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金盾让农民放心
王春兰
出版农村科普读物,不少出版社现在奉行的原则是:“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读得完”。这条深受农民欢迎的出书原则最早是由金盾出版社提出并坚持实践的。成立只有12年的金盾,其成就已让一些老牌出版社、特别是科普出版社不敢望其项背了。
199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乡情实话”栏内刊登了河北河间县种棉专业户卢国欣写的《棉铃虫咬痛了俺的心》,这封普通农民的文章触动了金盾人。组稿、编排、校对、印刷,金盾人像抢险救灾一样,加班加点,仅用了40多天,一本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铃虫研究组编写的《棉花虫害防治新技术》出版了,赶上了第二代棉铃虫的防治。
农民看金盾的书放了心。金盾的农技书虽多是廉价的普及本、小册子,但其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却是有口皆碑的,他们的秘诀就是请大专家写科普读物,请大教授写小册子。《甘蓝(圆白菜)栽培技术》是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甘蓝专家方智远等编著的……
金盾的书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也赢得了同行的赞誉。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弘扬科学破除迷信
张继武
人所共知,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也都有宗教,这说明,至少现代意义的宗教与科学是各居其位,各有各的社会价值与功能。尤其在今天,主宰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经过几个世纪与科学的艰苦较量,已经被迫撕去中世纪神秘、严酷、凶残和愚顽的面纱,在科学技术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强大的实践威力面前,不得不退避三舍。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近年来封建迷信又沉渣泛起。少数人甚至打着宗教的幌子宣扬迷信,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他们多半是从《圣经》上撕下只言片语,有的甚至连《圣经》都没有见到过,仅凭道听途说,瞎编乱造;而信奉者又多是多灾多难者、愚昧无知者,这就给打着宗教幌子宣扬迷信者以可乘之机。至于更多的善男信女把生死祸福完全押在相面算卦上,而不是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说明,在我国科学对迷信的斗争还很不彻底。
在西方文明中,之所以巫术迷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领域中日益减少,是因为至少从文艺复兴时期起,科学就开始对各种迷信和巫术活动进行了普遍的打击。到了17世纪,那些“骑着扫帚柄凌空飞行的老婆子就不再有立足之地”,“不信鬼神和女巫”已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显著特征。这种对迷信和巫术活动的打击持续到18世纪,几乎在整个欧洲都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封建迷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可近年来,一些人假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名,行宣传封建迷信之实。以至今天,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没有科学概念,二没有文明世界的宗教意识;既没有认识到自然的力量,也没有认识到自身、特别是自我意识的价值。在他们那里,宁要愚昧不要科学,宁信鬼神不信真理。他们害怕阴间地府中的阎罗、判官的惩罚,而却无视人间法律的尊严和制约,制造出一幕幕愚蠢的悲剧和各种耸人听闻的事件。
所以,目前在我国,更多的是需要普及科学,让科学走进乡村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要使每一个国人都能够认识到,作为人类实践与智慧的最精致的成果——科学,的确是有用的。它不仅对人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乃至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第一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极为丰裕的物质财富和整个近、现代文明。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就个人而言,最好不信什么命运之神,多讲一点能动性、自觉性和规律性;少一点梦幻,多一些现实;少一点感觉,多一些理智。就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而言,应不印刷那些迷信刊物,多印科学著作;应不放映那些《行尸》,多放《诺贝尔》、《居里夫人》。让迷信被驱逐,让科学进入广大国人的精神殿堂,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愉快、幸福地生活在一个自然的、科学的世界。他们既不忧心忡忡地害怕进地狱,也不处心积虑地想去升天堂,而是脚踏实地地为人生、为社会、为世界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去奉献,去收获。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献上一泓净水
陈火其
“圣人之治于世也,其枢在水”,水在今天和未来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越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越是被人所忽视,对我们每天须臾不可离的水,人们的认识至今仍是很不够的。
让我们先来看如下一组数字: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360亿吨生活和工业废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其中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域;经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七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大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的水质严重污染。在这种情形下,全国约7亿人的饮水中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约1.7亿人日常饮用的是有机污染的水;约1.1亿人饮用的是高硬度的水……
巧妇难为无水之炊
有一首婉转动听的歌叫《太湖美》,歌中唱道:“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但如今我们如果真的站在太湖岸边,难免会感到“小曲好唱口难开”,太湖水已实在令人难言其美。每年约15亿吨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太湖水系,令水质腥臭,湖光失色。
再看淮河,自1979年以来,淮河流域发生160多起污染事故,其中特大事故6起,淮河上游有一半支流完全失去利用价值。1989年和1992年,淮河的两度大面积污染事故逼得人们只好到山上背水回家,两次都时逢春节,年夜饭却让巧妇难为无水之炊。
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水污染的形势是严峻的,而尤其使我们进退维谷的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步伐是不可能停下来或者慢下来的。前瞻2000年,我国各类废污水排放量将是现在的2倍多。对此,党和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用于环境保护。但是,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我们不能一股脑儿地完全依赖国家,在解决饮水问题上,其实也是“匹夫有责”。那么,谁该当仁不让地为万千家庭的饮水卫生率先尽心竭力呢?
