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富于表现力的音乐创作
王西麟(作曲家)
为本片作曲的作曲家程大兆,有过影片《周恩来》、《女人花》及电视剧《神禾塬》、《情满珠江》、《遭遇昨天》等一系列影视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在影片《冼星海》中,他经过艰苦的努力又取得了新的创作成就。
影片《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主要是用音乐去强调星海民族责任感和思想发展的过程。同时,还用音乐去展现星海孕育他的主要作品《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积累过程。为了完成这样的艺术任务,作者首先选取了“黄河颂”的主题作为影片的贯穿主导主题,这是很妥当的。“黄河颂”的主导主题在全片中或者具有史诗性的浑厚(在序曲、尾声中);或者又变形成为激昂的战斗的呼号(在影片后部的战斗音乐中);或者发展为男声混声合唱而具有历史感(“黄河颂”中);或者以小提琴独奏的内心独白式的娓娓而言(在许多小提琴独奏中);或者成为表现星海对民族命运和自己责任的浮沉思考等等。这样,作者就建立起了与影片内涵相联系而富于艺术表现力的全片音乐基调。
之外,作者又使用了“黄水谣”的主题来表现另一领域的形象,并将其有机地贯穿,在发展中赋予不同的内涵意义。如黄河边民众苦难的情景中田妞吃树皮的场面,作者在这时首次插入了“黄水谣”的主题,用以表示在星海心目中对民众苦难的内心震荡。之后,在影片结尾处田妞之死时,“黄水谣”主题再次出现,强调了对《黄河大合唱》的孕育过程。这对揭示星海的创作道路都是合理的。
长呼吸的交响乐技巧,使影片音乐具有历史气息和凝重的艺术基调。在片头、片尾中的低持续音的使用;在“张曙纪念会”的竖琴单音演奏的持续音型,似如滴滴清流和着哀思萦绕;在“星海在行军队伍”中的一段持续节奏型的凝重的音乐,加以将“太行山上”的主题发展为冷峻的色调,都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这部影片的音乐创作尚有一个问题可供商讨。影片没有用音乐片的艺术结构式样来结构,因而它还不是一部音乐片而是人物传记片,它不是用音乐来结构影片,使音乐和影片的结构天衣无缝统一和谐,如《音乐之声》、《心儿在歌唱》那样,而仍是按一般影片的一段又一段的配乐方式写作音乐的,因此,作者有不小的局限。如果能用音乐片而不是现在的人物传记片或一般故事片的艺术原则来结构本片,则可能为作曲家提供更有力的音乐创作领域。


第12版(副刊)
专栏:

  我看见了父亲
冼妮娜(冼星海之女)
拍摄我父亲冼星海的影片,反映他的革命的一生和辉煌的艺术成就,这是我母亲钱韻玲和曾经与父亲朝夕相处、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同志、学生多年来的愿望,也是建国以来,很多剧作家、导演、表演艺术家长期以来梦寐以求而未能完成的一项艰巨的工作。这次珠影公司在广东省委、广电部领导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之下,在当前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能够筹集600多万元资金拍摄成这部立体声音乐故事片《冼星海》,并得到了广东省委、广电部、文化部、中宣部以及中央领导的肯定和好评,这是很不简单的事。这说明:党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冼星海,人民没有忘记自己的音乐家冼星海。如果我父亲、母亲的灵魂在九泉之下也能够得知的话,他们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我父亲在我才出生八个月时,受党中央的派遣,去苏联完成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音乐后期制作任务,离开延安、离别了我和我的母亲。直至1945年在苏联逝世时,我们亦未能见面。我对父亲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对父亲的遗著、遗作、日记以及有关史料的学习与研究,来源于我母亲和曾与父亲一起生活、并肩战斗过的老同志们的回忆。这次看了影片,父亲从银幕上栩栩如生地走来,使我形象地看到了时代风云和父亲的成长足迹,也更深入地认识到是人民大众所构成的时代洪流,造就父亲这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也应感谢影片创作者们的辛勤劳动。
预祝立体音乐故事片《冼星海》的发行成功,祝愿它能像《黄河大合唱》那样,备受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赞音乐故事片《冼星海》
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冼星海,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颗永远闪光的恒星,他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和《二月里来》等享誉海内外。他的成绩,使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从巴黎、上海来到革命根据地延安,生活、工作条件贫困艰苦,为什么艺术上反而产生了飞跃?
影片序幕是一组如歌如诗的镜头:彩霞满天,波光潋滟,披着岁月风尘的破船边,渔妇沐浴在夕阳中如同圣母一般,她正给新生儿哺乳。在金光灿灿的波涛前,婴儿散发出生命的芬芳——他是大海的儿子、人民的儿子;他,就是未来的音乐家冼星海。这里,影片编导运用电影语言(象征性的蒙太奇手法)表述了自己对冼星海和他的音乐的审美评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祖国山河、人民母亲哺育了这位音乐巨人。
正是鉴于这种认识,该片牢牢围绕国家兴衰和民众安危来描绘冼星海的性格的成长过程。开初他只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艺术家,在巴黎创作《风》歌吐衷肠,表现他思念祖国、同情百姓疾苦的赤诚之心。三十年代中期,冼星海回国目睹时局黑暗和帝国主义暴行,他赴汤蹈火投身于革命行列,世界观、艺术观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一个爱国者成长为以音乐为武器的文艺战士。影片后半部“奔赴前方至《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这一段落,以饱满的激情、精彩的画面表现了冼星海的命运转折和艺术升华。在黄河两岸冼星海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内心受到极大震动,黄河那奔腾不息的生命,更使他获得创作灵感和原动力。因而,冼星海回根据地一听到诗人光未然写的《怒吼吧!黄河》,就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他通过乐曲把中华民族的爱与愤像洪水决堤、火山喷浆一样释放、宣泄出来。看到这里,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周恩来同志当年对冼星海的评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精辟地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
《冼星海》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影片,创作者根据剧情内容的可能和满足观众视听享受的需求,几易其稿,最终以音乐片的样式拍成该片。在内容上以表现冼星海的音乐成就、音乐创作道路为主,在表现上追求浪漫写意,让情节服从于情绪。从整体看,《冼星海》充满诗情画意,完成了音乐片应完成的任务,为弘扬主旋律作了多样化的尝试。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是影片中有些地方过于纪实叙事,影片中有些地方声音上去了,但画面比较平实,缺乏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此外,如把冼星海成长的戏写得再起伏一些,影片一定会更加好看。


