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
专栏:校园生活

  文明修身文明自律
最近,笔者来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采访,被这里的文明之风感染了。在教学楼、宿舍楼前,自行车摆放整齐;食堂大厅里学生们井然有序排队等候;学生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据了解这是北京高校开展“文明修身”、“文明自律”活动以来发生的变化。上图: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览厅一角。左图:中国人民大学“精神文明”义务宣传员挂牌在校园里服务。这是他们在教学楼前扶起被大风刮倒的自行车。下图: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们在新建的餐厅排队就餐。 张悦摄影报道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当今的家庭教育被许多家长简化为“知识的教育”,家庭成了推动学校应试教育的社会因素——
重新审视家庭教育
吴忠魁
有调查表明,我国的家庭中有90%以上的家长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状况使得我国的家庭教育无论在家长的教育观念上,还是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它是以道德伦理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家庭教育强调它在促进儿童基本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的养成,身体健康和智能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当今的家庭教育被家长简化为只是知识的教育,家庭成了推动学校应试教育的社会因素。或给孩子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和教学录像带,或者逼迫孩子课后参加各种辅导班、补习班。类似做法不仅使家庭教育失去应有的作用,而且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无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又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体健康,使儿童在家庭失去应有的欢乐,对家庭、对父母产生敌意。许多儿童因此失去学习兴趣,讨厌家长的教育。
为数众多的家长把追求孩子获得高分数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许多人误认为“只要练习题做得多就能得高分,分数越高越聪明”。于是,拼命让孩子做各种练习题。这种状况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证明,高分出自高智能。孩子成绩好,要么是他会学习,有动机,要么是他记忆好,思维好,观察力强。这一切,都与智能息息相关。不少孩子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可一上中学就不行了,原因就在智能没有跟上。智能是分数的基础,克服孩子智能上的问题,训练孩子有个高智能,父母才算把劲使对了地方。一味地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让孩子死记硬背。高分数好成绩决不是靠死记硬背和没完没了地做练习题所能获取的。成绩的背后,是孩子会不会学习,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等的综合作用。单纯地重视分数,只能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但是,在对待教育责任的态度和方法上,许多家长却走偏了方向。有的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迫使孩子就范,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不惜精力和钱财,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可一旦孩子令其失望,或自己灰心丧气,或迁怒于孩子。有的自感无能而求助于请家庭教师,把教育的责任转移给他人。有的则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家长没必要花多大心思。家长负有教育的责任天经地义,但是,家长式的、权威式的教育把孩子看成是自己随心所欲施教的对象,以个人的主观意愿代替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只能造成孩子的抵触和主动性的丧失,把学习视为外部强加的行为。一旦脱离家长的控制,就会以逆反的心态和方式对待家长的要求。请家教的最大弊端,一是容易造成与学校教师的教学要求相悖,使孩子无所适从,二是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感,并放松在学校的学习,久而久之,有害无利。而学校的教育是决不能代替家长在家庭中的教育作用的,学校需要家庭的辅助和配合。孩子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根源在家庭,而且,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应当指望学校教师会像家长一样只关注你自己的孩子。负责的家长既不应当包揽孩子的一切,也不应当推委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他人。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教育必然失败。成人的世界,成人的看法不等于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看法。这就要求现代家长必须学习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我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普遍缺乏科学的指导,多数属于经验型,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多半源于家长教育知识准备不足。这种知识决不是指自己拥有一定的学历,受过高等教育。实际上,不仅许多学历不高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是失败的,不少拥有很高知识背景的家长同样在教育子女上失败。可见这就需要专门的学习。但是,这种学习,不应当是急功近利的。许多家长求助于教育专家,给他们以知识和指导,但通常不是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前,而是之后,并且,在得到一定的知识帮助后,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解决问题,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懂得教育的艺术,结果有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却同样没能得到好的教育成效。
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误区,家长有责任,社会有责任,教育家也有责任。为了千百万孩子,为了民族的未来,必须尽快提高家长们的素质,改变家庭教育的落后状况。为此,北京师范大学一批从事教育和心理研究的专家学者推出了一套跨世纪小学生家教计划,期望能够给在家庭教育中处于困境的家长以帮助。其中介绍了许多现代家庭教育和儿童成长发展的知识及大量切实可行的教育训练方法,让广大家长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获得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第11版(教育)
专栏:

  在战争年代,他创办了董存瑞中学;在建国初期,他改造了原国民党教育部的“模范中学”;改革开放之初,他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职业大学;离休之后,他又创办了一所民办高校和一所民办中专学校。他就是七十九岁的老教育家朱刚
情有独钟是育人
冬晴
首创全国第一家职业大学
1938年9月6日,朱刚放弃了国民党飞机机械师月薪42块大洋的职位,历尽艰辛,奔赴延安。朱刚曾担任冀热察边区涞源教育科长、张家口铁路学院专业队长、工业交通学院部主任、察哈尔省宣化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冀热察中学校长,为党的教育事业东西奔波。他对育人情有独钟。
1980年10月,已是63岁的朱刚经过精心筹备后,全国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在南京诞生了。
朱刚亲自深入厂矿和院校,聘请了讲师、副教授和80%以上的教师。
22个专业,47个班,全日制学生1910人,夜大学生80人,函授生410人,分布在19个教学点。每天,朱刚奔波在各教学点。两年后金陵职大耸立起了83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实验楼。可朱刚的校长室,仍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阴暗潮湿、人称“煤球店”的小平房中。1981年,市政府看到朱刚年岁已高,拨专款为朱刚购买轿车。朱刚得款后,叫来了图书馆同志施则悌,再三研究,全部用来购买了学校急用的书籍。学校图书增加了7.3万册,朱刚校长仍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伴他风里来雨里去。
朱刚在教学改革中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他在金陵职大各专业开设了马列课、实践课,进行了文理渗透的试验,把计算机、音乐、美术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1982年2月,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朱刚作了《在改革中加速发展短期职业大学》的发言。1983年1月22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特地行文《介绍一所新型大学——金陵职业大学》。
1983年8月金陵职大第一届635名学员正式毕业。
再创民办高等学校
在创办金陵职大后,朱刚又在探索创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在各方面支持下,朱刚马不停蹄,四处求贤,拉开民办高等院校的帷幕。1984年8月,一所“自费走读,不包分配,自谋工作”,经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民办职业大学——南京育才职业大学诞生了。
育大的学生,都知道校长袋里装着两个本子。一本是陶行知的《普及教育》。这本册子伴随校长几十年。另一本是学生名册,里面记载着学生的名字、爱好、特点以及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等。
“社会实践是必修课”,朱刚响亮地提出了这一口号。朱刚先后带领学生到市内外9个郊区县、20多个乡、100多个村、50多个工矿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寒暑假走上街头,为社会服务。学生的实际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
辛勤的汗水,孕育出了鲜艳的花朵。三年之中,60多名学生共在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500多篇。16人分到县市党校任教,13人进入新闻单位担任了编辑记者。毕业生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
三创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1992年3月,朱刚走出了书斋,寻旧日桃李,考察学生走出校园后的情况,足迹遍及江苏、安徽、上海十余个省市,行程2000多公里。他返回南京时,袋里装满了资料。各种信息的汇合,使他的信心更足了。去日苦多,朱刚决心在有生之年,再为社会留下一笔有形的财富。
朱刚白天如转蓬,筹集建校资金;夜晚制订建校规划,一灯荧然,不知东方之既白。
一条条小溪,汇成了滔滔江河。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原二野军政大学的马光汝老人来了,原三野政治部俄语翻译刘志远老人放弃了美国洛杉矶的优厚待遇来了,毕业于二野军大的胡东福老师来了……他们诚挚地说:“朱老,向您学习来了。我们不要任何报酬,请您吩咐。”
1992年10月12日,中华育才学校,一所用抗大精神育才铸魂的民办中专学校创立了。朱刚深情地说:“学校为谁培养人?近些年来,许多人才黄鹤一去不复返,我痛心啊!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姓‘华’,热爱中华;姓‘马’,信仰马列主义。”
中华育才学校,已历四年风雨。第一届毕业生,被社会一抢而空。如今,“要成才,进育才;要人才,找育才”在南京广为流传。


