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唐古拉雕像
乔西
月儿攀上山头的时候,我们的车正爬行在念青唐古拉山上。
西边红白黑紫相互缠绕的晚霞,拉着天幕使劲地往下坠,日光从天幕底下的缝隙中钻出来,已显得苍白无力,渐渐淡却,这与东边亮丽的月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久久凝望着月儿,她是那样的文静、纯朴和大方,比内地的月亮,要大、要圆、要亮得多,十分的可爱和温柔。
夜幕中,蓝蓝的天穹分外祥和,奔波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月儿温馨的怀抱里,被她轻轻地拂去一天的汗渍和倦意,浮躁不安的心也慢慢地变得平静安谧。
月儿浴出云海,俯视山头,距我们特近,仿佛伸手一跳,就能摘到。这时,我似乎清晰地听到一种悦耳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
我恨不得车子再快一点,再快一点,跑到唐古拉山顶,好让我把月儿捧在手上。因为,此时的感觉告诉我:这里的月亮是人间最亲近的了。
可是,车,依旧喘着粗气,不仅没快,在接近山顶时,因公路渐陡而更慢了。真是急人。
当然,理智告诉我,月儿是摘不到的。
趁着美丽的月色,我举目远眺,远处的山头早已立在云间,非常伟岸英俊;山上的冰雪,如白云,悠悠地系在山腰,把一座座高山簇拥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目光近移,视线中景色如画,一块块冰川,如一枚枚古镜,盛满着月儿的光辉,为牧羊女梳妆描眉,伸手一扳,许多美丽的故事,都一一珍藏在冰川下,特水灵。尤其是那些散散零零的积雪,像满布银河的星星,使高原显得更神奇无比,诗意弥漫。
再看那起伏不断的山峦,似一群群牦牛,静静地卧在世界屋脊,把白天吃的雪草消化加工。这些不知疲倦、不图报酬、不思索取的高原之宝,就是高原的脊梁,令世人敬仰。
透过车窗玻璃,离公路不远处,不时有一块块墓碑映入我的眼帘,我看不清碑上写的名字,但绝对能感觉到他们很年轻,而且是永远的年轻!因为在他们的坟头上,找不到死亡。
是的,“钢铁打不进,人也要扎根”。为西南边疆的建设,仅青藏兵站部就先后有680多名官兵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加上筑路将士和援藏人员中为此而献身的壮士们,这哭泣的数字,更大!
我情不自禁地向一块块墓碑行注目礼,并渐渐地感悟到这里的月儿为什么如此亮丽,为什么如此亲近,原来是缘于碑下生命的辉煌。肯定,他们和我一样,有过严重的高山反应,但我在一夜之间便翻越过去了,而他们却要一年又一年、一趟又一趟地坚持在这里忍耐着、奉献着、工作着;生命结束了,仍旧在此守护,这不是一种伟大和辉煌,又是什么?!
车,到山顶停下来了。我走到雕像跟前,明显地感到,雕像是活着的。
它胸前有这样一段文字:“建国40年之际,为颂扬世界屋脊拓线、建线将士伟业,省府借山石为体,成西部军人像于唐古拉之巅,以志纪念。”
这是青海省人民政府1989年10月在唐古拉山口立起的一座顶风傲雪、浓缩西部军人壮魂烈魄的汉白玉雕像。
真的,站在这里,大山让你高大。
难怪有人说,海拔高度也是一种境界。
唐古拉山口的海拔是5231米。
我站到了这个高度。我达到了这种境界吗?
