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人与书

  李超和《硝烟剧魂》
张光年
李超同志去年在广州逝世。噩耗传来,朋友们无不为之惊愕和痛惜。我们又损失了一位久经考验的、事业感很强的戏剧家。他的遗著《硝烟剧魂·抗敌演剧一队回忆录》即将问世。我谨此写几句话,表示对故人的敬佩与怀念。
我们相识于抗日战争初期,北京解放前后有过不少工作上的接触。50年代前期,我们先后同在田汉同志主持的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国剧协工作,朝夕相处。新中国文艺事业草创伊始,大家都忙。李超同志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热忱,总是把最繁重的事务揽在自己身上。他的工作经验丰富,在艺术界有广泛的联系,对创作和业务常有很好的见解。我曾得到他多方面的帮助。
1988年10月,一批戏剧战线的老同志在武汉重新聚首,亲切座谈,纪念抗敌演剧队成立50周年,回顾并总结长期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表达对演剧队的创建者、领导者周恩来同志和郭沫若、田汉、阳翰笙、洪深、冯乃超同志的怀念之情。李超是这次座谈会的发起人、筹备人之一,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抗敌演剧队的奋斗史是可歌可泣的。这次会,对于艺术地总结经验,撰写队史和回忆录,起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李超同志的回忆录,那时已在撰写中。他为此花费了大量精力。他还同已故的舒模、张客等同志一起,主持抗敌演剧第一队(剧宣四队)队史的编写工作。戏剧界的青年一代,都会从书中受益不浅。
跟许多老年文艺家们一样,李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日来翻阅《李超咏戏诗词选》,我留恋于他年满77岁时的词作《回顾与反思》:“……回头思顾,匆忙日月无闲。”(他老在忙着)“望空兴叹,身难由己,却又都是心甘。”(他的矛盾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深感自己著述不多,“唯能观剧评戏活跃艺苑,新秀嫁衣鲜。”(为新秀做嫁衣,也是心甘。)确实,看着青年一代茁壮成长起来,个个“新秀嫁衣鲜”,已往的“匆忙日月无闲”,也就感到心安理得。我们从李超同志这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坦荡胸怀,他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坦荡胸怀,同他早年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将要从李超同志的回忆录中,看到在那如火如荼的年代,党所领导的抗敌演剧队的英勇战友们,还有文艺战线上千千万万青年战士们,为抗击日寇侵略,挽救祖国危亡而赴汤蹈火、奔走呼号的身影。


第11版(书评)
专栏:

