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最高的奖赏
本报记者马利
海河依旧。
平静、澄澈的河水悄悄地收录和放送着两岸的繁华与美丽。
沸腾在劝业场商业大楼前的是另一条河流:两岸商厦,一河人流。
色彩纷呈的商品把这里装点成永恒的春天;叫买叫卖,市廛的声浪使这里充满永不衰竭的激情与活力;商流,从曙色里一直翻滚进夜的深处;不倦的霓虹灯照亮短暂的夜色,又挽来繁忙、喧腾的新的一日。
这是大都市健壮的肌体。
在林立的商厦背后,或是花木葱茏的庭院,或是低矮整洁的房舍,而天津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服务于都市的各种机关、单位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成千上万的市民,才是真正的神经和灵魂。设计、组织、指挥、支撑着大都市的肌体灵活、健康地运转,建设着两个文明的大厦。
繁忙如市却秩序井然。千头万绪,归类起来,是两个字:服务。服务于建设,服务于发展,服务于人民。人民的都市为人民服务!
天津市和平区精神文明建设无数感人的故事和传说,也就由这“服务”二字产生和传扬开来。
一年一度,当秋色浓重地覆盖华北平原的时候,天津市和平区的市民们就以喜庆的心情迎接一个盛大节日的到来——“十佳公仆”评选。
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尺度,用投票推举的方式,把一颗信任和热忱的心献给最优秀的人民公仆们,切切实实地行使一回主人的权利。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人民的“官”,要经得起百姓评说。
俗话说:老百姓心有一杆秤,嘴是一座碑。
巴黎公社时,第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就在自己鲜红的旗帜上写下:做人民的“公仆”!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过去,毛泽东同志一贯要求每一个共产党的干部,都要“为人民服务”!因为,是人民给了我们权力!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今天,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讲政治就是要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被写进书里,被刻在墙上,成为共产党的建党宗旨,成为共产党人最高的行为准则,也成为人民评判共产党干部的唯一标准。
1988年冬天,冬菜、冬煤供应紧张,天津市的大街小巷,每天都能看到居民在凛冽的寒风里为购物排成的长龙。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思想压力和负担,和平区区长张好生要求区机关和街道的每一个干部,在群众买足煤菜之前,自己不买。那些日子,不分白天夜晚,干部们都惦记着群众的冷暖温饱。
“人心都是肉长的。”和平区干部们的行为,深深打动了老百姓。群众想用一种办法对干部们表示感激之情。重庆道居委会主任张静斋大娘,想出的办法是评选“十佳公仆”。
她去找大伙商量,我们百姓设奖,奖官!“不奖钱,不奖纪念品,就奖咱老百姓的一颗心!”“当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谁服务好,谁服务差,百姓心里有数!”
一个人民群众自发的、创造性的评选活动,从那时起就被区机关认可了。
开始,人们的眼睛还只看着水、电、煤气、粮食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机关单位的领导。慢慢地,大家就把目光移向了政权机构,心中的秤,要称一称“大官”们。
胜材村居委会的大娘们想到的“公仆”是和平区法院院长翟西林。
当过30年兵的翟西林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让附近居民们觉得法院院长并不总是板着脸像法律一样严肃。居委会主任郭大娘说:“翟院长一点架子都没有。人家是判案的,可我们这儿有丁点儿大的事,找他去,没有一回打拨浪鼓。”“丁点儿大”的事,翟院长办过的,桩桩件件,都记在大娘们的心里。
老翟每天总在法院周围的小摊吃早点,在那里,他能接触到更多的老百姓。
“翟院长早!”认识老翟的人,打个招呼,寒暄两句,就谈起这条街道,那儿有两个水坑,行路不方便;或者,路灯碎了几盏,夜里老人孩子不敢出门。随口说这些,并非要告谁的状,也不是要翟院长去管。谁都知道,法院不管路灯。可是,不几天,路上的水坑填平了,瞎了的路灯又亮了。
胜材村的老百姓由此知道,有事找老翟,管用。邻里发生口角,找老翟;房子漏雨,找老翟。老翟总是笑眯眯地听着,麻麻利利地帮他们办着。
九十三岁的李月华奶奶更是感激翟院长:“没有老翟,我早就没今天啦!”
