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副刊)
专栏:

春曲(中国画)王书平


第7版(副刊)
专栏:

  八十述怀
袁宝华
盛世风光满眼新,耄耋之年几度春。
少壮常怀济民志,垂暮犹存报国心。
征途险阻鼓剩勇,正气张弛系念深。
岁月不居廉颇老,宜将清白贻子孙。
一九九六年元月


第7版(副刊)
专栏:

  最美的诗
任先青
最美的诗属于春雨
春雨归来
斜斜细细
都是好消息
最美的诗属于草地
草地青青
开着很精神的小花
瞬间漫至天际
最美的诗属于桃林
彩色小鸟
在树叶的嘴唇上栖息
鸣叫一幅和平的写意
最美的诗属于阳光
阳光普照
孵化出许许多多歌声
温暖你的情绪
其实,最美的诗属于
中国
中国,正值花期!


第7版(副刊)
专栏:

  公木如青铜
张彬彬
十年前,我曾采访过公木。那时,他大病初愈,面容憔悴,头发斑杂,加上满屋的书籍,床底下塞满了书,地上摞满了书,桌上柜上摆满了书,再看坐在床上的公木,真像故纸堆里发掘出来的陶罐,从远古走来,阅尽沧桑,满身裂纹。
当我再次踏进公木的家门时,他已是86岁的老人了。令人惊讶的是,迎接我的竟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的老人。他坐在阳光灿烂的书房里,一头银白的发丝显得很儒雅,大红的羊绒衫和带有花色图案的毛坎肩,更展示了一种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我头脑里的第一个反应是,他不再是陶罐,而是考古发现的青铜器,年代愈久愈显其价值。
我把我的印象说与公木老人,他慈祥地笑了。他说,连他自己也感到越活越年轻了,心肌梗塞已经好了,再没遭遇过任何疾病。我去采访的时候,正是北方最冷的三九天,可他照样出去活动筋骨。老人也有自己的遗憾,他说,别看我的牙齿齐刷刷的,那是假的,耳朵也有点聋了。说着,他拿来助听器戴上。
公木的身体得益于锻炼。从前他忙于工作,忽视了身体。他是国家为数不多的终身教授之一,历任中国作协文讲所所长、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除此之外,还带研究生、著书立说,每日孜孜不倦地工作。直到15年前一场大病,才使他突然警醒。他感到有许多事情要做,有许多书要写,没有一个好身体,就会把许多精神财富带到坟墓里去,他怎能甘心呢?于是,他开始像治学一样,严谨地对待身体了。他是一位豁达乐观的老人,能够面对现实,一切顺其自然。那时,他病得卧床不起,可他从不悲观失望,忧伤恐惧。他不怕死,死亡便在他的面前悄悄地逃跑了。其次,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激动、不发脾气,没有任何有损于健康的不良习惯。他有自己的事业,或动脑,或思考,或著书,或读书,把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最重要的是,公木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晨练。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给公木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机。
随心所欲,天人合一。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随意,才收到意外的效果。
不断追求,永不停步。从前,他曾创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及大量各类文艺作品,确立了在中国革命文艺史上的不朽地位;他在学术上公开出版的著作约二三十部,他的著作《老子说解》,其考校之完备、训诂之严谨、体例之创新,早已博得国内外专家的交口赞誉。近两三年来,公木先后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鉴赏》、《商颂研究》等著作,主编了《中国诗歌美学史》、《中国诗歌史论》。他现在仍然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任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诗经研究会名誉会长。他说,今年他还要抽空写篇论文,参加两年一次的诗经年会。公木是个永不满足、生命不息治学不止的人。他说,时代在发展,学术的研究在深入,他在边带研究生、边思索探讨问题中,想法总在不停地更新。他著述的《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虽然在研究老子方面有重大突破性的贡献,但学无止境,他想在有生之年集中精力继续研究老子,充实一些新想法新内容重新著述。
公木老人,的确是勤于思敏于学的,书房两侧书架上满满登登的书籍就可作证。他指着55本《列宁全集》说,这是新买的,花了700元。那套《朱自清全集》、成套的《汉语大词典》都是新买的,他说,这辈子没别的嗜好,就是爱读书爱买书。他透露,将来他见马克思的那天,这些书就都运回他的出生地河北省辛集市图书馆,那里专门设了一个“公木书屋”,1993年,他曾将8000余册书籍装了两个集装箱运到那里。他说,他的儿孙们没有继承他研究的项目的,这些书到他们手中只能闲置做摆设;吉大图书馆的书籍已经很多,书到那里的使用率不高。而在辛集那样缺书少书的地方,书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
在公木老人身边的每一分钟,我都被老人为人、治学的赤诚之心感动着。我的耳畔仿佛回荡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高昂歌声,那磅礴的气势、永远向前的主题,不正是公木生命的主旋律吗?


