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吴天祥事迹在汉反响强烈
武汉三镇掀起学习吴天祥活动高潮
本报武汉三月三十日电本报三月二十六日发表的长篇通讯《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在武汉三镇引起强烈反响。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在一版头条全文转载本报评论员文章,详细摘登了通讯。省信访办发出通知,号召全省信访干部开展向吴天祥学习活动。
三月二十九日上午,武昌区举行首场“吴天祥事迹报告会”。只能容纳七百多人的区委礼堂,挤满了包括市党政主要领导在内的千余名听众,报告会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钱运录听完报告后即席发言,他称吴天祥是活着的孔繁森,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学习吴天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民办实事的精神,立足本职、真抓实干,促进武汉的改革与发展。
同日,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组织部分领导干部专题座谈吴天祥精神。许多同志认为,吴天祥是身边的英雄,看得见,学得到,格外亲切。表示要以吴天祥为“标杆”,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武汉市东西湖区委书记白元初说,要像吴天祥那样求真务实,既要抓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大事,又要切实解决关系千家万户的“小事”、难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心上。
连日来,武昌区把向吴天祥学习的活动逐渐推向了高潮。吴天祥所在的区信访办,成立了“吴天祥小组”,人人都像吴天祥那样满腔热忱接待好每一个上访群众,当好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市政、房地、环卫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纷纷成立“吴天祥小组”,专门受理、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全区团员、青年也行动起来,在区团委组织下,原来吴天祥照顾的二十多户孤寡老人每户都有青年自愿者上门服务,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龚达发顾亦兵)


第1版(要闻)
专栏:

  最高奖赏
——天津市和平区群众连续8年评选“十佳”公仆
本报讯记者肖荻述评:民夸官、民奖官,这在我国各地屡见不鲜。例如,有些地方官员调动时,百姓依依送别难舍难离;有些厂长卧薪尝胆扭亏为盈,工人感动之余建议奖励,这些都是十分感人的事例。但是,像天津市和平区那样连续8年、锲而不舍地由全区50万群众来评选和表彰十佳公仆,这的确是意义重大而又富于魅力的创举!
它的魅力在哪里呢?
对此,早在8年前,参加该区首届十佳公仆表彰大会并热情致词的原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同志说得好:“群众投票给干部发奖,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第一次。我觉得应该说这是最高的奖赏,最大的光荣!”
事实正是这样,8年来这个区当选的十佳公仆共计80人次,他们得到的奖励,没有一分钱奖金、没有一件奖品,甚至连一张奖状也没有,有的只是那老百姓一颗滚烫的心。就在3月28日本届表彰大会上,一个女学生谈到,她双亲都是残疾人,又都下岗待业,她以优异成绩考上耀华中学却付不起学费,十佳公仆之一、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高正山带头捐资使她得以上学,姑娘边说边哭,全场无不为之动容。对于那些在粮、煤、电、气等战线上为民出力流汗干部的业绩,群众在评选中满怀崇敬如数家珍。人间这些真情,可谓千金难买,万金难求。公道自在人心,我们那些十佳公仆,就在这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奖赏。
在这个意义上,评选十佳公仆也可以说是政德的复归。我们一切大小官员,权力都是人民给的,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用于以权谋私,以权换钱;只能像孔繁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绝不能像王宝森那样腐化堕落死有余辜。在评议干部上,天津市和平区这种模式,不一定各地强求一致,但是这种“人民公仆人民议,人民公仆爱人民”的基本精神却值得遍地开花!


第1版(要闻)
专栏:

