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壮哉——农业综合开发
王信建
走进农业综合开发区,许多干部群众都异口同声地说农业综合开发好。农民说,建国以来国家为我们办了很多好事,感受最深的有三件,一是土地改革,二是联产承包,三是农业综合开发。
他们的话代表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感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由1988年的部分地区发展到目前已涉及1000多个县,60多个国营农场。耕地面积若按15亿亩算,开发区的1.85亿亩耕地只占12%,而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却占全国同期新增数的40%。项目区群众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粗略统计,经过三年一期的开发,人均能增收300元左右,高的能增500—600元。
农业综合开发为何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
中国特色的农业投入机制
特色之一:国家引导、多方配套、民办公助、专款专用,以群众投入为主的原则。即中央政府拿一元钱,地方政府、农行原则上也要相应拿一元钱与之配套。这样就把原来不太多的农业资金集中在一块,形成了合力。许多项目区农民宁可晚建新房,推迟婚期,心甘情愿地把钱用于开发,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当然,有些地方的农民一开始还不太了解农业综合开发,在集资开发中一波三折,经历了“怨声、骂声、笑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过程。粗略估算,1988年至1995年,国家、地方、群众、农行四方投入的资金约在400亿元左右,其中中央投入的资金达127亿元。群众用于开发的资金占开发总投入的80%左右。在短短的几年内,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农业采取集中投入这么多资金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
特色之二:开发资金实行“滚动开发、有偿使用”的原则。政府投入的资金中有一半实行有偿使用,其好处是资金回收后和新增开发资金一起用于再开发,然后再回收,使开发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金有偿使用的另一好处是在机制上促进了开发项目选择的合理性。
特色之三:资金跟着项目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个总项目,其中分别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分项目,但开发资金避免了以往将资金切块到部门的做法。采取了“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做法,这样就解决了以往资金使用上的分散问题。
管理方式的突破
农业综合开发参照世界银行对农业管理的做法,对所开发的对象实行项目管理。开发项目像工业那样,立项前,从项目库的选项、评估论证和立项后的督促检查、竣工验收,直至项目的建后管护。这样的好处是使开发的项目做到了“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形成了规模,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成片的项目区突破了行政界限,少则上万亩,多则十几万亩,几十万亩连成一片的项目区成了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工程”,深受农民欢迎。各地很多非项目区的农民参照“国家工程”的做法,纷纷搞起了“农民工程”,据了解,全国的“农民工程”约达数千万亩。
管理组织的创新
农业综合开发涉及多个涉农部门的工作,系统性、综合性很强。这项工作之所以成效显著,首功当推组织管理形式的创新。正是因为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权威性的领导小组。为适应开发工作的需要,各级政府在编制、人员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从财政、农业、林业、水利、计委、土地、银行、科研等有关涉农部门调选精兵强将,组成了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发办事机构。这个办事机构是由有关专家组成、工作内容综合性强、有权威、干实事的组织机构,在农业方面这是一个创新的管理组织。几年来,开发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和开发办事机构的协调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尽职尽责,成功地奏出了一首首和谐、美妙的农业综合开发的交响乐。
农业综合开发集中多种生产力要素,通过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在方法上应该说靠的是“综合”。因此农业综合开发说到底是“贵在综合”,是“综合”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突破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把有限的、分散的农业生产力要素和部门的力量形成了强有力的合力,这合力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有效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成功的,这实质上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尝试。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船大抗风浪
