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南阳花市人如潮
河南省南阳市经济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过年人们只为购粮买菜奔波,现今购花买饰品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图为农民正在花市购花。
霍国伟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大世界

超越自我无愧重托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谈乡镇企业家自我修养
本报记者王慧敏
“回顾乡镇企业家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能人易夭’现象。”
在中央党校校园里,记者和来这儿学习的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边走边聊。
年过半百的鲁冠球,从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始,十多年来,他一直站立在改革的潮头,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乡镇企业功勋、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他的名号不一而足。
“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企业家的素质问题。乡镇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能不能长足发展,关键取决于企业家素质能否不断提高。未来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家素质的竞争。
“我平时看报,看到有关某某名噪一时的乡镇企业效益下去了,某某‘明星’乡镇企业家又犯事了的报道,我总在想:为什么原来环境那样艰苦都挺过来了,现在环境好了却倒下去了呢?一句话,与这些企业家素质没能提高有关。”
鲁冠球说,归结起来看,在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家中,存在着这样5种不良思想:
一是奢侈享受思想。认为企业是自己辛辛苦苦创办起来的。现在富裕了,理应享受。于是在生活上奢侈腐化,创业时的锐气和激情消失了,人生也就偏离了正常轨道。
二是居功自傲思想。我靠白手起家,创了这样一番事业,说明我能力非凡。于是,飘飘然起来。看不到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知识。
三是自私自利思想。不是把目标放在企业的发展上,而是盯着个人收入的高低。人一旦被“私”字挡住了双眼,就会在患得患失中度日,就丧失了进取心,就看不到事业的远景。有的甚至将党纪国法置之度外,贪污公款,损公肥私。这样,自己的豪华别墅建起来了,企业也垮下来了。
四是任人唯亲思想。乡镇企业大多是从手工作坊发展起来的,往往是老婆、孩子、亲戚朋友一齐上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凝聚力强、好管理的特点,在乡镇企业的起步阶段,确实起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可有些乡镇企业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仍恪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信条,只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挑兵选将,而把大批的有识之士拒之门外。
五是怨天尤人思想。总是认为乡镇企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所以,发展慢情有可原。不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而是怨这怨那。甚至因一点点小的挫折而消极、悲观,再也没有创业时从小事做起、从实事抓起的精神。
这些思想,根源于小农意识,若不努力克服,则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法规的完备,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寄希望于吃政策偏饭,或是钻政策的空子,是不可能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所有的企业家都推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我们的乡镇企业家不能提高自身素质,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要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冷静地“解剖”自己。我认为,乡镇企业家普遍存在的一个弱点是文化水平比较低。过去搞计划经济,在生产力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凭体力、凭苦力、凭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可以奏效。现在,行不通了。新的形势、新的变化把一系列新的问题摆在了你的面前,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就必须不断学习,增加知识,适应环境。
办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保守意味着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为了进一步提高素质,我在企业里用“四管”来要求自己和各级负责人:
一是“管”好上级。就是说要把上级的精神吃透,对上级负责,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作为企业领导人,不能掌握上级改革意图,就不能顺应国家的改革形势,企业是搞不好的。
二是管好下级。要对下级做的事情负责,下级有什么想法,作为企业负责人应该心里有谱。只有这样,才不会脱离群众。同时,尽可能提高下级的素质,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把千斤担子一人挑变成大家挑。
三是管好亲戚朋友。要对亲戚朋友和普通职工一视同仁。现在职工对某些乡镇企业家最痛恨的,就是在用人和分配中,按亲疏远近,而不是工作能力。几年前,我曾给各部门负责人写过一张指令:凡是我的亲戚一律公事公办,不能通融。
四是管好自己。管好自己是管好上级、下级和亲戚朋友的关键。“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从我做起才能带动大家一起做。一个人能否不断地超越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不同的条件下,都能保持好的传统,按目前的条件,我完全可以过得舒适一点,可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早上7点上班,晚上7点回家,中饭在办公室吃,企业利税过了亿,我的办公桌依然是70年代做的,办公室里没有装空调。不是我不愿意享受,而是要为大家做出榜样。
“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要保持成绩,提高乡镇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作为一个乡镇企业家,不能陶醉在以往的成绩中,而应该时时审视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在审视中提高素质,超越自我,才能无愧于时代的重托。”鲁冠球最后说。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产品市场波动透析①

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加之蚕种价格一涨再涨,收购部门随意压价,致使蚕农积极性严重受挫——
  岌岌可危话蚕桑
●李红华李树德曹玉林
磨刀霍霍向蚕桑
去年以来,蚕桑生产出现滑坡,蚕农积极性严重受挫,桑田抛荒失管和改种现象十分严重,养蚕操作粗放造成茧产、茧质严重下降,导致丝绸行业面临严峻形势。以江苏如东县为例,春蚕以后,全县即出现伐桑现象,而且伐势凶猛,初步统计,去年全县共砍伐2.5万亩,占全县桑田总面积的1/5以上,最多的乡已伐掉桑田总面积的2/3,个别村已所剩无几。今年春蚕种生产形势相当严峻。按理该县春蚕种可养10万张左右,但到去年11月统计,上报数尚不足2万张,而实际交了订种款的仅0.6万张。如东县掘东区有个乡今年春蚕饲养1000多张,可预订的春蚕种仅200余张。
滑坡原因细商量
经过调查了解,蚕桑业严重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养蚕(蚕茧)比较效益下降。今年棉花加价幅度较大,粮价上涨较快,桑蚕茧牌价虽略有提高,但在收购过程中,收购部门不执行优茧优价,不采用仪器检测,随意压价。去年夏秋茧平均每公斤仅8元左右,不足国家牌价2/3。七八十年代,蚕茧与大米比价为1∶10,与皮棉比价为1∶2,与猪肉比价为1∶2(1斤蚕茧价格相当于10斤大米或2斤皮棉或2斤猪肉),去年出台的蚕茧与大米比价为1∶5,与皮棉、猪肉比价为1∶1(1斤夏秋茧价格仅相当于3斤大米或0.6斤皮棉)。
二是蚕农负担加重。蚕种价格一涨再涨,80年代初期,每张蚕种2元,去年每张种涨到33元。过去1斤蚕茧就可购一张蚕种,如今一张蚕种按出台价需4·5斤蚕茧,实际茧价要6斤蚕茧。同时,栽桑养蚕不仅要负担农业税,而且还要交林特产税。有的地方除正常上交以外,桑田还要负担征购,摊派其它不合理开支,加起来每亩桑田负担要超过100元。
三是天不做美。去年秋蚕饲养期间恰逢百年未有的持续高温,四五龄期正是农田治虫高峰,高温、农药加之一些蚕农因价格因素舍不得投入,消毒马虎,操作粗放等,使秋蚕生产严重减产,如东县比上年减产3/4。
四是丝绸销路转滞。全世界桑蚕丝销量约6万吨,其中90%为中国出口。近年来,一些地方把栽桑养蚕办丝厂作为致富奔小康的主攻目标,蚕桑生产发展快,小丝厂越办越多,必定打破平衡、出现过剩。
五是蚕茧大战后患所致。从1987年开始,全国性的“蚕茧大战”时断时续打了8年,蚕茧收购站和小丝厂如雨后春笋,竞相抬价抢购蚕茧,加之丝绸体制混乱,各省市不一致,茧丝放不像放、统不像统,造成茧丝绸质量全面下降,必然失去市场。
潮落潮涨应有时
丝绸行业萧条,造成蚕农砍桑弃蚕,出现了蚕茧大幅度减产,反过来就会加速丝绸服装工业和出口外贸的恶化,危及整个丝绸工业。全国丝绸工业产值有100多亿,出口近30亿美元,从事丝绸行业的人员有数十万,损失之大可想而知。如东县是全国和全省蚕桑和丝绸重点县,已形成从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到丝绸服装出口外贸一条龙生产,全县原有桑田10万亩,年生产蚕茧15.3万担,(去年已伐2.5万亩以上,产茧降为11.5万担),有蚕茧收购站62家,缫丝厂12家,丝织厂8家,从事丝绸行业人员近万人,丝绸工业产值3亿多元,丝绸出口外贸占全县出口总额的1/4强,整个茧丝绸生产对全县经济太重要了。
潮落必有潮涨时,这是市场规律。桑树是多年生植物,养蚕需要设备,从育苗嫁接、栽桑培桑到投产养蚕需三四年时间,砍伐容易恢复难。因此,要千方百计制止毁桑行为。再说,国际市场需要绸丝,人们穿戴装饰需要美丽的丝绸。为此,我们呼吁,广大蚕农千万别砍桑弃蚕。
四条措施快跟上
如何保桑兴蚕,我们认为,现阶段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增加亩产茧量。要加强桑田管理,目前抓好桑田冬管的各道工序,提高桑叶产量,要动员广大蚕农养足春蚕,增养夏秋蚕,提高亩产茧量,增加蚕农收入。
二是执行价格政策。蚕茧收购部门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执行国家的蚕茧价格政策,保证优质优价,劣质低价,实行仪器评茧,让蚕农放心。