  中和平淡味弥长
——读《当代名家书董必武诗作品集》
沈鹏
乙亥岁暮,天寒地冻,斗室中却别有暖意,捧读董必武传记,又读董老诗选,再读当代书法名家所写董老诗作,觉得情趣盎然。
政治风云里的董必武同志,为千万群众熟知。董必武从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始,历经各个革命阶段直到1975年90高龄谢世,都处在时代漩涡中心,为人民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董必武同志有良好的国学根柢,是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中擅长旧体诗的一位,是此道的佼佼者。他的诗,抒情言志,是他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丰厚文化素养的结晶。它充实了革命者的一生,既与政治生涯相连,又不等同于政治口号。它不事豪华铺张,不假浮词虚饰。送学生袁溥之诗:“珠玑咳唾总成章,质美还嫌藻饰伤。记述不妨如实写,中和平淡味弥长”,表述了董老对诗学的美学观。他是这样主张也是这样实践的,在这点上与我国古代许多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一脉相承。
董必武的诗,从1939年到1975年所作近800题(约1300首),收入《董必武诗选》的157题,赠送友人占大部分,约2/3。诗中情义之笃,交谊之厚,待人之诚,言词之切,在当代旧体诗作中也是难得的。如送和朱德的“贯日长虹没石羽,只知倭寇是吾仇”,“骨头生若铁般硬,胸次真如海样宽”,早已为大众传诵。寄林伯渠的“晨夕满空鸦噪阵,边城到处虎当头”,乍看前句似写景,往下一看是对抗日时期西安大气候的刺射。紧接着的“北来短札音如玉,东望中原气若山”,又充满了对友人的至情与对大局的关怀。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董必武同志长时间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争取和平民主奔走,目见耳闻许多不平事,发为忧时愤世、慷慨感兴之音,在留下的诗作中深深地打上了时代与个人生活的印记。如“乍暖乍寒更气候,忽张忽弛度春秋”,“万里长城徒自坏,几番巧计总成空”,“干戈扰攘无宁日,关塞萧条欲断魂”,“纵兵不战将犹火,得道者昌信若蓍”……富政治含义却不伤诗味,蕴丰富哲理却不等同说教。
主张“中和平淡”的董必武同志,因处身斗争漩涡,以其立意的高尚,有时也激发出响遏行云的高调。陈毅同志逝世,董必武用“栋折吾忧压,伊谁继直声?”高度评价陈毅的同时,表示出极大的不平和忧忿。1958年重返红岩村题诗“到底人民胜,红岩不枉居。孰论持久战?谁写败降书?……结庐在虎穴,纸虎逊黔驴。”颔联连续两个问号,造句新颖,语气咄咄逼人。末尾以昔日红岩处在虎穴,又联想到纸虎的失败,并以纸虎比黔驴尚且不如作结。如果不是长期在红岩出生入死便不会有这等诗情,但如果没有诗的功底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不可能有这等好诗。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有“董老善五律”的话,是真正懂得了董老诗作深厚的功力。董老的诗虽以中和平淡为主要特色,但偶然迸发出来的激昂情感如电光石火,在挽陈赓大将的七绝中也得到昂扬:“木棉本是英雄树,花泣高枝雨亦红。”由英雄想到木棉,由木棉花想到将军之死,花也落泪,雨也成了红色,多么壮丽的景象!前人谓激昂无非“情过于事”,信哉斯言。
收入《董必武诗选》中最长的一首要数祝女儿董良翚22周岁的三十六韵五古。这首诗同最末一首《九十初度》可以看作董必武以诗写成的一生总结。“青春难再得,植根宜深厚;同群众前进,立功自不朽”是他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深信前途会伐柯”(《诗经》:“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是他对国家前途坚定不移的信心。我受良同志之托将《九十初度》书写过,又读董老遗诗,得益匪浅。董老于书法,也是深识三昧。我除了平时在报刊上见过以外,又读《董必武诗选》中印他的手迹七绝“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字与诗一样讲法度,有情致,可说笔无妄下。这首诗赞扬老竹耐寒,歌颂新笋出土,比之宋代张耒的“梧桐真不甘凋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境界又高了一层。将董老的诗和字综合起来欣赏,无疑是高品位的文化享受。
今天,董必武同志冥诞110周年之际,书写董老诗作这件事由当代书法家们集体完成了。在董老诗歌的大树上结出如此繁茂的书法之花,不由得令人兴奋,惊嗟。


第11版(书评)
专栏:

  缅怀民族的悲壮历史
苏静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中国革命战争特别是以民族解放战争为高昂主旋律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不朽乐章和英雄史诗。作为形象再现这无比壮丽、无比辉煌的革命斗争史的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作品,无疑充分体现了这英雄史诗中那烽烟滚滚、沙场喋血的崇高美的历史意蕴和审美形态。因此,蔡子谔、顾棣撰写的一百余万字的《崇高美的历史再现——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美学风格论》,正是在这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认识高度上,对于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美学风格的准确把握和科学概括。
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洗雪了屡战屡败的历史屈辱,取得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崇高美的历史再现》通过对解放区新闻摄影作品《日军投降》(康矛召摄)、《陈家港之战》(张爱萍摄)、《在长城欢呼胜利》(沙飞摄)等的剖析,发掘了这一充满了民族“英雄激情”与“胜利感”所引起的民族自豪感亦即崇高感等深刻美学命题,对于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美学风格所进行的深入而精微的研究和探索,无疑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性。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敲响了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警钟,中国共产党高擎团结抗日的大旗,迅速建立了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巍然屹立,坚不可摧的新的长城。当时,很多解放区新闻摄影工作者如沙飞、雷烨等,“用各种角度将古老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八路军拍摄在一起”(罗光达《中国革命摄影的开拓者——沙飞》)。《崇高美的历史再现》锐敏地把握了这一独特的审美现象及其深刻的历史蕴涵,形象地揭示了团结一心,共御外侮,是维护祖国统一,奋争民族独立的真理。
《崇高美的历史再现》还以大量解放区新闻摄影作品的形象画面,雄辩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这一史实和真理。解放区新闻摄影中,沙飞、石少华、罗光达、流萤、李峰、周郁文等拍摄的《地道战》、《埋地雷》、《雁翎队整装待发》、《神出鬼没的游击战——破坏桥梁》、《开门战》、《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又名《让铁路大翻身》)等等,形象而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这对于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清醒地认识这一客观存在的史实,无疑是大有助益的。
《崇高美的历史再现》还从伦理美学的视角,发掘并昭示了“恶”的伦理美学内蕴。如1946年3月,《晋察冀画报》以丛刊(之二)的形式,编辑、出版了以《晋察冀的控诉》为题,集中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军队对晋察冀边区人民犯下的种种血腥罪行,并通过联合国战后救济总署向世界发行,使世界民众自觉地运用历史和道德尺度来判断和识别“恶”和“丑”,以“唤起公众的道德感和审美感”(马克思语),使世界不断走向和平、进步和文明。
《崇高美的历史再现》的出版,是献给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士乃至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的一份缅怀民族悲壮历史的隆重祭礼。