  就访乌成果、中乌两国和议会合作等问题
乔石接受乌克兰新闻界采访
本报基辅3月30日电记者张德真、慈汝岭报道:今天上午,正在乌克兰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在他下榻的国宾馆接受了乌克兰通讯社、《乌克兰之声》报和乌克兰国家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就此次访问的成果、中乌两国和两国议会合作、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乌克兰通讯社记者问:尊敬的委员长先生,请您就这次访问乌克兰的成果讲几句话。
答:我应贵国最高苏维埃主席莫罗兹阁下的邀请,来到贵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访问期间,我同莫罗兹主席和库奇马总统、马尔丘克总理、乌多文科外长等贵国领导人进行了诚挚友好和富有成果的会谈,我们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势头感到满意,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双方都希望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可以说,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扩大合作的目的。访乌期间,我们受到了贵国议会、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欢迎和友好款待。对此,请允许我、我的夫人和我的同事再次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相信通过双方不断努力,中乌关系会进一步向前发展。
问:在原苏联时期乌克兰就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贸、科技和文化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这种相互关系已成为国家间的直接关系,您如何评价我们两国的合作?
答:中国和乌克兰虽然分处亚欧两洲,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交往源远流长。建交4年多来,两国在各个领域里的合作关系发展顺利,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中乌双方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问:中乌两国专家认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乌克兰对外经贸交流中位居第二。您认为我们两国间这种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答:中国人大、政府和企业界一贯重视发展与乌克兰的经贸合作。两国领导人已就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达成了共识,即大力发展现汇贸易,开展符合国际贸易惯例的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积极鼓励两国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直接经贸联系,减少中间环节。中方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乌方在各个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问:您如何评价乌克兰议会与中国全国人大间的关系?
答:中国全国人大重视同乌克兰最高苏维埃的关系。中乌建交以来,中国全国人大同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之间交往频繁,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赛福鼎、王汉斌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乌,乌克兰前最高苏维埃主席普柳希于1993年率乌议会代表团访华。中国全国人大同乌克兰最高苏维埃的交往,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双边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久前,中国全国人大和乌克兰最高苏维埃还分别成立了双边友好小组。中乌是位于亚、欧两大洲的重要国家,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保持中国全国人大和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之间的高层接触,加强相互间多层次、多渠道的交往和合作,对于发展和加强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是有益的和必要的。这次我应莫罗兹主席阁下的邀请,前来贵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目的是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扩大合作,推动中乌关系朝着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
问:委员长先生,乌克兰最高领导始终不渝地把贵国当作优先的伙伴,中方对此持何观点?
答:乌克兰是欧洲的重要国家,中国始终重视发展同乌克兰的友好合作关系。建交4年多来,中乌签署双边协议、协定30余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关系发展顺利。中乌之间不存在任何政治障碍,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双方在涉及各自的重大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亦在加深。我们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乌克兰进一步发展各个领域的合作。相信中乌关系的发展有着美好的前景。
《乌克兰之声》报记者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权力机构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和平衡机制?
答: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国在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上,都由国家权力机关充分讨论,民主决定,而在贯彻执行上,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也就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对于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都有明确的划分,使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能够协调一致地工作。
问:中国经济在国家对外国资本开放的政策下,如何成功地保护国内市场?
答: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展到沿边、沿江、沿主要铁路线和内陆省会城市;对外开放的领域由一般加工业扩展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外商直接投资由中小企业扩展到大企业;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对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九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是中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办,应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这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并不笼统地提保护国内市场,而是根据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对一些需要特殊保护的工业,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们给予必要的保护。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时将有步骤地开放金融、保险、商业、外贸等服务领域。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和基点是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加快本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也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我们的努力。
乌克兰国家电视台记者问:尊敬的委员长先生,在美国和欧洲等地以及在乌克兰的商店货架上,都能看到贴有“中国制造”标记的世界驰名公司的商品。请问这是伪造的还是中国合法制造的?中国向投资者提供什么保证?
答:目前,一些世界驰名公司在中国成立生产企业,或者许可中国企业生产、销售贴有该驰名公司商标的产品。凡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只要符合有关规定,都可以在产品上贴有“中国制造”标记。
中国历来很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商标法、专利法、版权法、产品质量法和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如果企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无论其产品用于国内销售还是出口,都将依法给予处理。
关于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保证的问题,首先是宪法、法律的保证。中国依照宪法、法律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还签订或参加了许多有利于保护外资的国际条约。我们还不断加强能源、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最重要的是,中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将有效地保障外国投资得以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第1版(要闻)
专栏:

  冷静的选择
——云南转换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
本报记者李仁臣任维东
编者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转换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是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云南在转换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方面抓的几件实事说明,当我们渴望发展,不断驱动经济车轮快速运转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不能忘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努力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宣传、贯彻“两会”精神,要把气势恢宏、催人奋进的跨世纪宏伟蓝图变成灿烂的现实,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都明白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和每个地区、每个部门发展的关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奋发图强,励精图治,通过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来推动总体目标的实现。
提到云南,令人不由得想起云烟、白药、石林、滇池、牛虎铜案、沧源崖画、东巴经、元谋人、虎跳峡、鲁布革……这许许多多堪称中国第一、天下无双的瑰宝。
彩云之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谢肇淛《滇略》)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高原各族儿女,一直向往发展。改革开放十七度春秋,这个属于中国西南部不发达省区的边远落后之地,奋起急追,使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不仅高于整个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近五年还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云南不再遥远,不再封闭。随着以绿孔雀为标志的云南航空公司将平安、吉祥、高效带至海内外;随着飞跃高山大川阻隔、遍及高原城乡的卫星电视,洞开了人们的心扉;随着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淘汰老掉牙的手摇电话,源源不断传递着外面世界的最新信息;随着鲁布革、漫湾水电站相继投产,为经济腾飞输送强大的能源……云南迎来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近五年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0%,财政收入从1979年的11亿多元,猛增到去年的200多亿元。日子是好过了一些,但与省委书记高严、省长和志强的交谈中,与上上下下的接触中,发现他们的头脑还是冷静的。他们没有忘记,就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而言,云南在全国倒数第二,全省还有6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
在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激励下,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冷静地思考,冷静地选择。
发展经济——须培育支柱产业
在发展地方经济中,云南最成功的一着棋是抓住机遇,发展“两烟”生产。那是在澜沧、耿马大地震之后,巨大的损失需要巨额资金重建家园。省委、省政府及时向中央申请了特殊救灾政策,充分发挥适宜烤烟生长的独特地理气候优势,高起点引进国外烟草先进加工技术,培育了一个“烟草王国”,建成亚洲最大、世界一流技术的玉溪卷烟厂,造就了一个见效快、积累多的以“烤烟、卷烟”为主的支柱产业,积累了财力,有力推动了整个云南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又给云南带来了支柱产业单一、风险大的弊端。
为了改变云南经济“一柱擎天”的“伞式结构”,形成有多根巨柱支撑的稳固的大厦,彻底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全面合理增长,云南在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加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培植新的产业群体,再造新的经济优势。
省长和志强,这位纳西族人民的儿子,50年代的“草鞋大学生”,和我们谈起云南“九五”发展构想时,显得深思熟虑:“发展经济,还是要抓支柱产业。什么都抓不可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调整产业结构不能搞趋同化,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为了真正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除了继续抓好烟草产业的同时,今后重点培育的是旅游、磷化工和以食品工业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等产值超百亿的几大支柱产业。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樊高潮告诉我们,当初省里要求版纳大力发展旅游,许多人还想不通,认为不如砍树种橡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转变观念。版纳旅游业迅猛崛起,带动了基础设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百姓增收致富,州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版纳如此,整个云南经济的发展也如此。新兴的支柱产业已经展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云南旅游业已跨入全国旅游十强省行列;花卉、香料、生物制药、咖啡等一大批拥有广阔市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项目已进入开发实施阶段。仅花卉一项,到去年底云南生产鲜切花2亿多枝,盆花120万盆,产值达6000多万元,创汇400万美元,成为全国花卉业之最。
科教兴滇——先兴科教
在云南4000万人口中,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个文盲、半文盲。劳动者素质低,是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高严深入阿佤山调查,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基础设施太差,劳动者素质太低。提出要把科技和市场经济引入阿佤山这样的地区,必须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
“科教兴滇,先兴科教”——这就是结论。
