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西藏历史地位辨》出版
由我国藏学研究工作者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合著的《西藏历史地位辨》一书,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全面、系统地驳斥“西藏独立”谬说,阐述有关问题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论著。针对原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夏格巴(已死)和现达赖集团的法律顾问范普拉赫(荷兰人)著书中发出的“西藏不属中国”论、“仅有擅越关系”论、“西藏民族自决”论,本书站在历史的高度,引用大量准确、翔实的藏、汉文史料及照片,论证了西藏地方与祖国的紧密关系,特别是从元代开始西藏已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否定了“西藏独立”论的整个思想体系,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策动西藏分裂活动的目的和用心。作者还用许多亲历的具体事实,详尽地叙述了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黑暗统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地方实现伟大历史进步、走上幸福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过程及所采取的正确决策;指出“西藏独立”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行不通,达赖喇嘛只有放弃“西藏独立”,回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立场上来,才是唯一的出路。该书由宋平题写书名,阴法唐作序。(卢小飞)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快两个转变实现高效发展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自1984年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以来,济钢4万员工高扬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济钢精神”,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取得了持续、稳步、高效的发展。济钢由一个地方中小型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经济实力、生产经营、职工生活一年一个新台阶。12年来,在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济钢的国有权益年平均递增23.3%,增值20.67亿元,上交国家利税共23.50亿元,两项相加等于1983年济钢国有权益的24.2倍。回顾走过的道路,济钢人深深体会到,实现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是搞好搞活企业的关键。
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对此,济钢人不是“等”、“靠”、“要”,而是努力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建立稳固的国际国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指令性计划越来越少,需要企业自购自销的原料和产品越来越多。企业若无稳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基地,发展将严重受阻,甚至陷入困境。为此,济钢先后投资近亿元,与省内外联合建起一批铁矿厂、煤矿厂,每年可得到数百万吨铁精粉和煤炭。同时又与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建立了海外矿石供应基地。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十几个省建立起长期密切联系的销售基地,销售网点辐射全国。同时,还在香港、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坯、钢材的深加工基地。在马来西亚合资兴办的济南(马)钢板有限公司是迄今山东省在国外建立的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合资企业,年产中板25万吨以上,投产后,将在东南亚形成较稳固的钢材市场,同时辐射其他国家和地区。济钢在国外建立的原料基地和产品销售基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八五”期间进口矿石565万吨,出口钢铁产品99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7亿美元。
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建立内部银行,强化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随着向市场经济的快步转轨,企业管理须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财务为中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效益上。我们逐步加大资金和成本的管理力度,根据市场销售动态,产品该停的停,该扩大的扩大,该研制的研制。济钢自1988年建立了内部银行,把社会银行的全部功能,如信贷、结算、利率等,全部引入到企业内部来,生产经营各环节都用厂内货币等价交换,随时随地办理结算业务。此举有力地促进了成本管理,加速了资金周转,增加了企业效益。
搞好搞活营销渠道,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公司明确提出“服务质量也是企业生命线”的口号,成立了用户服务部,设立了一条龙服务的营销体系。明确规定客户来买钢材,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为其办完手续并把货运出去;客户来联系业务,任何人不准说不能干或不知道,只准往上汇报,不可支走客户;要求变坐商为行商,八方联络,广开销路。1993年下半年以来,企业资金普遍紧张,钢材市场疲软,但求购小额量钢材的客户骤多,济钢顺势在全省建起8个小额钢材零售站。由于现款现货交易,服务周到,营业十分火爆,其销售量已占济钢销售总量的15%。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集约经营
企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集约型经营就是要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
这些年来,济钢从实际出发,闯出了一条“内涵挖潜,配套改造,小步快跑,滚动前进,抓住机遇,大步跨越”的技改之路。在资金匮乏,设计和施工力量薄弱的条件下,济钢的技术改造艰难起步。我们抓住影响综合生产能力发挥的薄弱环节,首先攻克。4年间,投资1.39亿元,完成了122个项目,增加效益4741.4万元。技术改造不仅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的自觉性。济钢技术改造投资愈来愈大,步伐也愈来愈快。12年来,济钢完成技术改造、技术革新项目上万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500多项,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率达到100%;不仅相继完成了老设备的技术改造,新建了5、6号高炉,1.5万立方米制氧机等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新设备,还投资2亿元实施“三电一体化”工程,使全部生产工序及衡器计量检测等生产过程实现了基础自动化;铁前、炼铁、炼钢、轧钢四大系统的关键工序实现了过程自动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1983年前济钢产品只有17个品种、40多个规格,如今已发展到13大类,140多个品种,2480多个规格。科技进步推动了产品质量经济技术指标的迅速提高。“八五”期间,在全国同类企业按可比口径统计的91项经济技术指标中,济钢有31项进入前3名,其中12项第一,10项第二。
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使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因此,凡是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的行业,都应逐步发展规模经济。根据这一认识,济钢先后兼并了17个企业,涉及矿山、冶炼、机加工、铁合金、耐火材料、轧钢等行业,并参股组建了一些商业、金融、医疗卫生,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公司。1994年又联合110多家中外企业,组建了济钢集团,为实现高质量、多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年产200万吨钢的目标,并按照以年产120万吨中厚板为主体,以年产15万吨煤化工产品和15—20万吨球墨铸管、铸件为两翼的发展格局,采取世界最先进的冶炼短流程工艺,加快发展,多创效益。
强化管理练内功解决“三个不适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企业自身的因素,关键是思想观念、管理水平、职工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以改革的精神,强化管理练内功,努力解决好“三个不适应”的问题,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实现两个转变的思想基础。企业上台阶,思想观念必须首先上台阶。我们一直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教育职工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优胜劣汰观念,变外部压力为内部动力。还开展了以“我为济钢添光彩”、“企业是职工的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我与企业共命运”等为主题的大讨论,增强企业利益共同体的意识,提高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有力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使公司上下充满了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浓浓气氛。