第11版(教育)
专栏:家教之友

  怎样避免电视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卜卫
1996年《中国妇女报》家庭教育调查显示,高达58.2%的家长担心电视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在调查所列举的42个家庭教育问题中,担心电视消极影响的百分比最高。
根据50年来的国外研究和近年来的国内研究,我想提出关于电视对儿童影响的四个基本观点:
第一,电视对儿童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直接的。电视影响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被称为儿童的个人差异和社会差异。
第二,年龄小一些的孩子比年龄较大的孩子更容易受电视的影响。如果是同样的年龄,在生活中不太成功的孩子容易受电视的消极影响。不太成功的主要表现是:亲情和友谊未得到充分满足、在同龄群体中地位较低、在学校中受到否定性评价较多等。这类孩子比较喜欢通过看电视等其他媒介满足自己的成就或亲和需要。
第三,家长们所提出的“消极影响”大都来自成人节目。而成人节目无论是否有消极因素,对儿童来说,都存在着理解障碍问题。如果儿童误解成人节目的信息,就容易使儿童受到不良影响。研究表明,儿童与成人有较大的“图像差距”。
第四,儿童看电视是为了娱乐,也可能达到社会学习的目的。对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孩子来说,经常看适合他们发展的电视,会大大扩展丰富儿童的生活,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一些家长以看电视影响学习为由,不让孩子看电视,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除了学习,娱乐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如果电视对孩子有消极影响,那么,一定是在某种条件下发生的。这些条件既可观察,也可控制。基于上述基本观点,我建议家长使用的指导方法是:
1.观察孩子的表现。判断孩子是不是生活中不成功的孩子。如果不是,不必太担心电视的消极影响。因为孩子不只受电视的影响,也受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孩子会自然调节在看电视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如果是,那么,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限制孩子看电视,而是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当然,对孩子是不是生活中的成功者,不能简单的分为是或者不是,要辩证地来看、发展地来看。
2.控制孩子接触的电视节目内容。鼓励孩子看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节目。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看成人节目,最好和孩子一起看,与孩子讨论节目的内容,以帮助孩子理解电视节目。如果遇到不适合孩子的内容,要明确向孩子表示,这些内容也是现代社会所不能接受的。
3.鼓励孩子利用电视节目。教给孩子一些关于电视的知识,如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的,教给孩子利用电视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
4.孩子长时间看电视,常常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好做。所以,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户外活动,还要积极组织或带领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不要让电视占用孩子所有的自由时间。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史钩沉

  孙中山与复旦大学
龚向群
1911年秋,辛亥革命中复旦校园被光复军占用,学校迁至无锡办学。后因政局更迭,经费无着,学校一度散架。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复旦同学纷纷找到出任临时政府交通部代部长的校友于右任,要求尽快在上海复校。于右任与另一校友邵力子去面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呈递了一份复校报告。从扶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目的出发,又考虑到复旦的情况,孙中山先生在临时政府举借外债的困境下,不仅指拨徐家汇李公祠堂为校舍,还特批了金大洋一万元,作为复校经费,及时使复旦摆脱了危机。1912年,孙中山与蔡元培、陈其美、于右任、王宠惠等人一起被聘为复旦首届校董。这是孙中山以革命领袖的身份,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出任一所大学的校董。
五四运动中,复旦大学一时成为上海五四运动的指挥部和大本营。在学生运动的关键时刻,孙中山先生两次约见市学联会长和副会长复旦学生何葆仁、朱承洵,热情赞扬上海学生反帝爱国、团结斗争的精神。鼓励他们说,你们这种爱国行动很好,要唤起民众,与各界联合起来。中山先生还以自己的名望,请了一批外国律师,作为学生行动的后盾。当时,上海还未收回领事裁判权,工部局禁止学生进入租界游行,巡捕房抓了人,中国律师无权上法庭辩护。在中山先生的支持下,学生们终于冲破阻拦,进入租界进行了义正辞严的斗争。中山先生在为复旦师生作题为《救国之急务》的演讲时,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于至短之时间,收绝大之巨效,足见结合者强也”。演讲结束之后,朱承洵代表市学联去中山先生寓所答谢先生给予的指导帮助。先生拿出笔墨,在长约四尺、宽约九寸的宣纸上,写下“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并语重心长地对朱承洵说:“天下为公,是要天下鼎鼎大公,实现了天下为公,就可以达到世界大同了——这就送给你了。”孙中山先生曾多次题写“天下为公”,而第一次则是为复旦大学题写。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复旦大学在海内外发起了一场募捐活动,共筹款三十几万元,在江湾买地建造了新校舍。1922年春,学校迁至今日校址,结束了建校17年没有固定校舍的历史。1923年初孙中山先生应复旦同学之请,欣然题下了“努力前程”的祝辞,刊登在当年的《复旦学刊》上。


第11版(教育)
专栏:

  爱心倾注特别人
——记北京市朝阳区工读学校特殊教育新模式
王奕奕
今年9月,当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工读学校采访时,就被一块墙报吸引住了。这块墙报记载着上半年参加中考的部分同学的考前誓言。
高大立副校长介绍说,这几位同学除一位被提前录取外,其他同学分别被北京商贸学校,北京汽车工业学校,东城职工中专录取。今年朝阳区工读学校参加中考的人数有23名,其中五人考上中专,学校升学或职业培训的录取率为100%。进工读学校之前,许多学生的成绩三门加起来还不到100分。他们不仅功课极差,而且心理、行为偏常。工读学校在新形势下,摸索出“三层一体”工读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了工读教育“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出得去”的良性循环。
第一层次就地转化,预防犯罪
我国第一所工读学校成立于北京,迄今已经40来年了。早期的工读教育思想承袭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理论。其特点是以管为主,学习次之。学生半天劳动、半天学习,只开三门主课,课程不全,走的是少管所的路子。当时的工读学生曾有句顺口溜:写检查,练笔体;罚劳动,练身体;关监闭,大休息。这种教育方式在稳定社会治安方面确有成效,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弊端。
1984年北京朝阳区工读学校打破关门办工读的框框,提出了“强化工读教育社会职能,淡化工读学生社会痕迹”的工读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他们与普通中学联手,进行校外工读预备生教育,使预防犯罪阵线向前延伸。朝阳区工读学校选派了七位经验丰富、热心工读的老师到朝阳区、崇文区两区各中学建立联系网。在规定的半年期限里,工读学校老师与原校班主任及家长共同配合做工读预备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经工读学校与原校审定转化实效,确向良性转化者,可以宣布撤销工读预备生的称号,留原校就读。继续恶性发展者,由工读学校招收入学。朝阳区工读学校实行校外工读预备生教育已覆盖两区95%以上普通中学。1990年两区教育局正式将工读预备生教育纳入中学生德育管理序列。全国各地工读学校竞相仿效。
第二层次趋同普教,强化教学
1988年,朝阳区工读学校又提出“向普教靠拢,让工读生回归社会”。以每年参加全市中考,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让工读学生以同龄人同等资格回归社会为改革目标。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班级组建、教学和学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同步改革。根据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爱护心切的特点,他们不拘泥于“工读生”的称谓,把原来的“工读生”称“托管生”。托管生在原校保留学籍,达到毕业条件的由原校发毕业证书,托管生入校前记录错误事实的档案材料,毕业时一律留工读学校封存,不予外转。在文化教育上,开齐课程,保证授课时数。学校还引入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配置了音像教室,中英文打字机以及投影教学设备。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朝阳区工读学校每年从首都或外地高等师范学校招聘有志于工读教育的优秀应届师范毕业生来执教。目前,朝阳区工读学校在校学生的流失率、重新违法率由1987年以前的平均18%左右下降到5%以下。
第三层次一技在手,回归社会
朝阳区工读学校在教育改革中不仅把工读向普教延伸,而且向职教延伸。1989年,他们创办了以电工、电梯技术为专业的职业高中。招生范围以朝阳、崇文两区初中毕业生和工读毕业生为主,通过全市中考统一录取,在录取时优先考虑工读学校的毕业生。职高开设热门的电工专业,对在校工读学生吸引力很大。学生职高毕业后不仅能拿到毕业证书,还能拿到中等技术等级证书,使工读毕业生有一技在手,就业有了保证,使工读毕业生能真正回归社会、服务社会。


第11版(教育)
专栏:认真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陕西打好普及义务教育攻坚战
陕西作为内陆省份,目前,尚有77个县(市、区)尚未“普九”,人口2316.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8.1%。“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对陕西省发展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按规划,全省1996—1998年要实现“普九”目标的县(市、区)57个,这是陕西省整个“普九”进程中的一场攻坚战。被列入“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的48个贫困县,将成为这场攻坚战的核心。
在48个贫困县中,项目学校中小学6097所,初中552所,完成所有项目资金总需求为63675.5万元。新建小学62所,初中45所,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资金需求8863.2万元;改、扩建小学3619所,初中429所,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25.8万平方米,资金需求39971万元;购置仪器设备资金需求2068.7万元,购置图书、课桌资金需求9394.8万元;培训小学、初中教师15717人,资金需求1649.8万元,培训校长2387人,资金需求328万元。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陕西省将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努力筹措配套投资。安排项目资金坚持人口数量原则、扶持贫困原则、合理布点原则和效益原则,资金分配一步到县(市)。在资金来源结构中,中央补助资金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比例为1∶2.72;中央补助资金与非财政性配套资金的比例为1∶0.73。
项目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工程之后,陕西省48个项目县中将有42个县可全部实现“普九”目标,项目学校的布点布局会趋于合理,学校规模、班级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每所学校服务人口扩大,义务教育的硬件与软件条件将大为改善。项目完成后,项目学校师生比,小学为1∶23,初中为1∶17;学校规模小学校均学生为98人,初中校均学生为387人;辍学率小学为1.0%,初中为1.77%;小学入学率为99.2%,初中入学率为80%;师资合格率小学为93.1%,初中为74.1%;生均图书册数小学为15册,初中为22册;图书资料达标率小学和初中均为100%;生均校舍面积小学达到4平方米,初中达到6平方米;危房比例小学降为0.83%,初中降为0.68%。


第11版(教育)
专栏:

四川省成都十二中初中部的教学大楼前,建有一座“元素周期大厦”。这座校园景观不仅是一本便于阅读的立体课本,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学习氛围。 钟国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