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农药使用急需技术指导
编辑同志:
笔者最近在一些农村调查时,不少农民反映:农村现行的耕作农具简陋。“翻土用锹,插秧靠手,收割靠镰刀”的传统耕作农具,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农村一些头脑灵活的青年发明创造的简便实用小型农具,有的虽已获得国家专利,却迟迟得不到生产推广。大多数生产厂家也不重视小型农具的生产。认为小型农具开发前景不广。
广大农民希望有关科研单位和农具生产厂家共同研究开发小型家用翻土器、收割器、插秧机、拔棉助力器等农具,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器具的利用率,并尽快推广到乡村。
江苏省徐州农业学校李文学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农民企盼新型小农具
编辑同志:
笔者最近下乡调查了解到,原来的一些传统农药逐渐被一些新型高效农药所代替,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可是,由于有关部门对这些新农药的使用方法介绍不够,农民们在使用时糊里糊涂,甚至给庄稼和人畜造成危害。农民们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这些农药的使用多予指导,以防误用,给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必要损失。
江苏省赣榆县徐山乡仲崇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市场经济又一课
天流
3月11日,本版发表了《旬邑苹果怎么了》一文,今天,我们又从大量来稿中,选编出陕西扶风县成广宇有关大片苹果苗当柴烧的来稿。
旬邑的苹果滞销,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是流通环节不畅。这类情况,只要对症下药,做好工作,会有大效。扶风一度大红大紫的苹果苗,如今被塞进灶膛,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事情至此,必是农民兄弟对这市场的预期有些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了!
从扶风的情况看,问题已经不是流通环节不太通畅,而是市场出了麻烦。供求不平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大于供,就如同前几年的陕西苹果,价高好卖,农民得实惠,苹果苗猛种;一是供大于求,就如扶风现在这样,“九四苹果九五蒜,果苗当柴烧了饭”。这时候,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日子就不会那么舒心了。
农产品,特别是类似苹果这类完全面向市场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波动并不奇怪。问题是,无论是对扶风的果农,还是肩负引导农民走向市场重任的各级领导来说,总不能让一亩果苗花费的数千元钱白打了水漂,果苗扔进灶膛,要烧个明白。
明白什么?明白两点:一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农产品短缺将是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长久的矛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依托市场,胜不骄,败不馁,认真研究市场规律,积极发展生产。倘若一有挫败,便偃旗息鼓,很可能如一些沉不住气的股民,这轮“套牢”,下轮“踏空”,钱包永远鼓不了。
从当前情况看,第二点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有挑战性,即在日益市场化的背景下,农产品相对过剩在一定时候,一定情况下,会成为困扰广大农民和基层工作者的一个主要矛盾。计划经济下,怎样应付短缺,我们比较有经验。现在,像苹果这类农产品,东西多了,卖不出去,又不像粮棉等暂未完全放开的农产品,国家还能兜兜底,我们的经验就不够,办法就不多,就有些手忙脚乱了。
北方有句农谚,叫做“宁种扔茬,不种收茬”。就是说,宁可种上年绝收的作物,不要种上年丰收的作物。这话很有点朴素的辩证法。它说明农产品过剩所造成的危害,并不逊于短缺。东西生产出来了,却坏掉、烂掉,不仅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并且很可能形成下一轮的农产品短缺。所以,类似扶风“苹果苗烧饭”一类的事情,实在是给我们上了一堂市场经济的新课。对这门功课,不仅各级领导有责任学好,以保护农民利益少受损失,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增长,广大生产者也应认真学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产品市场波动透视