李奶奶自儿子去世后,就和寡居的儿媳妇住在一起,自己的房子让给孙子结婚用。一段时间后,婆媳翻了脸,自个儿的房子要不回,九十多岁的老人没有个落脚处。那些日子,老人刀抹脖子寻短见的心都有了。状子递到法院,翟西林一看,说:“九十老人,案子拖不起!”他命令有关部门“快立案、快审案、快结案、快执行”,早一天结束老人的痛苦!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哪想到官司会这么公正、快当,给她要回了房子。老人托人买来大红纸,写上感谢“清官”、“贴心官”的话,贴在法院的大门前。
评“十佳”的日子,胜材村的居民,头一个举荐法院院长翟西林。
群众评“十佳”,如同过关斩将,可是一点马虎眼都不能打的。
每次评选,先是居民们评议,每个居委会推荐两名人选。清河街道办事处有15个居委会,一提就是30名。再由15个居委会主任商议,从中筛选出12人,算是办事处一级“十佳公仆”的候选人。
这12名候选人,由办事处征得各所在单位同意后才算有效;再返回到居民中差额选出10名来,正式成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十佳公仆”。
选举时,居委会的大娘们,怀抱大红票箱,走家串户收票;再到办事处去统一检票唱票;90多名居委会主任,180多只眼睛,盯着曹主任一笔一画写“正”字。
虽说这是一个小小街道的评选,那种严密、认真、庄重,却非常令人感动。
街道办事处的“十佳公仆”中票数最多的前两名,才有资格被推荐到和平区参加评选。
当翟西林院长接到请他参加清河街道办事处“十佳公仆”的授奖大会时,感到吃惊和意外。这位曾参加过解放军的老兵,三十多年来,多次立过功,受过奖,可那都是上级领导给的!来自基层群众的奖励这还是第一次。
绶带。红花。金字的证书。翟西林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感激。他说:“我做的那点事,都是应该的呀!”郭大娘说:“应该办的事,也有人不办不是?只要关乎老百姓的事,无管大小,你都办得认真!”
这是人民给他们的公仆作的鉴定,给的荣誉!
穷在闹市,有“公仆”就有亲人;
心系人民,有困难更有办法。
12个街道办事处一共推荐24名区级“十佳”提名人,加上市级单位的3名,一共27人。
人大、政协、纪检、组织、人事,层层把关、比较,筛定出18人;和平区年度“十佳公仆”就要从这18人中产生出来。
18棵青松!
他们的事迹被印成小册子发给居民们。黑板上,广播里,人们口里谈的、耳里听的,一时间,全是这18棵青松的风声、涛声!当18个候选人的事迹和照片登上《天津日报》,每张报纸上都印着选票,评选活动就被推向了高潮。
在一间10平方米狭小阴暗的小屋里,一户贫寒人家的心绪,被评选活动庄严的气氛激荡着。小屋位于繁华商厦劝业场的背后;虽是历史的留迹,却像被遗忘的角落。
耀华中学学生俞艳玲的父母都是残疾人,从事一些收入低微的工作。一家人在这里艰难而平静地度着日月。小艳玲打小习惯了贫苦,懂得家庭无法选择,未来却靠人创造。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就利用寒、暑假给饭馆洗盘子,挣钱去上学。每天,穿过闹市,那些好穿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向她展开诱惑。但她知道这一切不属于自己!她得想法念好书,学了本领,挣到钱,让父母快快结束苦日子。有很长时间,俞艳玲都是趴在家里那台破旧的缝纫机上做完作业的。简陋的台灯照射着她出脱成一个有志气的好姑娘。在人们的记忆中,她总是“三好生”;两年前,顺利地考进了天津名牌耀华中学;一年级,通过演讲和竞选,被选上了学生会主席。随着学习的升级,费用日增,家里的日子也愈发艰难。就在这家人最困难的时刻,解放桥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高正山推开了她的家门。环顾小屋,徒然四壁。虽然他们平静地说日子还过得去,可高书记直在心里后悔自己来晚了。他拉着小艳玲的手问她的学习、生活,亲切的关怀,给小屋带来了一阵温暖。
回到办事处,高正山立即向工作人员讲了这一家人的遭遇。他说:“多好的人家!多好的孩子!他们忍着贫寒,艰苦度日,不向国家伸手,不怨天尤人,相信生活会变得更好。可我们是共产党的组织,有责任把党的温暖送到人民的心中。对人民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那还是共产党员吗!”
