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柳铁开辟“百万吨”食糖通道
本报讯12月17日15时,满载白糖的778次货物列车从桂西直发洛阳东站。这已是柳州铁路局今年为广西“甜蜜的事业”发出的第七十四趟食糖专列。柳铁今年启用集装箱运食糖,春节前将有百万吨食糖进入上海、北京、济南等地市场。(陶志衡叶秋江)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京市政工程总公司获殊荣
本报讯北京市政工程总公司日前通过ISO9001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并颁发证书,从而成为全国市政总公司一级的首家获此殊荣单位。近几年,这家公司承建了北京市区80%以上的立交桥工程建设。(李德生)


第2版(经济)
专栏:

  朱庄水库建库十年效益显著
本报讯河北省邢台市朱庄水库1986年投入运行,10年来,坚持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水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朱庄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220平方公里,灌溉面积38万亩。水库领导一班人每年都要独立或聘请上级专家对水库高水位运行等课题进行研究论证,增强了抗灾能力。今年8月4日,河北南部发生特大洪灾,朱庄水库最大入库洪峰达到每秒9600立方米,如果按水库运行要求应全部下泄,但他们根据对大坝的详尽了解,在严密观测情况下,72小时泄洪闸门启闭55次,削减洪峰45%。
(杜金海石晓望)


第2版(经济)
专栏:

保证陕京线输气管道跨越黄河的高44米、重40吨的铁塔近日耸立于黄河西岸的峭壁上。黄河西岸是近百米高的悬崖峭壁,没有路,没有施工作业面,承担施工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一公司工人,每天在凛冽的寒风中工作十几个小时。图为建设者向船上吊装塔架。 王振良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人行灵宝市支行支持工业发展
本报讯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灵宝市支行实施持续信贷倾斜政策,截至目前,已组织金融部门筹措搞活资金4.5亿元,重点支持了银家沟硫铁矿、6万吨尿素工程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王少斌张国强)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东18万门移动电话项目签字
本报讯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与深圳招讯通信有限公司在广东深圳、东莞、惠州建设容量为18万门数字式蜂窝移动电话项目,12月18日在京签字。项目总投资12亿元。(刘边)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经济展望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近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与参考》杂志社与海南力气大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办了“1997年中国经济展望”研讨会。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经济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专家和企业家共8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新宣)


第2版(经济)
专栏:

  户县建设草秆糖化饲料厂
本报讯我国首座高蛋白草秆糖化饲料厂日前在陕西户县破土动工。高蛋白草秆糖化饲料是由陕西省杨陵农科城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前人的科研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畜禽饲料。(卢小飞)


第2版(经济)
专栏:

  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全面铺开
本报北京12月25日讯记者彭嘉陵报道:酝酿已久的中心城市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全面铺开,上海、青岛、常州等起步较早的地区正继续推进,北京、大连、沈阳、佛山、武汉、南京等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特别困难的重庆市也制定了整体调整规划。这是记者从今天在京开幕的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今年以来,由于棉花涨价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纺织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内部机制转换慢,管理跟不上,直接影响了纺织工业经济效益。今年纺织出现行业性亏损,出口下滑。
纺织行业的困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各地把当前的困难当作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改革促调整,以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整体推进,并在调整中压缩总量。
通过调整,纺织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将逐步改善,逐步实现地区间、城乡间优势互补。


第2版(经济)
专栏:市场随笔

  也谈发票不该“用完了”
聂铁钧
这些年,我到小商店购物,也有好几次遇到发票“用完了”的情况。原因何在?据了解,也有另外一个不属于商家的原因,这就是税务部门规定商家每次领购发票只限一本,用完了要送到税务部门审查无误后才能再买第二本。
这样,在原来的发票本用完、新的发票本没有买来之前,就有一个“时间差”,出现“空档”。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平常日子,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又坚守岗位,这样的“空档”还小一点。要是遇上双休日和其他节假日,或是负责管理发票的工作人员不怎么“守铺”,去一次扑一次空,这样的“空档”就会大得多。因此,要杜绝这种不该发生的事,有关职能部门也应当从实际出发,改进对发票的管理工作。


