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

  干什么吆喝什么
刘成栋
江泽民主席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强调指出要下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希望军队的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演出,不断歌颂部队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以激励广大干部战士。
实践证明,军事题材文艺作品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教育、鼓舞和激励作用,是其它文艺作品无法替代的。在辉煌壮丽的民族文化中,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占有十分重要的席位。比如:流传数百年迄今不衰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小说,都是反映战争题材的杰作。在去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最爱唱的歌是《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收视率最高的是反映战争题材的百部影视片;再版书籍中发行量很大的是《西行漫记》、《烈火金钢》、《战斗的青春》等军事题材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反映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优秀作品将会愈加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部队文艺工作者创作军事题材,特别是现实军事题材作品,同地方作家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譬如说,我们守卫的大西北,无论从历史文化方面看,还是从戍边官兵的业绩看,特色都是非常明显的,有许多常写常新、永不衰竭,写不完、颂不尽的创作题材。西北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西北军人常年驻守在边关哨卡、风雪高原、大漠戈壁,指战员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部队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些都是我们军队文艺工作应着力反映和歌颂的。俗话说“干什么要吆喝什么”,如果不努力去反映这些火热的生活,不努力去讴歌常年在“生命禁区”里伏冰卧雪的将士,那就是我们的失职。
毋庸讳言,近年来,在我们军队专业文学艺术创作队伍里,个别同志有背离军事题材创作的倾向。当然,我们不反对其他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只要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都欢迎。但作为军队培养出来的作家,作为生活在军营里的作家,我认为,应当把主要精力用于军事题材的创作。军事题材文艺创作,其中包括小说、音乐、曲艺、小品等各个门类的创作,理应按照党的文艺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歌颂改革开放,歌颂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展现我军现代化建设成就,反映当代军人的风采,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保持作品政治上的高标准和艺术上的高格调。当前有的军事题材作品不去深刻反映部队大变革、大转折时期军人的真正心路历程,不去努力展现90年代青年官兵的精神风采,而是热衷于写军人的苦痛哀怨,这种现象难道不应该引起军队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吗? (作者单位: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生命礼赞(二章)
欧阳斌
生命如河流
生命如河流,它曲曲弯弯向前奔流,不舍昼夜,无论冬秋。
遇障而绕,于是出现许多弯曲,没有一条河流是笔直笔直的。即使人工营造出运河的笔直,那河流的风景也没有多少看头。
耐寻的滋味总是深蕴于曲折之中。
有时,一个偶然的意念或因素,便改变了河流的走向。这往往会给人以错觉,好像有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在操纵生命;当然也确有某些东西是不易改变的。
每一条河流都固执着自己的走向,大河有大河的壮阔,小河有小河的清丽。每一条河流都不可改变地流向自己的归宿——海洋。在那里,实现着生命的永恒!
生命的活力来自于流动。
制高点
立足于某个制高点,才能具有远大的目光和深刻的思想。而要到达某个制高点,却要经历一个艰难而寂寞的攀援过程。
生命最易犯下的错误之一就是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的天空就井口那么大,那是因为它被囚禁于井底。生命最需培植的是目光的远大和胸怀的博大。置身于某个制高点,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远大和博大。
有许多功利性很强的诱惑,在阻碍着生命迈向制高点。生命的途中由此产生了许多争斗和扭打。如果你能理智地侧身而过,将生命足迹固执地印上制高点,你将惊异地发现,那些争斗和扭打是多么地短视和可笑。你将感到幸运!
仰视制高点,总给人高远难及之感。一旦登上,你又会觉得有些平常。因为,你发现层峦叠嶂之间,隐含着新的更高的制高点。生命产生新的冲动,远大和博大,则有助于抵达新的时间和空间。


第12版(副刊)
专栏:

  倾听黄河
李胜志
黄河
你总是用一种远古的语言
滔滔不绝
站在岸边
感受你粗重的呼吸
我的皮肤渐渐没入黄色地带
倾听黄河
仿佛置身于一座圣堂
每一声涛叫
都是响亮的哲鸣
透过阳光
我看见先人们弯腰背纤的身影
嵌进了一块块岸石
血与泪
让河水一再涨潮
倾听黄河
却不能深入其中
黄河的思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第12版(副刊)
专栏:

