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政协报》改日报座谈会在京举行
李瑞环出席并讲话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全国政协办公厅今天下午举行《人民政协报》改日报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人民政协报》于1983年创刊,由邓小平同志题写报名。为适应统战和政协工作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从明年1月1日起改为日报。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统战部对《人民政协报》改为日报表示祝贺。他说,13年来,《人民政协报》坚持立足统战、面向社会的办报方针,为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希望《人民政协报》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报纸上一个新台阶。
李瑞环在谈到进一步办好《人民政协报》时强调,一要把握中央精神,二要了解读者愿望,三要尊重新闻规律,四要勇于探索创新。他希望《人民政协报》扩大信息量,增强可读性,办得生动活泼、富有特色。
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办公厅和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以及报社职工代表作了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杨汝岱、万国权,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出席会议,全国政协秘书长朱训主持了会议。
会前,李瑞环等会见了报社全体人员。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苏技术进步为经济增活力
新增产值利税大半由技术进步实现
本报南京12月27日电记者龚永泉报道:江苏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取得显著成果。全省今年约60%的新增产值、50%的新增利税和70%的新增出口创汇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
通过企业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全省工业60个主要行业中,有70%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涌现了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家用电器、新型建材等一大批新产品,带动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加速培植工业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全省机械、电子、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的规模经营。
技术进步推动全省重点行业技术装备跨上新台阶。目前,全省由微电子技术控制的生产设备原值已达104.5亿元,占11.5%。全省大中型企业已有30%以上的设备达到了国内同类设备领先水平。
针对江苏经济“以加工工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的历史局面,江苏积极用电子信息、节能、机电一体化等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完成项目2500多项,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5亿元。全省氮肥生产实现单元计算机控制的达65家,水泥机立窑实现计算机全程控制的达33家,橡胶硫化计算机控制已达60家,锅炉和窑炉的计算机控制已较为普及。
通过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全省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由5年前的1.42吨标煤,下降到目前的0.65吨标煤;每万元工业产值电耗从5年前的1142千瓦小时,下降到500千瓦小时。同时,带动了环境治理,改善了劳动条件。
为调动企业技术进步的积极性,省里每年从财政中安排3000万元至5000万元用于重点技改的贷款贴息,科技三项经费逐年增加,已达5665万元,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全省每年开发新产品近万项。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与叶利钦总统亲切会见
指出江主席明春访俄对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报莫斯科12月27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正在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上午前往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见和内容丰富的谈话,历时一个小时。这是叶利钦总统手术康复后第一次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来访的外国领导人。
李鹏首先向叶利钦转达了江泽民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他说:“总统阁下现在身体已经康复并主持工作,中国领导人为此感到十分高兴。明年春天,江泽民主席将应总统阁下的邀请再次访问俄罗斯,他的国事访问对于中俄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叶利钦向中国领导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李鹏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问候。他对今年俄中关系的顺利发展表示满意。他说:“两国关系已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今年4月双方就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的协议很快付诸实施,李鹏总理此次访俄就是证明,这标志着两国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制度开始落实。我期待着江泽民主席明年春天来访,实现下一次俄中最高级会晤。”叶利钦对李鹏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前来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表示热烈欢迎,并祝两国总理首次定期会晤取得圆满成功。
叶利钦说,俄中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前景非常广阔,双方在能源、三峡工程、机械制造、航天、运输、军事技术等领域可以进行大项目的长期合作。今后几年把两国贸易额提高到200亿美元,不是幻想,而是现实的目标。他相信李鹏总理的访问和两国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制度的启动将对加强和发展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叶利钦说,我们这一代领导人建立了俄中友好合作关系,俄罗斯愿同中国一道,使两国的年轻一代能够接过我们发展两国关系的战略和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使之世代相传。俄罗斯人民支持两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各政党、社会和企业各界都愿意加强同中国的接触和交往。为推动俄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双方将成立面向21世纪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关于台湾问题,叶利钦表示,俄方将严格遵守他就此发布的总统令,不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不与台湾搞任何交易。俄方的这一立场是坚定不移、始终不渝的。叶利钦还表示,俄方将同中方一起,坚决地于1997年如期完成两国东段边界的勘界工作。