当然是科技工作者。目前我国许多科技人员把主攻方向集中在家庭饮水问题上,承担起“给千家万户送去一杯净水”的神圣使命。
他们在分析了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和目前市场上各种净水技术后,看准了国际上只有美、日等少数几个国家所掌握的最新净水手段——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六大高新技术之一,1960年世界上首次制成高分子反渗透膜,引发了传统分离技术的变革,为人类生活用水的净化带来革命。
膜分离技术与目前一些厂家采用的活性炭吸附水处理方式相比,具有更先进、更方便、更廉价的特点,它所使用的中空纤维超滤膜不易堵塞管状组件,无须加热或冷却,仅靠压差就可实现物质分离。分离过程不用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因而不会产生废水和污滓,即使一瓶墨水倒入装置中,净化后也仍然符合国家饮用标准,您可但饮无虞。
在净化饮用水的科技之战中,北京绿色源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力拔头筹。目前,他们已将膜分离技术净水装置推向产业化和商品化,研制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家用型、商用型等不同规格的净水装置。
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一台膜分离净水装置,那么,就能对生活用水中的各种污染质树起一道令人放心的闸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学史话

  “假伦敦”与中国科学家
虞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的第10天,希特勒反扑使出“杀手锏”,向英国政治中心伦敦发射秘密武器——V—1和V—2飞弹,眼看伦敦将成为废墟。
有人想出一条妙计,即在伦敦郊区伪装出一个“假伦敦”诱德国上当。德国当年向伦敦共发射23000个飞弹,其破坏力之大可想而知。这条妙计的贡献太大了,是谁立下殊勋?丘吉尔晚年写的回忆录说,他紧急向美国求援而获此妙计,他不胜感激地称赞道:“美国青年学者真厉害!”由于战时保密,这些功臣的姓名不见报载,史书阙如。
今天,应解密以告世人,原来丘吉尔谢错了人,帮了英国大忙的是中国青年科学家。他们就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始人叶企孙院士的高足钱伟长和林家翘两位中科院院士。
1934年叶企孙为了对付日寇侵华,在他主持招考公费留学生的名额中增设航空门(机架组)一名,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毕业生钱学森考取了,为了减少留学费用又提高出国深造青年的专业水平,叶企孙特安排他到清华进修航空专业知识一年,并请来冯·卡门到清华讲学,物理系学生钱伟长、林家翘因此也听了他的课。1943年这三人都聚集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主任冯·卡门主持的喷进研究所内,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门生和助手。丘吉尔的求援信交到冯·卡门手上,冯·卡门将这个难题委托给钱伟长。他当时正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飞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还奔走于白沙基地参加火箭、导弹试验。他和林家翘等议论,德国飞弹是从欧洲西海岸向伦敦发射,多数落到伦敦东区,计及地球的自转,证明德国发射飞弹是采用了最大射程。因此他们向丘吉尔建议:只要在伦敦东区造成假象,好像伦敦市中心多次被击中,以蒙蔽德国仍按原定射程发射飞弹。丘吉尔照此妙计办,果然保全了伦敦市。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令人快慰的裂变
——关于快堆的对话
甲辰
快堆作为国家“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的先进核反应堆,在我国第二代核能发展中占据首要位置。快堆研究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今天小王特约反应堆方面的专家李教授谈谈快堆的知识。
李教授:让我们从核反应堆谈起吧。所谓核反应堆是一种装置,它可以控制核燃料的裂变反应,将核能转变成热能。拿热中子反应堆来说,作为燃料的铀235发生裂变时放出中子。这些中子继续轰击其他铀235,引起裂变反应。这样,核反应堆便不断放出能量。
小王:那么,什么是快堆呢?
