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购种档案
方习东
“姓名:柯增富;住址:石花镇黄营村;所购品种:华麦8号;数量:10公斤;时间:1996年10月18日;经办人:刘保华。”这是笔者11月2日,在湖北谷城县石花镇农技站为农民设立的购种档案中,随机抽取的一份购种档案上所记载的内容。
为啥这儿的农民购买种子,还要设立购种档案?农技站站长袁学全介绍说:近些年,每到种子销售季节,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农民迫切需要良种的心理,大肆销售假冒伪劣种子,骗取农民血汗钱,这些不法分子的行为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强烈愤慨,同时也使农技站的同志十分愧疚,深感为农服务的文章没做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让农民购上“放心种”,今年秋播伊始,他们便公开向农民承诺:凡在本站购买的麦种如有假冒伪劣、短斤少两行为,负责包退补足,并给予奖励;如造成损失负责赔偿。为了便于日后兑现承诺,该站为农民设立了购种档案,档案上将购种农民的姓名、住址、所购品种、数量、时间、经办人等都逐项登记,存档备查。
负责档案管理的小郑说,目前,他们已为全镇31个村、2800多农户设立了购种档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1995·中国农村经济风云》出版发行
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和全国党报农村报道协作网编著的《1995·中国农村经济风云》一书日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务委员陈俊生为该书作序。
《1995·中国农村经济风云》通过1995年中国农村经济十大新闻和各省、市、自治区农村经济十大新闻及其背景介绍,真实记录了1995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并附有各省、市、区农村经济概况和有关数据资料,内容翔实,资料丰富,权威性强,是一本了解和研究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参考书。该书定价18.60元。欲购者请与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联系。联系人:周泓洋、彭俊。电话:010—65091020,65092103,邮编:10073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荆门:探索管水新途径
何锋
湖北省荆门市大胆改革,探索出农民用水管理新途径,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民用水协会,让农民主动参与用水管理全过程。不仅解决了多年来一直未解决的水事纠纷不断、水利设施遭破坏、水浪费严重等问题,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拍手称赞。
荆门市是全国著名商品粮基地,连续十多年每年向国家贡献粮食7亿公斤以上。粮食持续丰收,得益于该市境内有全国八大农用水库之一的漳河水库。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农业生产变为分散作战。这样,给水利设施及放水带来一定影响,形成大渠道有专管机构,田间有农民,而从大渠道至田间几级毛细血管渠道几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导致灌区工程恶性循环。
为了解决水利设施及放水中出现的问题,荆门市试办农民用水协会。去年6月16日在五里镇洪庙支渠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用水协会。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六个农民用水协会。市政府决定把末级渠道的使用与管理权交给农民,并从法律上赋予他们自主、自立、自治的权利,建立灌区工程商品水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关系,促使灌区进入良性循环。农民用水协会是以灌区支分渠为单元,用水者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愿组织起来的管水组织。协会忙时组织放水,闲时组织农民维修水利设施,只需几个人在渠上巡逻,避免了以前大批人员守水带来的社会治安矛盾。通过一年来的运行,这种新型组织已显示出勃勃生机,受到农民的欢迎。五里镇陈院村三用水组首席代表陈克前给笔者算了一笔帐:以前,他们支渠道放水一轮为九天,经维修后渠道扩宽,流量加大,现在只要三天;每亩比去年节约水费5元;原来每次放水,农民为争水打得不可开交,今年没有出现一次打架闹事现象。
据荆门市副市长罗昌斌介绍,农民用水协会成立以来,农民修复水利设施积极性空前高涨。去冬今春,各协会共组织农民8100多人,投入30万元,对渠道进行整治配套,完成土石方24.5万立方米,配套大小建筑物200多处,渠道过水能力比过去扩大50%至1倍。今年,农民放水比过去节约20%左右,水费也比过去降低了20—30%,减轻了国家和农民负担,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水利的格局,提高了灌区的整体功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跳出绥化建绥化,立足荒原搞开发。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几万农民携妻带子到黑龙江边远地区垦荒创业,大搞农业开发。昔日地广人稀、沉寂冷清的三江平原、黑河等地,如今成了绥化人民开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战场。请读——
再拓一片天
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产量、商品量在黑龙江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绥化地区面对“大而不强”的现状,在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跳出绥化建绥化,立足龙江搞开发,组织动员全区广大农民和城内工商企业到三江平原等地从事异地农业开发,规模由小到大,渐成气候。