  九四苹果九五蒜大红大紫不再现
关中苹果苗当柴烧
成广宇
“九四苹果九五蒜,果苗当柴烧了饭”。早就罩在果树育苗者脸上的阴云,近日变成了他们的泪水。在陕西关中扶风,苹果苗的市场行情比原来许多人预料的更为凄惨。少部分早市苗每株还卖了五六分钱,大部分矮化、乔化苗木只好成捆、成堆地晒干当柴烧。目前,苗木虽已发芽,关中道上仍有整片整片的果苗兀自长在地里,毫无希望地等待着苗市好转。
苹果苗从大红大紫到一落千丈直至成为灶下柴禾,其中的经验、教训理当认真汲取。
前几年,苹果苗数量有限,果农们纷纷栽植,价格轮番上涨,株价最高达3.5至4元。如果按每亩两万株的正常水平计算,收入将达6至7万元。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的扶风县降帐镇牛仓村苹果苗木基地,农户育苗一项收入3至4万元是家常便饭,10至20万元的不在少数。在高额收入的诱惑下,当地众多果农几乎不约而同地瞅准了这个致富项目,不惜投巨资大种特种。一时间,新疆的野苹果籽等母本种子货紧价扬。然而到去年,苹果苗价格急转直下,每株只能卖到几毛钱。今年初春,数以亿计苹果苗,尽管降至每株几分钱也无人问津。有人算了一笔帐,育一亩苹果苗,种子投入按当时中等价至少要600元左右;当年砧木、次年接穗,投入也应在800元左右;加上3年育苗期,化肥、水费投入需500元以上,耽误的粮食作物损失2000余元,总计损失近4000元。
应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哄而上“跟风跑”。仅去年陕西的关中道上就种植了近10亿株苹果苗。当时有关部门测算,这么多苹果苗,足可以再造一个陕西果区。二是苹果业经一段大发展后已走向冷静和成熟。非适生区果农面对一腔热血换来的难入市场大门的残次果,早就偃旗息鼓,不愿再种了;次适生区农民在掂量苹果未来前景时,大大放慢了发展速度;适生区发展已近饱和;所有的种田人面对粮价上涨,其他经济作物升值的形势,不再“一条道走到底”。苹果苗属明日黄花已成现实。三是极个别地方政府行为的误导。为了完成上级任务,为了多征农林特产税,一些地方政府不适当、不科学地宣传苹果生产好处,刺激苗木培育,甚至提供过时信息,误导农民大干快上。四是果品市场未来趋势的左右。在生活富裕、市场日趋繁荣的形势下,果品业必将走向丰富多彩,在苹果苗市场萎缩的同时,水梨苗、猕猴桃苗、柿子苗、大枣苗、花椒苗等都异军突起。过几年,肯定又会有新东西出现。五是随着苹果业走向成熟,果农已普遍掌握了育苗技术,老园改造、品种更新等基本上不求他人。鉴此种种,作为长线产品的苹果业,其苗木专业栽植必须赶快刹车。顺应市场痛痛快快地当柴烧,也许是一种明智之举,因为这样至少可以早种一些其他作物。(附图片)
昔日的笑容刘守良韩非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手记

  “金装”的启示
——蚕茧丝绸行业漫笔
本报记者潘承凡
过去的1995年,蚕茧丝绸行业一片低沉,一向是人见人爱的蚕宝宝,仿佛成了灾星,它吐出的丝,谁沾了谁就倒霉。先是养蚕的农民血本无归,泼蚕拔桑,聊泄心头之不满;后来是丝织行业渐露窘状,辛苦一年很少有不赔钱的。乃至有不少地方,只要丝织企业发完了工资,帐面持平,县市领导就照样给厂长经理戴大红花。据保守估计,全国丝绸企业去年亏损面高达75%以上。
蚕茧丝绸行业一落千丈,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国际市场萎缩,订单骤减。有消息披露,不少西方国家抵制中国丝绸服装进口。其次是人民币利率上浮,出口退税下调,丝绸企业出口利润大幅度下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材料涨价。就拿记者采访过的苏州乡镇企业金装色织集团举例,去年仅原材料涨价一项,就多花去成本500万元,汇率上浮少得出口利润700多万元,再加上出口退税少得的数百万元,苏州金装色织集团去年少得利润近2000万元。于是乎,蚕茧丝绸行业大叫“狼来了”,企业纷纷转产,丝绸之都江苏盛泽镇不少丝绸企业,开始向农业投资。
改变外部产销环境固然很难,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竞争水平,仍然潜力很大。丝绸行业形势如此严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几年被市场旺销所掩盖的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在外部产销环境恶化后显现出来。作为乡镇企业的苏州金装色织集团,去年赢利1000多万元,靠的就是狠抓内部管理。与国营丝织企业比,“金装”集团设备比别人低好几个档次;与周围鳞次栉比的个体企业比,其手段的灵活性又差了一大截,正是在这两面受挤的夹缝中,“金装”人确定了保证生存的法宝:开发新产品。
为了开发新产品,“金装”人动足了脑筋。棉、毛、麻、丝不断交织,即使别人已开发出的新产品,他们也不遗余力地翻新出奇。如绢纺,别人早就搞了,但提花绢纺和厚型绢纺市场没有,“金装”人就用土机器、土办法织了出来,服装厂纷纷订货,“金装”集团利润直线上升。说出来恐怕很难让人置信,1995年金装色织集团竟然研制了200个新品种,平均一天半推出一个新品种!就是凭了这200多个新品种,金装色织集团台机创利、人均创利、资产创利率均居全国首位。就在蚕丝行业最困难的去年,仍有较高赢利,经贸部还将该年度审批的唯一一个自营出口权给了“金装”集团。