第7版(副刊)
专栏:

  高山上唱歌
苏世胜
高山上唱歌,隔着沟壑在另一座山梁上听。这种原装原味的清唱,这番刻骨铭心的情趣,把我黯淡的心灵染成红色的音符,放归在大自然的情怀里。
你看,浅春时节,陕北的山还是褐黄光秃的,山洼上就有穿红衣绿裤的姑娘和拢羊肚子手巾的农夫挑着粪担,或吆着毛驴把积攒了一年的粪土送上山野,堆成一个个貌似大山一样的小丘,着手备耕。背洼还存留着隆冬的残雪,春阳泛黄,类似地皮的颜色。堆好粪土,农人们或在山梁游闲或赶毛驴下山,举目之间,嗓门一提,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歌声就脱口而出:
腊月里打春正月里忙,
过年的油糕坛坛里装。
肉肩膀担粪驴脊梁驮,
受死累活为的多打粮。
浑厚的旋律如大山一样深沉,穿透山洼上溅起的黄尘,滑下沟壑又飘上另一座山梁,灌进耳膜,让我世俗的灵魂重温着生活的苦乐。
陕北是信天游的故乡,到处都蕴藏着金色的音符。清明刚过,碎碎的雨点像十八岁的姑娘淌在恋人怀里的泪珠,摇着鹅黄的嫩芽,吻湿了高原的黄土,轻纱般的雨幕里,戴草帽、披雨具的农人们就在喝牛开沟,撒粪点种。
细细的雨丝筛过薄薄的雾幔,在和风中摆动,对面的沟洼里有一团水红色的光亮在白雾中忽闪,像一簇浸水的莲花,似一团灼热的光焰。吆牛的后生穿过蒙蒙的雾纱,望着对面的沟洼,一眼就认出那是村里最俏的一朵村花,不知扰乱了多少后生的眼神。冷冷的雨丝洒着姑娘水红色的外衣,姑娘挥起银亮的镢头,挖着山洼上的胶土。吆牛的后生放慢牛犋,一阵酸楚一阵沉醉,望着望着朝对面沟洼唱起来:
雨点点打身心尖尖冷,
大镢头掏地嫩手手疼。
水红红衣裳白纽纽扣,
细肉肉打泡快让哥哥揉。
这曲儿委婉含情,像点进犁沟的黄豆,撒在山洼的糜子,音符浸雨,清透无比。沟洼里的姑娘听了歌声,羞色中生出几分不快,立了镢把,弄不清是那位后生多情,也就脱口顶对了起来:
碎雨点点落地不伤身,
鸡抱鸭子枉费心。
锄尖尖掏地挖不深,
乡里妹子不嫁山里人。
山野里春雨淅沥,鞭声爆响,弥漫在薄纱般的雾霭里。山梁上耕牛蹒跚,情歌甜甜,润土如酥。那明快的旋律如清澈的雨丝落入静静的溪水,干练的节拍似晶明纯清的露珠,滴入对饮的酒杯,高洁而率真。
古老的高原,悠久的岁月,从春到夏,从秋入冬,全被不绝的歌声连成了一个年轮。
时进9月,雁阵在蓝天下排成黑色的“人”字,大自然才把庄稼人的血汗装帧成一幅精美的挂历。山原上荞麦与糜谷配彩,高粱和油麻搭色,间地播种,精妙地染绘了秋天的风采。轻风荡起,紫红的荞麦摇动着黑色的颗粒,殷红的高粱举着火炬般的血穗,橙黄的糜谷低着弯月般的头颅。山原丰腴,鼓动着饱满的乳峰,向秋天签到鞠躬。
我从这歌声里听到了滚烫的音符;我从这谷禾上看到了汗痂的剔透;我从这籽实中发现了生命的幼芽;我从这网络里读出了生活的悲欢;我从这禾色上辨认着秋老天高,世事沧桑。
直到寒冬,凋零的大地已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宛若一位粉面细嫩的姑娘,素面晴空,让残冬的太阳吮吸那无形的汗滴。
谁知拦羊人的歌声又打破了这隆冬的清静。墨黑的山羊,如雪一样白亮的绵羊,踏开洁白的雪面,揽食地面上的枯草,探摘枯树上的青条。拦羊人为了驱寒,喝上二两烧酒,肚子发热,嘴唇发痒,不怕人听,也不怕人笑,在广众面前不能张口的酸曲就在这时吼起来:
绵绵的嘴唇软软的糕,
这么好的东西……
歌声带了酒气,刚出口就传得很远很远。对面山上的砍柴人一听就对唱起来:
旱蛤蟆爬在花椒树,
酥了骨头麻了肉。
听到陌生的声音,拦羊人害羞了。满山的羊群咩咩地吼叫起来,联成一片,隆冬的山野也在无尽地回喊。
高山上唱歌的真切地道,大山屏障都是天然的扩音器。长歌短曲都是即兴而成,脱口唱出。
陕北的庄稼人把一切苦乐都融进高原的歌声里,从歌声里寻求欢乐,从欢乐中换取生机,歌声给了他们生活的信念与希望。不识曲谱的庄稼汉正是凭着这张天工巧匠都无法雕饰的大自然的乐谱,把生命的魂抹涂进高原的春秋,美化着北方的风景,丰富着自己的生活。