逐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提供制度保证。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中层干部一年一聘制度,每年制订业绩考核指标,半年一考核,凡没完成考核指标者,一律解聘。对科技干部,根据德、能、勤、绩和工作需要,经过单位推荐,总公司评委会评审,决定晋升或聘任,使全公司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考核和升降进入了正常轨道。在生产、服务岗位,我们建立了从初级工、中级工到高级工,助理技师、技师到高级技师的系列考核标准,建立了多能工制度,拉开了分配差距,调动了生产、服务岗位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我们还在“起点低、台阶高、三档次”经济责任制考核的基础上,推行了炉长、机长负责制,一个炉子、一台轧机为一个考核单位,炉长、机长全面负责,工资、奖金捆在一起与产量效益紧密挂钩,严格考核,实行多劳、多创、多得,责、权、利高度统一,到岗到人。
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发,改革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体制,实行全公司统一管理。过去,各二级厂矿既管生产,又管供应,还要管食堂、浴池、分房、治安保卫等生活后勤工作。这种小而全的复合管理模式分散了生产厂的精力,并造成了机构臃肿。“八五”期间,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本着成熟一项实现一项的原则,先后把食堂、浴池、保卫、材料供应、财务等专业管理从生产厂矿分离出来,实行全公司专业统一管理,生产厂矿由全能型变为生产型。新的管理体制,为企业发展带来高效率、高效益。


第9版(理论)
专栏:

  现代化的精神支柱跨世纪的宏伟纲领
——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与跨世纪远景目标理论研讨会综述
张峰
为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积极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党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年前召开了“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与跨世纪远景目标”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结合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以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为核心内容,深入研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
认真研究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全面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与会代表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中国发展的道路、方向、目标、任务、动力、步骤和条件等等,勾画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广义上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狭义上讲,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认为《建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在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完成了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提出的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个世纪的发展战略的任务,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建议》是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运用、展开和生动体现,又从总结历史和规划未来中使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一)使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例如,把到本世纪末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由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推进到在人口增加3亿的基础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要求把人口增长因素计算在内的思想;把到下个世纪中叶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步骤加以细分,勾画了第三步中的第一阶段的轮廓;把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部署衔接起来,体现了三步走战略的连续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六个坚持不懈”,使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二)丰富了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例如,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道,提到两大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的高度,提出建立“三个机制”,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速度与效益的思想的透彻发挥;根据邓小平同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总结近几年把握大局的经验,制定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系统地发挥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各种重大关系的原则。(三)有一些新的提法和侧重。例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把经济增长与人类资源、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考虑;提出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提前实施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措施,等等。
积极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努力实现跨世纪远景目标
与会代表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下列观点:(一)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新概念,一是说这是雄心壮志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概念,二是说这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概念,不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要达到一定数量,而且整个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要达到一定质量。中国的现代化,可以走出一条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相结合的道路,走出一条主要不在于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产值,而在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的道路。(二)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科技的快速进步,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振兴和腾飞,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度辉煌,是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现代化的特征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现代因素与优秀历史传统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振兴的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三)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其他职业素质,与现代化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四)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央要有宏观调控的权威,这既是市场经济波浪式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在优化结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沿海与内地差距问题的要求。保持中央的权威,就要实行“必要的集中”,主要是财力的集中,宏观调控权的集中。要转变宏观管理方式,国家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把市场作为宏观调控的直接对象,通过调控市场来引导企业,建立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是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府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裁判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供求关系的调控者。