这个1994、1995连续两年被评为和平区十佳公仆的党委书记,这个连续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的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从衣袋里拿出一沓钱来放在桌上。他要再一次为一个残疾人的子女解囊。
谁都知道,高书记也是困难户!
他和妻子儿女住在两间阴湿的旧房里。游走性关节炎,使他炎夏在屋子里还得穿上秋衣秋裤,戴上手套;
他上有老人,下有上学子女,生活并不宽裕;
支撑他的,是一种精神,一股力量!
一双手,又一双手,从各自的衣袋里掏出三元、五元、十元。人们收入不一,又各有难处,可他们觉得应该把手伸给更困难的人。投下一丝阳光,也会让人感觉到天空的晴朗!
当不多的第一份救济款送到小艳玲的家里,这一家人先是吃惊,后是推谢,当他们最终收下这笔钱时,已是泪眼模糊了。要紧的是情,有这一份关怀,比多少钱都贵重!
妈妈说:艳玲,你得记着党的关照,好好念书,将来报答国家!
爸爸说:艳玲,做人就得做高书记这样的人,心里多装着别人!
在高正山的带领下,每月定期有一笔不多的钱送到俞艳玲家,贴补她的学习。
穷在闹市,俞艳玲家突然有了一群亲戚。不相识的大爷、叔叔、阿姨、姐姐常来嘘寒问暖,阴暗的小屋也像忽然宽敞明亮了许多。
高正山是小俞一家在此之前见到的最大的“官”了。从他身上,使这一家人感受到“公仆”二字的含义。
当然,高正山心里装着的不只是俞艳玲一家。
他从全街道所有居委会撒网,摸清孤老、残疾、重病、下岗等各类缺钱和缺劳的困难户,定下32户需要帮扶的对象。
高正山率先在全天津市成立了扶危济困基金会。钱从哪里来?他发动干部捐,发动党员捐;“人大”开会,发动代表捐;走单位、串部门,用他的话说:“一有机会就拉下脸来化缘。”
高正山发动各单位党团组织开展“一助一”助残活动。成立职业介绍所,帮下岗人员重新就业。“两个轮子一起转”,把困难之家拖出困境。
当“十佳公仆”候选人在《天津日报》上刊出来后,俞艳玲的父母就叮咛女儿赶快去买报纸,他们要郑重地投高书记一票,表达一个普通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拥戴和感激!
你记着人民,因为人民是你父母;
人民记着你,因为你是人民“公仆”。
对于公安交通管理局和平支队副队长司长河来说,每个秋天都是美丽的。
从1994年起连续三年,他都在和平区“十佳公仆”评选中榜上有名。
人们说:司长河是幸运儿。可是要问司长河,三年来,都是谁投他的票,谁是他的“受益人”,司长河只能憨笑着摇摇头。他说:我认识的人都是过客,来了又去!是的,司长河当交警,站马路,认识他的人像流水,一日一新。
可是,流水有情。
司长河记不住过路人,过路人记住了司长河;“十佳”评选,发出2.4万张票,收回了2.3万多张,司长河得了1.7万多张,名列榜首。
谁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群众不会忘记他!