省科技大会宣布,给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博士生导师每人每月500元补助,给在云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每人每月1000元的特殊津贴。钱不多,主要体现一个导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人才快速成长,发挥作用。
“送粮送衣,不如送科技。”这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从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这些年来,云南抓教育投入上百亿元,今后5年计划通过多渠道筹款40亿元用于普及义务教育。同时花大气力推广科技知识,发展高科技产业,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5%上升到29%,在全省建立科技示范村1100多个,科技示范户25万多个,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3600多个,科技之火在这片热土越烧越旺。
加三达哈,是宁蒗彝族自治县一位60来岁的老汉,解放前是奴隶娃子,至今不会说汉话。他在科技人员指导下,种了70多亩苹果,年收入数万元,一下子就摆脱了贫困。在他新盖的瓦房里,房梁上挂着金灿灿的玉米,正房里摆放着电视机、电饭煲、收录机。
宁蒗彝族自治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在云南首次应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指导农业生产实现“低耗高效”目标,参加这个系统的农户已达12000多户,作物面积达5万亩。
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42岁的扎西米拉,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学会合理施肥,懂得了条播、机播等科学种植知识,现在亩产青稞达200多公斤,一年收入上万元。他向记者表示:“以前这里的人不相信科学技术,现在家家都懂得科学种青稞。以后州农科所要是再来教技术,我还要学。”
依靠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带动经济超越,在云南已形成共识。省里决定实施18项生物资源开发、农业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等“八大科技工程”,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还主动与中国科学院达成协议,联合进行科研开发,由云南出资5000万元设立科研成果转化基金。
环境有价——为了可持续发展
滇池,是云南人的骄傲。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孙髯翁脍炙人口的长联,仍悬挂在昆明大观楼楹柱上,但茫茫滇池“五百里”早已成为历史,池面减少二百里是不争的事实。
滇池污染,是云南人的一块心病。
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内陆湖泊,具有蓄水供水、调节气候、水产养殖、旅游、发电等多种功能,一直是昆明工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滇池是一面弄脏的镜子,它告诫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保护环境。在现代化建设中,不能搞竭泽而渔。我们这一代人要发展,也要让下一代人发展;我们这一代人要发展好,还要让下一代人发展得更好;上一代人的发展要为下一代人的发展创造更优化的环境和条件,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滇池无言,但是科学家们警告说: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要不了多久,这颗明珠将从地球上消失!
三年前,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直接过问下,云南决定用18年时间,投入30多亿元,根治滇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认识,大规模整治滇池的序幕拉开了。
在西园隧道通水前,我们在工程副指挥长、昆明市副市长徐之信和省水利厅邓副厅长陪同下,先看了对污染严重水域起分割作用的船闸,又脚踩泥泞,深入隧道400米,了解隧道建设情况。
这个隧道,耗资2亿元,从西山底下穿过,起“清污分流,蓄清排污”作用,是治理滇池污染的第一期工程。
徐之信言辞恳切:“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很大,计划采取生物的、工程的、法律的、经济的综合措施来治理滇池。我们不愿做历史的罪人!”
诚哉斯言!
如今云南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
拥有中国唯一、也是世界之三的天然螺旋藻生长湖泊——程海的丽江地区永胜县,近来在国家科委、省科委扶持下,引进先进生物技术开发螺旋藻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为防止污染程海湖,永胜县人大出台了“程海保护条例”,使环保走上法制轨道。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以前当地群众不知道橄榄树的价值,乱砍滥伐,自从与省里的天成实业公司联合开发,利用野生橄榄制造具有抗癌、止咳等作用的天然橄榄汁后,原来不值钱的橄榄树身价倍增,群众自己就注意保护了。
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云南干部群众逐渐认识到:要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既不能以牺牲宝贵的生态环境做代价,也不能对有限的资源过度索取,否则必将牺牲中长期的利益,牺牲最终的发展。(附图片)
压题照片:没有污染、被誉为“女儿国”的沪沽湖现已成为旅游热点。本报记者任维东摄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谁人挽春色
禾木
读罢这则消息,颇有感触。
企业经营既有“一山春色”日,亦有“料峭春寒”时。前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凝聚力,这固然可喜;但当企业处于后一种境况时,人心仍不涣散,则更加可贵。攀钢的这位普通工人正是在企业遇到困难时,主动给总经理写信,道出了其拳拳爱厂之心。
“攀钢家的成员”这一深情的称呼,表达的是“感时思报国”、“时穷节乃现”的民族美德,也是新时期条件下企业职工主人翁意识的生动体现。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它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蔓延、迸射……
治厂不同于持家,但又有相通之处。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企业如果都有“家和”的氛围,工人都有家庭成员的感觉,则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就像安泰置身于大地一样,就有着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焉得不兴!
企业是大树,职工就是那枝间重重绿叶。正是这点滴绿意,挽住了企业的春色,撑起了企业兴盛的蓊蓊郁郁。