——荣成市渔业规模经营纪实
本报记者高云才
山东省荣成市不无骄傲。作为一个县级市,1995年,水产品总量达82万吨,渔业总收入达75亿元。仅此一项就是内地一些欠发达县生产总值的若干倍。荣成渔业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靠的是规模经营。
规模形成:靠的是走出了一条特色经营之路
就打鱼而言,一条渔船,一张网,就足够了。渔业,就是个体作业,这是祖制。有人不信。他就是唐厚运。
在荣成,提起“老唐”,妇孺皆知。他是荣成市邱家渔业公司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邱家公司通过规模经营,迅速实现了渔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增值。去年,邱家公司的产值达6亿元,其旗下的中外合资公司已达9家。
老唐是靠承包一部分近滩浅海搞海带养殖,积累了规模经营的本钱和经验。现在,邱家公司筑海堤围起了5000亩浅海搞各种名贵海产品养殖,建起了工厂化的养殖车间,还有一支可观的远洋船队,成了一家大型的渔业公司。
记者问老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规模经营。有了规模,才有滚动和协调发展,才有抵御风浪的实力。”
1990年,连续几次大的海潮和风浪,把老唐在浅海苦心经营的上千亩海带冲刷得一干二净,损失了数百万元。海上损失岸上补,老唐在岸上的加工企业所取得的利润使公司的生产没有因自然灾害而停止。正是这种规模经营使渔业企业的自我保障能力迅速得到加强。
对此,老唐深有感触,他说:“人们常讲,船小好掉头,其实,船大才抗风浪。对我们渔业企业来讲,更是如此。”
在风景秀丽的槎山怀抱中,有一座楼房鳞次栉比的渔村,这个村子的名字叫院夼。42岁的总经理王巍岩像他的名字一样沉稳。院夼公司是村企合一的经济实体,从事远洋捕捞、近海作业、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工副业生产和旅游服务。去年,水产品14000万吨,产值达5000万元。而在荣成,院夼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渔业公司。
这个村66岁的老渔民王道伦退休在家。老人告诉记者:“我在海上捕了33年的鱼,做了一辈子船老大,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会拿退休金,更想不到后生王巍岩能搞起这么大的渔业公司来。这些后生还同外国人做起了生意,想不到啊!”
经过市场的陶冶和推进,荣成市形成了50家大型渔业公司。这种规模化经营,使荣成渔业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势头。据统计,50家大型渔业企业中,1995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就有37家。其中,产值超3亿元的渔业企业就有5家。这些占荣成渔业企业总数1/10的骨干企业,创造了荣成市78%的渔业总收入。
规模经营:关键是要有一个良性的经营机制
驱车经过荣成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是渔业所带来的繁荣景象。过去寂寞荒凉的小渔村已成为这里年长者的记忆。城乡一体化已经显出端倪,到处都是漂亮的柏油路和整洁的楼房。
渔业规模经营的成功,关键是因为荣成探索出了一个良性的渔业经营机制。
陈玉福,这位搞了大半辈子水产工作的胶东汉子,对渔业的规模经营一往情深。他原来是荣成市分管水产的副书记,现在是威海市水产局的局长。在同记者谈到荣成渔业规模经营机制时说:“这个机制概括起来说就是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分级承包、纯益分成。”
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就是财产归集体所有,实施规模经营;分级承包、纯益分成则强调责权利的统一。这种机制既有利于调动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发挥渔业企业的整体优势,有利于发展渔业的规模经济,形成积累——发展——再积累——再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部渔业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李建华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在这个经营机制中,各部分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结、互为促进的格局。规模经营使渔业企业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的捕捞局面,增加了养殖、加工的内涵,并运用所积累的资本向其他行业拓展,以此反过来推动渔业经济的发展。
目前,荣成市渔业企业的二、三产业占渔业总收入的比重由“七五”末的45.5%上升到65.6%。在发展外向型渔业经济方面,这种规模经营机制也带来了新的突破。几年来,荣成共兴办合资企业130余家,实际利用外资5800多万美元,1995年创汇1.03亿美元。
在荣成,规模渔业的发展起着强烈的示范作用,个体渔业户在市场的颠簸中看到了规模性渔业这只大船的希望,纷纷加入规模渔业的大军。
规模发展:渔业迈向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支点
没有规模,就谈不上现代化产业。而没有科技,这种规模就会变成空壳。
荣成渔业公司的老总们在搞规模经营的时候,越来越感到科技在渔业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十分注重科技队伍的培养和使用,因为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邱家渔业公司就办起了自己的职业中专学校,培养自己的外贸、加工和养殖人才。一批批大学生也纷纷来这里安家落户,寻求事业的发展。