1970年5月,16岁的司长河细细高高,单薄的身躯,突然穿上一身交警服。
幸运!那些等着上山下乡,等着到街道小厂去当小工的同学们望着他,眼珠发亮。
从那时起,司长河在马路上一站就是二十多年。在这繁华的闹市里,他单薄的身体长到了一米八二;在这车来车往的街市,他由一个小青年变成了“丈夫”、“爸爸”。
司长河熟悉小白楼商业区的一店一铺,甚至一砖一瓦,他看着这里日见繁荣。
这里的人更熟悉司长河,一日不见这位脑门高高的、憨笑着的大个子,就有人会惊奇,会打听,问他是不是生病了。卖煎饼果子的会问,卖“狗不理”包子的会问;开“夏利”,开“大发”的会问,当经理做老板的也会问。
刚当上交警,司长河天冷怕上岗。一听说上岗,身上就起鸡皮疙瘩。可你得对得起这身警服,爬起来,上岗去!早上六点钟,车辆还没出动,你就得先上街走一趟:昨晚刮风,有没有广告牌刮倒,枯树枝刮断横在路上;得当心挡住车流,影响交通!站在道中间,两边汽车过,排气管像小烟筒一齐向你喷;你得腰挺起,腿站直,指挥手势得规范;晚上回家去,腰腿疼,肩膀疼,嗓子也疼。
冬天冷,盼春天;春天风大,刮得睁不开眼;一不刮风,夏天到了;烈日下盼雨,雨越大,越得站在路当间;雨水里又盼晴,晴了又是烈日;秋天刚过了几天好日子,又是冬天。这些年,下一场雪,司长河感冒一次,都成了规律。除了农民,人世上有谁比交通警察对四季更敏感!
司长河总是憨憨地笑着,眼里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善意和热忱。
人夸司长河有一副好脾气,长了一颗菩萨心。他说:“是穿这身交警服以后练的!”
新来的交警战士和老百姓发生了口角,人家找上门来,司长河去认错,临了说一句:“穿着这身衣服,你看他是战士;脱了这衣服,还是个学生。你老就消消气,只当是自己的孩子!”来人气消了,笑着去了。
司机有时违章了,司长河上去敬个礼,提醒对方凝凝神。他说:“司机违章,不像小偷,故意把手伸进人家钱包里。猫儿也有个打盹时,开累了,一走神,就可能出点岔。要多体谅,多提醒。动不动惩罚,不是好办法。”遇到外地进津的司机,司长河更客气:人家是客人,地理不熟嘛!谁没有个路不熟的时候!
站在街上,就是警察。老百姓,嘛事都会找你,买卖不公、遇到小偷、犯了口舌、动了拳脚,找警察!谁管你是干警交警,谁在就近就找谁。每逢这时,司长河就站出来。他是公安、警察的代表。小摊小贩挤马路,这也得分析。有些是老生意人,你得管严点。有些是下岗工人,厂里不景气,卖两双袜子当工资,这就得理解人家的心情,影响了交通,说句好话叫人家让让。
一句话,司长河有副好脾气。耐心、耐烦,翻来倒去想道理,理解别人的难处。
车辆越多,活儿越忙。司长河给战士们讲的道理很简单,却让人心服:“车辆多,是好事,说明经济发展;没有车,路断人稀,像我刚当兵那阵子,倒是清闲,可经济快完蛋啦!国家不富,老百姓就得受穷。如今,咱应该越忙越快乐才成!”
