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难解之谜——帕尔梅遇刺案
丁刚
又一个2月28日。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斯维亚大街上的那个地铁标志宛如历史的见证人,在寒冷的风雪中默默地注视着停步祈祷的行人。依然有人放下一束鲜艳的红玫瑰,依然有人把一盏盏长明蜡点燃。人们没有忘记10年前的那个夜晚。
十年悬案
1986年2月28日23时15分,瑞典首相帕尔梅与夫人看完电影《莫扎特兄弟》走出影院后,帕尔梅首相遇刺身亡。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凶手是谁?他为何要谋刺帕尔梅?10年过去了,它依旧是一桩悬案。尽管各家报刊不断作出种种猜测,但多为捕风捉影。一会儿有报道说,此案是一些极右翼分子勾结警察所为;一会儿又传出此案和瑞典某公司向印度走私军火一案有关;还有的报纸说,有人在帕尔梅遇刺前发现出事地附近有人使用对讲机,怀疑此案是一次有组织的谋杀活动。迄今,瑞典各家出版社已出版了十多本以此案为主题的小说和纪实文学作品,十分畅销。
案发后至今,瑞典警方也曾拘捕过两个人,头一个是名叫贡纳桑的涉嫌者。警方在案发后8天就拘留了此人,但随后又因证据不足,不得不将其释放,并付赔偿费96200瑞典克朗。1988年12月,转机忽露。帕尔梅的遗孀认定,枪响后,一名42岁的男子——彼特松在离她只有几步远的地方。法院后来判定此人为凶手,处以终身监禁。彼特松随即上诉,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法院又不得不在关押他10个月后将其释放,并赔偿损失费30万克朗。而警方和法院为彼特松案的调查和诉讼等项目的开支则高达130多万克朗。彼特松获释之后,警方再也不敢轻易拘捕嫌疑者。
破案糜费
10年来,瑞典政府为推动此案的侦破,已先后成立了大大小小五六个组织,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案发后,瑞典的安全警察和刑事警察都分别设立了各自的破案小组。1986年5月政府成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警方和检察机关的工作。1987年,议会也成立了一个专门审查案情的委员会。1994年,在舆论的压力下,政府又不得不对有关各组织进行改组,并成立了一个新的调查委员会。10年来,这些组织的头头换了不少。据统计,已有司法大臣、警察署长和7个高级警官因办案不力先后离去。而政府为此案的开销更是惊人。据《快报》最近统计,此案共花费了3.75亿克朗。瑞典高级检察官伯根斯特兰德说,帕尔梅遇刺案已成为瑞典有史以来花费最多的案子。此案每年的开支都要占去瑞典全国侦破刑事案件总开支的2%。
缺少证据
据负责此案的警官约勒夫博洛介绍,此案关键在于缺少人证、物证。帕尔梅遗孀是唯一的见证人,可案情发生在一刹那间,她又处于极度惊慌之中,且现已时隔多年,她的记忆已不能作为可靠凭证。
物证至今也未查到。案发后,警方在现场附近找到了两颗弹头,据此判断,凶手使用的是一支马格南357型左轮手枪。10年来,警方根据各方提供的线索,已对500多支同类手枪进行了检查,仍然没有找到凶器。去年年底,《晚报》转交给警方一支马格南手枪,不仅型号相同,且是从警方曾根据有关线索反复搜索过的艾尔比湖打捞出来的。据提供手枪者向《晚报》透露,手枪是两年前打捞出来的。他还肯定手枪就是真正的凶器。一时间人们确信警方一定可据此将案情查清。可警方检查后,认定手枪的枪筒是在1986年后制造的。10年来,像这样的线索不知让警方花费了多少精力。由于悬赏奖金数额高达5000万克朗,报案者接踵而至。不少人当起了私人侦探,专心研究案情,有的还自发成立了破案小组。警方得到的线索总数已近2万条,有的确有价值。要把这么多线索理清并非易事。难怪20多位警官至今仍在为查清这些线索奔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能否查清此案越来越没有信心。《快报》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52%的人认为应该停止侦破工作,85%的人认为此案将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缅怀西林
冯惠明
今年2月莫斯科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大使馆的几个同事怀着沉痛的心情去参加一位俄罗斯老人的葬礼。这位老人名叫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这个名字对于现代的年轻中国人来说,也许是陌生的,然而对于一些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们,却还记忆犹新。
