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讲公德:从我做起
——“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讨论之二
主持人:本版编辑罗华
主持人:上周我们根据读者朋友的来稿,对“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话题进行了展开,其中提到一些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使人们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其实,从每位参加讨论的读者都可以举出几个不讲公德的例子这一点,正说明不讲公德的现象存在的较普遍,我们不少人对它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如果任其愈演愈烈,将会危及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人们在它的裹挟之下也会失去抵抗能力。人们痛定思痛,开始探寻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自私的心态
李洪波(中国建设银行辽宁大连金州支行):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为何屡见不鲜?依我看,关键在于一些人唯我观念根深蒂固,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亓秀芳(天津市第五十九中学):我经常到邮局投寄稿件,有许多次,我将稿件装入信封,买好邮票,到一张专用桌上写收件人的地址。等我写好信封后,信封再也拿不起来了,使劲拿起,信封也就破损了。再看旁边几位写信封的人,命运同我一样。原来,这张专供邮户写信的桌子上几乎全都是胶水。一些人粘贴信封和邮票,不在专用的小桌上进行,而是到供邮户写信的桌子上粘贴,粘贴完后,还把手指上、小木棍上的剩余胶水全都涂抹在桌子面上,搞得桌上黏黏糊糊。邮局大厅里人很多,各人都有自己想办的急事、要事,而有些人只图自己方便,不顾他人利益,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这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些人素质的低下。
曹仲杰(江西九江动力机厂):今年年初,有一家餐馆的发电机坏了,餐馆老板请我去帮他修理。这台柴油发电机组装在小河边的棚子里,在拆卸发电机时,我无意中向河里一望,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映入眼帘:小河里东一堆垃圾,西一堆垃圾,密密麻麻的,有的地方快要连成一片。这时,一位年轻的女服务员走到我身边,随手一扬,将一桶满满的生活垃圾倒进河里。我责问她:“服务员,你怎么能把垃圾往河里倒?”她白了我一眼:“你睁开眼看看,哪家垃圾不是往河里倒的啊!你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这个餐馆不仅往河里倾倒垃圾,而且还向河里排放废机油、生活污水,包括老板在内,对此都习以为常,认为是很正常的事。
以后的几天,我沿河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沿河的工厂、商店、住家都往河里倾倒垃圾、排放污水,把这条小河当作一个天然的垃圾河。
主持人:往桌子上涂抹胶水,往小河里倾倒垃圾,无非是因为那张桌子、那条河姓“公”。对一些人来说,“公家的都是假的,只有我的才是真的”,这种极端自私的心态或观念,是我们在进行公德建设时必须竭力鞭挞的。
明哲保身的哲学
主持人:有人曾这样说过:“如果有些邪恶之徒在那里阴险地大干坏事,只需要把他们找出来消灭掉就完事了。但是划分善与恶的线贯穿于每个人的心中,谁又乐于毁掉自己心脏的一部分呢?”这段话的意思是,善恶在每个人心中,是非也在每个人心中。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有没有过放纵自己人性弱点的时候呢?有没有过在邪恶或不道德行为面前扭过脸去的时候呢?
李曙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刑法专业95级):在无人售报摊,我曾提醒过几个只拿报不放钱的人,他们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口里一边说“哎哟,忘了”,一边赶紧掏钱。我也注意到,对那些不排队的加塞儿者,后边的人只要喊一声“讲点公德,请排队”,大多数加塞儿者就会红着脸去后边排队……
公正地讲,大多数不讲公德的人也还是有廉耻心的。只是由于人们长期的容忍,不讲公德已经成了习惯,并已不把它当成耻辱。对这些人讲,讲公德还是不讲公德,中间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需要有人捅破这层纸,唤回他那廉耻心。只可惜,常常没有人肯这样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太多人的处世哲学。当我把自己提醒那些拿报不给钱的人的事讲给朋友们听时,不少人第一句话都是:“他拿报纸关你什么事?”
勇于维护公共道德的人不多,甚至别人维护公共道德时都很少有人出来声援。我们的公德意识什么时候淡漠到了这种程度?同那些不讲公德的人相比,我们旁观者的素质又能高多少呢?