全是这些琐事,这些婆婆妈妈的道理。可这就是司长河的日日夜夜,这就是司长河的马路生涯。
一站马路,司长河就来了精神,忘了妻子,忘了孩子,忘了自己。
儿子叫小老虎头,初中二年级学生了。还是上小学时,有一次妻子临时有事,丢一句话给司长河:“记着去接孩子!”司长河答应了。一下班,骑车就往学校跑!可谁让他半道上又碰见交通阻塞;放下车子,他开始指挥、疏散;车流顺畅了,小老虎头的事情却忘了。等司长河想起儿子,一腿跨上车子,赶到学校,静悄悄的早无一人。一打听,糟了!小老虎头等不到爸爸,和小同学去人民公园玩,掉进冰窟里,幸亏被人救了上来。看到儿子光屁股躺在人家的被窝里,一米八的汉子,控制不住眼泪。
1994年,司长河升了“官”,当了现在这个副支队长。就要离开四队相处了二十多年的战友,就要离开丈量了二十多年的马路,司长河心里不是滋味。
战友问他:啥时离开?给你送行。
司长河回答:下午走。值勤去吧!
大伙值勤去了,司长河推出自行车悄悄离去了。他不忍心和情同手足的战友洒泪相别。
一步一回首,泪水却忍不住流下来。
到家里,妻子轻声问:“怎么,掉泪啦!”
司长河点点头。妻子理解地笑了!
严以治警,岂可以污点面对人民!
救助群众,不能丢失人民的信任!
又到了五彩缤纷的秋季。沉甸甸的一桩心思牵扯着和平区的每个人:今年“十佳公仆”这一票,投给谁?老百姓挨着个儿把这里的“公仆”们在心里掂量着,细细理一遍:谁优?谁佳?一一打着分数。“公仆”们心里更不轻松。一年的工作,经不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这压力决不轻于上级部门的考核。
和平区公安分局连获公安部颁发的“优秀公安局”的奖牌,实现“五连冠”,可直到1996年,才得到和平区老百姓的奖赏,第一次获得人民授予的“十佳公仆”奖。
马树昆局长不是个追逐名利的人,但他重视荣誉!尤其是人民群众的评选,意味着人民对公安工作的验收。名列“十佳”,确实不易。马树昆诙谐地说:“得金鸡奖不易,得百花奖更难;人民群众的眼里,揉不得沙子。13个派出所,600多名干警,哪儿出差错,服务不周到,帐都会算到公安局长的身上!算到人民警察的身上!”年复一年,马树昆严以治警,精心塑造“公安形象”。
冬天。一批退伍兵分到和平分局。
马树昆说:退伍老兵,公安新兵。是铁,先得打成钢!合格了,再上岗。
一周“入门”教育。三个月公安学校集训。
周末。一名正在集训的战士回家喝了酒,酒后归队时,竟然挤走出租车司机,自个儿无照开车回来。马树昆说:不能姑息!先关禁闭,再扒警服。活生生的违章犯纪好教材,天天拿到集训队里讲。处理得是不是简单了一些?能不能再给个改正的机会?有人说情。马树昆回答:公安干警违章犯纪,损的是公安形象,丢的是老百姓的信任。不能带着污点站在人民面前!
严得像拳击场,只有冠军,没有亚军。败了,倒下,就得淘汰。
他最敬重的中学老师来到家里,顺手掏出一沓钱。有人犯罪,即将呈请劳教,老师受托来说情。马树昆大手推过人民币,对老师说:“上学时,您关心我,培养我,教我怎样做人。今天,我希望你仍是我的老师,支持我的工作。案子我可以过问,但职能科室的意见,我无权私自改变。”老师悻悻而去。
一个月之后,老师又叩开了学生的家门。
老师说:“树昆,我做了件蠢事,你做得对,我为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像往常一样,这天,马树昆局长仔细地批阅着一封封群众来信。他从那里倾听着群众的呼声,把握着群众的脉跳,连接起与群众的情感。当他拆开一封没有地址的急件信,开头便是:“请你接受一个弱者的求援。”继续读下去,马树昆的脸色渐渐变得沉重起来。这是一位中年妇女的绝命书。满满五页纸,写满她人生的不幸和绝望。不幸的人啊!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呢!谢谢你,谢谢你对一名素不相识的公安干警的信任。不能让你的信任落空!