渔业现代化的标志,就是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发展多元化、经营规模集团化。在荣成,记者频频感到渔业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渔业的规模经营正在显露着良好的经济效应。
其一,渔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运行质量得到了提高,规模性渔业集团使渔业经济实力壮大。仅“八五”期间,荣成渔业的固定资产就达到32.6亿元。
依靠规模的优势和产业的多元化,渔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得到增强。90年代以来,荣成渔业凭借规模经营和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先后战胜了损失总额达10亿多元的三次自然灾害。这在没有搞渔业规模经营时,是难以想象的奇迹。
其二,渔业的规模经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经营,不仅振兴了渔业自身,而且,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和带动作用。荣成渔业创造了全市36.7%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和30%的国民生产总值,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10余万人,促进了渔村城市化,也为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坚实的后劲。
的确,渔业的规模经营,是渔业迈向现代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支点。渔业船大,抗的不仅是海洋的风浪,还有来自市场的风浪。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小小一棵草滚滚万贯财
本报讯“小小一棵黑麦草,带来滚滚万贯财”,这不是神话。江西省兴国县农村农民种植黑麦草养鹅,每年产值可达2.3亿元,农民纯收入9000多万元,全县农民户均近千元。
兴国灰鹅是兴国县的传统养殖项目和主要出口产品,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但因灰鹅生产繁殖最旺盛的冬春两季又正是百草枯萎季节,要把“小水禽”变成“大产业”,首先是如何解决灰鹅的饲草问题。1992年,该县引种意大利黑麦草获得成功,全县农民养鹅的积极性高涨。兴莲乡睦田村村民林祖福,去年种植黑麦草1.6亩,养鹅188羽,出笼143羽,获纯利2843.5元。(张声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厂矿到乾县峰阳办“绿色企业”
本报讯地处渭北旱原山区的陕西省乾县峰阳乡,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吸引省果树研究所、青海铁路局等58个省内外国有企业、单位,到山区租赁承包荒坡地,兴办“绿色企业”43个,共开发土地4400多亩,栽植苹果树26万多株。
这些企业为地方增加经济收入400多万元,乡村用这些资金为群众打井、建站、拉电、修路,改善了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到今年初,全乡19个行政村,已有15个村通上了柏油路,4个村铺上了沙石路,成为陕西省地方道路建设的先进乡。(安希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风力发电亟待扶持
新华社记者钱咏虹
新能源风力发电已成为当今世界各种能源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在我国尚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一些专家呼吁:国家应该大力扶持风力发电产业,把我国丰富的风力资源开发出来。
风力发电没有常规能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且单机容量大,建设周期短,从长远看,工程投资、发电成本会逐步接近火力发电。我国可利用风能资源总量为2.5亿千瓦,相当于目前全国发电能力的1.2倍。截至1995年底,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仅为3.5万千瓦。国家已把风力发电列入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电力部制定了本世纪末全国风力发电装机100万千瓦的规划。但国内风力发电发展较快的内蒙古、新疆等地区,遇到了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国家在政策上对风力发电予以扶持。
专家们提出,要根据风力发电还本付息微利的原则,合理测定风力发电上网电价。如内蒙古目前年风力发电量2000万千瓦,不含税电价为每千瓦时0.63元,比火电价高出0.35元,自治区一年为风力发电补助近800万元。风电高出电网平均电价的差额应在较大范围内分解消化,以免挫伤办风电地区的积极性。风力发电机组的进口也亟须得到优惠税率的扶持。此外,还需国家在税收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老书记献技富乡邻胡宽明盛鹏王博年底算帐,河南光山县文殊乡陈棚村匡湾村民组的农民喜出望外:1996年人均收入1082元,比1993年翻了一番。村民称赞说:“这是匡支书的功劳。”