第12版(副刊)
专栏:

  我看《冼星海》
于敏(电影评论家)
表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音乐人生的故事片《冼星海》日前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摄制完成。
该片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大会”上首映后,受到电影界、文化界以及冼星海同时代老同志的广泛好评。当年与冼星海一同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张光年(光未然)说:“看影片,我很激动,这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作为冼星海、张曙同志的战友,我表示感谢和祝贺。”
本报在此刊发几篇评论文章,以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优秀影片。 ——编者
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大时代造就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这音乐家也开辟了我们民族音乐的新时代。我看音乐故事片《冼星海》之后,这一意念立即涌上心头。星海的一生是奋斗不息、创作成果累累的一生。他的歌曲和乐曲响彻中华大地,同时远及域外,他的艺术生命是永存的。
影片《冼星海》力求用星海自己的音乐形象塑造音乐家自身的形象,这一创作意图是值得赞赏的。他的生活踪迹和创作活动的四个时期,在巴黎,在上海,在武汉,在延安,影片都做了适当的表现。应当大书特书的是,星海的创作道路与聂耳,与当年先进文艺家的道路完全一致,一开始就与祖国的命运与人民的愿望紧相联系。在上海,星海初露头角,也大显其音乐天才。1935年正是日寇咄咄进逼,全国人民抗日呼喊震天动地的一年。影片着力表现跳跃在星海五线谱上的祖国的命运和时代的风雨。《救国军歌》预示全国人民的敌忾同仇,而《夜半歌声》实则是黎明的歌声。从“七七事变”到武汉沦陷之前,是抗战形势风起云涌的时期。抗战歌曲在所有的文艺形式中是打头阵的,而星海的歌曲在整个音乐战线上又是打头阵的。《保卫卢沟桥》、《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太行山上》,雄壮优美的歌声唱遍前方和后方,所起的鼓舞斗志、激励豪情的作用是无法计量的。
影片用应有的篇幅描绘了星海的上海时代和武汉时代。1938年11月,星海到延安。这的确不仅仅是地点的转移。爱国家、爱人民,这思想在延安得到了升华。他的学生到他住的窑洞求教,常常看见他在认真地研读《新民主主义论》。他政治思想的成熟和他音乐创作的成熟,有如灵魂和血肉的同时生长。延安时期是星海如万泉珍珠万丈喷涌的时期。影片虽然篇幅有限,可喜的是尽一切可能扩充了音乐的空间。《九·一八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三八节妇女歌》、《黄河大合唱》、《中国狂想曲》等等,都是时代的号角,是亿万人民心声的呼唤,也是我们民族音乐宝库中的艺术精品。
一部影片的容量究竟有限。创作者显然面临一个不易解决的矛盾。如果着力表现音乐,而以主人公的活动为后景,这样就很难塑造具有独特命运、风貌和气质的星海的形象。影片的创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多方面描写了星海的生活轨迹,以此为纲,选取了他的作品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华彩部分。星海创作音乐,音乐塑造星海。影片在音乐故事片的拍摄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黄河大合唱》是星海创作的高峰,也是影片的高潮所在。星海是极有创造个性,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民族的和外国的,豪放的和婉约的,叙事的和抒情的,在他的作品中或者融为和谐的一体,或者按题材的不同而有各不相同的润色。或狂飙迭起,或莺声燕语,或大潮汹涌,或小溪淙淙,或杲日蒸腾,或月华如洗,总之,思想感情的丰富,广收兼蓄的丰富,造成音乐旋律的丰富。影片在表现他的雄浑豪放的一面时,也注意到他婉约抒情的一面,这当然是可喜的。
应该说影片的创作者完成了任务,而从严要求,有不少场景,包括形象、群像和环境的特色,还是有可以推敲的地方。
星海的为人,赤诚如火焰,天真如孩子。他授课时严肃认真如岩石,活泼生动如风铃。他是可敬的,又是可爱的。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就成了男女学生中最调皮的一个,会逗得大家开怀畅笑。艺术地描绘性格,大时代和个人命运,大情节和细节,大跌宕和小插曲,人与人关系中的情致和风韵,大有深入琢磨和品味的可能。像星海这样一个多色彩,多侧面,深刻而又显豁的性格,在影片的创造探索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遗憾。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诚然,如果这是苛求,请原谅我的直心直肠。
时在今日,人们两耳所闻,噪声多于乐声。许多靡靡之音流行于世。敢问星海在天亡灵,你对此作如何感想?与民族的命运,与人民的心声相契合的音乐当今有多少?由一代先驱者聂耳、星海辈开创的民族的、大众的、现代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划时代的音乐传统,而今有哪些人在继承和发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