李鹏表示,中方对一年来双边关系的发展感到满意。他说,今年4月,叶利钦总统对中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双方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同俄罗斯发展这种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方针。根据两国元首达成的有关协议,双方决定建立总理定期会晤制度。这次访问不仅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正式启动,而且将达成几项重要的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俄罗斯向中方提供两台100万千瓦的核发电机组和银行间合作及军事技术合作等。李鹏高度赞赏俄罗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和在人权领域对中国的支持。
两国领导人就当前国际局势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叶利钦说,我们不需要一个主宰者,世界上不应该有所谓的“领导国家”和“被领导国家”。俄中双方在联合国范围内就裁军、解决地区冲突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俄中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客观需要,有利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李鹏表示,中俄两国对国际形势的看法有很多共同点。中国不赞成单极世界,认为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俄罗斯是伟大的国家,潜力巨大,资源丰富,应该是世界的重要一极。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决定,他人无权干涉。中国希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尊重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充分理解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关切。
最后,李鹏总理向叶利钦总统祝贺新年,对双方进行的诚挚友好谈话表示满意。叶利钦祝愿中国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和发展,衷心祝愿中国领导人和全中国人民新年愉快、万事如意,祝中国繁荣昌盛,改革取得新的成就。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以及俄罗斯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总统外事助理留里科夫、驻华大使罗高寿参加了会见。(附图片)
李鹏总理与叶利钦总统会见。(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港澳办台办发言人发表谈话
“九七”后港台空中和海上运输航线,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按“地区特殊航线”管理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电今天,本社记者就“九七”后港台海上航运问题采访了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发言人。两办发言人发表了以下谈话:
“九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是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去年六月,钱其琛副总理已宣布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九七”后香港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这些基本原则和政策,有利于“九七”后港台两地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保持现有的各种民间交流交往关系,包括经济文化交流、航运交通和人员往来。
根据上述原则和政策,“九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地区的空中和海上运输航线,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按“地区特殊航线”管理,港台两地间的海、空航运交通,应依照双向互惠的原则进行。跨越“九七”的港台间空中航运交通,已经有了安排。在港台间海上航运方面,“九七”后,在台湾注册的船舶进入香港港口时,所悬挂的旗帜不得出现“两个中国”问题。在香港注册的船舶进入台湾港口,应受到互惠对待。我们相信,“九七”后港台两地海上航运交通,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维持正常运行,有利于港台两地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符合香港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利益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同切尔诺梅尔金会谈
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制度正式启动
本报莫斯科12月27日电记者许宏治报道:今天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同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在俄总理府白宫举行了两轮会谈。两国总理见面时热情握手,互致新年问候。然后,他们在十分友好的气氛中就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认真、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应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势头。
会谈中双方回顾了今年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指出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成果丰富。
今年4月,叶利钦总统访华期间,同江泽民主席共同宣布中俄建立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每年都要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及时地交换意见。李鹏总理这次对俄罗斯的工作访问,是两国总理首次定期会晤,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正式启动,是中俄落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步骤。
两位总理对于举行首次定期会晤感到非常高兴,充分肯定了中俄两国高层领导人近几年来经常往来与接触对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作用。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人民之间存在传统友谊,两国都有巨大市场,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前景广阔。通过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制度的运作,双方的合作潜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合作的水平、质量和效率也将不断提高。
