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社会扫描

  “张华传人”事迹震撼羊城学子
新华社记者张东波本报记者郭嘉
在广州巡回报告的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先进事迹报告团,近日分别在中山医科大学和第一军医大学为13所高校的3000余名大学生作了两场事迹报告。“张华传人”的事迹,震撼了羊城莘莘学子。
报告团一到广州,就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及各界的热烈欢迎。当地新闻媒介连续报道了二大队学员的先进事迹和报告团在羊城的活动。12月6日,广东省委领导同志会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赞扬二大队学员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走在了前面。
报告团的报告在广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大学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借鉴二大队的育人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培养“四有”新人的途径。中山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唐燕告诉记者,二大队学员发奋学习,报国为民的事迹实实在在,可敬可学,催人奋进。这样的报告对广州的大学生来说,太有必要了,希望能多组织这样生动感人的报告。一位叫廖怀凌的女同学听完报告,激动地对记者说:“二大队学员报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实在太感人了,我很敬佩他们。我要像他们那样,用所学的知识为人民群众做事,把青春献给神圣的医疗卫生事业。”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求真务实从严要求
忻州集中整顿农村基层组织
本报讯记者唐维红报道:中共山西省忻州地委把集中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忻州地区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区,也是全省有名的贫困地区,共有14个县市党委、293个乡镇党委、4637个农村党支部。在工作中,地委领导认识到集中整顿不是目的,它最终的效应应该体现在发展经济上,体现在脱贫致富上。只有发展了农村经济,摘掉了穷帽子,党在农村的形象和威望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党在农村的战斗力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才能更好巩固下去。
为此,他们采取“重点蹲村子,关键抓‘班子’,注重引路子”的办法,将集中整顿同扶贫攻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全区在重点乡、重点村蹲点的工作队员达1703名。他们带上名册访党员,带上问题访群众,对群众向纪检、监察、信访等部门反映乡村两级干部的1502件信访案件逐件调查,做到件件落实,事事有回音,为民主测评党员、干部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在集中整顿过程中,他们把配好“班子”,选好“一把手”作为整顿的重点。对一时无合适人选的支部,采取机关干部下派任职的办法,共下派机关干部152名;对守旧型“班子”则以思想整顿为主,教育他们进一步提高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五寨县郜家峪村党支部是全区50面红旗之一。全村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面对票子多了,生活富了,荣誉有了的状况,一些干部党员的党性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了。针对这种状况,地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我们入党为了啥?”“我当干部为了啥?”大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帮贫致富的意识。对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的“班子”成员,他们坚决查处,毫不手软,有六名失职渎职的乡、镇、村干部被分别给予了撤职、免职处分。
与此同时,忻州地委还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经济的后劲。五台县将集中整顿工作与抗灾救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三秋工作相结合,白天搞整顿,在火线上考验干部和锻炼干部,县乡村和工作队建立扶贫攻坚责任制,不脱贫不撤点。目前,全县农田基本建设上马劳力达10万人,修复水毁路段400余条,新建和修复学校40多所,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此外,忻州还本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从易抓起、逐步突破的原则,帮助83个后进村制定了规划。宁武县西关村地上地下无资源,宁静铁路又占用了大量耕地,村民致富无门。在整顿过程中,镇党委倾听群众意见,与村党支部一起多方筹集资金,办起了奶牛场,为村民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民政部要求春运期间
搞好灾民救济防止盲目外流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记者鹿永建)为做好1997年春运期间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民政部要求各地切实做好救灾救济,防止灾民盲目外流,做好务工不着、流浪民工的遣送。
由于今年受灾范围广,要切实把救灾救济款物用到重灾区、重灾户,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以防止他们盲目外出。
要继续做好务工不着、流浪民工的收容遣送,各收容遣送站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收容遣送站要加强管理,积极接收有关部门转来的务工不着、流浪民工,妥善安排食宿,查明情况后及时组织遣送。
民政部要求各地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尽可能把民工盲目外出和流浪乞讨人员的安置问题解决在基层。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行善积福为最乐
——记九六澳门公益金百万行
本报记者聂传清张玉书
12月8日,星期日的早晨风清气爽,在“为公益,献爱心”旗帜的召引下,成千上万的人从大街小巷涌出来,汇成一股股热流,聚集到南湾工人球场。一年一度的“澳门公益金百万行”将从这里起步,浩浩荡荡地走上街头。
身着各色服装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他们互相点头致意,为能参加百万行的队伍而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从各个队列的横幅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来自澳门的各机构、社团、学校和工厂、企业,他们当中有政府官员、公司老板和企业员工,有大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宗教界人士,有澳门的中葡居民,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家自觉自愿地加入百万行的行列,为的是筹集善款,造福社会,并推动社会形成“行善积福、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
10时整,澳门总督韦奇立,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王启人以及澳门各界知名人士马万祺、柯正平、何厚铧、李成俊等联合主持了起步剪彩仪式。步行队伍由澳门学生组成的彩旗队拱卫着公益基金会会旗作前导。紧接着的是由业余体育会组成的一条金色长龙和八头醒狮,它们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欢舞腾挪,十分壮观,增添了欢庆气氛。由中学生和警察组成的八支乐队及澳门多名歌手、武术健儿沿途演奏轻快的乐曲、表演文艺武术节目,与百万行人群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荡漾在整条步行线上。与此同时,独木舟协会派出的30艘色彩缤纷的独木舟在海面上游弋,与沿南湾堤岸行进的百万行队伍相互呼应,激流破浪,挥桨前进。步行队伍沿途各处摆放着绚丽多彩的鲜花,意为百万行活动锦上添花。
在行进队伍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重见光明”的方队,他们由50多名老年人组成。熟知他们的人知道,以前他们曾受青光眼和白内障的困扰而痛苦异常。在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他们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为感谢各界的关怀,他们积极要求参加了这次步行活动,以激励人们为社会奉献爱心。白发苍苍的李姓老太太,年逾七十,坚持走完了全程。她曾因患青光眼和白内障失明了20多年,去年在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三个月的治疗,重见光明。她说:“别人见我年纪大劝我只走一段,我今天非常高兴,一定要走完全程,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
百万行活动是由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于1984年发起的,由于受到澳门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和认同,这项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成为澳门居民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今年的百万行是第十三届,参加人数共达到2.5万人,前几届的参加人数达到26万多人次,筹集到的善款总计3000多万澳门元。这些款项主要用于救灾济弱、扶贫解困,助学育人。一部分善款还用来支援内地的赈灾、减灾扶贫活动。连日来,澳门各机构和社团以及居民纷纷慷慨解囊,热情地支持这项活动。截至今晨,本届百万行已筹得善款570多万元。
行进在队伍中的公益基金会名誉副会长、澳门日报社社长李成俊向我们介绍说,举办这项活动的工作人员都是不计报酬的。一路上,我们看到童军们沿途在协助警察维持秩序,队伍秩序井然。镜湖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和救护车来回巡视,沿途照顾步行者。一小时后,步行队伍陆续到达终点妈祖阁前,人们纷纷拍照留念并相约明年再见。
(本报澳门12月8日电)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北京市公安局公交分局马圈长途汽车站治安派出所的干警处处为旅客着想。图为日前他们在便民服务台前为候车的旅客送水送药。
本报记者 陈晓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