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深入实施港口经济发展战略
陈同庆庄礼祥
湛江市是位于广东省西部的一座美丽港城,湛江港有460公里的深水岸线,可建深水泊位的岸线达97公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湛江港居粤、琼、桂沿海中心,北靠大西南,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濒临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湛江港在大西南和海南的开发中,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的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潜能。
进入90年代,广东省提出“层次推进、梯度发展”的战略构想,作出了加快广东西翼地区发展的部署,对湛江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湛江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湛江市最大的优势在港口,潜力在港口,希望在港口。加速湛江市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离不开大港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离不开大港口;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大西南通道,离不开大港口;发展有湛江市特色的“三高”农业、海洋产业和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小康步伐,离不开大港口。因此,要把港口的开发建设放到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给予其准确定位和有力支持,使港口建设和湛江市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以港兴市的道路。为此,1992年湛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港口、大工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港口经济发展战略,即以湛江港为核心的港口群体为依托,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建立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大流通的格局,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3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湛江市的港口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比1992年增长57.5%和54.8%。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年均递增40%,“三高”农业上新台阶,已初步形成粮食、糖蔗、水产、水果、畜牧5大类21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农业商品率达83.5%;工业生产发展较快,改建扩建了一批老企业,新上了一批大项目,全市工业已形成了制糖、家电、食品、机械、建材等37个主要行业,发展后劲增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港口、邮电、公路、发电、民航发展迅速,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经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心评估,湛江市被列为“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四是城乡市场繁荣,财政金融稳定。五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有所突破。1995年全市外贸出口比1992年增长六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六是各项改革按中央、省的部署,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七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分别比1992年增长98.1%和85%。八是党的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大进步。
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湛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湛江市的港口、区位优势,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竞争中求发展,励精图治,扎实工作,增创新优势,开创新局面。
增创思想解放新优势。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导,要深入实施港口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之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为湛江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确立良好的思想基础。港口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靠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必须克服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想法;克服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怀疑否定一切的倾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增创港口发展新优势。湛江港是湛江市的最大优势。要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发挥港口优势,振兴湛江经济”、“建设南方大港,发展湛江经济”的指示精神,走“一港带全局”之路。湛江港经过40年的建设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周边地区的挑战和竞争。为此,湛江市要以积极的姿态,变压力为动力,从各方面加强港口建设,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提高竞争力,创造新优势。要按照南方大港和国际贸易枢纽港格局扩建湛江港,特别要加快利用东海岛深水岸线,新建和扩建市域沿海的大小港口。“九五”期间,湛江市计划新建港口泊位29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增至2932万吨;要树立大交通意识,建成“三大网络”工程,即以湛江市为交汇点,北至洛阳,南至三亚,东到汕头、梅州、福建,西至昆明的铁路网络;以市区为中心,以高等级路面为骨架,辐射市内外、省内外的公路网络;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各县区城乡和沟通国内外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同时,还要兴建“四大枢纽”,即以湛江港为核心,以环雷州半岛中小港口群体为拱卫的港口枢纽;以新湛江北站为中心,以塘口为编组站的铁路枢纽;以市区为中心的公路运输枢纽;以徐闻四塘和海安为中心的陆岛交通枢纽。通过搞好“三大网络”、“四大枢纽”,进一步形成与港口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通信网络,充分发挥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努力做好“以港兴市”这篇大文章。
增创结构调整新优势。要充分利用港口和区位的有利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的支柱产业。工业方面,要加速发展临海型重化工业,改造提高传统工业,推动新兴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一批大型企业和产业群体。要充分利用开发区、试验区的政策优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建立起以重化工业为龙头,以石油化工、电力、制糖、食品、家用电器、建材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农业方面,要在建立“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发展乡镇企业、综合开发海洋资源上有新的突破。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发展与港口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交通通信业、信息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服务业以及富有南国海滨特色和热带特色的旅游业。
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湛江市是全国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是广东西翼对外开放的“龙头”。要进一步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把引进利用外资同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和产品质量档次结合起来,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结合起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自我开发、创新能力;要拓宽利用外资的区域,既要继续巩固港澳台的引资渠道,又要拓宽东南亚、欧共体、大洋洲的招商引资门路;要充分发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和海安开发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前沿作用,争取在“九五”期间利用外资筹建一批重化工业、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建立大型的进出口转运贸易市场、大型现代化商品批发零售市场,搞活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国内市场贸易;通过大港口、大通道,进一步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尤其要注意抓住国家加速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契机,大力推进与大西南的区域经济合作,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路。
增创精神文明建设新优势。要建设国际化的、环境优美的港口城市,不仅需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需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就难以为深入实施港口经济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进一步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弘扬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创业精神,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要切实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为广大干部群众和中外投资者创造一个安全、文明、优美、方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保港口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技术引进与经济外向化》简介
彭瑞玲教授主编的《技术引进与经济外向化》一书,现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运用发展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论证了引进技术、促进经济外向化,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该书全面探讨了技术引进的目标、动力、结构、指标和保障问题,拓宽了技术引进的内容;拟订了引进技术与促进经济外向化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引进、消化、创新、转移、输出等一整套引进技术的良性循环模式,把技术引进看成是一个技术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出口的连续循环过程。
该书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为此,该书提出要改革我国技术引进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何建章)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全国电视理论研讨会述要
王君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四川电视台承办的全国省级电视台电视理论研究工作会议,日前在成都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认真探讨了如何加强电视理论研究工作等问题。