  黄河涛声
张日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许是受了王维那首诗的诱惑,许是为了弥补那种渴望走近黄河的想念,抑或是那久已遗落在岁月深处的某种情愫,我一直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即总想走近黄河,印证一下想象,倾听急流飞湍的涛声。
一年前,我来到黄河岸旁一座军营工作,这才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近黄河、了解黄河。我急切切地走上长堤,举目远望,滔滔河水劈山穿谷逶迤而来,穿过繁华的闹市,漫延而下,接收大自然赋予她的色质,进行着对古老文明和现代生活的陶冶和提炼。
伫立岸边,看灯火阑珊,游人如蚁;长天如铅,云翳叆叇,圆月透过缕缕云絮徐徐升起,倒映在水中月光被滔滔巨浪迅疾吞没,这就是我曾经遥想的一条咆哮千里、气吞万象的大河,她振聋发聩的洪声让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灵为之振奋颤动,与山川、日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我的心不禁为之激动。这就是160万年前诞生的九曲黄河吗?这就是孕育我们这个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吗?她就是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嬗变与聚合、承袭与拒绝、豪迈与深沉、昌盛与衰败密切相关,并具有傲视天下、与日月竞辉的风采和令人痛心疾首的大河吗?
款款的踌躇,虔诚的倾听,慢慢地、涛声远去,轻风徐来。那浪挟裹着岁月一泻千里,永不复回,千年一律。那永流不息的河水挣脱闹市灯红酒绿的包围,经过艰难险阻的峡谷之旅,一直蜿蜓荡漾在坦荡的广阔平原,黄河在那片牧歌的原野上舒缓平静,酣畅怡人。她用乳汁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两岸勤劳的人们。她把自己的歌声留给了亲近她的人们,又把岸上、水上的歌声带向远方。也许是黄河从来就不愿寂寞,她喂养的儿女因此善于歌唱。有多少峰峦,就有多少美丽的故事;有多少涓涓无歇的小溪,便有多少歌谣永远流淌。那些朴素而又悠扬的歌谣啊,便如同带露的山花一般开遍华夏大地。世世代代的人们,用这黄土黄水给予他们的歌喉,歌唱着爱情、歌唱着劳动……
月光似水,柔和地蔓延下来,轻轻地洒在水面上,在浪尖上涤荡着。我呆呆地沐浴在月光中,倾听黄河的涛声,任她激荡,任她浸润,心中便喟叹起人生的短暂:“江旁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啊!人的一生在黄河面前是多么地渺小,长河共苍天一色,广宇与大地一体,人生与万物共存,在我的内心中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冲撞、融合!
涛声震颤,月色无边。近处,堤岸边游人如织,柳枝将婆娑的倒影映在苍茫的河水中,波纹荡漾,亦真亦幻。两岸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全映在水中,俨然一座水中不夜城。静听浪的汹涌,感觉到黄河岂止是粗犷与朴拙、苍凉与遒劲,更有一派恬静、宁馨与美丽。西北风漫过山顶飘荡而来,掠过水面,卷起浪花,冲撞着泊在岸边的羊皮筏子,一起一伏。此景此情,虽没有江南灯影里秦淮河的意趣,却也有西部黄土地孕育出的西部雄浑,这就是黄河的灵魂串接起来的一种魅力,一种精神。
走在堤上,不经意地抬头循着浩浩流水望去,却惊讶地发现,羊皮筏子正载着游客顺水飘流,在月光朗照的水面上一起一伏。水波潋滟,那月色被荡漾成巨大的涟漪向两岸扩展,筏上客人不时俯身掬起河水,水月便从指缝中漏下去。我不禁慨然长叹,那水亦如岁月,无法留住;那月亦如莲花,只可远观,更不可独得。举头冥思之际,那筏已载着游人远去了。月光依旧静照流水,使我觉得无法分清那天上月、水中月,而河水依然一往无前地奔流着,气势不减,雍容有加。
此刻,在我心里,我倾听到黄河是朴素的。她以豪迈奔放、汹涌澎湃的气势震撼着黄土高原,黄土地以苍苍茫茫的逶迤无尽的宽胸广怀拥抱了自天而来的黄河。黄河与黄土冲接、回漩、激荡、整合,河水里有黄土的影子,黄土地上有黄河的印迹。这地、这河,便融溶了时空交织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在我眼里,我看到黄河是神奇的、博大的。神奇在她以一种颜色幻化出万紫千红;博大在她引雪山冰川之水,纳千溪万涧之势,从广阔的北方大地上深深犁过,留下这沟壑纵横的高原和这平坦深厚的平原,养育着一个博大的民族,义无反顾地奔向大海的怀抱,传播灿烂的文化。
啊!这就是源远流长、一脉不断的东方之河、中国之河、母亲之河……
这就是激荡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之河、哲理之河、亲情之河啊!


第12版(副刊)
专栏:

  瞻仰周恩来故居
周克玉
大江歌罢觅音踪,
故居久伫仰高风。
面世楷模源何在?
两淮清流照碧空。


第12版(副刊)
专栏:

深圳世界之窗(速写) 冯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