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为了藏族人民的健康
新华社记者刘永华
今天的雪域高原,医疗卫生事业一派蓬勃发展景象。医疗网点星罗棋布,遍及所有的县、乡。近千个军地医疗机构,1万余名医务人员,保障着西藏人民的健康。
然而,西藏刚解放时,全藏只有三所官办藏医机构,包括民间医生在内,从医人员不足300人。
解放军进驻西藏46年间,共帮助地方建立医院(病房)54个,输送、培养医务人员2000多人,组织了数千个医疗队(组)深入各地为民防病治病2000多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0余万人,把子弟兵对藏族同胞的深情播洒在雪域高原。
今天,记者在西藏各地采访,在雪山、牧场、田间地头,经常与解放军的医疗队不期而遇,经常看见帮助群众管水、管粪便、改厕所、改水源、改炉灶、改良牲口棚圈、改良环境卫生的“两管五改”队伍。西藏军区仅在1980年到1990年的10年间,就向群众派出了2788个医疗队和医疗组。分布在全藏的360多个医疗网点,时时刻刻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亚东边防某部卫生队担负着边境官兵繁重的医疗保健任务。今年10月16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卫生队40张病床中,有20张爱民病床,其中30张住的是地方群众。卫生队队长吴守贵中校很平静地告诉记者,现在,在这里住院的地方群众有40多人,他们全都享受免费治疗。亚东县机关80%以上的干部,常年在卫生队治病。每年,全县至少有600名群众到卫生队住院,4000名群众到这里看病拿药。群众花去的医药费相当于这个部队全年医药费的70%。1995年4月,亚东县粮站藏族职工吉增遇车祸,盆骨、肋骨骨折,尿道断裂,脾破裂。医院先后给吉增动了三次手术,并精心治疗180天,使他恢复了健康。而这笔医药费,相当于600名官兵1年的医疗包干经费。
驻在拉萨的西藏军区总医院,在担负着全藏军队危重病人和部分地方重病员的救治的同时,也负责着色拉寺、曲桑寺、卡热寺3所寺庙1000余名喇嘛、尼姑和娘热乡1863名群众的防病治病任务。从1988年起,医院开设了爱民病房,迄今为止,已收治地方病员9800余人次,为地方病员门诊4万多人次,支付医疗费100多万元。医院两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称号。
在西藏,人民解放军是藏族同胞健康的保护神。在查果拉高原红色边防队驻地,方圆百里的群众一旦有病,就到连队找医生。连队军医赵显富从卫生员到军医到离开连队,20年间,为群众防病治病1.2万余人次。群众把700多条象征吉祥圣洁的哈达送给了他。全国人大代表、全军英模、那曲军分区门诊部军医嘎旺,在藏北行医20年,背着药箱到过42万平方公里藏北高原绝大多数地方。他收治的病人多得无法统计。数以千计的藏族同胞把他尊拜为活佛。他接生的婴儿,有36人取名叫“拥军”。
巍巍喜马拉雅山,滔滔雅鲁藏布江,将永远铭记子弟兵对西藏人民的殷殷深情。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一九九六中国民族大事回顾
一、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多次赴民族地区视察,与各族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李鹏总理亲自出席新疆南疆铁路开工奠基仪式,民族地区一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开工或竣工。
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深入贵州、广西、新疆、青海、甘肃等民族地区调查研究,鼓励各族人民在国家的扶持下,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帮助下,自力更生,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共同繁荣。
为加速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将继续从资金、技术、人才、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这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并加大了投资力度。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全国民委工作会议4月在湖南长沙召开,国务委员兼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做了题为《努力做好民族工作,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的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提出民族工作要形成“两个体系”(即民族理论体系和民族法规体系),建设“三支队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科技人员队伍、产业工人队伍),创造一个更加团结、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接见了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新疆干部团。胡锦涛强调,保持新疆稳定,加快新疆发展,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需要,也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国务委员兼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为参观团做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的专题报告。
