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京华淘书琐忆
姚昌忠
50年代,住在京城西郊,每月总有几个星期天进城逛荡。最常去的地方是东安市场,这里的旧书业经营外文旧书。其次去西单的中国书店,它兼包并容,又因靠近西郊,不时有大学学人的遗存上架。琉璃厂一带是线装书的天下,名气虽大,但来去费时,去的反而不多。
那时的东安市场百店会集,市声嘈杂。人挤人,房间挤房间,整个市场就像一只养了许多鸽子隔成许多单间的鸽子笼,光线也不好,人们不但争钱,还争空气。虽然如此,却是闲人游逛的绝好去处,吃喝拉撒穿用玩乐全有。尤其是书摊。书店或书摊的主人多是中年男子,蹲守在高高低低的书堆里,小眼睛眯成一条缝,从眼睫毛后看人。守摊的卖书人不说话,站摊的看书人也不说话,彼此都沉迷于特定的氛围之中。隔壁市声嘈杂,几乎淹没了此间小天地里书页沙沙翻动的声息。这就是那个时代京城某些知识分子和准知识分子们假日可以“偷得半日闲”的淘书场所了。
挟几本书离去就奔吉祥戏院,从谭富英到裘盛戎、袁世海,再到张君秋、李多奎,一边看戏一边嚼热酥芝麻烧饼,饼里的夹肉从猪头肉吃到五香大肠,再到羊杂碎牛肝牛肚。如此这般书摊淘书加夹肉烧饼和日场京戏三位一体,真是神仙般的光棍日子。
近日坊间多有关于搜书藏书编书校书读书之类的著作出版,文字虽好,却只有文化界名家所能欣赏,和市面上普通读者仍隔一层,情趣常常大相迥异,所谓内行看诀窍外行看热闹。专家学者文士写此类文章往往夸说不为人知的奥妙,但我图的只是热闹。我入书市,一不为著书立说,二不为职级晋升,三不为搜寻珍稀版本或索隐发凡,我入书市,端在怡情养性,闻那里的纸味墨香,要以书就我,非以我就书,而且钟情于我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的门类或题目。虽然站摊久了腿疼腰酸口干舌燥,但仍自感有所获,依然恋此不去。正是:“十年京华淘书梦,赢得书市站摊名”。人生苦短,贵在自得其乐耳。


第4版(副刊)
专栏:

  合唱节在广东显风采
有众多合唱团参加的合唱节最近在广东省顺德市举行。
从全国众多群众合唱团体中选出的三十多个业余合唱团参加了这次歌坛盛会。在为期五天的合唱节中,这些合唱团各展其长,各显风采,集中反映了中国群众合唱艺术的风貌。合唱节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音协副主席严良堃认为,合唱节的演唱水平已接近专业团体。
在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的顺德人对艺术活动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全部六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合唱节各奖项的得主在闭幕式上揭晓。哈尔滨音协一方合唱团、首都警官合唱团、南海市文明镇业余合唱团、珠海室内合唱团、广州工人金轮合唱团、武汉(白金龙)星海合唱团、北京市西城教师合唱团等11个团获得金奖,另有13个团获银奖,6个团获铜奖,14首歌获新作创作奖。合唱节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广东省文联、中国合唱协会主办。


第4版(副刊)
专栏:

“回归颂”中华诗词大赛反响热烈
为迎接香港回归而举办的“回归颂”中华诗词大赛,自10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后,受到各界热烈响应,截至11月底,已收到参赛作品1.2万多。有祖国大陆各省市,也有港澳台地区,还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国的稿件。大赛组委会主任孙轶青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参赛作品充满爱国精神和诗情画意。相信这次诗词大赛将繁荣诗词创作,增强民族凝聚力,在中国诗史上留下动人的一页。


第4版(副刊)
专栏:

  百人吉他队
吴会明
角屿岛,一个面积仅0.19平方公里的小岛,名符其实的弹丸之地。岛上没有居民,只有厦门警备区某部所属一个连队的官兵。享有盛誉的“百人吉他队”便由该连官兵组成。
在晨曦初开,朝霞灿烂时分,遥遥地看,岛是绿的,海是绿的,蔚蓝的天空下,宁静的绿岛仿佛溶化在叠起的万顷碧波中。在那高低错落的礁石旁,坦平宽阔的沙滩上,几个战士身披朝霞,怀抱“吉他”,或坐或立,一边弹拨琴弦,一边低声吟唱。琴、歌、浪和谐地组成一曲优美的旋律;战士、礁石、朝霞完美地构成一幅绝妙的图景……
也许,战士们的演奏技巧还不成熟,大家的演唱水平也不可能跟“星”们相比,但那琴声,那歌声,那不断变换的队形,尤其是那一腔沸腾的热血,在小小的角屿岛上却压过天风海涛,构成一幅战士才能吟诵的诗章。
《咱当兵的人》响起来了,掌声如涛;
《士兵的旋律》响起来了,掌声似雷。
队形构成“八一”,掌声震天;
队形变为“兵”字,掌声雷动。
演出结束许久,掌声仍在继续。
百人吉他队一炮打响,不久就搬上了中央电视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活动中,他们应邀在厦门市演出,场场爆满,厦门大学艺术系一位教授在看完后感慨地说:很长时间没有看过这么激动人心的节目。
陈庆文是福建三明人,1995年12月入伍,刚来时特别想家,学会吉他后,不知怎么,越弹越唱越觉得只有当好兵守好岛,才能对得起爸爸、妈妈和父老乡亲。他现在能弹20多首歌。
苏锦宏是广东潮州人,1993年初入伍,现在能弹40多首歌,都是业余时间学的,以前一放下枪,就觉得浑身没了劲儿,现在只要一拿起吉他,就像又拿起了枪。
(附图片)
(上图为百人吉他演奏阵)


第4版(副刊)
专栏:

  从学士到歌手
做歌手实际上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因为大多数的歌手从跨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开始承受商业上和艺术上双双重荷。可是如今我眼前就坐着这么一位,叫任雪晴,来自广州。她对音乐相当痴迷,痴迷到了为唱歌可以放弃原来好好的优裕生活的地步。
任雪晴与音乐有缘,且不说她自不懂事起就在天天听奶奶演奏着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苗家乐器,不停唱那些旋律特异的歌,单是在她从上学到工作的人生记忆里,她的唱歌天赋就总是奇妙地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冒出来,帮她安然度过一个个人生的重大转折。歌声为她争取到了提早入学的机会,也给她带来了大学里同学的艳羡,更为她挣得了一份极为优厚的银行外汇信贷员的工作。身为经济学学士的任雪晴一度在这份工作上表现极为出色,成为人人羡慕的那种事业成功、生活富裕的人物。她最终还是受不了歌声的诱惑,咬咬牙辞掉了这份差事。
《女人味》专辑是她多年来对音乐痴迷的一个总结。和生活里活泼开朗的任雪晴不同,她在专辑里塑造了一个一腔幽怨的古典形象。这个纤弱女子以优美隽永的诗一般的歌词为妆,以婉转的伤感旋律为裳,满腹心事地坐在那里轻轻唱着。《心问》、《落花·流水》、《红窗》……一首首清秀小品的结集,这就是任雪晴吗?恐怕不是。至少,不是生活里这个爱说爱笑的洒脱女子。任雪晴更喜欢那些激越高亢的歌,那些有个性的音乐。当然,她更不满足于现在。
(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巨型陶瓷品《绿城秋实》问世
由书画家朱乃正、马萧萧等与多位陶瓷艺术家首次联手创作的巨型艺术陶瓷作品《绿城秋实》,近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创作完成,并烧制成功。
被称为中国瓷都景德镇的制瓷业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窑温升至1800摄氏度时人力无法控制的窑变原因,一般成品体积较小,大件作品“十窑九不出”。这次著名书画家与景德镇陶艺家联手创作,历时一年,经过反复烧制,终于成功。这件被景德镇传统工艺称为超万件的巨型艺术作品,采用传统的花瓶造型,高逾三米,画面由郑州市全貌构成。有关专家认为:“工艺制作达到了景德镇超万件作品的罕见水准。”《绿城秋实》将被置放在郑州大酒店展览大厅。(易)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谈