第11版(书评)
专栏:新书短评

  读《办报余墨》
任锋
最近,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要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要政治家办报。他还指出,强调讲政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要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笔者近日读了一本书,是北京日报社社长满运来同志所著的《办报余墨》。书中以他自己的实际体验,论述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注重宣传艺术的关系问题,我感到他所阐明的见解,有助于加深对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的理解。
注重政治方向,解决的是传媒应有什么样的性质功能、为什么人服务以及传播的内容是否正确的问题;注意宣传艺术,解决的是传播的内容能否为受众所接受,传媒的宗旨、目的和功能能否实现的问题。前者是方向、目的,后者是方法和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在这个问题上,《办报余墨》通过剖析两种倾向、两种误区,批评了形而上学的观点。
所谓两种倾向,一是孤立地和过分地强调新闻规律,而摆脱党的领导,淡化党性原则,脱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把维护党性同按新闻规律办事对立起来,或者为了避免犯舆论导向的错误,不敢按新闻规律办事,使新闻宣传一般化。
两种认识上的误区是:一种认为过去报纸强调指导性太多了,要把报纸办活,就应强调报纸的可读性。另一种则把指导性与指挥性、指令性画了等号,以为只有向群众发布领导机关的文件指示,业务部门的具体经验和大块会议新闻,才算指导性强。
以上两种倾向、两种误区所涉及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但毕竟属于同类的性质,满运来的《办报余墨》所作的剖析,无疑有助于划清界限,辨明是非。
在破除上述错误观念之后,作者正面阐述了自己对报纸指导性的理解。他认为研究报纸的指导性,不能脱离报纸的基本特征和新闻的社会效果。它主要应通过多种新闻手段,用生动的事实和有说服力的言论等,去启发、引导读者,使他们接受正确思想的指导。党报的指导性,不在照本宣科,更不在板着面孔说教,重要的是在中央方针、政策已定,而实际工作尚路数不清,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党报能够从方向上,具体而生动地体现指导性。作者的这些见解对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是有益处的。


第11版(书评)
专栏:

  《萤火集》的新境界
卫建民
牛汉先生有一篇散文诗,题名《少年与萤火虫——父亲对我讲的童话》。童话中,“我问少年:‘你能用手拍死一只萤火虫吗?’”少年说:“当然能!”于是,一双小小的手臂在黑暗的虚空中拍击,企图扑灭一点浮游的光。而当少年快要击中目标时,却被凄美的萤光感化了,——啊哟,“它真美,我差点把它打死!”作者的第三本散文集题名《萤火集》,大概是从童话里悟到美的原始生态,美的不可毁灭性,而非表示自谦。
早年,作者以诗名世,以诗罹祸,转而抒写散文,这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许多诗人成为今日文坛上引人注目的散文家,自有他们蜕变的自白,《萤火集》的作者说:“我是顿悟了人生之后,才写起散文的。”如此看来,有蒙族血统,生于山西与大草原之交,从小看黄河为“古骑士扔下的一张长弓”的北方大汉牛汉,是把散文当成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
读《萤火集》,我总感到一种升腾的热气在涌动。少年时潜藏在记忆深层的鲜活经历,那些从口外入晋的骆驼热烘烘的气味;那些从草原上归来的人身上的腥膻味;那窝城墙上的八哥散发出的羽毛的气息,都成了他灵感的泉眼和歌唱的定音鼓。色彩、气味、光亮、声音,不正是生命和美的元素吗?
顿悟人生后的牛汉,还把散文当作“生命的再生”。因此,他大量的关于童年的回忆,就不是一本平淡的流水帐,而是新发掘的金矿,每一块矿石都在太阳下闪光。青年时,他向往光明,用诗歌唱;中年以后,他写了大量的“交待材料”。到了老年,于“顿悟”之后,才惊讶自己有一连串遗失的记忆——记忆里的真善美,原来还在埋藏,未向世界打开。对许多人来说,记忆和经历只是“履历”,只是获取福禄寿的资本;对诗人来说,每一种经历都是生命体验,都是美的存在和发现。“顿悟”使记忆复活了。
生活经历,加上作者的参悟,他的散文就包含着哲理意味。这不是作者强加上的“思想”,而是生活本质的呈现。你看他的《一窠八哥的谜》,在他人手下,很容易成为一个淘气鬼的写照,但牛汉却写出了深度。
这一篇堪称典范的作品,层层递进,豁然贯通,从咀嚼往事转入思想跋涉,并爬上顶峰,顿觉四方光明。我想,顿悟后的牛汉,就是这样,一次次迎接生命的再生。
《萤火集》是多种文体的合集。除了作者早年的回忆,还收入他记人、谈创作、书信、序跋的文字。总而言之,他的文势是躁动的、上升的,颇带凡·高之风。他在诗创作中的弱项(不凝练,散漫),转而变成了散文创作中的优势。
是的,牛汉的散文是躁动的。
躁动,是生命在孕育中的节律。


