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墨西哥今年旅游业兴旺
墨西哥旅游部长席尔瓦近日宣布,墨西哥今年旅游业创历史最好成绩,接待外国游客2240万人,外汇收入70亿美元。接待外国游客人数和创汇分别比1995年增长30%和10%。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报道

  缓和持续隐忧犹存
——1996年国际形势回顾
本报记者张德真何刚
即将逝去的199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最近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举办的形势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今年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国际形势继续趋向缓和,但一些隐忧犹存;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大国关系更加复杂多变;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总体形势趋向缓和局部冲突有升有降
1996年国际形势继续走向缓和,尽管局部地区出现新的动荡,但不影响全局,缓和依然是国际局势的主流。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波黑经过大选组成三方联合政府,和平协议基本得到执行;俄联邦政府与车臣反政府武装达成了停火协议,持续多时的车臣战事基本平息;美国与伊拉克的军事对抗目前也有所缓解。据统计,1996年局部冲突的数字比上一年明显下降。
在一些地区冲突降温的同时,今年又出现了某些新热点。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与政府军之间的战火再次扩大,造成这一地区局势紧张;非洲大湖区因卢旺达难民问题冲突频繁,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以色列利库德集团上台后外交政策趋于强硬,巴以围绕希伯伦撤军、耶路撒冷归属问题争执激化,中东和谈严重受挫。某些地区热点升温,表明世界依然动荡不宁,维护和促进和平的任务还很艰巨。但是,近些年发生的地区冲突更多地带有内战性、局部性,对世界全局的影响有限。从长远看,通过对话政治解决冲突,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趋势。
今年是“大选年”,全球有40多个国家举行了大选。其中,美国、俄国、日本和以色列大选尤其令人注目。多数国家大选后保持了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部分国家领导人变更后,内外政策有较大变化,对国际形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政治军事因素作用上升思想文化碰撞较量加剧
在谈到今年国际形势特点时,许多专家指出,近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随着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和大国争夺加剧,在各国继续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重视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突出作用的同时,地缘政治、军事安全因素的作用明显上升。表现在:(1)冷战后各国大幅度削减军费的势头基本停止,一些国家军费有所上升,并更加重视质量建军。(2)中东、亚洲、非洲一些国家出现军备引进热。(3)某些大国为争夺有利战略地位,重新调整冷战时期遗留的军事安保体系。在亚太地区,《日美安保联合宣言》的签署,美日防务合作范围扩大,《美澳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的发表,强化了美日、美澳军事同盟关系。在欧洲,美国同其盟国围绕争夺北约主导权的斗争,美国同俄国关于北约东扩的争吵,都关系到未来欧洲的安全格局,实质上是争夺欧洲防务的主导权。(4)地区争夺加剧。美、俄、欧在东欧和前苏地区(俄国除外)的争夺,大国在中东和海湾地区的角逐,都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此外,不少专家指出,当前国际范围的斗争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十分突出。可以说,冷战后国际上兴起了一轮文化和文明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较量。从80年代的“共产主义消亡论”、“历史终结论”、“西方文化中心论”到“主权过时论”、“人道主义干涉论”、“文明冲突论”和“规范中国论”等等,争论一直未停。这实质上是历史观、文明观、人权观、主权观、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争论,也是关于建立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斗争的反映。这种文化和文明的碰撞与较量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新特点。
总起来看,冷战后经济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占有突出位置,但近年来地缘政治、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的作用又有所上升,这说明旧格局瓦解余波未平,世界仍不太平。
多极趋势继续发展大国关系复杂多变
一年来,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一超多强”的基本态势未变,但大国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一超主导”与“多强制衡”的矛盾表现更为明显。
今年是冷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最为突出的一年。美国自恃近年经济走强,实力上升,更是以“世界领袖”自居,在国际上大搞单边主义,动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美国的霸权行径不仅遭到世界各国的强烈抵制,也加剧了它同其他大国的矛盾。今年是美国同其他大国关系普遍紧张的一年。
美俄关系今年充满“冷和”气氛。美国在力图稳定与俄关系、防止俄政局发生大的变故的同时,继续执行防俄、弱俄的政策。两国在北约东扩、裁减核武器、与独联体其他国家关系、中东和谈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双方矛盾的实质是俄国力图重振和维护大国地位,而美国则极力遏制它东山再起,以巩固和扩大“冷战胜利成果”。