两国总理商定,成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博利沙科夫分别担任两主席。委员会目前由经贸、能源、运输等分委会组成,今后可根据需要经相互协商增设其它分委会和工作小组。
李鹏邀请切尔诺梅尔金明年访华,举行第二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切尔诺梅尔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双方讨论了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的措施,商定争取在1997年把两国贸易额提高到80亿至100亿美元,并认为经过共同努力,在本世纪末达到两国国家元首提出的200亿美元的目标是可能的。两位总理还就在能源、机械制造、航空航天、运输、农业和军技等领域进行大型项目的合作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双方还商讨了苏—27飞机的合作问题。两国总理对双方委员会及其分委会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满意。
切尔诺梅尔金再次表达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愿望。对此,李鹏重申,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俄罗斯有欧亚两部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理应有俄罗斯参加。
会谈之后,李鹏和切尔诺梅尔金一起出席了两国有关协定的签字仪式。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蒋心雄和俄罗斯原子能工业部部长米哈依洛夫签署了《建设连云港核电站框架合同原则协议》,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和俄罗斯中央银行副行长汉德鲁耶夫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合作协议》。
然后,两国总理共同会见记者,他们一致表示,刚刚举行的首次定期会晤就进一步深化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了许多共识。双方对会晤成果深感满意。两位总理还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
参加会谈和签字仪式的有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全体陪同人员,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博利沙科夫、副总理达维多夫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首都各界人士为曹禺送行
江泽民李鹏乔石彭真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荣毅仁等以不同方式对曹禺辞世表示哀悼李瑞环等为曹禺送行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王黎)今天上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又增添了一抹悲伤的底色。首都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到这里,为一代戏剧大师曹禺送行。
在悲怆哀婉的钢琴曲声中,曹禺安卧在鲜花丛中。这是曹禺生前最喜欢听的肖邦的《葬礼》。
江泽民、李鹏、乔石、彭真、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荣毅仁、温家宝、杨尚昆、万里、薄一波、宋任穷、赛福鼎·艾则孜、巴金、胡绳、孙孚凌、习仲勋等以不同方式对这位戏剧大师的辞世表示哀悼,对他的亲属表示慰问。
哀乐声中,李瑞环、丁关根、李铁映、尉健行、钱伟长、万国权、何鲁丽等领导以及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的负责同志前来为曹禺送行。
“文章华国长如日出东方,艺术诲人曾见雷鸣四海”、“群星仰北斗痛悼剧坛领袖,桃李怀春风悲哭学苑宗师”、“人生年华有限,作品生命无穷”、“剧魂永铸”……一幅幅挽联述说着人们对曹禺的深切思念。
曹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86年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戏剧艺术整整陪伴了曹禺71个年头。1925年,15岁的曹禺加入了南开中学新剧团,从此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曹禺的青年时代,渴望光明,追求真理,从1934年到1937年,他接连写出了《雷雨》、《日出》、《原野》三部曲,以其深邃的思想,雷雨般的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批判旧的世界,呼唤新的社会,不但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而且标志着中国话剧文学的成熟。在抗战艰苦的条件下,曹禺先后创作了《蜕变》、《北京人》等剧目。
建国后,曹禺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多幕剧。他的剧本,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文字,并在美国、日本、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1996年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曹禺全集》,共7卷,总计300万字,容纳了曹禺毕生的心血。
作为中国文艺界的领导人,曹禺一贯忠实地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坚定地贯彻文艺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曹禺夫人、著名京剧演员李玉茹对记者说,曹禺在去世前一直忙着参加文联大会的事情,谁也没想到他为文代会写的致词竟然成了他的绝笔。在这份“绝笔信”中,曹禺表达了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和激情。他说:“中华民族正处在全面振兴的伟大时期,这个时代是产生巨人和史诗的时代,是创造文艺辉煌的时代。变革和发展的时代孕生伟大不朽的作品,博大精深的作品推动时代的变革和发展。面对党和人民的期待,面对时代和历史的重托,我们要用赤诚的心、真挚的情、多彩的笔,向党做出回答,向人民做出回答,向时代做出回答,向世界做出回答。”
《葬礼》进行曲飘荡在礼堂的每个角落,来此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献上一束束鲜花,默默地向这位剧坛大师告别。迎面墙上悬挂着巴金送来的挽联,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家宝(曹禺原名万家宝)并没有去,他永远活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附图片)
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领导同志及首都社会各界人士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一代戏剧大师曹禺送行。柴文良摄(新华社稿)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深圳书市看读书热
——第七届全国书市述评
本报记者刘工践王楚
举国瞩目的第七届全国书市,11月18日在深圳书城降下了帷幕……
本届书市,刷新前六届纪录:规模大,容纳了10万种图书,有500多家出版社、1000多家发行单位参加,来自内地以及港澳、东南亚的宾客共1万多人。
然而更重要的,连东道主都始料未及的,是盛会上出现的“火爆”购书场面,以及深圳人对文化的热情追求。人们不得不再度对深圳人刮目相看。
创业之初被讥之为“文化沙漠”的深圳,怎么一下子成了“文化绿洲”?