高险峰(黑龙江大庆油田采油四厂职工培训中心):一天晚上10点多,我回到所住的楼区,看到一个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楼区的护栏,一步步地往前挪着。我想我应该上前扶着他,把他送回家,可最终我还是与那老人擦肩而过。应该助人的时候我犹豫了,我犹豫是怕老人以为我有什么歹意,怕把老人送到家后他的家人以为我有什么别的企图。
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抱孩子的妇女站到了我的座位旁边。我起身给她让座,那妇女向我投来一束冷冷的目光,没有说话,也没有坐下。我尴尬地重新坐下,又发现她向后挪动了一下,立刻我明白了一切,她把我当成了坏人。我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心里很不痛快。下车时,我见她抱着孩子挪到了车厢后面——远离了我坐过的座位。
从那以后,我变得谨慎了,在帮助别人时总要先考虑好会有什么后果。渐渐地,我变得不敢助人,可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心中总是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想以举手之劳解人之难。我常常想,什么时候才可以痛痛快快无所顾忌地助人?
主持人:一边是良心的呼唤,另一边是受伤害后明哲保身的考虑,高险峰朋友处在矛盾的痛苦之中。有的时候,人们在不难明辨的是非善恶面前退缩了,往往是由于缺乏一种道德的勇气。荀子说:“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这种“上勇”者不被人理解也不改变操守的品质是十分可贵的。
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主持人:要具有道德的勇气,不是靠嘴上说说就能得来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道德作为一种自律性的行为规范,对人们自我约束、“慎独”的要求较高。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善养浩然之气”,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赵仁近(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曾指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他的工作经得起检查,决不害怕别人去检查。”“慎独”,其意是说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遵守道德原则。每个党员、干部和群众,皆应具备这种可贵的“慎独”精神。有人监督时应积极工作,多做好事,多办善事;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应埋头苦干,忠于职守,不做有损于党和人民的事,不做损人利己不道德的事,这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主持人:在讨论中,不少读者朋友注意到,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如果忽视了道德修养,同样会出现道德滑坡的问题。
顾明高(江苏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大学生接受了10多年的学校教育,可以说已基本具备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伦理知识以及自学的能力。但从“知”到“情”到“意”,再到“行”,这中间还有一个过程,有时还有质的差别。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应放在道德行为的培养上,特别要培养大学生“修身”的自我意识和行为。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在这方面多多躬身反省。
邵显亭(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3月初,济南市《齐鲁晚报》刊发了一封来信。提到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因公出差时,用旅馆的窗帘擦皮鞋,被人家告到单位。由此,“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被晚报拉上了“被告席”。
“天之骄子”是社会对我们这些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的馈赠。且不论这种厚爱有无误导之嫌,但我们真的由此英雄感倍增:我们自信所有的问题都已得到解决,剩下的只是做国家的栋梁之材。我们未料到,玉不琢不成器,此时自己至多是一块“璞”。当我们走进大学校园时,只有热情和憧憬,还未来得及完善自己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于是,高文化层次与低水平公德意识之间的落差愈见明显:墙壁上醒目的脚印,让人读出“匪味”的厕所文化,洗过手后放任自流的水龙头,“肃静”牌下的引吭高歌……我们未想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道德荒芜的歧路。我们放弃了自我监督,自我省察,我们尚未学会管好自己。
主持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要付诸行动加以解决。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抱怨、牢骚和愤懑,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实际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提高全社会的公德水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居有芳邻