随信附着一些银行存款单,这将近九万元的存款,是她多年心血劳作的积蓄,她希望能借公安局长之手送给母亲,尽一点女儿临终的孝心。信后并附有她母亲的地址。
看看信后落款的日期,凭职业经验,马树昆感到灾难也许还没有击倒这个不幸的人。找!一定得找到她!
先到她母亲处,不知其下落。
于是全局动员,兵分数路。
亲戚、同学、朋友处查了,没有下落;
电视在呼唤,电台在寻找,报纸在查访……一切能用的手段,都用了;一切能到的地方,都到了!全天津几乎都在用焦急的声音,呼唤陌生的不幸的人回家来!音讯全无,焦灼和痛心,敲打着马树昆的那些日日夜夜……
终于找到了!当消息从上海传来,得知人还活着,马树昆悬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
几经周折,她活着回到天津。
一见马树昆,哭泣着的女人一头跪了下去,额头磕得地板咚咚响。
她因家庭不和,便起了轻生的念头。她没有想到,她的一封信会牵动那么多陌生的人!她只想悄悄地结束生命的痛苦,把后事托付给可以信赖的人;她没有想到,素不相识的和平分局的公安局长,竟把她当成自己的姐妹!
扶起这位不幸的妇女,马树昆按捺着激动的心情对她说:“你终于回来了,我非常感激你!感谢你在最困难的时候,能想起、能信任我们!”
这位妇女大约三十七八岁,痛苦的折磨,使她显得疲惫和憔悴。
“从年龄看,我是老大哥,”马树昆尽量用平易的语气,安慰她那颗受伤的心,“我只想用一位老大哥的身份劝你,人生谁能没有难处!有难处,就走绝路,可不是好办法。”
马树昆让会计把那些存款单拿来交给她说:“点点看,够不够数。”
多少年,只知道公安是对付坏人的;这句句打动人心的话语,使她明白了,这些对坏人严厉的人,更是人民群众的亲人!
少言寡语的妇女泣不成声,又一次跪下,想用最虔诚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这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新生,一个家庭将因此而结束苦难。
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一个让敌人胆寒的战士,对人民竟有一颗如此细致、柔软的心!
退休职工张永福把公安分局发给每户居民的《群众紧急救助卡》叫做“护身符”!人民的保护神!
张大爷笃信佛教。可“佛”没能保佑他,他的文具店被一个醉汉给毁了。求助谁?张大爷想到那张“护身符”。“给马树昆局长写封信试试看!”老人想。
出乎意料的是那封信管用了;没几天,新兴派出所的霍学亮所长亲自带着那个醉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宣纸上,一个大大的、墨写的“佛”字送到马树昆的写字台上。张永福老人满怀感激之情说:“你们才是保护我们的看得见的佛!”
八年来,和平区共评出区街两级“公仆”740人次。
马树昆、翟西林、高正山、司长河只是这支队伍中的几个。正是这么一大批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以及凝聚在他们周围的千千万万个普通群众,共同支撑起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片蓝天。
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
他们每个人都像一部长长的传奇;
人民群众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公仆们的赞颂、期望和感激之情。
监督与评判,是人民的权利!
人民给的奖赏,是最高的奖赏!