葬礼简朴、肃穆、隆重。当我听到悼词中回顾他在中国那段不平凡的经历时,我的悲哀难以言表。我在心里呼唤: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你就这样匆匆走了么?前几天你还表示要再次访问中国,想不到这竟成了你永久的遗憾。愿你的灵魂飘往中国,在你梦牵魂绕的扬子江桥头得到安歇……
40年前,西林作为苏联专家组组长与中国建设者一起,承担了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重任。在大桥的设计阶段,专家们遇到严重困难:大江水深流急,无法用传统的沉井方法建设桥墩基础。关键时刻,西林大胆提出采用管柱钻孔法修建深水基础的方案,同时还设计试验新的设备。大桥的建设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艰苦的建桥岁月里,西林倾注了全部心血。哪里有困难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雨淋,使他患上严重关节炎,并住进了医院。但在施工紧张阶段,他毅然又搬回工地……1957年秋,大桥终于竣工。中国铁道部授予西林和其他苏联专家由周总理亲笔签名的感谢状。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建桥史上一座划时代丰碑载入史册。
其实,西林帮助中国建的大桥何止武汉长江大桥。他的足迹到过松辽平原、中州大地、陇南高原、四川盆地,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他和中国的铁路建设者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一起住过山庙、窑洞、草屋,喝过难咽的苦水,踏过泥泞的小路……
西林以他卓越的才华和丰硕的成果,赢得了他应得的荣誉。他是前苏联和俄罗斯著名的桥梁专家,列宁勋章获得者,劳动英雄,俄罗斯功勋发明家,博士、教授,他还兼任俄中友协常务理事。
8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西林几乎年年来中国。他充分利用在苏联和俄罗斯科技界的声望以及与中国同行的密切关系,为双方铁路交通部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1993年5月,他率代表团来中国考察斜拉桥的建设,并在武汉度过了80岁生日。他伫立大桥桥头,久久凝望着巨龙般横跨大江的桥体和那巍峨屹立在滔滔江水中的桥墩,感慨万端:“36年了,大桥经住了考验,以后它也能经得住考验……”朴实无华的语言,就像他的性格和为人。
今年1月,西林在他莫斯科的办公室里,兴奋地向笔者表示,今年4月份他准备再次应邀访问中国。他深情地说:中国是我的第二祖国,我时常在思念着她。
然而他想再去中国的打算却成了他的遗愿。当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我的心一连几天不能平静,他的音容笑貌总在脑际萦绕。我在想,我们中国人失去了一位值得尊敬的忠实朋友,中俄两国失去了一位架桥的老人。此刻,当我提笔写文纪念他的时候,我记起他曾告诉过我的一件事,使我感到一丝欣慰:他正上大学的孙女卡佳,正孜孜不倦地攻读中文,她希望有机会到中国学习和生活。或许,卡佳受她祖父的影响,已深深爱上了中国……(附图片)
图为西林老人生前在工作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宦海沉浮

  腾达犹存恤民心
——澳新任总理霍华德速写
李学江
在澳大利亚大选期间,2月25日的最后一场电视辩论无疑是一场争夺人心的决战。辩到后半场,主持人出乎意料地问两位候选人可否知道面包和牛奶的价格?基廷一时语塞;霍华德答道1元8。基廷说,牛奶是1元3一升;霍华德说,我上次买时是1元07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大选主题完全无关的细节,却使反对党领袖霍华德平易近人、知民疾苦的亲切形象深入人心,赢得了千千万万家庭主妇和市井百姓的青睐。
毫无疑问,霍华德亲切随和的态度和体恤民情的形象是他大选获胜的一大原因。与基廷的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不同,霍华德眼睛向下关注现实。他衣着随便,和蔼可亲,愿意随时停下来听你唠叨生活的艰辛,和你共享甘苦。霍华德提出的竞选纲领也集中在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他强调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许诺给有子女家庭减税27个亿,保证给那些母亲放弃工作在家带孩子的家庭以更多的减税优惠。他的政府的目标是,人人能够过一种“轻松舒适的家庭生活”。这样切实可行的目标与前景无疑是诱人的。人们都说,历尽宦海沉浮的霍华德老练了,成熟了,已成功地完成了从过去偏激的保守派到温和的中间立场的转变。