(五)解决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应当实行一种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战略。在战略进程上,要通过长期努力,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在宏观政策上,国家要把握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综合效益的均衡,实施不同性质的非均衡战略措施;在经济布局的规划上,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推行适当的西进战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要优势互补,在非均衡的动态中逐步达到均衡;中西部地区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追赶东部的发展战略。(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主要表现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战争热点地区在降温,国际形势继续向缓和方向发展;各国考虑问题经济优先,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合作交流在加强。我国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同各个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搞好关系,运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
深刻领会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
与会代表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所引起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以深刻的哲学创新为前提的。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理解这一理论,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贯彻它。邓小平同志在解决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地强调了一些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哲学命题,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既坚持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创新性的哲学思想很丰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邓小平同志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并统一起来,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命题,并把解放思想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有了更加完整而丰富的内容;对如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具体问题也有创新性贡献,使得这一思想路线有了具体的实施措施。(二)“两点论”的新内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的形象表达和具体运用,但着重点在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强调矛盾的统一性或同一性,基本寓意是协调不同方面的发展,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更大的实践意义。(三)波浪式发展规律的新阐发。邓小平同志理解的波浪式发展规律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了因经济发展速度快慢而呈现出的经济发展阶段性,也包括因条件的优劣而表现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经济实践中有更广泛的应用面;他十分重视利用不平衡规律的积极意义,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方针、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借此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务实精神的形象化。邓小平同志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革命家,善于用群众的通俗语言表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拿事实来说话”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又一名言。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使之融化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发展。(五)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具体化进而形成易于操作的具体标准,深化了我们对生产力标准的认识。这一标准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有机结合,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有了一个用以衡量改革开放成败得失和社会进步与否的客观尺度。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认为这个讲话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倡的“照辩证法办事”的精神,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这些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把握住了事物发展的各方面以及相互转化的“度”,充满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辉。这个讲话是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的重大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理论性,是基础性文献。有的同志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改革、发展、稳定这一总揽全局的基本关系,阐述指导大局的“二十字方针”。第二部分讲有关发展的四个重大关系,其中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是最根本的。第三部分讲有关改革的三大关系,其中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是最根本的。第四部分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安全保证和思想保证,亦即关于稳定的两大关系。
全面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
与会代表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深入探讨和正确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是有利于完成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二是有利于推进这个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与会同志认为,为了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的宣传,使广大党员真正认识这一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思想保证。第二,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借助《纲要》,以简明、易懂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实际予以阐发,使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潜移默化地融化在一切工作中,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第三,深入研究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以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断为起点,进一步加以开拓,结合新实际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第四,积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推动理论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真正重视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加强廉政建设,以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与会代表深信,只要我们真正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任务落到实处,全党上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能把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中国带入21世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