1995年,全区异地农业开发土地70万亩,粮豆总产实现2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从事异地农业开发农户人均收入6300元,是区内农村人均收入的3.9倍。今年,全区异地开发面积猛增到155万亩,开发领域扩展到黑河、逊克、抚远、虎林、建三江、红兴隆等8个县31个农场,预计粮豆总产可超5亿公斤,产值将突破7亿元。
两农民引出异地开发大文章
1988年春天,绥化市双河镇斗胜村两位农民邱根权、郑丙义,不顾亲朋的阻拦,毅然踏上了去黑龙江边远地区垦荒种地之路。他们开着小轮车,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地处三江平原的大兴农场,当年开出200亩“二荒地”,种植水稻。秋后算帐,每人收入万元以上。
两位农民的成功在斗胜村引起强烈震动。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村里大批农民纷纷加入到异地开发的行列,仅1992年,全村就在黑河、建三江农场等地开发承包土地面积1万多亩,相当于斗胜村的现有耕地面积,等于在境外又建了一个斗胜村。这年秋天,1万亩水稻获得大丰收,总产达到100多万公斤;纯收入40多万元,户均收入6000元以上。由于劳力的大批转移,村里的土地大多集中在种田能手手中,出现了“走一户,富两家”的效应。
人们从邱根权、郑丙义的创举和斗胜村的变化中,看到了异地农业开发的巨大潜力和效益,并由此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思索:绥化地区的优势在农业,劳动力密集,土地是农民致富的基础,而三江平原、黑河、大兴安岭等地由于地广人稀,尚有2000多万亩宜农荒地处于沉睡状态,这无疑为绥化地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这令人怦然心动的发展机遇,绥化地委、行署提出了“苦干实干,二次创业,异地再造一个绥化”的目标。
政府“搭台”,开发大潮涌三江
仿佛一夜间,异地农业开发就变成了绥化地区最热门的投资产业。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就已有8个市县4万多人涌入三江平原、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如果加上春季水稻插秧的临时农工,全地区涌入三江等地搞开发的人数已超过10万人。
在开发前沿,有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就是去年在这里有一个开发户,今年就会上去10户、20户,这些人多数都是开发者的亲朋好友,而且许多开发户都把前几年的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每户开发面积逐年扩大,现在全区种植1000亩以上的大户已达260多个。最大的个体开发户焦殿学创办了浓江原种厂,去年种稻3000亩,今年水稻面积达1.35万亩。据估算,这位开发户今年可获纯利润500万元。
据绥化地区农业开发办主任孙东波介绍:“今年,全区异地开发面积达到155万亩,投入资金5亿多元,而这5亿元中90%是农民自筹的。”
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开发第一线,生产、生活上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开发户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物资当地供应不上,打井需要打井队,农机具坏了要维修,人病了要医治,孩子要上学,不懂与发包方如何洽谈条件、签订合同等等。很显然,有些困难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
为了解除开发户的后顾之忧,全力从事异地农业开发,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在前线和后方服务。绥化市在开发前沿建了三个指挥部。去年插秧时节,三江地区急需劳力,而铁路部门运力有限,在正常情况下,短期内不能运送大批农民到三江插秧,三江开发户眼看着要误农时,急得火上房。绥化市委、市政府积极与铁路部门联系,专门请了三节车厢,把8000多名壮劳力运送到了三江,使20万亩水稻及时插上了秧苗。
多元并进,异地开发呈现连环效应
据统计,搞异地开发的农户,种水田平均每户开发150亩左右,种旱田平均开发在400亩以上。这样人均占地增加10-20倍,生产生活空间得到拓展,经济效益水涨船高。去年全区农村户均收入52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00元,而异地开发户户均收入2.3万元,相当于内地的8倍。
继大批农民之后,城里一些职工、个体户,尤其是工商企业也纷纷介入“农门”,挺进异地农业开发主战场,一批亏损企业由此获得了生机。望奎县粮食系统,去年在建三江前哨农场开发土地1.4万亩,粮食总产1660吨,创产值410万元,当年收回全部投资,实现利润150万元。今年全系统又在三江平原买地1万亩,养牛1250头,触角向畜牧业、第三产业延伸。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岁末来临之际,四川省成都市组织人力物力对市内几大河道进行清淤工作,他们开挖河道,清泥掏淤,既清洁了河道,又增强了河道来年汛期的防洪抗灾能力。图为锦江望江公园河段的施工场面。
新华社记者 杨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在北京至哈尔滨铁路线河北段一个叫“墙子路”的山村小站,列车刚停,便见当地乡民将绑着小筐的竹竿高高地举到旅客车窗前叫卖。筐里装满了山梨、核桃、芭米等土特产,旅客可尽情挑选,选中了食品再把钱放入筐中,便完成了一桩交易。
周朝荣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明年之计在今冬
沈义