苏州金装色织集团成了不景气的丝织行业的一抹亮色,使我们看到了丝织行业自救的方向和途径:从内部着手,抓内部管理。“金装”集团董事长邱毛贵甚至用警句式的简洁语言,肯定了企业自救的意义: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强农之道在投入
纪永茂
近年来,正当城郊一些乡村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农业萎缩的时候,与福建省龙海市城区隔江相望的紫泥镇却以粮食高产、农业高效的面貌在九龙江畔崛起。
农业强镇的风采
龙海市紫泥镇作为农业强镇首先强在粮食高产稳产上。全镇3.37万亩耕地粮田占3.1万亩,80年代靠“稻稻麦”的栽培模式,跃上“吨粮田”的台阶,90年代实行“稻稻菜”轮作,再创“吨谷田”纪录。5年来稻谷年亩产一直稳定在1100公斤以上。
其次是强在农业的优质高效上。一是种植冬季蘑菇,每年利用1.2万吨稻草(占全镇稻草总量的80%以上)作培养基,种植蘑菇80多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可增收4200万元。稻草身价倍增,“蘑菇土”回田还可以肥地。二是发展冬季蔬菜,每年种植高附加值的出口创汇蔬菜1.6万亩,创收4800多万元。再次是强在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上。1995年全镇农业商品率达80%多,共为社会提供商品粮2.2万吨、肉类产品8000多吨。这些农副产品集中起来,可以养活一个8万人口的集镇。四是强在乡镇企业的稳步高速发展上。以食品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产值1995年达到5.56亿元,就业劳力1.3万个,分别占到全镇各业总收入和总劳力的74%和47%。
高投入出高效益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抗灾能力、改善生产经营环境,紫泥镇从1988年以来共投入1898万元(不含劳动积累工120万个工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5年前制订的“五化”目标已初步实现。
一是海堤石坡化。近年来先后投入950万元建成38公里的达标堤。二是排灌自流化。在堵江引水的基础上,又花了230万元修建排灌渠道27.2公里,做到排灌分开,80%以上实现自流化。三是运输车船化。全镇两岛、64个自然村联成一体,实现了“船到田头车进村”的夙愿。四是耕作机械化。先后投资80多万元,创办2个农机站和一个维修站,使全镇机耕、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00%和20%。五是技术推广网络化。投资90多万元兴建一个集引进、试验、推广于一体的镇级“五有”农技站,各村组也相应成立农科组,配备农技员,使站、组、员形成网络,自成体系。
农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为发展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手段和条件。过去种一亩水稻,生产者一季要花10多个工,现在只要4—5个工,60%交服务组织完成。大家惜土如命,寸地必种。自己的地不够种,还向镇外、市外承租3000多亩。
投入关键在乡镇
紫泥镇领导算了一笔帐:现在全镇农业产值虽然只占社会总产值的33.73%,但是,镇村工业产值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60.17%;在镇村税收总额中,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占63%。农民和镇村集体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分别占到68%和80%;全镇完成的定购粮占全市总量的12.27%。镇领导从这五个比例中领悟到:农业基础地位松不得,农业投入少不得。他们自觉做到时时事事想农业,省吃俭用为农业。1988年以来的8年间,镇财支出768万元,88%投入农业基本建设和发展镇办企业。村财力投入农业基本建设的也都占70%以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雨夜追劣种
李乐夫
最近,湖南衡南县农技人员雨夜追劣种,维护了农民兄弟的利益,在当地传为佳话。
事情是这样的:3月11日,衡南县三塘镇农技站从县种子公司调进12袋共390公斤“金优974”早稻杂优种子。3月17日当一农户来买种时农技站副站长封家华发现种子颜色不对劲,立即决定停止发售。
种子是农民的命根子,关系到周围乡镇上百户农民的切身利益,早一日通知农户就少一分损失。封家华一面通知县种子公司来人鉴定,一面向周边乡镇和村子发出“紧急警报”。