  有感于权威性的艺术陈列馆
叶廷芳
今年6月初,经苏黎世回国时,正值这个欧洲名城举办“古代中国文物展”,展出我国20年来发掘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220年间的出土文物,它们来自我国各省市19个文物博物馆或研究单位,共有200件之多,可谓珍宝荟萃。除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马王堆金镂玉衣和楚编钟外,其它我都是首次才见到。置身于这个古老的艺术世界,我与那些外国观众一样,几乎被大量的稀世珍宝惊呆了: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陶器、金属器的制作冶炼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技术水平,而且在艺术创造方面表现了如此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仿佛他们从一开始便领悟到了艺术的全部奥秘,以至在我们今天具备了几千年的人类艺术史知识的情况下,它们仍不显得幼稚和粗糙,相反,它们令我们为之倾倒。你看东周时代那件名为《神鸟》的青铜蚀刻(湖北出土),多么富有艺术神韵,在写实与夸张的关系上处理得多么恰到好处。最令我心醉神迷的是同为东周时代的那两个陶塑“说唱俑”(四川出土):两个说唱艺人演出时的那种全身心的投入,其表情之滑稽、丰富和生动,刻画得妙不可言!这个展览激起我的审美情感的震撼不亚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通过地下发掘看到古代艺术奇观时的心情。无怪乎许多外国观众不时对我这个现代中国人投来钦羡的目光,似乎在赞叹:你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但他们的目光中显然又流露出一种疑惑:难道你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些瑰宝吗?
是的,像这样的震惊中外的地下发掘要是发生在欧洲的任何国家恐怕早已家喻户晓(因此这个由我国国家文物局支持筹办的古代中国文物欧美五国巡回展先此在德国展出期间曾引起全德国的轰动),然而,我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首都的文化人,这些展品绝大多数我确实第一次才领教。这使我再一次强烈感觉到,我国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陈列馆一类的设施还嫌太少,无论其数量和规模都还远远不能与我们这个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的地位相称,也不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称。尤其在首都,人们期盼已久的一座权威性的大型艺术陈列馆迟迟没有诞生。我们有大量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宝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地当然也有必要保留一部分当地发掘的文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始终委屈在仓库里;我国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不少有永久收藏价值的作品也找不到栖身之地。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和国内外旅客的最大集散地的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的北京,人们在这里还不能充分看到他们应该看到的东西。
艺术博物馆是艺术人才的滥觞,是陶冶国民审美情操的重要场所。它的数量、质量和规模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文化品位高低的标志之一。巴黎由于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卢浮宫显然使这座世界大都会增色不少;圣彼得堡由于拥有那座庞大的冬宫艺术博物馆而赢得“文化名都”的称号;藏画丰富的慕尼黑新、旧画廊和其他艺术博物馆使这个城市久享欧洲艺术名城的美誉;德累斯顿作为城市不算太大,只因一座有名的画廊使其身价倍增;……所以欧洲有这样一个传统:在一段时期至少在文化上要办一两项“重点工程”,而一座国家之最的艺术博物馆往往成为他们主要的追求目标。今天藏品达30万件的冬宫博物馆凝结着历代沙皇们的心血。同样,馆藏40万件的卢浮宫乃是历代法国君主们,特别是路易十三、十四和拿破仑一世、三世惨淡经营的结果。无怪乎蓬皮杜总统在其当政期间在文化上只集中办一件“实事”:当代艺术陈列馆,使其与巴黎的另两座大型艺术馆——奥赛(其重点是近、现代)和卢浮宫(其重点是古代,至19世纪初)联成一气,构成一部完整的法国乃至世界的实证艺术史。如今蓬皮杜在政坛上很快就消失了,但他在文化上留下的这一不朽功业,仍为人们所称道。这个艺术馆理所当然地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蓬皮杜艺术中心”。
让我们兴奋的是,一座宏大的、而且很像样的永久性艺术陈列馆已经在上海诞生,广受赞誉。那么,其它地方呢?