月儿,圆圆、大大、亮亮的月儿,伸手可触,但我不敢伸手。
回到座位上,车子向山下开去。回头望见汉白玉雕像时,它已站在我的头顶了。我久久地仰视着,看到它的微笑,依旧是那样自信。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从张家港的一件小事说起
娄大云
据报道,在张家港若有人在公共场所乱丢纸屑,或随地吐痰,立刻会引起公愤而遭众多行人的指责;两个逛街的姑娘,边走边吃桔子,把桔子皮放在塑料口袋里,这是张家港人的自觉行为;每个张家港人把给张家港的荣誉看成自己的一份荣耀,一种“压力”……这一桩桩小事,可以看出在张家港,爱护公共卫生已是每个市民自觉的行动。张家港人以优美、清洁的市容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个客人,这反映了张家港人整体素质的良好和道德意识的提高。我想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那些不良行为就难以滋生和传播。在一个城市、企业,在我们每个人生活工作的环境中,要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再说大一点,这个看起来不大的地球属于我们人类,谁都有权利享受“造物主”的恩赐,也有责任保护这一方净土。
只要每一个公民都有这种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的意识和习惯,克服那种只讲究个体的“美”、而忽视整体美的坏习惯,对那些有害于公众的行为加以鞭挞,并形成气候,那么,可以说,我们的生存环境将是一块“净土”,是人间的“天堂”,人们那些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就会得以克服,人本身的某些“劣根性”也将会逐渐退化,直至消除。


第12版(副刊)
专栏:

  让韶山更加辉煌
叶瑞溪赵蓉
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是韶山人民用自己的力量造就的一座感情丰碑。这座记录了毛主席生前伟大事业和功绩的纪念园开放一年以来,参观瞻仰者络绎不绝,成为人们缅怀历史的一个新景观。
毛泽东纪念园位于毛主席故居以北约500米处,规模十分宏大。纪念园按照毛泽东的革命足迹,依山就势,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工作和战斗过的主要革命纪念地尽收其中。通过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塑造,成功地再现了长沙一师井亭、长沙清水塘毛泽东故居、嘉兴南湖游船、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井冈山茅坪八角楼、黄洋界纪念碑、瑞金沙洲坝水井、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泸定桥、延安宝塔、枣园窑洞、西柏坡毛泽东故居等15个历史故地。这些景观分别按一定的比例复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毛主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亲身经过的地方。
纪念园的主体建筑是毛泽东纪念堂,纪念堂是按照韶山民间风俗修建的瞻仰、悼念场所,位于景园中部山坡,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由山门、厢房、厅堂、游廊及后山园林组成,与毛泽东故居遥相呼应。纪念堂中陈列着用优质汉白玉雕塑而成的毛泽东坐像及其六位亲人的站像,形象丰满逼真,勾起瞻仰者对毛泽东一家人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丰功伟绩的无限怀念。堂中还陈列着毛泽东诞辰百周年时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精心制作的纪念品,代表着人民对新中国缔造者的缅怀和深情。园中绿树成荫,鸟音婉转悠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置身园内,仿佛走入中国革命和中国解放的历史长廊。
毛主席逝世已经20年了,家乡人民一直怀念他。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红色的标语牌换成了五彩缤纷的广告牌,韶山人民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认定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物质和精神同样富有的新韶山。
邹忠益,一位朴朴实实的韶山村汉子,生于斯,长于斯,祖父做过毛主席的交通员,他的家与毛泽东故居仅隔一个小山坡。经过十几年市场经济的摔打,他已经成为深受韶山村村民们信任与爱戴的“领头雁”。他说:“韶山因为有了毛主席而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仅仅局限于在毛泽东故居旁摆几个摊点、建几间饭店、做点纪念品生意。我们一定要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建造一个永久性的纪念工程。”