回想过去,霍华德不无感慨。1939年,他出生于新州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老战士,非常崇拜温斯顿·丘吉尔,因此给爱子起了个“温斯顿”的中间名。父亲去逝时,他刚满16岁,留给他的遗产是勤劳刻苦的美德和坚韧顽强的精神。
在中学读书时,霍华德最喜爱的是拉丁文、英语和历史。他说,拉丁文有助于训练大脑;而英语给了他雄辩的才华;历史则教会他能屈能伸、与时俯仰的达观。这些使他在半生的仕途坎坷中受益匪浅。
悉尼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霍华德曾自己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不过,他更热衷于政治,于是他参加了自由党,并当选为新州青年自由党主席。但他竞选州议员的努力却遭受挫败,这是他第一次尝到失意的滋味。1974年他终于平步青云,当选为联邦议员。翌年自由党上台执政,他又一跃成为消费事务部长、特别贸易部长和国库部长。
他担任弗雷泽政府的国库部长达5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最早提出了实行私有化和解除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刍议。但遗憾的是,在1983年的大选中,自由党败北。之后他当选为自由党和国家党联盟的领袖,并参加了1987年的大选,但因国家党在关键时刻分裂,致使他功败垂成。之后,他在1989年的党内倾轧中,被剥夺了领导权。1993年他在党内东山再起的努力再遭挫败。接连而至的失败促使他痛定思痛。他开始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感受现实,摒弃了一些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想法。“失败是成功之母”,霍华德深有感受。
霍华德不仅是体恤民情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体贴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他每天都从办公室给在家的妻子打两次电话,以解除妻子的寂寞。他在当选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蒂姆和爱女梅拉妮正在悉尼读大学,小儿子理查德正在上10年级,都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因此他目前不准备举家从悉尼迁往堪培拉,他本人也将多半时间在悉尼办公,他吁请人们给予理解。天下父母的心是一样慈爱的,人们对此表示了真诚的同情。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女警长马尔蒂娜
杨汝生
“我没有1.90米的个头,我也不想在这方面与别人竞争。但在其它所有方面,女人可以同男人一样,施展自己的才能。”走马上任不久的巴黎警察局刑事大队大队长马尔蒂娜这样对记者说。
在法国司法警察中,一位女士坐上这个专门打击各种严重犯罪活动警队的第一把交椅尚属首次。马尔蒂娜以其20多年与匪徒斗争的丰富经验、胆略、智慧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人们由衷地称赞她说:“马尔蒂娜坐进塞纳河畔奥尔费夫勒大街36号的警长办公室是当之无愧的。”
马尔蒂娜今年46岁,看上去却只有30多岁的样子。她中等身材,金色短发齐肩,一双蓝眸炯炯有神,白皙的面庞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穿上那身合体的黑色警官制服,浑身上下透出勃勃英气。她身后的书架上放着一个土耳其水烟筒,办公桌上的台灯座是用德国毛瑟手枪壳做的。
她笑着述说自己的经历和家史,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职业警察,从小对她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尔蒂娜幼年时就立志当一名警察,中学毕业后便实现了这一心愿。70年代,她因表现突出,同另外两名女友米海伊和达尼埃尔很早便被提上警队的领导职位。马尔蒂娜的丈夫也是警察,可谓真正的“警察世家”。就在她第一次穿上警服的那天,父亲便将这支使用多年的毛瑟手枪作为礼物送给了她,希望女儿能继承自己引以为荣的事业。后来,她用枪壳作成台灯座,放在办公桌上,朝夕相见,以明心志。