第11版(书评)
专栏:

  博采精华育童心
颜达
一九九六年新春之际,河北教育出版社为全国及海外少年朋友献上了他们喜闻乐见的《小博士文库》精选本(五十种)。这套书原有九十八种,自问世以来,以其内容广博、知识新颖和富有时代气息受到国内外广大小读者的喜爱,为更好地满足小读者的需求,河北教育出版社通过社会调查,广泛听取了专家、家长、少年读者和销售部门的意见,在原丛书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去粗取精,遴选出五十册重印装盒,使《小博士文库》丛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小读者面前,使该丛书“博采精华育童心”的编辑指导思想体现得更鲜明。
其一,选题独到,可读性强。盒装精选本注意避开少儿读物市场上重复出书较多的热门选题,如童话、故事等,保留了孩子们需要但其他丛书套书中没有或不多见的选题。如《山水的秘密》、《电影的奥秘》、《在极光下》等书,都是为《小博士文库》丛书专门撰写的,作者既精通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又熟悉少儿读物的写作特点。他们有的是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变成生动的小故事,有的是把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图文并茂的解答题。在他们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侃侃而谈中,从富有儿童情趣、形象具体的插图中,孩子们能领悟到准确、丰富的科学知识。
其二,内容广博,趣味性强。精选出的五十种《小博士文库》,可以说较大范围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广泛的求知求解心理。如《探险世界》、《飞向太空》、《海洋的秘密》、《尼斯湖上的波澜——自然之谜》、《绿海拾贝——奇妙的植物世界》等,涉猎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向小读者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百科知识宝库。
其三,培养能力,实用性强。《小博士文库》精选本注重在培养实际能力上作出努力。如《家庭的小帮手》、《巧手出智慧》、《马德堡半球在我家中——生活中的科学》、《少年青春期信箱》等书,介绍的都是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培养孩子们自理自强的独立能力,又能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认识科学、学习科学。而《神奇的数与形》、《数学——智慧的金钥匙》、《化学王国的发现》、《兔子撞在树桩上——身边的物理故事》等书,则既是生动有趣的课外读物,又是激发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兴趣的“辅助教材”。它们把生涩抽象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原理,转化成为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常遇到又不理解的小悬念、小故事、小难题,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阅读中,了解许多“不解之谜”的生成原因和解决方法,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他们在课堂上可能回避或不大感兴趣的问题,增强了他们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信心。