毛主席的家乡人,朴实、忠厚、勤奋、坚忍,为了这个工程,他们自发地形成了集资热潮,拿出了购物钱、娶嫁钱、建房钱……有的甚至卖掉了猪,有的拿出了看病钱。
毛七满,一位40多岁的普通村民,望着自家刚建成的装饰一新的红砖房,毫不犹豫地对村干部说:“拆吧!为毛主席他老人家建园子,要什么给什么!”14户拆迁村民,毫无怨言地挤住在临时工棚里。1400多人的韶山村,居然集资70万元,几乎把整个心都掏出来了。更多的人被感动了,社会各界纷纷参与。“为毛主席建纪念堂”,这成了一个燃烧着的事业,点燃了那么多人心中的烈火,激发了他们的希望、信心和深情。建设者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建成了这座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大工程。
“这是一个奇迹!”一位为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捐款的意大利人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对于韶山人来说,毛泽东是他们的骄傲。但骄傲并不等于依赖,他们同样在新的条件下开创着自己的事业。今天的韶山虽已不是昨日的韶山,但更加光荣,神圣,辉煌。”


第12版(副刊)
专栏:

  闪光的铺路石
瑞青姜慧
走南闯北的一位司机曾经说过,全国的公路质量,山东数一,胶东又为山东之最。当你行驶在宽敞、平坦的大路上,怎能不想到那些顶酷暑冒风寒的建路、养路大军呢。崔岳嵘,就是其中一员。
岁月的风刀霜剑,镌刻了他一脸皱纹满头银丝,他那硬朗的身板,似一块坚硬的铺路石,无怨无悔,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太爱公路了,爱得如痴如迷,一天不在公路上转一转,心里就觉少了些什么。节日,别人阖家团聚,他的身影却晃在公路上,这里瞅瞅,那里动动;雨天,别人都往家奔,他却往外跑,公路总是横在他的心上。他是海阳人,“地雷战故乡”的好儿子。
19年前,崔岳嵘30多岁,风华正茂,英气逼人,他受命援外在世界屋脊的尼泊尔高原,克服了高寒缺氧的重重困难,用青春和激情与尼泊尔人民并肩战斗,硬是在苍苍莽原上,修成了一条平坦的公路。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一呆就是三年,终于把友谊的纽带,系到了祖国的邻邦,实现了他的凌云壮志。
在尼泊尔的那些日子里,这位英俊青年在专家技术组表现了出色的才干。他暗下决心,回国后一定在家乡的土地上大显身手。几十年来,他风里雨里,日夜奔波在公路上,尤其是踏上工程师岗位的十多年来,更是一心扑在公路上。有道是“修路苦,一天吃上二两土”,然而,如今的这位海阳公路管理局局长崔岳嵘,从当年做养路工起,就拿定了主意,一辈子与公路打交道。路在他脚下一寸寸延伸,皱纹在他脸上一道道增多。日常施工时,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哪里困难就到哪里去,5米多深的基坑,他拖着患严重关节炎的腿,一干就是几小时。每当看到一座座巍峨的大桥崛起在海阳的版图上,一条条平坦的公路伸展在开放的岁月里,他的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1995年,烟凤公路路面铺筑和石人泊大桥施工,到了最艰苦最紧张的攻坚阶段,他亲自挂帅,吃住在工地,像一辆不知疲倦的压路机,日夜匍匐在全线48公里的公路上。那时气温每日高达30多摄氏度,干燥沉闷的空气,似乎划火柴就可点着。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年过半百的崔岳嵘,还跟小伙子抢着拼。毕竟年岁不饶人,由于过度劳累,7月9日,他突然晕倒在工地上,双腿也受了伤。几天后,他又拄着拐杖出现在工地上。崔岳嵘就是这样一个对公路痴迷的人。
还是市里决定修建烟凤公路、蓝图正孕育之初,他就捷足先登,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徒步跋涉300多公里,测绘设计出一条比较完整的烟凤公路图,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仅这方案就可节省土石方30多万方、大桥两座,折合资金800万元。这条公路保质保量完工后,被山东省公路局评为优质工程,海阳被省政府授予“公路建设先进市”称号;各级领导对他的出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本人被评为烟台市劳动模范,全省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
八千里路云和月。海阳的公路建设者们几十年如一日,只争朝夕,奋斗不止。如今,海阳已跨入胶东半岛的公路发达县市行列。境内青石、烟青一级公路横贯东西,新建的烟凤公路南北贯通,20个乡镇的路面全部硬化,公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飞驰的车轮把一个崭新的海阳提前送入了21世纪的起跑线上。对此,崔岳嵘不骄不躁,他甘愿永远做一块铺路石,一辈子聆听大地的教诲、车轮的叮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