四、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取得新进展。9月,国家民委和中组部、中央统战部联合举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经验交流会。
今年是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年,今后4年还将有1000名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
五、3月,为加大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国家民委组织扶贫考察慰问团赴广西德保县、内蒙古巴林右旗进行慰问,送去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亲切关怀。
六、中宣部、国家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在京召开了“全国民族出版工作会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任务。我国已初步形成功能完备的民族出版系统,全国36家民族出版社每年用23种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3000多种。
七、6月,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在人民大会堂首次联合表彰了100名“民族地区杰出青年”,并召开“全国民族地区杰出青年经验交流会”。获奖青年向全国各族青年发出倡议,希望大家携手奋斗,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努力。
八、10月,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苗族的《太阳花》、蒙古族的《金色圣山》、多民族的《正大综艺——云南专辑》等79部作品获奖。“骏马奖”是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方面设立的政府最高奖。
九、7月,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个全国性学术团体旨在通过研究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增进两岸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杂志社提供)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学林誉骏桃李争辉
——纪念吴文藻先生95周年诞辰
余梓东
今年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我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开拓者吴文藻先生95岁华诞。展望我国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发展成就,我们更加缅怀吴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
1929年吴先生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执教。当时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术理论和讲授内容盲目照搬照抄国外,使中国的社会学、民族学成为“变相的舶来品”。针对这种情况,吴先生首先进行了“西洋社会思想史”、“家族社会学”、“人类学”三门课程的教材改编,增加了有关中国的内容,为每门课程编写了汉文教材,结束了当时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基础教学完全使用外文教材的历史。
在教学实践和学术探索过程中,吴先生认识到要想使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必须另辟蹊径。他提出社会学、民族学“中国化”、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主张,并发动学术界同仁共同探索出“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
为此,吴先生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寻找并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学术理论构架,对国外的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择其适用部分进行介绍,逐步建立了比以前更为完善的学术理论构架。第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田野调查为特色的“社区研究”方法,强调中国的社会学和民族学者必须深入到民族社区、农村社区、都市社区调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第三,培养了一大批“独立的科学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学术水平的提高。如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林耀华等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是在吴文藻先生学术思想影响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博士、硕士、学士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小启