公仆,这是崇高的称呼!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你生命的价值将得到升华和延伸!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蒙古松
扎拉嘎胡
蒙古松,生长在蒙古高原的山地和沙海之中。它矗立于大兴安岭西麓及北部山地和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地带。蒙古松独选海拉尔以南地区,从西尼河开始,沿伊敏河、红花尔基、辉河上游,巴日图到哈拉哈河附近是一条天然的樟子松林带,长约一百五十公里,宽处二十公里,窄处一公里,多为纯林,少量与白桦混居。它的学名为樟子松,但蒙古人常常不叫樟子松而昵称蒙古松。因为蒙古人特喜爱樟子松。久而久之,几乎蒙古松的称谓替代了樟子松。
樟子松的原祖是欧洲赤松,随地理变化迁移到了蒙古高原。它是蒙古高原的独秀奇珍。在冰天雪地它那高耸坚挺躯干上丛丛浓密的绿叶,使人不由得感到蒙古松故乡正经历着难得的冬天里的夏天。在久旱不雨赤日炎炎的沙漠里,仅有的耐旱植物全都枯萎凋谢时刻,蒙古松却能天天推出轻云薄雾招来众多的鸟群和虫类。
五十年代初期一个夜晚,狂风暴雨劈雷闪电袭击海拉尔和海拉尔周围的山林原野。连续不断的闪电将海拉尔变得如同白昼,从草原深处滚过来的惊雷爆炸在海拉尔上空,使得海拉尔楼鸣窗叫。人们整夜没敢入睡。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人们到海拉尔西山观景,个个目瞪口呆:只见在众蒙古松林中间最高最粗的老母松被雷击倒分成两枝,横卧在沙地上。人们痛惜失去了日夜相伴的神圣景观。严冬过去,迎来第二年春季时,意外的奇迹出现了,被雷击倒的胸径近一米、躯干高达三十米的蒙古松,一分为二地重又耸立于大片蒙古松林里。在这奇妙无比的现实面前,人们的心灵震颤不已。蒙古牧民认为这是棵神树。
蒙古松是沙漠上的天才的王子,是所向无敌的英雄。它是乐观主义者,又像是苦行僧。它对无情的吞噬所有生物的沙漠极为鄙视,不断打退沙漠和风暴联合起来对它进行残酷的扫荡迫害,傲然屹立在茫茫的沙海上。春天它要全力投入保卫根须不致外露而遭风沙打击。夏天它要稳住根须周围的沙粒使其形成坚固的保护层,不使根须遭畜踏虫咬。秋天它要伸出坚挺枝桠和密集翠绿的健叶,抵御苦雨严霜袭击它变得脆弱的根须。冬天它收缩枝叶减轻对根须形成的重压,一致防范狂风大雪乘机来犯。尽管蒙古松时刻保护着自己的心脏——根须,但它还是顶不住外界日夜不停的进攻,加上沙漠的任性与不可靠性,它的根须终于赤条条地裸露在外边。看到此情此景,人们认定根须外露的这些蒙古松必死无疑了。然而,它不但不死,反而活得更加鲜活。一些蒙古松根须外露年深日久之后足有一人多高,就像捆绑在一起的银色立柱将粗壮的树冠送入了蓝天白云之中。每到夏季,这些根须外露的蒙古松个个葳蕤,棵棵艳丽。堪称蒙古高原一绝。
蒙古松的生命力最旺最持久,它的再生能力在世界众树林中也应列于榜首,至少算前几名。那是一年冬季,大兴安岭大火,满山大片樟子松毁于大火之中。人们突然丢掉了珍贵的蒙古松,感到分外悲哀,绝望之情油然而生。但这蒙古松令人吃惊的是那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劲头。多年过去后,在一场大火中烧尽蒙古松的那座山头上,重又生出了郁郁葱葱的蒙古松。站在蒙古松林中往下一望,满山次生林的辈分看得一清二楚:山顶最高处是昂然耸立的再生出来的蒙古松,山下是一片幼林。山顶山下高低分外清晰,就像匠人一刀刀刻下来的一般,顺山坡上周比下周均高出一截,从山顶到山下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梯形阵容。荒火烧尽蒙古松之后,山顶最先长出来的蒙古松到了成熟之年的深秋开始向山坡甩籽,第二年便长出一片茁壮的幼松。这片幼松成熟后它又向它脚下的山坡甩籽。一年又一年,蒙古松终于再次覆盖了曾经一度荒凉过的山峰。
蒙古松的惊人之举,逐渐被世人所了解。如今全国已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三百多个旗县引进它的种籽,使它从樟子松母树林基地——红花尔基走出去到外地安家落户,它的子孙现已活跃在全国不同的山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