下午4点30分县种子公司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一行3人也赶来了,并带来了200公斤“威优402”早稻杂优种。此时已近黄昏,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救种如救火,县镇科技人员一行四人冒雨出发了。车子在山间的马路上颠簸行进,晚8点10分左右,当他们来到谭子山镇五塘村刘大行家把带去的2.5公斤“威优402”早稻杂优种子交到主人手里时,刘大行感激万分地说:“还是国家农技部门靠得住,不然,我们今年早稻就没得收了。”直至第二天,他们才把已卖出的139.2公斤种子全部追回。
经鉴证核实:这批种子系前两年的陈种,是去年该县某区农技站把上年的种子与去年新制的种子错混在一起一并交到县种子公司来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黑龙江生产富硒作物
本报讯黑龙江省普阳农场历时十年研究成功生产富硒作物的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富硒生产技术将无机硒巧妙地通过作物转化为有机硒,生产出富硒原粮,再加工成富硒产品,使硒进入食物链,创造人体补硒最佳途径。去年,黑龙江垦区实播面积140万亩,收获富硒原粮30余万吨。
这项技术在中国第4届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获国家专利金奖。
(徐国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余江“打工仔”不撂荒
本报讯春耕当头,人走了田地咋办?江西省余江县为了防止“打工仔”的责任田撂荒,县、乡、村干部纷纷给“打工仔”的责任田当“红娘”,介绍好“婆家”。目前,该县“打工仔”的4万余亩责任田,大都转让承包到种田能人手中,还有一部分委托给邻里好友或亲人代耕。他们之间签订代耕合同,农业税等负担费用协商解决,互惠互利。
(张敏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泌阳管好屠宰户
本报讯全国十大牲畜养殖基地之一的豫西南泌阳县,注重加强对牲畜家禽屠宰户的管理。主要做法是:一、屠宰户实行登记挂牌营业,便于认证管理。二、实行严格的申报制度。三、对有盗窃前科人员采取适当限制措施。四、对屠宰户进行突击检查,一旦发现与申报情况不符则进行严肃处理。 (杨光辉刘春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答读者问

  怎样选购玉米种子?
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成和农民利益。请问怎样才能买到好的玉米种子? 河南读者王丰文
要想买到好的玉米种子,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搞好专营供种。玉米杂交种子属于专业经营范围,各地种子公司应努力做好玉米种子的专营供应工作。同时,建议种子管理和工商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对无证无照经营玉米种子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查处,不合格的种子一律封存。
二、注意“三证齐全”。在购种时,农民朋友要到县种子公司及其代销点选购种子。购种时应查验售种单位的《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营业执照》。使假劣种子和欺诈销售没有可乘之机。
三、选用适宜品种。经过审定推广的玉米优良品种,一般在农业生产中有连续使用、促进稳定增产的过程。若品种年年变换,不仅难找到合适品种,也不便积累良种良法配套的丰产经验。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对品种的要求不同,只有品种特性与环境条件(地理环境的纬度、海拔、降水、温度,生产条件的土壤、水利、肥料、栽培管理等)相适应,才可地尽其利,种尽其能,获得高产稳产。
四、注意鉴别种子质量。生产上很注重玉米杂交种种子的纯度、发芽率。种子公司销售玉米种子,除有品种介绍外,一定要有《种子质量合格证》,对玉米品种的纯度、发芽率公开说明。籽粒色泽纯正光亮,籽粒类型一致,种子干燥,胚部凹槽光洁,为良好种子。作一百粒种子的发芽试验,可试出发芽率。
陕西省西安市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苏连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西万吨化肥待运
近日,记者在山西省临汾地区了解到,山西省的小化肥价格比去年稳中有降,除满足本身需求外,可大量外运。但由于目前山西铁路运力偏紧,造成小化肥严重积压。图为霍州市铁路站台待运的两万吨碳酸氢铵。 新华社记者 安小虎摄
化肥:积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广西恭城县去年人均水果收入1000元,成为广西水果强县。图为县委书记张明沛和水果局同志研究提高桃子质量。 杨牧龙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