“匡支书”叫匡世斌,年已花甲,是全县闻名的“林业秀才”。任村支书期间,他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和近10亩责任田里,培育林果花卉苗圃,种植经济林,掌握了果树的育圃、治虫、修剪等技术,被聘为乡林业管理站站长。1993年冬,他退职回家,按说他该与老伴颐养天年,即使不出门,每年出圃林果花卉也能收入近万元。可是,本组村民难以致富的现实牵动他的心。全组人均1.6亩山林,大集体年代的歪脖树,既不成材更无经济效益。于是,他挨家挨户谈他的“三年致富规划”——三年完成160亩山地改造,间伐歪脖子树用作购林果树苗费用,他无偿提供技术。
匡世斌的诚意打动了村民。那年冬,改造梯田40多亩。次年春,引进优质板栗和桃、李树苗,他还手把手指导村民挖坑、浇水、培土,当年树苗成活率达95%以上,村民看到了希望,增添了干劲,去年又改造梯田50多亩。今年,第一批栽种的40多亩林果等开始见效:桃子收入1.7万元,桔梗收入1.7万元,板栗收入0.8万元,银杏叶收入1.1万元,仅林业一项人均收入500多元。
匡世斌从不计报酬。每年,他到外地为村民采购林果花卉种子和联系销售,旅差费要花上千元,从未向村民索取1分钱。去年底,集体的鱼塘捕捞到1条14公斤的鳙鱼,村民们首先想到他们的致富引路人,几位代表率先将鱼送到匡世斌家,表达全组人的心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建立农产品“增值链”
李平安任桂香
办工业、跑运输、搞贩运,都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要使更多的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还是要兴办“农”字号工业,建立农产品“增值链”,走农产品深加工的道路。
兴办“农”字号工业,其根本在于以农为本,围绕农业生产的发展去兴办工业,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建立农产品“增值链”,其目的在于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利润便增加一倍多;再把面粉加工成饼干,又增利数倍多,形成了“增值链”。小麦麸皮和秋粮玉米,做成饲料喂鸡,鸡粪养猪,猪粪喂鱼,在这里,生物链变成了“增值链”。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农”字号工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产生巨大的利润,将其中的一定比例用于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一定比例反哺农业生产,用于耕作手段的改进、水利设施的改善、农业科技的进步等方面的投入,又会带来粮食的丰收,这也是一个“增值链”。
建立农产品“增值链”,一要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引导和管理;二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为广大农民所能掌握;三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可一哄而上;四要依靠科技,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增值”的成本。这是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必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陆高中是江苏省高邮市马棚乡庆成村农民,他养的野鸭不但能飞出栏外,还能随着他的吆喝飞回栏中,有时还能把外面的野鸭带回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禽奇人。王林山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唢呐一曲唱丰收崔达道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黄土高坡鱼儿肥马毅敏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金果满院乐农家王新江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茫茫草原骆驼壮李欣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致读者
1996年急匆匆地过去了。站在这辞旧迎新的门槛上,我们农村经济版的全体编辑给大家拜个早年!
为了使本版真正成为反映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窗口,我们诚恳希望您来信告诉我们,您喜欢哪些栏目?爱读哪类文章?希望了解哪方面的信息?对农村经济版有什么具体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采纳。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农村经济这块沃土上播种希望!——本版全体编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致读者
1996年急匆匆地过去了。站在这辞旧迎新的门槛上,我们农村经济版的全体编辑给大家拜个早年!
为了使本版真正成为反映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窗口,我们诚恳希望您来信告诉我们,您喜欢哪些栏目?爱读哪类文章?希望了解哪方面的信息?对农村经济版有什么具体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采纳。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农村经济这块沃土上播种希望!
——本版全体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