第4版(副刊)
专栏:

  互勉感言二首
关山月
1996年12月接到参加六次全国文代会的通知,全会是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民主、团结、鼓劲、繁荣”要求,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召开。因有感赋此。
(一)
文坛形势好,墨客乐其中;
实践真善美,言行德性忠;
灵魂为根本,马列导向通;
艺海同舟志,扬帆趁东风。
(二)
实践真知来志坚,
文明快马待加鞭;
灵魂导向跨世纪,
艺海同舟入大千。
1996年12月于珠江南岸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评

  景和神的巧妙结合
——穆青的摄影成就与风格
胡颖
“穆青摄影展”引起众多人士的热切关注和盛情赞誉,取得了成功。
范敬宜同志这样评价穆青的摄影作品:“在穆青同志的摄影作品中,政治家的思想底蕴和艺术家的美学修养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赋予自己的摄影作品以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内涵;反过来,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又赋予自己的新闻作品以一种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因此,无论是文字工作者,还是摄影工作者,都可以从他的作品里得到启示。”
就穆青对摄影的热爱和追求而言,也表现出了其特有的高度、水平和风格。
他已是75岁高龄的人了,每当谈起摄影,谈起自己的摄影经历与得意之作,情绪总是那么高昂,那么激动,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他是在用照相机尽到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特有的修养和智慧表现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再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抒发自己,激励他人对祖国、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建造之情。他已拍有几万张底片,出版过《九寨沟》、《彩色的世界》、《穆青摄影集》、《穆青黄山摄影集》等摄影专著。
穆青这次展出的108幅摄影作品,在内涵立意、拍摄技巧、艺术表现上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他的摄影作品显著特色是大气。一组湖南张家界,一组青海盐湖,一组美国黄石公园地热,一组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还有黄河壶口瀑布、呼伦贝尔草原,……无一不显得场景开阔,气势恢宏,气壮山河,虎虎生风。二是色块大。浙江的千岛湖,北京的风柳,四川九寨沟的孔雀河游鱼,表现出的是一片绿,翠绿、深绿与墨绿。云南的罗梭江,湖南的沅江,西双版纳挑水的小姑娘,山西的黄河渡船等,都表现了夕照下的特有彩色——一片红,火红、金红与黑红;而云南的大理麦田,宁夏沙坡头的大沙驼影,北京的银杏树等,表现出的是一片黄,金黄、赤黄与橙黄。对于彩色的表现,他不但求大片色块效果,还求色阶的层次,色调统一间有变化。他的彩色照片,是色调和谐,色泽鲜艳,色彩真实,表现的真是一个五彩纷呈、绚丽壮美的彩色世界。三是大立意。他在加拿大拍摄的两支破雪而出、傲寒抖俏的小黄花,前景是显得很大、很有精神的小黄花,背景是一片白雪,命题为《生的搏斗》,赋予了深刻内涵,表达了作者对顽强、拼搏、战斗、向上的人生哲理的讴歌。他把在瑞士拍摄的有三个人行进在风雪中的风景照片,命题为《探路人》,则表达了作者对开拓进取、奋勇向前的奋斗精神的赞美。
生动,是任何艺术审美力量的一个重要内素,穆青的摄影作品显得很有动感与生气。一般说来,拍摄景物照片易产生静止效果。而他的风光照片则充满着活力与生机。一幅《风柳》,把随着春风飘动的柳枝表现得摇曳作响。而在《暮云》这幅难得的佳作中,黄色云与黑色云相间,在黄色基调的晚云中间有几股黑云掺与其间,像是狂风在吹滚,彩云在飘荡,极富动感,颇有力量。至于他拍摄的多种瀑布、几种地热,都因为镜头的巧妙运用,对环境气氛的成功扑捉,显得富有动感,富有生气,富有力量,给人以激动、勃发、向上、进取的艺术感染。