农村有句俗话,叫做“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近日回村探亲,却发现这流传已久的观念开始有了转变,人们说“明年之计在今冬”。这表明农民朋友对于冬季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冬季,是了解农副产品市场行情的黄金季节。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农副产品除完成国家订购任务外,大部分要靠市场来调节,因此,明年种什么,种多少,往哪卖,价格如何,都应在冬天通过调查分析,做好计划,否则,就收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弄不好还会出现卖菜难、卖果难、丰产不丰收的情况。
冬季,是积沤农家肥、购买化肥的黄金季节。相对来说,冬天地里的农活较少,就可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城积肥、沤好自家的农肥。化肥呢,冬天价格比较便宜,货源也相对充足。
冬季,是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季节。因为冬季田里无禾苗,规划、施工都非常方便,水利搞好了,来年丰收才有条件。
冬季,是农民朋友学科学、学技术的黄金季节。可以办好农民夜校,请农业技术人员、本地的“农田秀才”讲科学种田知识,讲田间管理技术,讲市场分析方法,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
冬季,是越冬作物田间管理的黄金季节。切实采用科学方法来管好冬小麦等越冬作物,可以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
…………
明年之计在今冬,希望农民朋友们珍惜好冬季的宝贵时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把生命献给绿色
——记杨忠烈和他的人工生态农业工程
蒋健
初秋,步入杨忠烈的多维人工生态农业经济系统工程“王国”——长沙市岳麓山乡靳江村示范基地,我们见识了其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成果——水面无土载体栽培水稻、蔬菜获成功的场面。水池里,两排绿油油的晚稻整整齐齐地种在载体上;鱼塘中,中稻、蔬菜长势喜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袁隆平乘竹筏下水,仔细察看中稻生长情况后,兴奋地说:“老杨,你的中稻结实率很高,亩产600公斤没问题!”
对于杨忠烈课题研究的重大战略意义,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项国荣研究员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湖南省未开发的水塘、水库、湖泊、港湾水域面积有2500万亩,如果能利用1/10种水稻,以亩产1000公斤算,可生产粮食25亿公斤,这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产量的1/10。
水面无土载体栽培作物技术还只不过是杨忠烈多维人工生态农业经济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993年起,杨忠烈以农业经济系统为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组合新的农业生产体系。三年多来,他先后在省农科院和靳江村进行了模拟实验和扩大研究实验,成功地建立起鱼塘、农田、庭院和园艺四个人工生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鱼塘多维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在这个系统中采取鱼塘周边地带植桑、栽瓜、种草,水面利用载体种植蔬菜、花卉、稻谷、油菜;载体下部养殖珍珠;水中合理搭配鱼种,饲养鱼类,实现了物质、能量的最佳转换循环,取得了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
杨忠烈今天的成就源于他不断创新的秉性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杨忠烈出身贫寒,7岁丧父,11岁丧母,与一个孤寡老太太相依为命。解放后是党把他由一个孤儿培养成一名技术工人。从此,他把埋头苦干、争作贡献当作报答党恩的人生选择。在工厂,他围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产条件、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如痴如醉地投入到技术改造和发明创造之中。在南昌工作期间,他曾连续三年获得南昌市特等劳模,他因有大小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360余项而被评为江西省技术革新能手,并被评为全国劳模。60年代他调回湖南工作,又主持并参与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蒸发式制冷设备,并组织协作研究硅烷法生产设备生产出多晶硅,在全国引起轰动。
1992年,老杨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退休之后的老杨又突发奇想,我能不能在农业领域老有所为呢?受广州地理研究所一位专家“桑基”鱼塘综合报告的启发,杨忠烈把目标选定在搞多维人工生态农业工程上。
1993年2月,杨忠烈在省里领导的直接关怀下,首先在省农科院开始了实验。没有材料,他就自己掏钱买;没有设备,他便自己造。1995年,老杨的扩大示范基地移至靳江村农民廖建芝家。基地离市区十多公里路,而且交通不便,他常常徒步一个多小时到市里搭乘公共汽车。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老杨搞科研的干劲,常常在基地一干就是一天,有时就干脆住在农户家里。
搞实验,杨忠烈很大方,在实验前期,为了购置材料,研制设备,请民工,他花掉了自己3万多元积蓄;然而对自己,他却特别小气。课题在省科委立项后,省里拨出专项经费,而老杨总是精打细算。去年省经济地理研究所聘他为客座研究员,每月要给他一定报酬,他一再谢绝不要,实在推辞不过就用这笔钱为课题组买了一台摄像机和一台照相机,用来做实验设备。
杨忠烈的后半生已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绿色事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法