第7版(副刊)
专栏:

  植树去!(剪纸)王鑫国


第7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故里皎月他乡云
——《大地风景》读后
白木
如果说,大地的风景是人生的一种背景,那么,语言即是这片风景里最为灿烂的花朵。语言的风景要用心灵去阅读。
云杉同志的新作《大地风景》(东方出版社出版)放在我的案台已半月有余了,当我的目光走完这一页一页翰墨飘香的文字时,我的情感完全沐浴在这片铿锵而洒脱的风景里。
云杉同志长期生活在北方地区,草原人的豪犷而善良、朴实而机智的性情在他的文字里体现得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现实的感悟、对他国的理性剖析与对祖国、对故乡的挚爱,是他的这部著作中一条最为生动的红线。
全书共收进12篇随笔,由描述访问外国所见所感的“他乡尘土”和抒发对祖国建设所思所悟的“故里云月”两部分组成。乍看上去,只有国内与国外两部分内容,但细细阅读,你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触角,早已伸进历史和未来。作者的思想深度构成了作品精彩迷人的思想厚度。
现实生活的一沟一堑、一草一木,都是作者关注的对象。作者善于从现实的静态物象上去捕捉人类社会纷纭繁杂的动态信息,寻找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物象符号,并且用自己独具风格的语言,构绘出一片引人入胜的风景。
有感而发,是作品的基调。在域外,无论是对他们治理环境的看法,还是在市政交通等方面的感想;在国内,无论是对上海文化建设的赞许,还是对抗灾工作的感想,一切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作者那颗善感善悟的心,通过文字突现出来,竟是如此平易而亲切。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作者始终以一个普通人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用他们的呼吸来感受一切。
一针见血,是作品又一个特色。大胆坦诚,无遮无盖,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性格的魅力。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的思路,没有停留在现实的真实本身,而是让它蔓延开来,升华开来,使得文章更为精辟深刻。
一位先哲说过:当你只是表达了自己时,你还不能成为一个大家;当你学会了怎样表达自己时,你才能成为大家。云杉同志这部平实却又生动的佳作,透过文字的窗口,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魅力隽永的语言的风景。


第7版(副刊)
专栏:

  大地书讯
△傅正谷的文艺评论集《寻梦集》由天津社科出版社出版。
△古耜的文艺评论新著《美文之美》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刘振学的散文诗集《蝶之天空》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知十的诗集《滴血的花蕾》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李存修、陈义敏合著之散文集《流花忆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浦安的诗集《白雾的早晨》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唐兴顺的散文集《心地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宋永清的散文集《沅水恋歌》由成都出版社出版。
△杨羽仪的散文集《浮生偶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郭永华所著《与火共舞》由大连出版社出版。


第7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重提孔融让梨
三木公孔融让梨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千百年来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信念和成长道路。然而,这些年似乎已渐渐为人们所淡忘。
“小皇帝”们已不再温良恭俭让,邻里间也隐隐弥漫着一股火药味。连商品的名牌也变得霸道起来:野狼、霸王、超霸、巨无霸。
大人们似乎也有些道理: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中过于软弱和谦和似乎要吃亏的,不如现在就把他们培养得更强横些。
其实,强横不能等同顽强,软弱也不是谦让的同义词。商品社会应该也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它同样需要文明和道德,当然也包括谦让。
中国是文明古国,东汉既有孔融让梨,当代也有优秀共产党员马恩华让房,更有孔繁森的为民献身。
愿幼儿班里重新唱起“排排坐,吃果果,大的给别人,小的留给我自己”的童谣,愿大人们重读一下孔融让梨的故事。


第7版(副刊)
专栏:

  西施故里五泄瀑
吴志成
浙江省最古老的游览胜地之一五泄,位于忍辱报国的绝代佳人西施故里诸暨市西北约23公里处。五泄历史悠久、景色秀丽,以五级瀑布称奇,古人谓瀑布曰泄,素有“小雁荡”之誉。由72峰、36峰、25岸、十石、五瀑、三谷、二涧、一湖为五泄构成一幅天然秀丽的山水画卷。五级瀑布首尾相连,形态各异,终年长流,江南独有,乃景区之精髓。
青口是五泄的大门,从青口“入门”后,拦在人们面前的第一个山头,称叠石岩。叠石岩壁立几十丈,崖面层层堆叠,构成数十米长的横线条,是五泄的照屏。与叠石岩相对,三百米开外,屹立着造型美观的五泄水库大坝。由大坝码头乘电瓶动力船至五泄湖尾底,弯弯曲曲,约需半小时。弃船上岸后,是一条依五泄溪而行、长二三里的平阔山道。往北即将走完山道时,首先遇到的,是两条溪流的汇合点,称为合井潭。北面来的是东(龙潭)溪,西来的是西(龙潭)溪。从合井潭折西而行数十步,有一桥,名遇龙桥。过遇龙桥依山北行数百步,又过一丁步桥,就进入五泄的核心地带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泄禅寺(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灵默禅师所建)。出禅寺北行百十步,但闻“雷奔海立”之声。透过竹林间隙,似有一条白龙欢呼腾跃,奋发呐喊,意欲飞上山巅,东龙潭瀑布到了。东龙潭瀑布即第五泄,又称黑龙潭。五泄即五级瀑布之总称。一瀑悬百仞,五瀑方到地。从五泄开始,逐步上升,每泄景致都各不相同。从五泄开始拾级而上,五泄如蛟龙出海,四泄烈马奔腾,三泄姿态变幻,二泄珠帘飘动,一泄倍觉奇巧。
最下面的五泄即东龙潭瀑布由西面的一个岩缺中冲泻而下,高30余米,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东龙潭北边,巍然耸峙,高入云天的山峰,名涵湫峰。涵湫峰下部石壁上,有不少诗词石刻,其中唐寅的“飞瀑”二字各有斗大,赫然夺目。在五泄这五级瀑布中,就气魄而言,五泄可占其首,与其它四泄比较,它的特点是:奔放、豪迈、声宏势壮。
最后,至天池茶池品尝五泄清泉雾里茶则别有一番情趣。雾里茶清香、碧绿,沁人心脾,不亚于杭州的著名龙井。


第7版(副刊)
专栏:

  剪纸卢海


第7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气节永在
刘水清
“气节”者,民族魂也。一个人丧失气节,就如同骨头里缺少钙质,迟早要患软骨病。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讲究“气节”的古老民族。昔有孟子首先提出“浩然之气”,至于文天祥所歌咏的“正气”,显然更与“浩然之气”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为了保持和涵养这种磅礴宇宙的“浩然正气”,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曾有多少刚直不阿、铁骨铮铮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正气歌”。汉时苏武牧羊十九载,茹毛饮血节不变。后有清人林则徐,不畏英人船坚炮利,为维护民族的尊严,断然销毁不法英商的大量鸦片,战争虽因清朝的腐弱而失败,但林公的一身正气和伟岸人格却使后世格外敬重。在近代,许多杰出志士,可歌可泣。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派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些人的高风亮节,不仅使大量仁人志士擦亮眼睛、前仆后继,也使敌人心惊胆战。这些人正是被鲁迅称做的民族的“脊梁”。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知自尊自爱,紧要关头失节丧气,非但自己变得卑微渺小,虫豸不如;对整个民族而言,也害莫大焉,罪不容恕。二三十年代的周作人,一手散文写得相当漂亮,也曾自视清高过,但到底忍不住寂寞,去日伪门下摇尾乞怜,谋了一份差使,操起了汉奸的勾当。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位名噪一时的作家转眼之间变成了洋人的走狗、民族的共敌。无独有偶,试看今日的台独分子亦是不折不扣的中华民族的败类,同样要遭到历史的唾弃和惩罚。历史是最公正的法官,自古至今,凡置民族利益民族气节于不顾的狂妄卑污之徒,都没有好下场,也注定要失败。
讲究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财富。气节也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古人视气节重于生命。气节体现了崇高的人格,人不为物所役,常为节所生。气节为人生之芬芳,散发在人生的每一段旅途上。一个大写的人,则是用崇高的气节作为人生注脚的。路是脚踏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如何用前进的脚步,丈量出光明、厚重、不朽的历史,靠的是顶天立地的气节。所以对于人来说,应当把气节视为人类至高无上的精神瑰宝。历史的嬗变,环境的变迁,都只能使气节高尚者流芳百世,丧失民族气节者遗臭万年,古今概莫能外。


第7版(副刊)
专栏:

  诗二首
布赫
西湖
傍山楼阁水中亭,
桂花绽开鸟唱鸣。
不怪前人留名句,
西湖景物最含情。太湖
太湖南岸稻谷肥,
片片桑柘盈盈水。
桔挂枝头毛竹翠,
渔船满载薄暮归。
一九九五年十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