美欧关系既协调又争斗的基本态势未变,但今年裂痕加深。欧盟在“赫—伯法”、“达马托法”和联合国秘书长人选问题上对美国霸道行为的抑制,欧洲要求在北约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亚欧会议将美国排除在外,以及法国积极插手中东和谈等,均表现了自主意识日增的欧洲要求与美国建立一种更为平等的关系。
今年美日在保险、航空、胶卷等问题上贸易摩擦不断,但在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的背景下,出于双方需要,美日军事合作有所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美日固有的矛盾。这一动向引起亚洲国家的关注。
中美关系在经历了严重较量和波折起伏后,目前有所恢复和改善。当然,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军售问题、贸易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经过前阶段辩论,美国决策层在对华政策上作了新的调整,承认改善中美关系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表示要从战略高度处理中美关系。预计在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内,中美关系会出现进一步改善的势头,但也不会一帆风顺。
专家们指出,“一超多强”的格局今后还会持续相当时间,各大国将会继续调整它们的关系。同时还要看到,无论是一超与多强的关系,还是多强之间的关系,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这一方面是由于向多极化过渡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大国关系中都存在利益重合与冲突两个方面,相互关系中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既有摩擦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这种两面性同冷战时期那种非敌即友的情况不同,它使大国关系表现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将给国际形势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南方国家实力上升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一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继续上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信、自立、自主意识加强,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成为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今年发展中国家多数政局稳定,宏观经济调控成效显著,平均经济增长率从去年的5.9%提高到今年的6.3%。亚洲经济增长仍居首位,近8%,略低于去年;拉美克服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增长3%以上;非洲经济形势继续好转,年增长可达3.1%。困扰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今年没有进一步恶化。
发展中国家之间经贸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东盟决定明年扩为10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迅速,区域合作机制基本成型。拉美地区内部经贸往来今年明显增多,安第斯集团明年将与南方共同市场开始自由贸易谈判。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建设开始起步,西非经济共同体一体化也有新进展。今年发展中国家间签署或实施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增多。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建立平等互利的南南合作关系,成为当今一种潮流。
一年来,南北合作趋向务实。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集团对集团的对话与合作趋势引人注目。在泰国举行的首次亚欧会议,使亚欧建立平等务实、互利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促进本地区发展程度不同的成员之间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越来越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一种面向新世纪的新型南北务实合作模式逐渐成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今年发展中国家以更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参与国际事务,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于美国滥施制裁、干涉别国内政的“赫—伯法”和“达马托法”,以及在联合国秘书长人选问题上的专断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坚决抵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等国际场合,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成功地反击了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刁难和无端指责。此外,在移民、劳工、扫毒和环保等问题上,发展中国家顶住西方压力,维护了自身的正当权益。
可以预见,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政治实力的日益上升,对于未来世界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
展望来年,缓和仍然是大势所趋,但世界不会安宁,局部动荡仍会时有发生。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大国关系也将更加复杂多变。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将发挥更大作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依然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任务。