  湛河区公证进农家
袁新学赵春霞蔡坤英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农村开始出现这样一种新现象:人们在签订土地承包、房屋转让、劳务合同之后,还要办理公证,正逐步成为一种时尚。
今年4月,湛河区发生了一起承包纠纷案。任庄村张某等三人1994年与村委会签订了村办砖厂一年至三年的承包合同,经营形势日趋看好。这时村里有人想争夺经营权,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今年元月,他们请求公证处办理了合同公证手续。之后不久,村委会在某些人的怂恿下又擅自将砖厂转包他人。官司打到法院,法院依据有关法律条文强制执行,中止了已进砖厂经营者的非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张某等人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湛河区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班、有针对性地召开公判大会、创办普法专刊等形式,分期分批地对广大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普及面达94%。农民脑子里有了法,遇事时想到了法,找政府讨说法的少了,上法院告状的多了。
据了解,原来到公证处办理公证的多为被动办证,后来没有办证的吃了亏,才知道公证的作用,如今变成了自觉自愿地主动公证了。据统计,近年来,该区每年由公证处办理、司法所协办公证700件以上,其中个人办理公证的占80%以上,农民利用公证这一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意识明显增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老汉赎猪
戴志雄
11月6日凌晨4时许,外边下着中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一位姓张的个体户被急促的门铃声惊醒。打开大门,只见一位老汉扛着扁担站在门外,汗水湿衣,直喘粗气。这位老汉便是该镇古城村村民李前绪。他此刻扰人是为赎猪而来。
昨日李老汉外出办事,老伴中午喂猪时发现一头大肥猪死在了猪圈里。面对突然的变故,老伴不知所措。几位村民摸摸猪身,感觉还有点余温,建议她尽快将猪卖给肉贩子,或许还能捞回个猪崽钱。于是,在热心人的帮助下,老伴最后将这头死猪以80元的价格卖给了镇里的个体户张某。深夜李老汉归来,老伴迫不及待将此事告诉了他。谁料李老汉一听来了气:“死猪怎能卖!万一有个病什么的,人吃了那可就麻烦了。亏几个钱算什么!”容不得再往下想,李老汉看了看钟已是3时5分,“说不定还来得及,我去把猪赎回来。”说着李老汉拿起雨具、扁担和绳子就朝外跑。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被“吵”醒的个体户张某知其来意,答应很是爽快,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李老汉除退回猪款外,必须付上张某花去的屠宰费、车费,加上今天损失的收入,共计65元。“只要你退猪,一个子儿不少你。”李老汉话毕就掏出了票子。紧接着李老汉细心清点起张某屠宰过的死猪。见能够出售的猪肉、骨头,还有“内货”皆在,李老汉笑了。目睹眼前李老汉的举动,张某深受感动,不仅退还了现金65元,还与之一道将猪肉等深埋荒野。
李老汉回到家里喷嚏山响,不得不来到村卫生室输液拿药。这下李老汉不仅痛失大肥猪,连到手的猪崽钱也丢了,外搭上了58元的医药费。但李老汉心里却很坦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兴国一千多村干部持证上岗
本报讯江西省兴国县村干部,如今全部手持“农函大”毕业证及任职培训资格证书上岗任职。
前几年,兴国县一些村干部文化程度太低、致富本领不大、综合素质不高,很难胜任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担。为改变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大力抓好村干部培训,并明确规定:全县三百七十个村的一千八百余名干部必须在两年内拿到“农函大”毕业证书和有关部门联合颁发的《任职培训资格证书》。两年来,全县先后有两千五百多村组干部获得“农函大”毕业证书,至今年七月,全县一千八百多名村干部经考试考核,已全部获得了县委组织部核发的《任职培训证书》。
(邱昌源)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新野王庄镇建起农民科技馆
本报讯河南省新野县王庄镇新近落成了一座“农民科技馆”,成为豫西南边镇农村的一大新景观。
这座“农民科技馆”占地四千二百平方米,由镇政府和科技户投资近一百万元建成。馆内设有“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技咨询部”和“庄稼医院农艺师门诊部”;并介绍国内外现代农业新技术;介绍适宜本地推广的科技成果。另外设有可容纳二百名学员的科技培训中心,楼顶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该馆还设有科技图书室和科技资料室,藏书万册,订阅国内农业科技报刊六十多种。“农民科技馆”的开馆,使乡亲们大开眼界。(张志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望奎农技员技术入股合作体
本报讯黑龙江省望奎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以科技入股,与农民联办股份合作体,促进了人才的开发利用。从去年到现在,全县已有一百七十五名城乡科技人员进入这一行列。
在组织科技人员以技术折价入股中,县里在科技人员与有意发展专业生产的农户之间搞好对接,召开有科技人员和农户参加的“见面会”;对从事种植业的,优先供应种子、化肥、农膜;对从事养殖业的,优先提供场所、饲料;对从事加工业的优先安排贷款,供应原料,帮助推销产品;对科技人员所持有的技术进行科技含量鉴定,按有关规定合理定价,并将定价的依据和原则向入股各方详细讲解,消除农户思想障碍。(英光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