匆匆地,月历又翻到了最后一页。一年来,《民族大家庭》得到了全国各族读者的热情关注与厚爱,作为编辑,由衷地欣慰。但欣慰之中也有遗憾:来稿中反映民族地区新人、新事、新面貌的新闻照片太少了!相反,艺术类照片太多了!另外,因人力有限,许多来信来稿不能一一复信、退稿,敬请谅解。
希望能继续得到读者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并致新年祝福。
——编者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报京侗寨看新景
陶钟麟
报京在黔东南镇远县的大山丛中。十多年前去那里,那是为赶侗寨“三月三”采风。山寨的风情很古朴有趣,但那是类似于民俗艺术节式的表演,并不代表真实生活的全部。当笙歌与酒香飘散,留下的是深山谷中“日落而息”古老生活方式的清静、沉寂。说真的,那里很苦,与现代生活节奏相去甚远。日前,欣闻报京侗寨修起了中学教学楼,便很想去一睹风采。
车出镇远城,往南,逶迤的山峦在延伸。
车行三十五公里,到达报京,隔老远就看到中学的新楼。米黄色的两层砖房矗立在山垴上,就像竖起的一面旗,极是耀眼。记忆里那里有过一幢四壁通风而晦暗的灰色木房,阴沉沉的无言地面对群山。过去,乡里曾多次聘请外省老师来任教,这萧瑟飘摇的危房留不住人,人来了,不久就又卷铺盖走了。没有中学,山寨的孩子要翻山越岭到三十多里外的中学去求学。报京山寨经济落后,说到底还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形成历史性的教育铺垫的滞后。去年刚上任的乡长洪金洲将振兴侗寨的目光放得很远很远。抓教育基础设施的计划得到了县政府、县教育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想方设法扶助实施。于是,在短时间内“心想事成”。教学楼在山顶拔地而起。当今,许多乡镇将目光倾注于跑贷款、搞工程、办企业,急功而近利。报京乡政府也在搞工程,他们把“希望工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虽无眼前的经济效益可图,然而社会效益却是极其深远的。朴实的寨老们交口称赞,说这是“千秋功德事呵!”离中学不远是小学。小学的教学楼也才新修不久,很有气派,不亚于县城小学模样。
从乡政府出来,我们信步往新修的寨边公路走去。过去,公路只抵报京便打转,去年,从报京修通到岑松。公路联网了,个体运输小中巴咕嘟嘟地来回拉客。这条原本清寂的边远乡村公路也繁忙热闹起来。我们看到有好多人家从山下密密匝匝的寨子里搬出来重建在公路边。这可是传统观念的变化,山寨人有了创造新生活的欲望。久违的报京侗寨吹奏的不再是古老芦笙那六个音的简单老调调的重复。你听,充满希望的歌已在山寨响起。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光明使者到宁夏
艾舒
1996年10月12日至11月5日,国家医疗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为16个县的广大患者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在短短的二十几天里,国家医疗队共诊治白内障患者2576名,其中实施囊外摘除术1384例,植入人工晶体1174例,手术百分之百成功。广大回族患者和他们的亲属亲切地称国家医疗队员为光明使者。
国家医疗队由中残联、卫生部从北京、上海、银川的15家医院抽调39名医术精湛、年富力强的眼科医务人员组成。为确保手术成功,医疗队员们在旅途上还反复切磋技术、探讨手术方案。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医护人员,经过乘火车换汽车的连日奔波,于14日到达各县手术点。
他们不顾旅途劳累,克服了水土不服、饮食习惯不同等困难,到达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上海分队的医护人员14日下午2时45分到达宁南山区西吉县,他们放下行李顾不上休息,3时10分就到县医院开始术前筛查。看到诊室、走廊、院子里密密麻麻等待检查的回族群众,想到他们复明的迫切愿望,医护人员忘记了疲劳,忘记了不适,他们一直工作到晚上10时多才回到招待所。
由于多数县没有眼科,没有开展过眼科手术,国家医疗队的工作人员只好加班加点一切从零开始,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以及一些应急措施。他们自制手术中短缺的小型器械,对于暂缺的必用药品,他们又想方设法用其他药品替代。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们多次打电话到北京、上海请教资深教授。为了抢时间,医护人员连台手术,中间不休息,常常就在手术室的休息间轮流吃盒饭。上海队的沈祥妹生病后也不肯离开岗位,竟连续三天在手术室输液治疗,没有耽误一点工作。如此高涨的工作热情表达了医疗队员们共同的心声,那就是让更多的患者见到光明,为广大回族同胞多献一份爱心。
经名叫苏海切儿的回族小姑娘,双眼患白内障已经五年,右眼完全失明,左眼仅剩1尺光感。这个12岁的孩子因为视力障碍没能迈入学校的大门,不富裕的家境很难筹钱送她到外地治疗。正值花季的女孩却无法感知缤纷的世界。是国家医疗队的叔叔、阿姨给她带来了光明,带来了绚丽多彩的生命。
固原县三营乡60多岁的老人黑万林,患白内障失明多年,不但不能下田劳动,连生活自理也很困难。听到国家医疗队到县里实施白内障手术的消息,他等不及乡里组织,竟一个人摸索着用三天时间从百里之外赶到县医院。经手术复明后,老人激动得热泪纵横,他表示要多种粮、早脱贫,来报答党和国家,报答医护人员!