李教授:快堆是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简称。它有两个特点:其一,快堆是用快中子,也就是速度极高的中子轰击核燃料,保持裂变反应不断地进行。它用液态钠做冷却剂,不需要重水、轻水之类的慢化剂。其二,快堆中新产生的核燃料比“烧”掉的多,此即所谓增殖。
小王:噢,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一个是快,一个是增殖。它是怎样实现增殖的呢?
李教授:快堆的基本原理是:核燃料钚239裂变产生高能量中子。而燃料中包含的铀238在快中子轰击下,除有小部分发生裂变外,大部分吸收中子,经过两次衰变最终又变成钚239。这样,快堆中每消耗一个钚239原子核,可新产生出一个以上的钚239。从而实现核燃料的增殖。
小王:国家如此重视发展快堆,意义何在呢?
李教授:快堆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核资源。现在的核电站几乎都是用热中子堆,或者叫慢中子堆。这是一种只消耗核燃料的反应堆,它只能利用天然铀资源的1%—2%。随着铀235的不断消耗,占铀资源99.3%的铀238只能成为废料堆积起来。发展快堆,就使得这些废料有了用武之地。
小王:第二代核能的含义是什么呢?
李教授:第一代核能主要以容易裂变的核燃料如铀235的利用为标志。第二代核能是以增殖原料如铀238的利用为标志。快堆属于第二代核反应堆。关于快堆的价值,可用下面的例子做个比喻。
在一个寒冷的孤岛上,只有两块干柴,海岛四周的水面上,却漂着湿漉漉的木块。人要想在岛上不被冻死,该怎么办呢?点燃干柴,一边取暖,一边烘干湿的木块。这样,湿木块烘干后,又可以继续燃着。人也就不会被冻死了。
小王:噢!我明白了。初装燃料钚239可比做干柴,铀238比做湿木块,新产生的核燃料钚239就是那烘干了的木块。
李教授:你说得很对。在核聚变能应用时代到来之前,发展快堆是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风光在险峰
三十三岁的周晋峰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是中美联合培养的第一批博士,获普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后,从事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后研究。一九八六年,由于他在学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与巨大潜力,被联合国确认为少数几位“极有发展前途的青年科学家之一”。
一九八九年,周晋峰归国投身科技实业。三年后创办中西公司。一九九三年底,周晋峰创办中西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现已成为在海外留学人员中影响最大的归国服务机构之一。
周晋峰联合十位著名企业家发起的旨在推动扶贫开发的“光彩事业”,为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一项新的、重要的内容。这项活动已在全国蓬勃展开,方兴未艾。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担当幸福
——记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
温红彦
法国政治家克雷孟梭有句名言:“战争太重要了,不能单由军人去决定”。
美国科普大师阿西莫夫仿此句型引出另一名言:“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学家来操劳”。
还是仿此句型,名言又引出新论:“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
创此名言者何人?我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
卞毓麟的这句话,是一名天文学家在担当科普重任20余年后,从肺腑中喊出的我国科普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少年多梦,卞毓麟曾为自己取名“梦天”,渴望长大当一名天文学家;大学好学,他就读南京大学天文系,成绩年年优秀,他说在南大学习天文“其乐趣难以言状”;大学毕业如愿以偿,1965年他分配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曾用笔名“梦天”发表过许多作品。他的科普长文《星星离我们多远》,新意迭出,改写成书后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20多年来,卞毓麟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70余种,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科普文章300多篇,累计字数约300万。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今天的中学生们只要想起《语文》课本中那篇饶有趣味的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就会说出卞毓麟的名字。他佳作连篇,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这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佳作何来?卞毓麟说科普创作有了正确的动机方能有佳作。动机何在?是出自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深知科普“关系到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中国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成败”,他坚定地认为“每个科学工作者都理应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园地上洒下辛劳的汗水”。
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文化色彩。他的《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等文章,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