“我不是电影明星,我只不过是一名警察”。她曾在斯蒂普斯接受过长期的艰苦训练,不管是射击、擒拿、格斗,她样样精通。这么多年来,被她一手捉拿归案的凶犯不计其数。她还善于分析和判断案情,常能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理出头绪,找到突破口。她曾成功地摧毁了一个泰米尔贩毒团伙;她带领警员捣毁了圣·德尼街的卖淫放映厅;在去年夏秋巴黎地铁恐怖爆炸案期间,马尔蒂娜更是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她的手提电话机日夜不离身,她经常是在办公室里借宿,只要哪里发生恐怖爆炸活动或发现可疑爆炸物,她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亲自组织营救和侦破活动。现在归她直接指挥的警员共有115人,其中有6名女性,都是精兵强将。他们在维护巴黎的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活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马尔蒂娜说,“我们做的是一种追捕性的工作,它同时要求迅捷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我们的工作还常常要作出某些牺牲,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但一想到这是对社会有利的事情,也就无所谓了。”这也许就是这位女警长事业成功的钥匙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丹麦爵士乐队艺倾北京乐迷
分别来自丹麦、瑞典和美国的三位世界一流爵士乐手的三重奏,1996年3月11、12两日令北京海淀剧院的数千名中外观众倾倒。
首次访华的丹麦彼得森爵士乐三重奏乐队由丹麦的尼尔斯·汉宁·彼得森的低音大提琴担任主角,配以来自瑞典的沃尔弗·威肯尼斯演奏的吉他和美国人亚当·诺斯鲍姆的爵士鼓,这种组合在当今爵士乐坛尚不多见,但这支乐队却以其独特的演奏风格赢得了不同年龄乐迷的喜爱。
今年50岁的彼得森曾在1991年获著名的“北欧理事会音乐奖”。他的即兴弹拨演奏,舒缓时细弄慢拨,余音袅袅;急速时十指飞舞,奔腾粗犷,抑扬顿挫的节奏扣人心弦。在诺斯鲍姆挥洒自如的鼓点和威肯尼斯富有激情的吉他相伴之下,乐队演奏的每段乐曲都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使得以即兴创作为标志的爵士乐风格表现得恰到好处。(念生)
(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东洋“三国热”历久而不衰
肖勇
1995年版的《日本书籍总目录》中,关于“三国”的著作就有106种,而这还远远不是实际上出版的全部。如此汗牛充栋的“三国”书中,大都属于实用性之作,诸如《三国志的人际学——脑力开发实践讲座》、《诸葛孔明的组织改革》、《三国志——市场指南》、《三国志的智慧》等等。
日本人对“三国”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中国人。最近,有位华人学者对京都大学理工科学生进行测试时,随口提及《三国演义》中偶一露面的一员偏将,有学生竟能马上指出此将曾在第几回出现过,令他大吃一惊。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高中学生心目中的10位英雄进行了一次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诸葛亮排名第九。时下在日本,一些员工为企业、为集团奋斗,不惜“过劳死”的意识,似乎是受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观念的影响。
《三国志》早于江户时代即在日本广为流传,从那时起对它的翻译和改编就从未间断过。全译本的著名作家有湖南文山、小川环树、金田纯一郎、村上知行等,其中小川的版本堪称精品,但略显曲高和寡,主要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士阅读。改编本中最流行的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他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修改加工,以迎合本国读者的口味。
关于“三国”的研究,在日本历来分为两类,一是学术性的,即对著作的版本、故事的流变、主题、结构、人物及艺术的探讨分析,其代表性成果如小川环树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三国志部分)。二是实用性的,主要由企业界人士参与,带有“活学活用”的研究色彩。被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生前曾多次表白:“三国人物的智慧,是我的最好的老师。”许多大公司把《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读”,并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