像这样感人的场面,每天都在各医疗点重复着。广大回族患者发自内心地感激医护工作者,这些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的白衣天使不但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开端,而且还分外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每一例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都将剥离物亲手交给患者(回族人忌讳将其扔掉)。
国家医疗队领队、中残联康复部副主任孙金忠从北到南几乎走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前前后后他为这次康复复明行动忙碌了大半年。当国家医疗队圆满完成这次复明行动时,望着回族同胞复明后的张张笑脸,孙金忠更是欣喜万分,难抑心中的激动。孙队长在总结会上说:“这次国家医疗队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康复复明行动,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对少数民数地区的无比关怀,同时也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发达地区人民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土族村里“安昭风”
佩夫
在土族儿女的家乡——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唱“花儿”、喝青稞酒、跳安昭舞、转轮子秋是土族群众美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土族民俗村小庄的安昭队,名扬青海各地,在自治县形成了一阵美丽的土族“安昭风”。
小庄村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附近的一个土族聚居村,该村的安昭队最初是由村民刁斯让索和她的丈夫祁生荣一起创办的。
如今已50多岁的农村妇女刁斯让索,在60年代曾是县里的文艺工作队员,去北京参加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她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当年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合影留念的照片。后来,县里的文艺工作队解散,刁斯让索回乡务农,此后30年当中很少有机会唱歌跳舞。进入90年代,小庄村一天天热闹起来,几位年轻的土族阿姑找到她要她教舞,她感到格外兴奋,便欣然当起了教练,并主动将自家的院子当成了最初的排练场。
1995年,是土族安昭风劲吹的一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土族安昭轮子秋表演项目以精彩高超的技艺和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格,倾倒了万千春城观众,荣获了这届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此后,土族群众信心倍增,在全省的新社火调演中,小庄村及东沟塘拉的安昭队双双挺进西宁一展风采,给省城观众以全新的感受。
因为有了红红火火的安昭歌舞队,土族村庄也变得红火起来,村风村貌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村里年轻人学知识学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村图书室的图书,也很少有“闲置”的时候。
圆圆的安昭,旋转着土族人圆圆的岁月和梦想。它如一阵彩色的风,伴着“花儿”的悠扬,飘着青稞酒的醇香,吹遍了神奇的土族之乡。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洛点印象
恒章
初秋的西藏,天更蓝,水尤清。在日喀则市的飞来峰下,列入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拉萨河)综合治理规划中的重要科研课题——江当沙漠化治理,短短三年攻关,那块试验区内已开满鲜花,结出甜果。就在全国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代表参观之时,只见一位农民装束,戴着一顶草帽,黑红脸膛的人正热情地将甘甜的西瓜切开,摘下香瓜,分送给来客吃。他便是日喀则市分管农、牧业的副市长,又兼任市江河办的主任,叫洛点。
洛点的办公室是土房,一张木桌、一把木椅,对面坐着四川籍的秘书。他每天早晚到办公室报个到,其余时间基本是泡在治理沙漠化工地上。当地藏民知道他的习惯,找他办事都抢两头时间。
他1944年出生于日喀则,8岁到15岁出家在扎什伦布寺当喇嘛。他很虔诚,经文很好。1959年民主改革后,他走出寺庙,开始到班禅芝洛扎学校读了三年书。后来分配工作,曾在海拔4000多米,离日喀则96公里的谢通门县工作了23年。70年代他才从秘书、纪检岗位上调任洽嘎区区长,1987年任副县长,1991年回日喀则担任副市长。
他既不喝烈性酒,又不饮藏民视之如命的青稞酒。他一天到晚总是那么乐乐呵呵,风风火火。对于每一项工作都那么认真,验收治沙试验区,他看图讲解,头头是道;连本专业毕业的六名研究生都不得不佩服。
洛点副市长说,自己不是学农牧业的,也不是搞水利工程的。现在积累的这些知识,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1993年出任解放水渠工程总指挥,他由始至终,一环扣一环地跟着群众一起干,亲自测量搞核算,每立方米砂石他都做到自己心中有数。三年下来,35.5公里长的扩建配套工程,总投资1607万元,原设计45座泄洪桥涵,他实际修了48座,没有追加一分资金。他说,西藏的每分钱都有全国人民的血汗,在我手里,决不能随随便便糟蹋一分一文。所以,他至今办公室没添沙发,也没有文件包,以两个衣兜代替。他老伴指着他那总揣得满满的衣兜,半开玩笑地说,他的文件袋天天随身带。