三是减轻蚕农负担。改双重交税为一次交税,相应降低蚕种价格,桑田上交与粮棉上交一视同仁。
四是立体开发桑田。搞好桑田套种间作、立体开发。冬春桑田可因地制宜套种蔬菜、瓜类、饲料、药材等,每亩可增加几百到上千元收入;也可间种多年生的银杏。桑园还可养禽,桑皮可造纸,桑枝可育菇,桑椹可酿酒,千方百计搞综合利用,开发蚕桑新的增收途径,增加蚕农收入,巩固蚕桑生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淅川保护蚕农新举措
本报讯在蚕茧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如何保护桑园,保护桑农利益?前不久,河南省淅川县委、县政府出台保护蚕农利益新举措。
一、减征免征特产税。新开发的荒滩、荒山二年内免征特产税;耕地发展湖桑的二年内只收农业税,不收特产税;对三年以上老桑园,每亩桑园征税不突破30元。
二、实行保护价收购。根据市场行情,在疲软时,全年价格平均每公斤5元以上,晚秋茧收购价全县必须保证在每公斤8元以上。
三、加强桑园水利配套。力争使全县80%桑园达到旱涝保收,并加大桑园投入,搞好病虫害防治、修剪、中耕等项管理措施,保证稳定高产。
四、实行综合开发,增加蚕农收入。要求凡是适宜套种的桑园要全部搞好间作套种,重点是大蒜、菠菜等周期短、见效快的低秆作物,各乡镇政府要做好种子、化肥等物资供应;推广桑条栽培食用菌技术,县科委等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培训和农户签订合同,搞好技术服务。
五、金融部门把蚕茧收购和综合开发所需资金列入计划重点扶持。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在政策上支持,使桑蚕生产稳定发展。
(寇新国李保国毛海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考考“农籍”
黄胜林
某县首富村的党支部书记在谈及致富经验时讲:他们村每年举办一次“农籍”考试,试题内容以农村政策、农业科技知识为主,只有通过考试的村民才被视为“合格”农民,才有资格参与村办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管理和承包,村干部也从这些人中选举产生。
当“农民”也要考试,可算得上一条新闻。自古以来,农民这种职业被视为天下最不用技术的职业,连文盲也能胜任,以致“庄稼活,不用学,别人咋着咱咋着”成为一句口头禅。可现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感到科技知识的分量和重要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只有农业发展了,奔小康的目标才会实现,而农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科技靠高素质的劳动者。
如何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农籍”考试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必须加强农村成人职业教育,把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测试纳入工作计划,造就一种农民争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农民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科教兴国”的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

  ’95各省(市、区)农村经济十大新闻(九)
吉林
一、确立农村经济发展新目标:即建设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实现农村经济强省。
二、吉林省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灾害,全省军民齐心协力抗灾救灾。
三、规划和制定的到本世纪末全省再增产50亿公斤(占全国增产总量的1/10)粮食目标和措施,正开始实施。
四、秋冬农田水利建设创历史最高纪录,投工1.4亿个,投资5.1亿元,完成土石方3.02亿立方米。
五、提前两年完成绿化吉林大地任务,同时实现1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六、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热潮。
七、全省开发复垦土地18万公顷,相当于各项建设用地面积的7倍。
八、3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
九、被誉为“神州第一屯”的四平红嘴集团勇闯国际市场,与英国巴斯集团联姻。
十、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四位农民成了观众关注的对象。他们是:“大豆王”李勇赋、“甜玉米王”葛耀星、“山药王”胡亚坤、“青椒王”张喜和。
(吉林日报供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陕西“两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
本报讯陕西省首次引进世界银行贷款的延河、佳芦河流域项目经过3年治理,日前被世行评为全球3大优质工程之一。延河、佳芦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综合治理项目,是全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贷款总项目的一部分,辖延安、延长、安塞、榆林、佳县5个县市、28万人口。世行投资3700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2.1亿元,规划通过8年强化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5平方公里,累计治理程度达65.1%。
