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多角度思考》评介
宋涛和卫兴华主编的《四十位经济学家: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多角度思考》一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参加该书撰稿的袁宝华、马洪、刘国光、苏星、王洛林、桂世镛等40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科学内涵,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
该书在两个层面上,界定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内涵:第一,明确基本内容。学者认为,所谓产权清晰,是指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明晰产权的目的,一是解决企业中国有资产无人负责问题,二是为塑造市场主体奠定权利基础,而不是将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更不是搞私有化。所谓权责分明,是指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企业作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依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所谓政企分开,一是指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同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分开,二是政府所有者职能中,要把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职能同产权营运职能分开,从而使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谓科学管理,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现代化。第二,明确基本关系。学者认为,产权明晰是关键,只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和加强科学管理。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句话是统一的,不能只强调产权改革而忽视其他三个方面。
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政策建议:
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根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企业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企业制度形式。二是按《公司法》加快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三是将不适宜于实行国有制的一些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转为非国有企业。四是将产权改革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合理化。五是将产权改革与企业改组相结合,通过组建企业集团等实现国有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目标。六是将产权改革与企业改造相结合,实现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立企业家队伍,推行企业家职业化。一是发育企业家市场,建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二是将企业家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三是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领导制度和外部监督制度,建立企业家的约束机制。
重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中央政府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然后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委托中介的产权运营机构即国家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集团的母公司等负责国有资产的运营。如果地方政府对一些国有资产拥有所有权,就要建立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换。
加强企业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解决企业过重负担,实现不同性质企业的平等竞争。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新时期艰苦创业精神
弓克徐青民张呈祥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在实践中如何进一步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
艰苦创业精神,是中国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生动体现。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生生不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凭着这种精神,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党正带领亿万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奋斗历程的艰苦创业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需要。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很多。正如《决议》讲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在创业时期。”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我们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军,努力实现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下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这样一个基本国情,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艰苦创业。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只有牢固树立艰苦创业的价值取向,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我们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一步步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
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完备的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艰苦创业精神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为艰苦创业精神提供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开拓、创新、竞争、拼搏,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新时期艰苦创业精神的本质规定和客观要求。
应该看到,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形式、生产目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只有用高尚的精神和信念焕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是反腐防变的需要。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艰苦创业精神是成就革命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它表现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建国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保持了战争年代的艰苦创业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面临着反腐防变的考验。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然而,如果放弃艰苦创业精神,听任党内奢糜享乐、贪图安逸之风滋长,我们的党就会变质。近年来,党内滋生的腐败现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践行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筑起反腐防变的思想长城。
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是振兴民族精神的需要。振兴中华民族,首先要振兴民族精神,而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则是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一个民族经济上暂时落后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乏奋起直追的精神动力。如果一个民族精神颓废了,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坐享其成,即使有好的物质基础,也会坐吃山空,走向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不仅是因为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和生产力不发达,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永葆奋发进取的青春活力。即使将来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我们仍然不能丢掉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新时期艰苦创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面临世纪之交的今天,艰苦创业精神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时期艰苦创业的重要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艰苦创业的重要前提。今天的艰苦创业,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光有吃苦耐劳的品格是远远不够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干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排除各种困难和阻力,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更加科学、更加自觉地指导和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新时期创业者必备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新时期艰苦创业的关键环节。艰苦创业的核心是一个“创”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这里说的探索和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甘冒风险的牺牲精神。敢字当头,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开拓。二是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挫折和失误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增强心理承受力,为改革开放大业义无反顾。三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从纷纭繁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只有坚持探索和创新精神,才能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不畏惧、不退缩、不蛮干,从而走向成功。
艰苦奋斗、知难而进——新时期艰苦创业的核心内容。艰苦奋斗作为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一直是创业者的座右铭。在敌强我弱的革命战争年代,严酷的环境迫使人们艰苦奋斗;在60年代困难时期,严峻的形势逼着人们艰苦奋斗。今天,我们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所拥有的生产生活条件,不知比过去优越多少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对共产党人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有的干部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忘记了党的宗旨,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彻底毁掉社会主义事业。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并谆谆告诫人们不要当李自成。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赶考”考验,必须唱响艰苦奋斗的主旋律。