义务扫厕工
我家住在一栋7年前建造的简易商品住宅楼里。楼区和附近平房的居民共有百十来户,合用一个公用厕所。使用这个公厕后不久,我就发现一个规律:每过一星期,厕所里的地面、踏板就被人清扫一次。净后又脏,脏后又净,就这样周而复始。到了夏季,厕所里的地面还常常被洒上一层白灰呢。开始,我以为是公家派人来定期打扫。直到去年春,我才从一邻居的口中得知,这个公厕压根儿就没有哪个单位负责管理。义务扫男厕所的人是楼区北面住平房的一位叫李润德的离休干部,清扫女厕所的是李润德的老伴儿。7年来,不管风风雨雨,老两口一直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承担了清扫公厕的劳动。
黎明即起
后楼西端住着一对四十几岁的中年夫妇,连续几年经常清理公厕周围一块四五十平方米的公共空地上的垃圾。这块空地过去就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垃圾场。这对夫妇于1992年底搬来后,曾请人用推土机把垃圾全推到远处的垃圾场,又立起一块“此处禁止倒垃圾”的木牌。但仍有许多居民为省几步路,继续往老地方倒垃圾。于是,每天拂晓,他们夫妇两人或其中一人,就像环卫工人每天起早清扫街道一样,准时地出现在那里清理垃圾。
这对夫妇,丈夫叫鄂成喜,是市公安局的一位干部;妻子叫郭洁,是市燃料公司北煤场的副经理。郭洁清扫时,常常一边扫着,撮着,一边喊着:“谁这么缺德,还往这儿倒垃圾,就不能往前多走几步?”喊也好,牢骚也罢,但刀子嘴、豆腐心的鄂大嫂每早还是照样清扫。鄂老兄呢,沉默少言,顶多是小声地咕哝一两句:“嗨,真没办法”、“太不像话”……与鄂大嫂对不讲公德人的“声讨”相比,鄂老兄倒是侧重“身教”了。
近来发现,往那块空地倒垃圾的现象日益减少以至渐渐绝迹了。
内蒙古扎兰屯市封琪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人生一得

  珍惜那曾有的辉煌
张黎明
一位朋友的老父亲曾把一件东西珍藏了40多年。儿女们一直认为那可能是一件宝贝,因为搬了几次家,扔掉了无数旧东西,唯有那个硬纸盒一直被他们的父亲压在箱底。老人临终时,把儿女们叫到身边,让他们打开那个盒子,大家以为要继承一笔遗产了,谁知见到的却是一张发黄的纸片。那是一张出席全省农民积极分子大会的荣誉证书,签发的日期是1952年10月,还有国旗国徽的图案。“孩子,这是我一生中最光彩的事呢!你们一生中也应该有这样的日子啊!”
这个平凡的故事使我沉思良久。是啊,一个人一生中辉煌的日子并不多,然而它给人的影响却极其深远。我想,朋友的父亲与其是把一张纸片保存了大半生,不如说是把一种精神保持了几十年。他的后半生的生活基础就建立在当初的那辉煌一瞬间所铸就的灵魂支点上,他此后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在那一份荣誉的映照下发生的。保存一份旧物,并非只是怀旧,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
生活中,有许多人把自己曾有过的美好追求放弃了。他们年轻时也许有过热情和梦想,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丧失了锐气、追求与向往,被庸碌世俗的观念或虚浮的时尚所左右,像一颗流星一样湮灭了。这是多么可悲啊!
有些人的辉煌之日在年轻时,有些人的光荣时刻在中年或老年。不论早晚,我们都应该珍惜这生命中最壮丽的风景,不要随意把它们丢弃。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人生一得

  荣誉感照亮孩子心
张治国
小女儿正在上小学一年级,考试得了两个100分,老师奖给她一支铅笔。回到家,她自豪地说,全班只有5个同学得了铅笔。后来她把这支铅笔放在文具盒里,一直舍不得拿出来用。我问她为何不用,她说:“这是奖品,用了可惜。”
由此我想起当今社会上一些对儿女过分宠爱的现象:小孩考上中学,亲友贺喜,父母点歌;小孩过生日,家长大摆宴席;小孩在校得奖,家中翻番给奖,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体现父母之爱、骨肉之情。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实在令人担忧。
一支铅笔,一两毛钱,不要说富裕人家子弟,就是对一般家庭的孩子说来也不足挂齿,然而它却能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同时也使孩子懂得一支铅笔来之不易。我认为,让孩子拥有荣誉感,比让他们拥有金钱更重要,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可能会耀花孩子们的眼,但精神财富却能照亮孩子们的心。在我们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时,千万别忘了孩子,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明天和希望。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三星”杯世态百相图片比赛

  文明新风
左图:有困难找交警
江苏连云港日报社俞德春
下图:义务清洁工
陕西西安大学肖晓良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权威检测

红茶、绿茶
1996年第一季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
1.组织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
2.检验单位: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3.抽查范围:北京、上海、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
4.主要检验项目:感官品质、水分、灰分、六六六、滴滴涕、铅、铜、净含量、标签标志等
5.较好产品情况(排名不分先后):(附表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