第2版(经济)
专栏:

  喜中带忧看增收
——丰收之后话农业之四
本报记者王慧敏
丰收,固然令人欣喜。但对于已经不再被饥馑困扰的农民来说,当前更渴望的是在增产的同时,能够较大幅度地增收,使生活质量从“生存需要”迅速跨向“发展需要”的台阶。丰收,无疑为实现这种跨越提供了可能性。
从国家统计局传来的数字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223.7元,达到1348.4元,全年现金收入有望突破1800元,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后,比上年实际增长5%以上。这个数字,让人欢喜,但也不能盲目乐观。
喜在何处
近两年,农民收入增幅加大,年年超过5%。与80年代中后期农民收入在低谷徘徊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局面相比,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说明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视农业的举措,已经收到了实效。我国农业有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今年农民收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在收入份额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为59.4%,与去年相比约下降了1个百分点。与1994年相比约下降了4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单纯靠土地增收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民增加收入的手段趋于多样化。二、三产业在收入份额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今年为34.2%,1993年为30.8%,1985年为18.9%,而1978年只占7.6%。
这一变化,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惊喜:农村传统的经济格局已经发生变化,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加强。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份额中所占比重的增加,说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的发展。
今年农民收入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继去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近十年来首次超出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之后,今年,再度以优势超出。专家认为:这次的超出同十年前的超出,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开放以前,城乡收入差距居高不下,1981—1984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一度曾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双方差距从2.37∶1缩小到1.17∶1。此后,又逐步拉大。今次再度超出,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更高层次上的循环,对于改善工农关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最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忧从何来
忧,首先表现在“慢”字上。距2000年实现小康还有四个年头,如期达到小康,今年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应不低于7.2%。尽管近年农民收入呈稳定增长态势,但由于前些年的欠帐,今年的再度欠帐,为日后增收增添了难度。
更令人忧虑的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增收的空间依然不大。
今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按理说,农民收入应该冲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客观现实是,由于流通体制及市场发育不完善,在一些地方卖粮难有所表现,农民手中沉甸甸的粮食还没有完全变成钞票。没有农民增收的预期就没有农民增产的动力。如果出现“谷贱伤农”,必然影响农民来年种粮的积极性。
尽管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有所回落,但仍然处在一个高价位上。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生产成本上升幅度仍高于收入上升幅度1个百分点。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比较效益仍有下降。每百元家庭经营费用获纯收入,1990年为239元,1991年220元,1994年下降到192元,今年跌至94.9元。
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源泉。然而,近年来,乡镇企业中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愈加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在下降,1990年,每万元资产吸纳劳动力3.24人,今年下降到1.32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亿人,今后每年新增劳动力1300万人。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不好,增收就会受到影响。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农民负担屡屡反弹,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有些地方,农民的收入在乱集资、乱滩派、乱罚款中流失。
劲往何处使
近两年,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与国家提高粮棉收购价格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有关。从长远看,靠提价来增收,潜力不大。目前,我国有些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在国家粮棉定购价格基本稳定,市场粮价不可能回升,一些地方还有可能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加大增收的力度?
就客观条件看,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难度很大。近年,我国耕地面积每年以三四百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口却以1500万的数量增加,人地矛盾愈趋尖锐,人均耕地比建国初期下降了近一半。“九五”计划规定,2000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是5000亿公斤,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余地不大。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力争单位面积上能有更高的产出。同时,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针对农产品市场的经常波动的现实,寻求政府行为和农民行为的契合点,着力培育市场——既发育产品市场又发育要素市场,既发育国内市场又发育国际市场。采取措施发育农民自己的经营和流通组织,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使农民的产品产得出,销得掉,既增产又增收。
继续提高二、三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抓住今年粮食丰收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初、精、深加工并举,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凡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大多是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时期。今后,欲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发展乡镇企业依然是关键。今后,乡镇企业不仅要在量上有所突破,还应搞好内部的技术改造,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此外,要设法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种从业转移:既从农业转向兼业、非农业,又从低收入地区转向高收入地区,从农村转向城镇。