“膏之沃者其光晔”。改革开放的文化积淀,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推动下,终于在这1万多平方米的深圳书城释放出来。“深圳书市效应”,再一次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
气势恢宏的文化风景线
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书市在这里开幕。矗立在最繁华街道、高99.9米33层的深圳书城门前,彩旗飘扬,花团锦簇,万头攒动……
“到书市购书去”,成了深圳人那几天的口头禅。确实,在办公室,在家里,甚至在公共汽车上,人们议论的话题之一是书市。
“书市开幕前几天,从东路来的,从西路来的,都是人流。西路的人行天桥上都挤满了到书市去的人。维持秩序的民警对我说,生怕把天桥挤塌。我在书市楼上办公室则担心挤着人,挤碎了书城的玻璃。”深圳新华书店的经理汪顺安告诉记者。
深圳人购书也够气派。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购书大厅,记者见到有的人一买就是十几本、几十本,手抱不了,用购书车推。前来参加书市的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则说:“深圳人不仅有实力,而且有魅力。”
10万种书汇鹏城。这对深圳人来说是破天荒的。11天接待60万人次。一张5元钱的门票,最高炒到80元。
深圳毗邻香港。一位正从书架上挑书的香港同胞对记者说:“书市里有许多反映中华文明的好书。明年香港回归,这增加了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书市展销两旺,成绩喜人:订货会为时三天,成交总额达3.2亿元,比上届增长1亿元;11天的国内版图书零售额突破2100万元。
好书销得好。书市零售书排行榜是,哲学社会科学类第一;文化教育类第二;文学艺术类第三;自然科学技术类第四。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邓小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影响中国20世纪的三巨人说》以及电脑知识、管理书籍成了这次书市的畅销书。
外地出差人看到这场面,说:“深圳人不仅会挣钱做生意,而且爱读书,读好书。”
本届书市组委会主任、市委副书记黄丽满在书市闭幕大会上宣布:“本届书市是对深圳精神文明的一次检阅。”
拓荒牛的深邃目光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新华书店纷纷撤离市区的黄金地段,深圳却有自己的故事。
1985年,深圳新华书店三个营销点营业面积只有300平方米,如今已发展到几十个,达1.5万平方米,是当初50倍。1992年深圳市政府提出:建设一座现代化书城,并把它列为为市民办实事的重点之一。为防止城市建设的畸形、失衡,市政府明确规定商业区规划要给书店一流建设用地。
“解放初期,每解放一座城池,都要把最好的位置安排给新华书店。改革开放了,为什么不能做到?”