与会代表指出,当前,我国电视事业正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转变,精品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正是这个转变的主要标志。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电视精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党和人民赋予电视事业的神圣职责。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加强电视理论的研究。只有重视电视理论的研究,才能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只有积极探索电视各类节目制作规律,才能不断活跃创作思想,丰富表现手段,促进电视事业的繁荣发展。实践证明,电视事业要不断推出精品,同重视电视理论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理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会代表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一些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所相继建立了电视研究机构,各地电视台也成立了研究室,并出版了一批电视理论专著,为我国电视学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全国已有近10家电视台创办了电视理论刊物,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领导同志重视电视理论研究工作,并用电视理论研究成果指导电视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与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电视实践工作相比,电视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电视理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是依附于电影理论等;二是有的电视台领导同志缺乏理论意识,没有充分认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意义,因而在电视实践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三是某些电视从业人员忙于应付节目,忽视理论素质的提高。
与会代表强调,加强电视理论研究是发展电视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要坚决改变长期以来有的单位只重视电视实践工作,忽视或轻视电视理论研究的状况。要把电视理论研究同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电视理论研究。专家们认为,电视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学理论体系;应用理论研究要针对电视业务中的实际问题,科学地提出解决方法,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要加强电视新闻学、电视文艺学、电视美学、电视心理学、电视经营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使之逐步形成体系。
与会代表认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电视理论研究队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专业电视理论研究机构要在电视理论研究工作中发挥组织和带头作用,以推动全国电视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简介
由国家计委副主任陈耀邦主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一书,最近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该书题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国务委员宋健也为该书题词:“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为该书作序。
该书从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出发,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和基本概念;阐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和特点;特别是对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了较深入和有益的探索。该书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马玲)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综述
马宝珠
由中国史学会和安徽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不久前在合肥市举行。与会代表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展望了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探索了面向21世纪中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以及中国历史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等问题。
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问题。与会者认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经历了从传统史学到近、现代史学的转变,即从帝王的家谱、王朝的兴衰史转向了社会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历史,特别是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新历史学,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巨大成就。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引入,由于社会史、文化史、心态史、区域史等领域的拓展,为中国历史学的进步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进入21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奠定了基础。与会者赞同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提出的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和四次浪潮,即转型、创新、继承、探索。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还就20世纪史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例如,在学术研究中,将历史过程片面地理解为阶级斗争史;在历史撰述上,偏重于政治史的研究,等等。同时,在开拓新领域、引进新理论与方法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抛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倾向和对待传统历史遗产的虚无主义的思想,以及脱离实际的浮躁学风。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21世纪中国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问题。与会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一是区域与中观研究。有的学者指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经过老一代史学家的努力,在宏观与微观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相比之下,在中观与区域研究上还显得不够,应当加强。二是学术史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21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应当加强学术史的研究。比如,应当组织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史”,以便继承前人的成果,避免前人的失误,回答前人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三是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不少学者认为,21世纪史学的发展应当注重史料的发掘,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学的研究品位。一些学者建议,充分利用档案史料,探索历史真相,编辑出版有关史料;运用电脑等新技术,对史料进行分类、贮存,以便检索。四是加强史学评论。不少学者还就21世纪的史学功能、青年史学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修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文化市场建设的理性思考
韩丰聚于峰孙恒杰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指出:“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决不允许成为腐朽思想文化滋生蔓延的场所”;必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这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性质,指出了文化市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基本方针。这既是对我国文化市场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又为搞好文化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和理论高度,充分认识搞好文化市场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特殊属性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物质产品和生产服务一样,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凝结,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都可用来交换别的物品,因而具有商品属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旦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多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市场。必须指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还具有其他特殊属性。
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物质产品和生产服务只有商品属性,主要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则不同。它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因而,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外,多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还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其一,具有教育、审美、娱乐等特性。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相反,也可以使人们的精神受到摧残和毒害。其二,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多数文化产品都带有阶级性,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同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于立场、观念、情趣等不同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三,具有转化性和传播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精神、情趣等,最终会转化为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并作用于社会。即使有的文化产品的载体消逝或某项文化服务终止,其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仍然会保留下来,并通过言传身教继续传播、扩散。其四,内涵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立即变化,仍会顽强地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正因为多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上述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征,所以它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因此,邓小平同志强调:“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评判标准,要有科学的价值尺度。物质产品生产和生产服务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评判物质产品生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盈利多少。但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评判标准,却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由于消费者的立场观点、文化素质、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同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同消费者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比如,一些专著尽管学术价值很高,但或因消费者面窄,或因受不良社会风气、受众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很可能抵不过一些低级庸俗文化产品的销量,经济效益就不会很好。所以,评判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标准,主要不是看它创造了多少利润,而是看“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是有利还是有害。当然,从长远来看,就总的趋势来讲,思想性强、艺术性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终会受到多数人的赞赏,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会趋向统一的。