第2版(经济)
专栏:

  推广完善职工消费合作社
邹家华李岚清与职工消费合作社工作会议代表座谈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匡玲、新华社记者韩振军)全国职工消费合作社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李岚清和出席会议的代表进行了座谈,并在座谈中提出,兴办职工消费合作社,是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的一种好形式,是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不断完善。
职工消费合作社是职工自己组织起来,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合作经济形式,也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互助互济事业。它可以通过货买源头、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等措施,使职工得到实惠。近年来,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各级工会大力兴办,这项事业获得迅速发展。目前,全国职工消费合作社已发展到6000多家,入社职工达500多万人。其中天津市就建立了2000多个基层职工消费合作社,职工入股金额达3700万元,为100多万名职工提供服务,职工受益3000多万元。
在座谈会上,河南省委副书记范钦臣等五位代表介绍了发展职工消费合作社的做法和遇到的问题。邹家华、李岚清认真听取了代表的介绍,并先后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邹家华说,当前,要十分关心并切实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这是稳定职工队伍、稳定社会的大事。组织职工消费合作社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它是由职工直接参与的合作经济组织,属于集体经济范畴,坚持为职工服务的宗旨,当前特别要为困难职工服务。它减少了困难职工的生活费用支出,缓解了生活困难;拓宽了就业渠道,安置了部分困难职工和富余职工再就业;通过和连锁经营结合更有助于平抑物价、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促进商品流通;壮大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发挥了工会的作用,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为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创造了一种好形式。邹家华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发展职工消费合作事业的重要意义,总结各地创造的“自愿组合、互助合作、连锁经营、民主管理、会员受益、扶贫解困”等经验,进一步推动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李岚清在座谈中说,兴办职工消费合作社,使工会开展的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是关心、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的一种好形式。职工消费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和内容很广,发展潜力很大,可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职工消费合作社要遵循“薄利、便民、解困、服务”的原则,要把合作经济的好形式与现代连锁经营方式结合起来,以形成规模效益,促进这项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倪志福也出席了会议。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内贸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全总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丁华主持。


第2版(经济)
专栏:

  经济形势展望与宏观调控研讨会举行
本报北京12月25日讯新华社记者焦然、本报记者何加正报道:今天,五十多位在北京的经济学者参加了由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和改革开放论坛主办的“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宏观调控政策”研讨会。他们认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国民经济实现低通胀下快速增长对今后发展意义重大。
来自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国内贸易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证监会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经过政府数年精心调控,1996年粮食获得大丰收,工业平稳增长,基本实现了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的宏观调控目标,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经济学者们对1997年经济形势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物价上涨率的良好运行态势。在当前形势下,大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已成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宏观大好形势的重要任务。他们认为,重视农业,稳定物价,是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创造长期稳定的宏观环境的关键。
会议认为要更加重视扶优扶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要改变资金供给结构和税源结构,实现全社会公平税赋。要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扶持支柱产业绩优企业更快发展。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


第2版(经济)
专栏:

  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
牧区防灾基地建设成绩斐然
本报北京12月25日讯新华社记者赵连庆、本报记者潘承凡报道:为改变我国牧区畜牧业长期受风雪、干旱、低温等自然灾害制约的状况,自1986年开始,我国在牧区实施防灾基地建设,变被动救助为主动防灾,有力地促进了牧区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繁荣牧区经济,巩固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牧区畜牧业生产长期处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状态,灾后救灾采取拨款救助的方式,效果很差。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财政部、农业部自1986年开始,先后在内蒙古、新疆、青海三省区实施防灾基地建设。十年来,三省区共选择85个易灾县,实施了以解决牲畜“温饱”为中心,以实现稳定发展为目标,以定居、水、草、料、棚和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防灾基地建设。十年来国家投入资金1亿多元,吸引地方和牧民投入8亿多元,扭转了主要靠国家投入的局面,走出了一条花钱省、收效大、综合防灾的新路子。
牧区防灾基地建设的实施,带来牧民生活的明显改善。据统计,内蒙古、新疆、青海三省区已分别有95%、54%和53.3%的游牧户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告别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的居住、教育等条件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第2版(经济)
专栏:

  邮电部表彰一批先进
本报讯邮电部12月24日在京召开邮电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经验交流会,表彰了100个先进集体和250名先进个人。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尤欣)


第2版(经济)
专栏:

  技术监督工作取得进展
本报北京12月25日讯记者冉永平报道:从今天在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上获悉:“八五”以来,我国技术监督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八五”以来,我国技术监督部门高举“质量振兴和打假治劣两面大旗,抓质量、打假劣并重。从去年开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开始回升,今年前三季度又比去年有所提高,达到77%。在抓质量的同时,全国集中打假也形成一定声势,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共查处标值约200亿元假冒伪劣产品,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判刑2000余人,端掉制假售假窝点3.2万个,初步遏制了假冒伪劣商品蔓延的势头。


第2版(经济)
专栏:

  水先行
——黄骅水厂建成试水
王恩钊岳德明皮宝军
12月10日,也就是在国家批准黄骅港和朔港铁路的初步设计、神华工程即将动工之际,黄骅水厂建成试供水,为神华工程的建设大军准备下了甘甜的黄河水。
1992年,国家决定建设西煤东运第二通道,即神华工程,河北省黄骅市位于神华工程的最东端,扼守在这条大通道的出海口上。为了国家跨世纪工程建设,为了黄骅长远的发展,黄骅人决心彻底改变饮水条件。
经过缜密的考察论证,一个日供水3万吨的水厂蓝图勾画出来了。然而,建这样一个水厂,整个工程需要5200多万元资金。到哪里去找这样一大笔资金?
黄骅人确定了新的思路:改革管理体制,靠改革增活力,自力更生建水厂。
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两套管水机构:一是城里供水由城建局管理,一是农村用水由水利局管理,两套机构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遇有交叉的工作便出现扯皮、推诿现象。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1994年5月,把自来水公司划归水利局,这在全省开了先河。
水利局多方奔走,终于促成了四家水利部门联合建水厂。水利部江河库区经济开发公司、河北省水利开发管理中心、沧州市水利综合经营公司和黄骅市水利总公司四家达成协议:联合成立了“黄骅市城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建水厂。合作四方达成共识:公司在满足市区供水的基础上,还着眼于后续深层开发将涉及的黄骅港区、黄骅大电厂以及乡村饮用水的供应,力求靠自身力量滚动发展,不断壮大。
1994年10月,第一支建设队伍开进了水厂工程工地。
市委、市政府将水厂建设列入全市20件实事的首位,职能部门绿灯大开,36万黄骅人民更是时刻关注着水厂的建设。今年5月,水厂建设资金出现缺口。消息传来,从市委书记、市长到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及五套班子的领导纷纷慷慨解囊,带头捐款。领导的行动就是无言的号召,5天时间,全市捐款60多万元。
2000多名建设者兵分五路,分工协作,像一只攥拢的拳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战。水利机械工程公司1994年底用两个月完成50万立方米的土方任务。这些土堆起来,比泰山还高出5米。7月的一天,正值暴雨连绵,洪水下泄,上级命令水库蓄水。施工队长刘孟明带领20多个小伙子提闸放水。突然水流被阻滞了,原来水闸被塞住了,刘孟明带头跳下了几米深的闸室潜水排险。一次、两次、三次……当他第五次潜入水中时闸室开通了,可刘孟明也被湍急的水流裹入闸底,献出了他32岁的生命。
水利建安公司为了赶在汛前铺设100多米的过河管道,20多名工人在泥沙中奋战七天七夜,凭着人拉肩扛,硬是把50多吨铸铁管稳稳地安卧在河床之下。
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是治水的英雄;后人会歌颂他们,他们创造了功在千秋的业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