“深南大道,十里长街,不能没有新华书店的书城。”
由于深圳历届领导这样明确地坚持,深圳书城这才矗立于今天的深南大道,与81层的地王大厦成犄角之势。
33层的书城是继深圳大剧院、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之后,深圳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举措。市财政拨款、贷款、自筹三项加起来,书城总投资1.8亿元。
深圳文化战线有一支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队伍。深圳出版局副局长林良平告诉记者,深圳新华书店曾被评为广东省和深圳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这里开始只有50人,如今发展到430人。这支职工队伍,坚持发挥新华书店的主渠道作用,爱店如家,艰苦创业。
56岁的新华书店总经理汪顺安,部队转业后就一心扑在文化事业上。他带领职工一边售书,一边建设。全体职工为了赶在书市举办前建成书城大楼,他们眼熬红了,身累瘦了。当8日凌晨4时,为迎接书市开业而铺上最后一块草坯时,他们望着东方,会心地笑了。
永不落幕的书城
深圳人没有忘记,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深圳时,反复强调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谈到深圳书市“火爆”,许多人认为,是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把读者推向书的海洋。深圳市民平均年龄27岁。市场变幻,充满活力。在深圳,今天是否能保住手中饭碗?明天是否能找到更好的饭碗?每个人都置身于、激荡在这个危机与机遇交织的生活之流中。新产业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未有穷期,这是千万个“打工仔”、“生意人”,以及党政机关干部、郊区农民如饥似渴地寻觅好书,丰富自己的深层原因。物质生活上去了,加上奋发向上、健康正确的精神文明规范,有钱多买书,买好书,两个文明在良性循环。
“庄稼人”藏书,“打工仔”写书,“生意人”著书,这在深圳已不是新鲜事。它反映出特区文化之“特”:文化正从传统的范围跳出去,惠及非职业文化人。第七届书市期间举办了“深圳首届百户爱书家庭”评选活动颁奖大会,记者了解到,深圳人爱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殷实的物质条件。深圳龙岗区委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制定出全民五年读书计划,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书目,每年一个主题。这里的村镇都有自己的读书小组,他们还举行读书演讲活动。读书,已成为深圳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照。人们发现,深圳人纷纷奔向各种夜校、培训班和大学的讲学点。那里有10多万人下班后专心笃学。书籍、知识的魅力在深圳人心里已扎下了根。深圳书城将永不落幕。


第1版(要闻)
专栏:

  青海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工业总产值接近农牧业总产值三倍
本报西宁12月27日电记者马应珊报道:青海省在连续两年工业产值超过农牧业产值总和的基础上,今年农牧业夺得大丰收,工业更上一层楼,工业总产值达89亿元,接近农牧业总产值的3倍,从而使这个过去长期以农牧业为主的省份,开始迈向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省份。
为了突破单一的农牧业经济,青海省委、省政府在“八五”期间狠抓资源开发,在石油、冶金、盐化、水电等领域建成了一批支柱工业企业,成为青海经济的“龙头”。今年,省委、省政府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资金从流通领域转向资源开发,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3亿元,比去年增长了30%。在全省年初安排的29个工业项目中,民和铝厂、青海侨珠碳化硅有限公司、青海水泥厂等14个项目已建成,其中有9个项目已投产。
青海是全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最多的省份。为了尽快让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3年前青海省政府就制定了引进外资的22条优惠政策,走全方位开放、大面积横向联合的路子。在这3年中,青海办起了以开发矿产、畜产品、盐湖、中药材等为主的“三资”企业29家,引进外资达8191万美元。青海的地毯、牦牛绒衫、硅铁、冬虫夏草等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每年创汇7000多万美元。
青海省今年国民生产总值比去年的165亿元增长8.6%,达历史最高水平。这些增长主要来自资源开发的效益。通过资源开发,在黄河流域已建成总装机容量达300多万千瓦的一串串大小水电站,带动了全省高耗工业的发展。如今,从日月山到民和县170多公里的湟水河流域已建成36个碳化硅、铝锭、硅铁加工企业,被称为“青海的硅铁走廊”。在柴达木盆地已建成年产200万吨精品食盐、25万吨钾肥、140万吨石油的工业基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