同心同德、顾全大局——新时期艰苦创业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是社会主义大业,因而,同心同德、顾全大局,便成为创业者应有的襟怀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不大,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的矛盾尚不明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存在的合理性,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和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过多地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不力,甚至出现了局部利益侵害全局利益的现象。一些地方和部门,无视国家的有关法令,无视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大搞地方保护主义、谋取行业特权等,阻碍了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要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认识顾全大局的重要性,积极化解改革中出现的利益矛盾,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当前,要特别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新时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基础。艰苦创业需要一种精神感召力和人格感召力,艰苦创业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因而创业者必须具备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然需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执行现行经济政策,但是对共产党员来说,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而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好带头人,孔繁森、李国安就是杰出的代表。他们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忘我的奉献精神,奏响了新时期的艰苦创业之歌。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做到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才能把亿万人民聚集在伟大的旗帜下,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中华民族再造辉煌而艰苦奋斗。
弘扬艰苦创业精神重在教育和引导
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首先,必须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切实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能否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弘扬艰苦创业精神,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和观察当代中国发展大局和历史命运的工具。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是新时期弘扬艰苦创业精神的关键所在。
其次,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关键在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党员要在全社会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广大党员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广大群众做到的,共产党员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共产党员做到的,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以党性和人格的力量号召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创业。
再次,必须搞好典型宣传,坚持正面引导。在新时期,弘扬艰苦创业精神,仅有一般号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40年代我们党树立三五九旅的典型,确立了“南泥湾”精神;60年代我们党树立了大庆油田和王进喜以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等先进典型,促进了艰苦创业精神的发扬光大;在新时期,我们党又树立了孔繁森、李国安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艰苦创业的典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坚持典型宣传,正面引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第四,要切实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奢侈腐败是执政党的大敌,也是艰苦创业的大敌。它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同弘扬艰苦创业精神背道而驰。要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纪律约束,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为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9版(理论)
专栏: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切实搞好困难企业职工生活保障工作
刘贯学
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不少职工因此下岗、放长假,工资收入明显减少。为了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困难企业职工生活的政策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保障困难企业职工生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要存在着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困难企业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当代所有国家都存在的一种现象。然而,把困难企业职工生活保障问题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却是我国特有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由于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解决,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有待转换,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健全,我国政府有责任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出现的困难,有经营机制方面的原因,有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也有经营管理不善的因素。解决国有企业现存的问题,必须在“三改一加强”上下功夫,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要清楚地懂得,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决职工生活保障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把保障职工基本生活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
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在解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失业保险主要是救助失业职工。目前,许多困难企业的职工实际上是在企业内部失业、半失业。因此,拿出一部分失业保险金,救助困难企业的职工,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同时,失业保险金要发挥扶持困难企业生产自救的功能。许多地区已经这样做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地方还拿出一部分养老保险金,救助困难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要为困难企业职工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要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关键是为其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当然,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是解决其再就业的前提,但岗位是关键;没有就业岗位,职工即使有再好的技能水平,也无用武之地。现阶段,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增加就业岗位不仅是有限的,且需要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更需要一个过程。要安排困难企业职工新的工作岗位,一个比较现实而且见效快的办法是,清理农民工,合理控制农民工进城,凡是城市人能干的事情,尽量不用农民工。现在,进城农民工全国有几千万人,做好农民工的清理工作,无疑会给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提供相当的就业岗位。当然,这项工作还要与转变城镇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相结合,否则,即使有了岗位,城镇劳动者还是不愿干。在这方面,上海、天津等城市已颁布了有关规定,现已见到了初步的成效。
保障困难企业职工生活工作要制度化
保障困难企业职工生活,必须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使其制度化、经常化。
一是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工作机构。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工作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工作机构要由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牵头,成员应包括劳动、经贸、财政、银行、工会等部门的负责人,并要建立日常办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及时掌握困难企业及其职工的情况,研究解困的措施办法,协调解决解困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困难企业职工生活保障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是必须建立困难企业职工生活统计分析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困难企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困难职工生活状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分析、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政策,确定救助重点对象和标准。
三是必须建立解困工作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的制度。要把促进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作为解困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就业岗位首先应满足困难企业职工,对一些特困职工要责任到人,个案处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从保证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出发,控制农民进城务工,各地要出台控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实施办法。
四是必须建立“帮困基金”制度。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生活问题,从广义上讲,是个再分配问题,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帮困基金的来源,一是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和企业,通过征收“帮困税”来筹集。如有的地方,对买汽车、办筵席、发奖金一律征收一定数额的附加费,纳入帮困基金;二是劳动部门对高效益企业工资发放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部分,要提取一定比例,支持帮困基金;三是接受海内外的捐赠和社会捐赠。通过建立“帮困基金”,使困难企业职工生活保障工作有可靠的资金保证。
五是必须建立利用失业保险金和养老保险金保障困难职工生活和扶持困难企业脱困的机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