第4版(副刊)
专栏:乐海泛舟

  亚洲音乐奏新章
俞松林
自1993年9月24日我代表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和韩国国立国乐管弦乐团团长、作曲家、指挥家朴范薰及日本音乐集团著名作曲家三木稔在汉城共同签署了亚洲乐团创团协议以来,已有整整三个年头。亚洲乐团像一个婴儿,如今也能蹒跚走步了。可喜的是正当亚洲乐团迎来三周岁生日之际,又来到北京,向中国观众展示自己的艺术成果。
亚洲乐团是由中日韩三国民族器乐演奏家,以演奏各自国家的乐器,而共同组成的一个“多国部队”。促进亚洲民族音乐的创作和交流,引起亚洲各国政府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增进亚洲各国人民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是创建亚洲乐团的基本宗旨。
中日韩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紧密的文化渊源。日韩两国的许多民族乐器相传都是从中国唐代传入。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乐器改革,演奏技巧的创新,乐曲的创作,乐队的配置等方面都很领先。
亚洲乐团创建后,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日本青少年基金会、韩国KBS的支持下,经过三国乐团共同努力,1994年6月23日三国七十多名演奏家,终于会师汉城。中国的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韩国的奚琴、牙筝、伽倻琴、长鼓、筚篥,日本的尺八、三味线、筝、太古等乐器组成的乐队,奏响了同一个旋律。三国著名作曲家专为亚洲乐团创作的,洋溢着中日韩浓郁民族风格的《茉莉花》(刘文金)、《恋歌·山民舞》(赵咏山)、《船歌》(朴范薰)、《南道阿里郎》(白大雄)、《传传啭》(三木稔)和《鄙歌》(长泽胜俊)等作品,在韩国国立剧场的音乐厅内回响。乐队的演奏和音乐是那样的和谐感人,这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心灵的融合。中日韩三国特殊的文化渊源伴随着串串音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乐队演奏结束后,全场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亚洲乐团的首次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乐团又移师日本,同样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
今年金秋,亚洲乐团再次欢聚扶桑,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亚洲艺术节。在东京演出的音乐会票很快被抢购一空。日本天皇和皇后也出席观看。通过多次合作演出,三国的演奏家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大家在排练演出之余,互相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亚洲乐团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东方音乐传统和革新的撞击与会合,是一种新的尝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交流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4版(副刊)
专栏:乐坛盛事

  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圆满结束
上海交响乐团又添精彩一笔
大受观众称赞的1996年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是今年最见水平、最富色彩的文化活动,这不仅是因为世界一流乐团的到来,让7万现场观众、上千万电视广播观众领略了高水平的交响乐演奏,还因为中国交响乐团成立音乐会和我国历史最长的上海交响乐团的闭幕音乐会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交响乐的希望。上海交响乐团最近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一次颇具匠心的演奏,用自己的实力为国际交响音乐年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有上百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按音乐总监、指挥家陈燮阳的话说,有几个“全国第一”,他们最早实行聘任制和总监负责制,最先录用外国演奏员,最先推行音乐季等。在国际交响音乐年闭幕音乐会上,陈燮阳先指挥了威尔弟的《命运之力》序曲,显示了他们诠释歌剧的水准;又一曲朱践耳的音诗《纳西一族》,表现了他们对中国交响乐作品的深情;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中,全面反映出他们演奏交响乐的能力。徐匡迪、潘震宙、陈至立、金炳华、龚学平等文化部和上海市的党政领导与上千名乐迷的热情掌声,又使他们加演了《良宵》、《北京的喜讯到边寨》和《马刀舞曲》。虽然音乐厅里没有取暖设备,但零下1摄氏度的室外温度丝毫不影响厅内的热烈气氛;尽管陈指挥的力量把礼服撑裂了一道口子,但陶醉在音乐中的人们似乎没有转移注意力。专程赶往上海观看演奏的作曲家吴祖强对这场音乐会十分满意,认为给整个国际交响音乐年增添了色彩。他的话代表了观众的心情。
据文化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现在文化部正在筹划再来一次国际歌剧舞剧年。我们期待着它更为动人。(文同)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黄山脚下 穆青


返回顶部