第11版(书评)
专栏:品书录

  童心伴我大洋东
陈建功
读尹世霖的《冷眼热游大洋东》的时候,我不时地感慨:尹世霖何以用他的笔,留住那么多完全可能稍纵即逝的鲜活的感受?
水色山光、社会多棱、人物剪影、衣食住行、洛城四季、佳节吉日、文体之花……大峡谷、拉斯维加斯、威尔弟营、汉廷顿公园、便衣简行、快餐文化、别墅滋味、鬼节、圣诞节、感恩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有我们尚感陌生的一切,即如我们已经有所耳闻或曾亲临其境的地方,也都因为尹世霖视角的奇特与感觉的微妙而令人读来兴味盎然。
坦率地说,我是读过不少作家的访美游记的,美国的东部、西部和南部的不少地方,我也曾去游览。因此,接过本书的手稿,我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尼亚加拉大瀑布和科罗拉多大峡谷之类,已经被人写成了平庸。对不起,这一本,我原以为也不过是再平庸一次而已。
然而我错了。读了第一节,我不能不读下去,直到把它读完。
掩卷而思,除了敏感地捕捉和悉心地积累使尹世霖笔下的美国总有生面别开的话题和鲜活的感受以外,似乎还有另外的奥妙使这本书格外引人。
童心,或许就是这奥妙所在。
尹世霖对我说,这本书并不是为孩子们写的。尽管如此,我还是顽固地认为,这本书毕竟出自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手笔,因此它势必童心依旧。
跟一个年近花甲却童心依旧的人去逛美国,该多么有意思!
这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以撰写朗诵诗而名世,笔者在学生时代,就曾经在人民大会堂听过少先队员们朗诵尹世霖撰写的诗歌。翻开这本书,不难看到当年那个豪情满怀的诗人的身影——一篇篇简约隽永的散文随感的后面,不时冒出一段段情殷意切的诗章,你不能不想起人民大会堂,感慨于那些曾经涌出了诗人的胸间,又拍打着人民大会堂四壁的激情竟然被带到了大洋的彼岸,继续拍打着这位远游人的心扉。这些诗歌的穿插,绝不是一种文体上的“诡计”。这就是尹世霖,这就是写朗诵诗出身的尹世霖,这就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率性由真的童心。
童心,有时甚至到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步。
因为寄往国内的信封上一个地址的签署,作家的爱国之心受到了某位亲友的误解,你瞧被误解的尹世霖那几近割席绝交的愤怒!面对这认真这愤怒这小题大作这滔滔不绝,我忽然想,如果没有这一切,这本书还会那么好看吗?
作品的魅力,应该从“写什么”去找,还是应该从“怎样写”去找?
都可以。但最要紧的,还是到古人说过的两个字里去找吧。
那两个字是——性灵。


第11版(书评)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龙世辉著《编余随笔》,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李频的《编辑家茅盾评传》,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立道的长篇报告文学《烛照篇》,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梁东的诗词集《好雨轩吟草》,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贾宝泉的散文集《当时明月今在否》,已由明天出版社出版。
△凌森主编的《中国商贸实用大全》已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由王显春、颜继禄、何兴明整理、点校的清代李榕的《十三峰书屋全集》已由四川巴蜀书社出版。
△萧高洪主编的《中国历代玺印》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艾斐著《中国当代文学流派论》已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端木来娣著《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序与跋

  天地有正气
公木
天地有正气,往来成古今。正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堂堂正正,至大至刚,其为气也,充实而有光辉。它意味着坚贞崇高,富有阳刚美,支撑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共同文化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群体。正气,是我们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基于道义,见诸行动的。因而它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无论盛世或衰时,气节、风骨、风范,无数真言与典型,总是振奋人心、维系世运的最大感召力量。江西美术出版社编著出版的《中华正气歌》是一部颂扬正气的诗书画并茂的好书!
历代多少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赴汤蹈火,舍生取义。苏武北海节,光耀朔漠;张良博浪椎,响震天庭。从岳飞《满江红》,直唱到“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从文天祥《正气歌》,直唱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诚然,古人尚囿于“华夷辨”、“正闰观”,于敌忾指向,每不尽意;但他们那种忧患意识、忠爱情怀,确已超越时空,“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到了近代,自鸦片战争而后,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便更振兴起我们古老民族旺盛的生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绚丽多彩的爱国革命英雄传。而且已为达到新生而通向现代化的道路铺垫好基础,水到渠成。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继承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赋予中华正气歌以崭新的最高的价值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照耀下,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缔造和建设中,涌现出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成长起董存瑞、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造就了鲁迅、郭沫若、闻一多、马寅初等等等等。气贯长虹,繁星丽天。他们是党和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大厦的钢筋铁骨。
而今我们,以诗以书以画,以纯真的艺术形象,以虔诚的热情和理性,分作“气节”、“风骨”、“风范”三篇来歌唱,歌唱民胞物与、充塞天地的博大胸怀;歌唱鞠躬尽瘁、战胜艰险的献身精神;歌唱力践躬行、锐意进取的爱国主义传统;歌唱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歌唱大义凛然、勇赴国难的浩然正气。我们坚信,广大读者一定会放开喉咙和我们来一同歌唱。再过5年就迈进21世纪了,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的远景目标。我们坚信,广大读者一定会在江泽民总书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号召下,积极投身于这伟大事业的建设,焕发精神,共奏凯歌,给一切歪风邪气以震慑,同一切腐败现象作斗争。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但这段路程也还潜伏着雷区和陷阱,我们仍然是在向着困难进军,犹待披荆斩棘啊!要自豪而不自骄,要自信而不自傲。学习、学习、再学习。谨慎虚心,严于律己,抵制任何名利的引诱。在滚滚商潮中,百倍警惕,莫要沾染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时疫,要能物物而不为物物,保持身心的健康。中华正气歌承传到我们跨世纪的新一代,定将谱写得更恢宏,演奏得更美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