文化产品生产者和文化服务者,应当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物质产品生产者和生产服务者,主要是通过生产产品、交换产品来获取利润。文化产品生产者和文化服务者,虽然在客观上也有通过生产产品、交换产品来获取利润的一面,但从根本上说,任何严肃认真的文化工作者,都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反映自身对外部世界和人生的感知和主张,并试图对其施加某种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做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文化产品生产者和文化服务者应当“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走出对文化市场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对文化市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除未能认清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特殊属性之外,思想认识上还存有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代价论”。认为既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而淫秽、暴力等文化垃圾对一些人富有刺激性和吸引力,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繁荣市场经济,即使付出一定代价也值得。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懂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文化垃圾是一种精神鸦片,它腐蚀人们的灵魂,消弭人们的斗志,瓦解人们的精神支柱,败坏人们的道德和社会风气。“如果听任这种瘟疫传布,将诱使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道德败坏,精神堕落”。如果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一些地方和单位经济的一时发展,那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对此,邓小平同志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借口繁荣市场而对文化垃圾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或把发展经济与“扫黄打非”对立起来,是不讲政治、不讲正气、不讲社会主义的表现,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误区之二:“必然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文化垃圾是难以扫除的。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实际上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化垃圾是剥削阶级荒淫生活的产物,是一种腐朽没落的象征。真善美取代假恶丑,文明战胜腐朽,最终消灭剥削阶级及其腐朽的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提高人们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因此,要正确引导人们的需求,对于某些病态、邪恶的文化“需求”,不仅不能“供给”,而且要坚决反对。要引导人们从事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使之从中接受科学理论的武装、正确舆论的引导、高尚精神的塑造、优秀作品的鼓舞。
误区之三:“市场化论”。认为既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完全商品化或市场化。这种观点,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违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邓小平同志坚决反对那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那些腐蚀人的灵魂、特别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是根本不允许进入市场的。其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完全商品化或市场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行不通的。布热津斯基在1992年所著的《失去控制》一书中就曾经指出,以好莱坞影片和电视片厂家为代表的商业化大众媒介,出于商业利益,迎合人民最低级的本能,倡导颂扬自我满足、自我放纵和贪婪的价值观念,不断传播自我毁灭的社会伦理,其结果造成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使社会日益腐败。这个资本主义卫道士的观点,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痛苦经历和自我反省。我们所追求的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所当然地更不能允许这种现象存在。
误区之四:“接轨论”。认为既然要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那就不仅经济上要与国际市场“接轨”,文化上也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危险的。其一,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于一切真正好的外来文化,我们都要学,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但学习吸收各国文化优秀成果决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将其改造,使之与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对于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文化,则要坚决抵制和批判,谈不上什么“接轨”。其二,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不同,根本不可能完全“接轨”。其三,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处心积虑地利用广播、影视、书刊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竭力向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妄图将他们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强加于我们,借以摧毁我们的精神支柱,改变我们的政治信仰,扰乱我们的思想观念,进而达到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如果文化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那就无异于为国际敌对势力对我推行“西化”、“分化”图谋敞开大门,其后果不堪设想。对此,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经济方面我们采取两手政策,既要开放,又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更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为什么在文化范围的交流,反倒可以让资本主义文化中对我们有害的东西畅行无阻呢?”如果任其畅行,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文化市场应当强化宏观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等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等等。但是,物质产品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文化市场当然也要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但由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特殊属性,更决定了它不能简单地、消极地去适应市场运行的一般法则和方式,而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律,强化宏观调控。
首先,只有强化宏观调控,才能保证文化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要强调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为此,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必须实施精品战略,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在创造最佳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事业的合理布局、科学结构及长远发展与近期消费之间的关系;必须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管好文化产品的引进工作,制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规范文化市场行为。这一切,只有在强化宏观调控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其次,只有强化宏观调控,才能实现优胜劣汰。由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高雅、通俗等不同品位,加之消费者的立场、观念及文化素养上的差异,这就会产生不同的追求目标、需求层次和欣赏情趣,有可能出现优质不优价、劣质大赚钱的现象。因此,不能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任何严肃的政党,任何负责任的政府,总是从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繁荣出发,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特殊商品对待,通过强化宏观调控,实现优胜劣汰。我国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此应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第三,只有强化宏观调控,才能克服文化市场中存在的消极面。文化市场的发展沟通了文化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增加了文化事业的投资渠道,推动了文艺的创作和繁荣,拓宽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域。但文化市场中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如果文化市场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就会诱使某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偏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放弃对社会效益的追求。这样,势必诱发文化垃圾的出现。因此,一定要强化宏观调控,通过有效管理,使文化市场导向正确、总量适当、结构合理、效益提高、繁荣健康。
针对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要强化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努力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同时,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大管理力度,规范文化市场行为,保证文化市场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只要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清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市场的特点和规律,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头脑清醒,认识一致,管理得法,措施得力,我国的文化市场一定会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出现健康、繁荣、有序的喜人景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