(余建民同新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射阳滩涂产值突破十亿元
本报讯1995年,全国滩涂大县江苏省射阳县滩涂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这是射阳县对滩涂实施综合开发、科技开发,实行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并举的结果。
射阳县海岸线长109.6公里,滩涂面积109.7万亩,相当于全县现有耕地面积的70%。近10年来,该县探索出了综合开发、规模开发的新路子。先后投资2.1亿多元,58万亩滩涂实现了沟渠田林路、闸站桥涵村全面配套;形成了水产、林业、粮食、棉花和港口、电力工业等十大基地的格局。(彭辰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宜昌农民靠种鱼腥草致富
本报讯一种学名鱼腥草,俗名蕺菜的野生植物在湖北宜昌县被大规模开发种植,成为该县农民的一条重要致富门路。近3年来,全县鱼腥草累计种植面积1.16万亩,为城乡居民提供了2.5万吨“植物野味”,农民靠这种“看不上眼”的“小草”增加收入4850万元。不仅丰富了普通市民的“菜篮子”,而且已“身价倍增”,成为一些高档餐馆的一道保留菜谱。 (邹家泉杨正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河南150余万吨油料待售
1995年河南省油料作物生产再获全面丰收,实现油料产量连续六年创造最高水平。油料生产的连年丰收,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受市场供求格局变化的影响,农民手中仍存有大量油料待售。据河南省农调队测算,扣除农户生活所用后,目前全省农户尚存有150万吨以上的油料待售,而这种状况在油料主产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冯先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蛙王”的追求
本报记者谢国明
“稻香村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江南农村夏日的田园风光。
初冬时节,我们来到地处长江南岸的安徽芜湖市郊湾里镇,只听得嘹亮的蛙声此起彼伏,在草木凋谢的大地上回响。
是谁改变了青蛙冬眠的习性,创造了群蛙闹冬的奇观?
陪同我们参观的芜湖市委秘书长吴克明自豪地说:“创造这一奇观的是我们芜湖人士、有‘中国蛙王’之称的安徽东方食品科技研究所所长陈为长。他创办的工厂化青蛙养殖场,占地340亩,可养殖商品蛙3000万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青蛙养殖基地之一。”
今年48岁的陈为长,大学毕业以后担任过国有商场的总经理,国有企业的厂长。但他对青蛙情有独钟,用十多年时间潜心研究,一头扎进了青蛙的养殖和深度开发事业之中。如今他一开口就谈青蛙。走进碧水环绕的“青蛙王国”,陈为长一面带领我们参观他那数以百万计的母蛙、幼蛙和蝌蚪,一面愤愤不平地替青蛙鸣不平:“人们只知道青蛙是捕食害虫的庄稼卫士,其实对青蛙了解得太少。青蛙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但它很少生病夭折,是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活化石。人们只知道青蛙肉非常鲜美,其实青蛙全身都是宝。一只青蛙如果仅供食用,只值几元、十几元,如果进行深加工,价值就可以成十倍地提高,达到一二百元。”至于何以能让青蛙改变冬眠的习性,陈为长礼貌地拒绝说:“这是我多年的研究成果,恕不奉告。”
为了研究和养殖青蛙,陈为长放弃了在省城的舒适工作,长年四处奔波,与中国药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北京皮革工业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合作,研究青蛙的习性、养殖规律和深度开发利用。有一次,在去外地向一位专家请教的路上,他乘座的汽车掉进了河沟里,陈为长的腰被严重撞伤。同行的人劝他先到医院去治一下伤。但他却忍着痛疼,直奔专家那里。事后他解释说:“我这个人像南方水田里的蚂蟥,只要被我叮上了,就不会轻易放弃,哪怕碰一千次壁,我还会一千零一次找上门去。但是,专家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人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答应见我,我就要守信用。”
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子劲,这样的一种信用,陈为长筹资1亿多元,建立了青蛙养殖和深加工的综合企业———芜湖东方生物工程实业公司。陈为长有两个心愿:一是要让小小的青蛙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富起来。二是要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青蛙养殖和综合利用基地。他的公司计划养殖3000万只商品蛙,并提供2亿只幼蛙给附近的农民养殖。陈为长选育的“沼泽绿蛙”,体重可达1.5公斤以上。以1公斤青蛙20元的市价计算,2亿只成蛙可以为农民兄弟带来30亿元的销售收入。这对于正在奔小康的芜湖农民,将是为数不小的一笔收益。
目前,陈为长已经攻克了青蛙养殖,青蛙皮革鞣制,青蛙肉、油、胆、血和内脏的制药等难题,一个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水平领先的工厂化青蛙养殖、成蛙粗加工、生物制药、饮料、蛙皮制革等综合企业,已经坐落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