第1版(要闻)
专栏:

  资金投向倾斜干部定点联系
武乡县重点扶持特困户
本报讯作为山西省34个贫困县之一的武乡,今年以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主攻目标,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歼灭战。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县委召集五大班子专题研究全县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并召开县直各部委办局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会议,推出了一系列扶贫攻坚新举措:
一是确定今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放在分南、故城等8个贫困乡(镇),目标紧紧盯住4.4万特困人口。每年用于这些地方和人口的扶贫资金要占到全县资金总额的70%以上,重点投向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经济林和养殖业,集中连片开发。
二是实行领导干部定点扶贫责任制。县五大班子的主要领导每人包一个贫困乡,其它成员每人包一个贫困村,县直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户,并抽调各单位后备干部组成60人的扶贫攻坚工作队。
三是在攻坚区域迅速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普及推广实用致富技术活动。以县扶贫办牵头,通过现场教学、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力争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名主要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
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攻坚大合唱。县委明确要求人均收入超千元的乡村要帮带一个贫困村,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机关干部、个体富裕大户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户,广泛开展手拉手、户联户、富帮贫、结对子的扶贫活动,形成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扶贫攻坚的大气候。(李跃峰)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久旱逢甘霖
据新华社济南3月30日电(记者丁锡国)从28日夜至今日上午8时止,山东境内普降喜雨,全省平均降水17毫米。这是山东省近五个月来最大的一次普遍降水过程,对于缓解目前的旱情和小麦生长十分有利。


第1版(要闻)
专栏:来信

  愿信访战线涌现更多“吴天祥”
编辑部:
贵报3月26日头版头条刊登了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的事迹后,在我市信访办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感谢贵报为广大信访干部树立了一个典范,并借贵报一角表达我们对吴天祥同志的崇高敬意!
3月28日,我办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了吴天祥同志的事迹,许多同志被他的事迹感动得流下眼泪。我们为有这样的优秀信访干部感到光荣和自豪。学习之后,办公室及时组织全体同志进行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像吴天祥那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恪尽职守,忠诚奉献,做勤政为民的典范。愿信访战线上涌现出更多的吴天祥式的优秀信访干部。
郑州市委市政府信访办公室
1996年3月29日


第1版(要闻)
专栏:

  工人一封分忧信
牵动万千爱厂心
攀钢职工为扭亏增盈献计献策
新华社成都电(李其明、成建)最近,一封普通工人致总经理的信在攀枝花钢铁公司激起了强烈反响,从而掀起了一股扭亏增盈的热潮。
今年元旦刚过,攀钢总经理赵忠玉收到一封署名“攀钢家的成员”的来信,信中写到:“1996年攀钢面临困难,我作为这个家庭的成员深感自己的责任……我们工人为有攀钢这个家而自豪,要让这个家发展,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多点实干,少点空话”,信中还对增收节支、提高质量、节能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攀钢这个我国西部的钢铁巨人已保持了18年的盈利势头,今年由于多种原因,将面临5亿元的巨额亏损。这封信在公司领导中传阅后迅速向全体职工公布,在12万职工中引发了献计献策献力量的热潮。
“家里有困难,我该干什么?”这已不再是一般的讨论,而变成了攀钢人的共识和行动。热电厂领导收到了一册装订本,这是全厂1028名职工的近900条意见和建议,字里行间流溢着拳拳爱厂之心。化学车间张玉琴为自己定了指标:节约用油50公斤,回收酒精4公斤。炼铁厂三高炉甲班的33名职工向全公司职工发出倡议书,发扬“攀钢精神”,从我做起,决心全年降成本增效益78万元,人均消化减利因素2.3万元。
作为攀钢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总经理赵忠玉十分感慨:人说经理难当,但如果全心全意依靠每一个工人,这个企业就会有无穷的生命力。为了消化巨额减利因素,公司在充分吸收职工建议的基础上,迅速推出了强化管理,资金周转加速15天;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降成本,确保全年降成本2.5亿元等九项措施。


第1版(要闻)
专栏:

’96春季北京人才大市场3月3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有千余家用人单位到会招聘,需求各级各类人才达3万余人。河北省白洋淀姬丝汀度假村也进京设点招聘人才。这是英国雇员贾森在摊位前散发企业介绍单。
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