种混合稀土原材料分别研制出20余种储氢合金电极材料,并应用于镍氢电池开发,取得了初步的实用数据,其中有数种配方分别取得了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还建立了中试基地——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在火炬计划等支持下,还建立了一批相关生产线,使我国镍氢电池年产达到数百万只,并开始打入国际市场。作为稀土资源丰富,能源较为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当初没有“863计划”,没有在“863计划”中对新型储能材料和镍氢电池立题、研究、开发和将其推向产业化,就会将我国的稀土资源和国内、国外的镍氢电池市场拱手让给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就失去新产业高地。
镍氢电池产业化的实现,将为我国高技术研究成果向产业的转化提供一个有益的尝试,还将极大地带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一批相关产业的兴起,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十年前给中央写信建议发展中国高科技的四位老科学家王大珩(右三)、王淦昌(右二)、杨嘉墀(右四)、陈芳允(右一)在“八六三计划”十周年工作会议上。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