解放渠通了,扩大灌溉面积8.1万亩,当年增产70%。看到甲措雄乡、曲布雄乡以及城南办事处,还有驻军部队官兵都能吃上洁净的日用水了,他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附图片)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孤光自照皆冰雪
李礼
邢富冲不是数学大师,却是“生活”大师。每一个执著追求理想而甘于平凡的人都是一位“生活”大师。
我的手中放着两张珍贵的照片,里面有当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匈牙利的爱尔特希(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当代数学“逼近论之父”、美国的洛伦兹等,而在他们旁边,站着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国人,正平静地望着远方。他就是邢富冲,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教授,一位在数学领域耕耘了几十年的蒙古族教师。
日本著名数学家小平邦彦说:“数学乃是按照严密的逻辑而构成的清晰明确的学问。”一辈子痴迷数学的邢富冲则有着更加清晰明确的生活坐标。那就是踏实地做学问,平凡地做人。
1968年,邢富冲从北大数学系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北上的列车,成为黑龙江鹤岗矿务局的一名煤炭工人。生活的落差丝毫没有使他感到失落,相反,他热爱自己的劳动和工作,就像热爱他的函数、坐标一样。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曾被评为市劳模和先进分子;在工作外,他和同时分去的同学定期讨论数学,在那个神秘王国里自由驰骋……从工人到中学教师,邢富冲在那块令当年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土地上,一干就是十年,初来时的纤纤书生硬是以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执著,在白山黑水之间默默演绎了自己的青春。1978年,邢富冲又考回了北大数学系,师从我国著名数学家沈燮昌教授,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从70年代末,邢富冲开始从事函数逼近论的研究。函数逼近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在图像识别(如癌症X光片的诊断)、遥感、地球物理勘探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而最佳逼近阶的估计及其逆定理,是函数逼近论的重要研究对象。这方面的有关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国际数学界。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后,邢富冲一边代课,一边对此苦苦探索。在他不懈的努力和思考下,终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到目前为止,他已在国内外发表重要论文近二十篇,作为重要合作者参加过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高等院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邢富冲在“BERGMAN空间多项式及有理函数最佳逼近阶的估计”的研究中,克服了国内外学者二十余年来未能解决的困难,使问题得到突破。我国著名学者、中科院院士程民德指出,邢富冲及其所在项目组所得到的是“迄今为止该领域所得到的最完整的新结果”。他已在复变函数逼近论的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绩。美国的《当代数学》杂志、《数学评论》杂志、德国的《数学文摘》杂志等国际著名杂志多次评论或介绍邢富冲的论文。1993年,他作为中国高级访问学者在匈牙利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连续作了四个星期的报告,引起了很大反响。
作为一名教师,邢富冲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直到现在,身为教授的他还经常抽空写一些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指导中小学生学习数学。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众多学生读物都竞先瞄准应试题,他却与他人合作,编著了科普读物《趣味数学一百题》,把一个个神秘的数学故事娓娓道来,告诉孩子们,在我们这个世界里,除了有冰淇淋、高级玩具外,还有神圣的如童话般的科学殿堂在等着他们去开启……
多年来,邢富冲一直耕耘在三尺讲台,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担任过十几门课的教学,翻译出版了美俄等国著名教材四部。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弟子中有许多人走上了函数逼近论的研究,成为了硕士、博士。而他们对于这位淡泊名利的师长,总有一种最深刻的认识:只要你有一点困难,邢老师总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如果说伟大皆来自平凡的话,我们应当为邢富冲和许多如他一样的人们感到骄傲,因为正是他们默默而平凡的身影让我们在这个日益喧嚣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信念与理想的力量。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八廓街上经商的藏族妇女。 程少士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图书馆蒙古族女馆长娜仁花,十四年如一日为繁荣草原文化事业辛勤地工作着。娜仁花常年深入到草原深处帮助全旗15个苏木(乡)建起了标准化图书馆,被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文化使者”。    李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