第7版(国际)
专栏:

  罗出版《罗马尼亚人学汉语》
由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女教授维利史库·杨玲和中国北京语言学院任远教授合作编写的《罗马尼亚人学汉语》教材12月13日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埃米内斯库书店隆重推出,受到罗各界汉语爱好者的欢迎。(本报专电)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伊拉克输油管是否通向莫斯科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许宏治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伊拉克“石油换食品”的计划已于12月9日开始实施。几天前,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部长绍伊古前往伊拉克进行了访问。俄舆论把此事与伊拉克恢复出口石油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俄中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动作。
目前,伊拉克限额石油出口量是不大的,但伊拉克开始出售石油的消息一公布,便引起纽约石油交易市场油价的下跌。有25个国家的260多家公司企图从与伊拉克的石油买卖中得到好处,据说伊拉克打算和50家外国公司签约。
俄罗斯官方认为,它在与伊拉克合作方面具有不少有利条件。据俄外交界分析,伊拉克是俄美利益的冲突点之一,而伊拉克的天平显然倾向于俄一边。海湾战争前,伊和原苏联关系就很“铁”。海湾战争后,在伊拉克受到国际社会制裁、日子很不好过的情况下,俄仍然与它保持了不坏的关系。俄估计,一旦制裁取消,俄有希望在向伊提供石油加工设备等方面获得优先权。在伊拉克急需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方面,俄也大有机会。而在共同开采石油方面,伊可能会同意向俄国公司提供最优惠的条件,如按对等条件开发几个蕴藏量丰富的油田,开采出来的原油一半归俄,一半归伊。此外,据说伊还可能愿意在“取消制裁以后时期”继续偿还欠俄的债务,总数约达9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之巨。这对俄是十分诱人的。这大约相当于世界银行允诺的贷款总额,而且有伊拉克石油作保证。当然,前提是得让伊拉克摆脱国际制裁,或起码要减轻制裁。
对于不久前安理会作出的开始实施“石油换食品”的决定,伊拉克领导显然认为俄罗斯功不可没,因而表示打算承认俄是优先伙伴之一。然而俄罗斯公司动作似乎慢了一点,许多外国公司早已捷足先登,主动向巴格达提出了各种建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政府派绍伊古前往巴格达,与伊拉克领导人商谈。绍伊古到巴格达后对当地新闻界透露,他带去了俄政府给伊拉克领导人的信。看来,这位部长在原则上与伊当局达成了默契,在划分“伊拉克石油份额”方面争得了俄罗斯的利益。俄报纸报道说,俄能源部长彼得·罗季奥诺夫日前表示,俄已准备要付诸行动,俄已有七家公司已开始和伊方谈判。此间人士希望,石油和美元会沿油管从伊拉克“汇入”莫斯科。 (本报莫斯科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木卫三存在磁场
通过分析美国“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和图片,科学家们确认木星最大的卫星木卫三存在磁场。这样,木卫三就成为太阳系固体天体中除地球、水星外,第三个自己具有磁场的天体。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盟贸易地位下降
本报巴黎12月15日电记者杨汝生报道:昨天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竞争力协商小组(GCC)会议”的欧洲政经界知名人士向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提交了一个报告,指出欧盟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明显下降,特别是在亚洲地区。报告指出,1995年欧盟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已从1990年的21.1%下降至19.4%。特别令人不安的是,同欧盟外国家的贸易额已从1983年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22.6%下降到现在的18.6%。报告说,欧盟经济并没有很快融入世界经济。欧洲太“封闭”,缺乏竞争精神,对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反应迟钝。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具备出口的活力。


第7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贝克尔港开始出口石油
15日上午格林尼治时间8时正,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代表萨达姆总统按动了贝克尔港以北拉米拉油田的一个泵油站的键钮,从而标志着贝克尔港在中断六年后恢复向世界石油市场出口石油。


第7版(国际)
专栏:

  全球棉花减产
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所新近发布的统计,1996—1997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将达8700万包,比上年度减产约5%。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举行部长会议
第五十七届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会议14日在开罗召开。为期一天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会议讨论了成员国之间的石油项目合作,通过了1997年度财政预算,探讨了定于1998年在叙利亚举行的第六届阿拉伯能源会议的准备工作,并决定下届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会议仍将在开罗举行。


第7版(国际)
专栏:

  俄科学家称“火星—96”飞船残骸不会造成核污染
莫斯科“比阿洛斯”科研生产联合体总设计师亚历山大·普斯托瓦洛夫近日对新闻界说,升空后爆炸的俄罗斯“火星—96”探测飞船所携带的装有核电池的容器至少1000年内不会发生泄漏。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发生船祸造成多人死伤
美国南部港口新奥尔良14日发生一起船祸,造成至少6人死亡、4人失踪和77人受伤。据警方介绍,这艘满载粮食的利比里亚籍货轮到岸前发生故障,在鸣笛三分钟后失控撞向码头,随后挤入码头旁的购物商场。(据新华社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德美爆发“工业间谍”案“大众”前董事受到指控
本报波恩12月14日电记者刘华新报道:德国达姆施塔特检察院13日宣布起诉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前董事洛佩兹,指控他犯有“工业间谍罪”。
洛佩兹原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兼采购部经理,1993年3月跳槽到德国“大众”。“通用”指责他盗窃商业秘密,并向美国底特律法院提出了讼诉。今年11月,“大众”在各方压力下解雇了洛佩兹。
检察官说,洛佩兹1992年11月29日与“大众”董事长皮埃希首次接触后,即制定了偷窃“通用”内部材料的计划。检察官说,洛佩兹及其三名助理人员将材料带到了“大众”,并为“大众”进行分析,后来还部分销毁了这些材料。检察官指控他们犯有贪污和泄漏商业秘密罪。
这是德美汽车行业之间迄今最大的工业间谍案。“通用”和“欧宝”方面表示,由于德国检察部门的材料将送达美方,美国底特律法院的审理将会加快,但“大众”必须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大众”仍坚持认为该公司领导人没有责任,拒绝公开认错。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名为合并实为兼并
波音麦道合二为一
本报记者张亮新华社记者翟景升
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15日突然宣布“合并”。这一合并是美国航空工业新的转折点,而且有可能在美国其它工业部门引起连锁反应。
波音和麦道是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公司,在世界同行业中分别排名老大和老三。若获得股东们和政府有关当局的认可,新的波音公司将成为一个拥有20万雇员,明年销售额估计可达480亿美元的巨型集团,并成为世界最大的航空工业公司。对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祥的消息和巨大的挑战。
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为何合并?
西方经济90年代初出现衰退,飞机制造业也随着滑入低谷,1994年开始回升,波音和麦道这两大对手之间也拉开了距离。今年上半年波音的订单已有225架,金额176亿美元,可望超过去年。特别是波音737和747改装型客机以及新推出的777型客机均受到市场的欢迎,订货盈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麦道公司未能搭上美国经济回升这班车,旧型号客机无人问津,新型号MD—80、MD—90订货不热,为竞争下一代飞机市场而准备的MD—XX远程宽体客机生产计划也因市场反应冷淡而于10月被迫悄然放弃。
面对世界民航业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波音公司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注重新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推行灵活的价格战略、重视客户要求和售后服务、积极开拓亚洲市场等,从而强化了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波音公司还把触角进一步伸向国防工业,今年8月初以32亿美元购买了美国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的航天和军工部门。
麦道公司本是美国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公司,但在上个月竞争美国五角大楼未来10年制造下一代联合轰炸战斗机巨额合同中败北。深感江河日下的麦道公司两周前同波音公司就波音747改装型客机的设计、部件制造和飞行试验等方面的合作开始谈判。
去年11月,波音和麦道曾在纽约秘密举行合并谈判,但因时机不成熟而未能如愿。时隔仅仅一年,共同的利益终于使两家公司走到一起。如今波音名曰同麦道合并,实际上已将对手兼并。新公司以波音命名,麦道成为其下属部门,新公司执行董事会的2/3将被波音人士所控制,公司业务将囊括军用和商用飞机制造以及几乎所有航天航空工业产品。
(本报华盛顿12月15日电)
(附图片)
图为波音公司董事长菲利普·康迪特(右)和麦道公司董事长约翰·麦克唐纳12月15日在宣布两公司合并事宜的记者招待会上。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