“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贝多芬的名言。卞毓麟喜欢名言,他说名言给人力量。20多年的科普创作是艰辛坎坷的,可他内心深处却常常升腾起一种美好的感觉。尽管家务缠身、囊中羞涩,且母亲瘫痪、岳母双目失明他要照料;尽管那间科普创作的斗室与他所研究的天文学对象极不相称,早年的许多科普文章是在路灯下写就的;尽管他知晓科普作品不能纳入学术成果之列,可每当他写完一篇满意之作,那种美好的感觉便驱走了充塞在心中的烦恼。卞毓麟将这种感觉称为幸福。
这美好的感觉不正是一个科普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升华吗?卞毓麟甘愿担当和享受这份幸福,而且当仁不让。(压题照片陈祖甲摄)(附图片)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勇于开拓的人
5年前,陈勇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生物专业的研究生,一走出校门就被蓬勃兴起的生物研究热潮所吸引,毅然投身到科技开发之中。几年来,陈勇的北京环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的资产已逾2000多万元。其中不少科研开发项目已获国家级金奖、国家级创新奖。
面对已有的成绩,陈勇并不感到满足。在中科院和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他们于1994年开始了中国国际生物科技城的创建工作。目前,这座国际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的整体规划,已通过了国家科委、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等部门专家的论证。
回顾已走过的道路,陈勇说,今天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为我国生物技术的进步尽绵薄之力。(附图片)
提起陈勇(右图,后),熟悉他的人无不敬佩他那极强的开拓精神。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硒能治病亦能致病
潘文坤
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火山成因矿床中。一些植物和海鱼也含有丰富的硒化合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硒具有医疗强身作用。
美国调查了全国不同地区中硒的含量,发现有17个州所发生的直肠癌与缺硒有关。通过对患者补充硒后,取得较好效果。我国通过对克山病、大骨节病发病区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人每日只摄入10微克硒。通过补充硒后,病人病情有所缓解。
一个正常人每天摄入20—30微克硒对健康是有益的,但过量服用则会引起硒中毒。60年代初,在湖北恩施地区流行脱发脱甲病,其病因就是硒中毒引起的。据了解,我国有2/3的地区缺硒。在低硒地区改善人群的食物结构是一种预防措施,但市场上出售的含硒口服液,必须谨慎服用。滥用各种含硒保健品,不仅不能治病,反而有可能致病。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至今不见疯人果
张继民
许多地方近来出现了“假冒”桂圆风波,说“假冒”桂圆是疯人果,把全国桂圆市场搅得沸沸扬扬,致使桂圆销量明显下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近日披露,经反复查验各地送检的“假冒”桂圆样品,没有发现一粒疯人果。
据介绍,各种媒体披露“假冒”桂圆的“疯人果”数量相当惊人:合肥1.7万多公斤、济南1000公斤、巢湖760多公斤。加上青海、天津、上海等地消费者的投诉,即使是不完全的统计,总量达2万多公斤。
实际上,仅产于我国广西南部、贵州南部和越南北部深山密林中的疯人果,数量十分稀少。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馆长傅德志说,以馆藏200多万份标本之巨称霸亚洲的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其疯人果标本尚十分残缺,市场上突然出现那么多“疯人果”,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有效地鉴别各地送来的“假冒”桂圆是不是疯人果,他们不得不从广西一研究单位借来疯人果标本。
疯人果学名龙荔。傅德志提醒消费者,龙荔假冒桂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龙荔虽与又名龙眼的桂圆同为无患子科,但两者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桂圆果壳外壁呈瘤状或泡状,而龙荔果壳外壁密生圆锥状小刺。疯人果的确是毒果,但如有人吃了霉变或污染的桂圆引起反应,则另当别论。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城市之星”闪耀在联合国讲坛
一种源于地学研究、而生命力却在于区域管理的多媒体集成系统——地理信息、遥感、全球定位集成系统(3S)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被地学专家和城市管理专家称为“耳聪目明”的思维工具。
由北京大学遥感所与北京三秦信息公司联合研制开发的“城市之星”3S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因其性能达到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日前被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选作亚太地区3S技术培训班的指定软件。
这是联合国第一次选用美国产品之外的系统作为区域发展中心的培训软件。
(秦遥)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本溪钢铁公司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由于有效控制污水排放,本溪饮用水源的水质已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这是检测人员正在对水样进行分析测定。
郭大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