在经济发达的日本,企业界如此重视“三国”不是偶然的。两位《三国志》的专家城野宏和中野直祯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此书推崇备至,视为珍品,是因为书中有宝。例如,刘备势孤力单,能在豪强中取得立足点,开创蜀国,关键在于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如果效法刘备爱才举能,方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有所建树,获得成功。”社会工业研究所所长牛尾治郎指出,“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日本企业要增强竞争力量,就得学习《三国》中应付错综复杂局势的方略。当一个好的企业家,如同当一个明君一样,必须对外宽,对内明,以明补宽,以宽补明。”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英国“绅士风度”琐谈
陈特安
久居英伦三岛的英国人“岛性”较强,心里多少潜在着轻视外国人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谈东论西,一般都要谈及英国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是最伟大的。
早在1500年,有一意大利人对此已有描述:“当他们(英国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外国人时,总爱说那个漂亮的外国人真像英国人,并且惋惜这样一个漂亮的外国人竟然不是英国人。当他们和一个外国人共同吃一种好吃的东西时,总是要问这东西是不是英国做的。”而当英国人称赞某一事物时,称赞的最高形式通常是这样一句话:“多么像英国的!(SoEnglish!)”据说,他们通常提到Foreigner(外国人)一字时,心里实际上含有一种轻视的意味,而这在其它各国的文字中是没有的。
当然,英国人轻视外国人的意识通常只埋藏在心里,极少溢于言表。英国人无论对喜欢或厌恶的人,普通的礼貌总还是保持的,这就是所谓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中显然有其冷淡傲慢的一面;然而,它也有讲究文明礼貌的一面。
英国人深知,要有“绅士风度”,就要言谈举止彬彬有礼。
他们崇尚伊丽莎白女王和著名哲学家培根的信条,认为举止彬彬有礼乃是“一封四方通用的自荐书”,“一定能赢得很好的荣誉”。因而,英国人处处注意避免“不礼貌”,以“失礼”为非,“讲礼”为荣,整个社会讲究礼貌蔚成风气。在日常生活中,英国人也不敢稍有疏忽。他们知道:如果不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如果裤子上哪怕是一个纽扣没扣好,如果衣领和领带不整洁等等,都是“失礼”。
在有“饮茶王国”之称的英国,“绅士风度”也体现在英国的茶文化之中。英国并不产茶,尽管目前饮用的茶叶大都来自非洲,但很多英国人都知道茶的祖籍是中国。学过英国茶理事会推荐的小册子的小学生都知道,“茶是早在5000多年前,由中国的神农发现的。”饮茶已成为英国社会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壶套(保温用)则与雨伞一样,被列为“最能代表英国人生活的两样东西”之一。
英国人很重视茶具与排场,闲来边饮茶边读报,或三两知己,品茗聊天,实为一乐。英国有一首小诗曾这样描写到:
暮时进茶来,织帘轻垂落;
黑猫闭碧眼,咪咪喜蜷卧。
这里展现的是一幅典型的英国绅士在饮下午茶时的风俗画:暮色苍茫,夕阳西垂,可离晚餐还有两个来钟头时间,这时手捧浓茶一杯,望着蜷伏在壁炉旁碧眼生辉的宠物,一切都显得那么悠闲,那么高雅。
(之二)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植物园里,有一组农神节群雕。古罗马神话中,天神与地神最小的儿子是司收获的农神。农神节是古罗马人祭祀农神的节日,每年12月17日开始,延续7天。节日期间,不分社会等级阶层,全民昼夜痛饮狂欢,连奴隶也可享受7日自由。农神节体现了古罗马人对社稷之本农业的崇拜。群雕表现的是一群僧侣(祭司)酒醉失态、招摇过市、与街头妇女调笑嬉闹的情景。作品以略为夸张的手法,把这些平日威严骄矜的人物醉态可掬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李志明文并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